像铁浮屠这样连人带马全副武装甲胄的重骑兵应该怎样对付?


这个,历史上的宋军已经给了标准答案。

首先我们假设不存在兵力上的差异,也就是没有一方占优势,势均力敌。其次则是双方兵种齐全,都不是孤军。再就是双方处于对峙状态,准备正面硬刚。

以及双方的装备,都是齐全的。

没有这些前提,就没法谈了。

那么,答案就是历史上,重装骑兵遇见重装步兵,如果步兵结好了阵,重装骑兵就是有去无回。

其实重装步兵就是为克制重装骑兵而诞生的。这里所谓的重装,指的是我国历史上金国铁浮图或宋朝步人甲这种装束。实际上,宋辽金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冷兵器的巅峰时代,当时的铠甲防护力,以及武器的破坏力,都是冷兵器最强顶峰(当然,我们不讨论材料性能,仅指装备性能)。

这是金国骑兵铁浮图,人马皆被甲,具装甲骑形态。后面几排有铁顿项覆盖住了面部。

这是宋军重装步兵。甲裙长至脚背,完全遮蔽腿部,另外注意他头盔的大檐其实是翻叠起来的铁顿项,放下来会完全覆盖面部和颈项的。

宋大驾卤薄里的仪仗部队。也是具装甲骑,不过没戴头盔,毕竟是仪仗部队。双方骑步兵都有捍腰——这是宋元时期武士身上非常普遍的一件装束,目前国内出土实物仅有一件,元代一个将军身上的……

前面说了,重骑兵直接去冲击已经结阵完毕的重步兵阵,基本上就是有去无回。因为重步兵阵是一个结构很完全的战斗单位,里面有远距打击的弓弩手,护卫重装步兵的轻装盾兵(通常是轻装刀盾手),长矛兵,刀斧手。盾兵担任护卫,长矛和刀斧手担任不同场景下的攻击输出。

金国铁浮图们首先会在至少两三百米远的距离上,就遭遇到步兵阵内宋军弓箭手的远距离抛射。说一句哈,宋朝有个特产,就是一种叫「弓箭社」的由朝廷建立的民兵组织,往往一路就有十几万二十万弓箭手,非常吓人,宋朝其实全民皆射……

顶著对方重箭箭雨继续冲,被抛射打击N轮之后,终于冲到百米以内了,又遭遇了强力弩手们的平射。

西夏军和宋军大名鼎鼎的神臂弓,其实是一种高磅数弩,蓄能相当好,数十米以内,铁浮图的铠甲是无法抵抗的,这段距离,需要铁浮图们用盾或者运气扛过去。好在这段路不算远,但是这一路冲锋,被密集的弓弩箭雨打击,已经倒下了不少铁浮图。

这种打法,宋军名将吴璘事迹有记:「每战,以长枪居前,坐不得起;次最强弓,次强弩,跪膝以俟;次神臂弓。约贼相搏至百步内,则神臂先发;七十步,强弓并发;次阵如之。」

嗯,这里我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的箭簇,看看都有什么形状的,我相信你们没人愿意顶著这种箭雨前进。

我手边的一些弩箭头。左下那排小的都是弩矢。其他有弩有箭。中间凿子一样的是破锁子甲的箭头,可以钻进铁环,平头有切割作用,切开肌肉和血管加大伤害。宽大的是近战用重箭。

到了面前,宋军的重步兵也并不会直接面对你。他们面前还有巨大的盾牌。

中国结阵用的盾牌,形状从春秋战国起就差不多,很高,下面是平的或者有两个尖角,便于插入地面。这种大盾组合成的盾阵,按照历代阵图看,正面至少有两到三排,架有长矛,可以起到拒马作用。而和盾阵打配合的,就是阵内的麻扎刀手、长柯斧手,就是所谓的刀斧手们。

战国大盾

没有现成的图,只能用魔戒里的矮人盾阵来示意了。其实这种有角度的盾是不好的,会造成对方武器侧滑进入阵内,造成己方伤亡,所以大盾都是平的

唐军演武。刀盾手对长矛兵。

很多人对宋军重斧战术有误解,说它专砍敌人的手臂、砍马腿,这是不对的。

刘琦在顺昌大战中,所部人马「以枪标去其兜牟,大斧断其臂,碎其首」,此描述可见以长矛攻击铁面具和铁顿项,是可以刺入的。

而重斧直接砍头砍手,只要照著人砍都行,结果就是连人带甲一起砍断。岳帅、韩帅所部的背嵬军,战斗时「各持长斧,上揕人胸,下斩马足」,或「各持麻扎刀、提刀、大斧,与贼手拽厮劈。」

你看,宋军重斧直接对著人胸口砍,对著脑袋砍,对著手臂砍,不管哪里砍中就断——碎其首、断其臂、揕人胸,就是想怎么砍都可以,总之迎面砍去便是。

斧头这个东西,除了重心极度靠前、重量大便于砍砸破甲之外,还有个特点,就是它也是天生钩兵,可以进行钩取攻击,相当于钩镰枪,无论钩什么对象和部位都行,钩人钩马随意,你贴地扫过去肯定能中马腿,所以才有斩马足一说。实际上在岳帅的打法中,他是以持盾重装刀手专职砍马腿的,要他们不要抬头,只管砍马就是。无盾的轻重步兵,无法与冲锋的骑兵硬扛。

长矛手直接捅,铠甲头盔是防不住锐器穿刺的。这点无需论证,我以前发过一图,一顶金国头盔就被破甲锥洞穿了。现代全甲格斗运动,也是完全禁止穿刺武器和穿刺动作,原因就是因为这一点:无法防御锐器穿刺。

被破甲锥和斧刃破开的金国铁盔

长矛,一直是冷兵器时代的最主力长武器,但是年代不同,长矛的形制也不同。

总体来说,就是铠甲对冷兵器的防护性能越不好,矛头就会越大,因为可以增加额外的伤害。像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铩、矛,前面的刃体就都很长,几乎相当于一口双刃剑,可以劈砍,也可以穿刺,能增加很多伤害,以及获得更丰富的攻击方式。而造成这种状况的最主要原因,是那时候铠甲防护不够好。

这是我手边的一口青铜铩

这是我手边的一口汉代燕尾矛

但是,到了重甲时代,矛头的刃体就变得小了。

因为面对坚固的铠甲,追求的是穿刺破甲,显然更尖锐的形制利于破甲,至于其他附带伤害,就完全不考虑了。

武器的专职化路线,在铠甲越来越厚的时候,终于体现了出来。

我手边的一口鎏银宋矛。这显然是专职穿刺的利器,追求压强,以点破面。

两军进入白刃战的时候,阵中手持短柄砍刀的刀手,也就是上面图里的宋军持刀重甲刀手,和敌人手拽厮劈,滚在一起肉搏纠缠——双方都是全身重甲,那就看谁的技艺和体能好了。

这是我手边的一口宋代重型手刀,裸重1112克

持长柄重斧的,则直接迎头砍去,连人带甲一起砍断。

如果敌人还骑在马上,只要长斧横扫过去,百分百可以钩中马腿。

说实话,这真是无解的杀法,就是走的一力降十会的路线——不管你如何来,我只兜头砍去。只要砍中,头中头碎,臂中臂断,胸中胸开,一点没辙。

实际上,斧这种武器,就是面对铁浮图这种走极端防护路线的重甲而发展出来的极端破甲武器,它也只纯粹追求破甲能力,完全不考虑使用方便和其他功能。其实这也是专职武器和专职兵种的结果,宋军的长斧手们不需要考虑其他,只管迎面砍人,其他战场任务和护卫功能,由其他单位负责。

看一下真实的宋军大斧有多大。

深圳藏家刘兄藏品。完整的斧刃阔应在28CM以上

宋军在战场上,靠这种重武器频频打击金军的重甲部队。甚至面对金军骑兵,步兵能主动发起进攻而斩杀无数获得大胜。

宋绍兴十一年二月十八日,宋、金在安徽柘皋(巢湖市西北)相遇,展开了一场大战。这次战斗主要由三支宋军负责,刘琦部队先到,然后是王德率领的张俊部队,以及最后抵达战场的杨沂中所部。金军是完颜宗弼所部,但宗弼不在军中,由阿鲁补和韩常等人指挥。

十余万金军在平原地带展开阵型。此处地势平坦,利于骑兵作战。因此金军两翼是骑兵,也就是所谓的拐子马,中间是步兵。

宋军由杭州赶来的殿帅杨沂中率先过河接敌,但是未能取得成果,攻势遇挫。

王德见状,决定攻击对方最强的右翼骑兵部队,他身先士卒过桥,射毙一名出阵的敌将,带万余名长斧步兵主动对金军骑兵发起了攻击。宋军长斧手「如墙而进」,很快击破了金军的右翼拐子马,杨沂中、刘琦乘机发起猛攻,金军全军溃退,退保紫金山。此役宋军斩杀对方一万余人,自己仅伤亡九百余名。

王德此战,和唐代李嗣业率陌刀、长柯斧手作战一样,有个显著特征,就是步兵在冲锋时也能「如墙而进」,移动中保持阵型不乱,始终如一堵墙一样,这是非常困难的,需要有良好的军事素质,普通军队是做不到的。可见宋军长斧手,是训练有素的一部强军,绝非普通部队。

说到这,基本也就说完了。结论就是,如果结阵对战,那么先远距弓箭抛射,中近距离强弩攒射,肉搏接敌则是长矛穿刺、重斧劈砍就好。

刀的破甲效率是很糟糕的,直接劈砍虽然也可以破甲,但是效率很差,远不如斧头这种极端武器理想。

另外,虽然重装步兵在肉搏时候可以克制重装骑兵,但是缺点也是很明显的,那就是移动力极低,只能被动等待对方来接敌。自己虽然也可以冲锋,但那也要对方骑兵愿意和你肉搏才行。如果对方是蒙古弓骑兵那种不断放风筝的无赖打法,那也很无奈的。追不上,打不著,素质不好很容易就崩溃了。

当然,宋军的强弩和重弓射距足够远,完颜杲说宋军大妙者,就是神臂弓和重斧。因此只要主帅不是二愣子,想放宋军风筝其实是很困难的。蒙古弓骑兵射距不够,还是轻骑兵,无论防护还是打击距离,都不如宋军步兵和重弓,因此最终还是需要靠肉搏决胜才行。

其实在很多年后最终消灭南宋的蒙古军,是一支构成非常复杂的部队。除了蒙古轻重骑兵外,还有中亚和西亚的骑步兵,汉族降军骑步兵,甚至欧洲武士,以及回回炮和工程部队,不逊于南宋的水军,等等,等等。总帅和各路将领都是身经百战的惯将,先锋是守卫襄阳很多年的宋军降将吕文焕……

而宋军的决战总帅,是写了中国第一部斗蟋蟀专著,名叫贾似道的书画收藏家……

宋朝根本上还是败在自己手上的。


说得难听点,有能耐他把自己眼睛也用铁皮盖上?

好吧不开玩笑,其实也不算开玩笑,甲又不是无敌的。除了上面那些直接破甲方法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世上不存在任何甲,记住是任何甲,是能把人盖全的。

除了上面说的眼部以外(那真是很致命一个弱点,特别是这个地方一次够深的攻击是可以直接入脑的)

上图左边那个,其实还缺个护腕胫甲和面罩就算是达到札甲防御面积的最大化了。。。至少肘和眼还是有弱点的

这玩意,介于锁子甲和全身板甲之间的演进态(锁子甲加板甲衣加部分板件),算是板甲身甲出现前的最高防护了(面部其实还是可以加遮面的)。不过那个是能掀开的,二来,膝盖后方那里应该也没有太好的防护。

嗯,基本上就是这样,主要是关节,眼部这些地方因为其功用会使得给它们加强防御很难

当年和人聊有个笑话,把人铸进一个实心大铁坨子里面可以有效防御拿破仑战争之前几乎战场上能出现的所有攻击—只不过这个人会先死于制造这个「绝对防御」的过程本身而已


请参考全甲格斗运动里面的「禁止事项」。

比如,不准用超过多少克的刀剑,斧,锤,长柄;不准刺;不准用长柄武器横杠怼人;倒地以后停止打击等等。

全甲格斗运动的甲防御远好于古人的实战甲,所以真打时能用的有效方法更多。


第一条,别去想这么多歪门邪道,也别去想什么轻甲破重甲,先尽量把能弄到的最好盔甲穿好再说。

用戚继光的说法

若身上盔甲坚好,就被他戳砍我一下,不能伤入。我就手艺拙,第二下也杀到他身上。思之思之。

轻步兵可以袭扰重步兵,但是在更多时候很容易被投射火力打崩,此处有请大宋

和议已定,金人遣十七骑持文字报其国中,经由磁州。李侃以身为兵官,且承掩杀之旨,乃率禁军民兵二千往击之。与十七骑相遇,金人曰:不须用兵,今城下巳讲和矣。我乃被太子郎君差往国中干事。侃不信,欲与之战。十七骑者分为三,以七骑居前,各分五骑为左右翼。而稍近后前七骑驰进,官军少却,左右翼乘势掩之。且驰且射,官军奔乱死者几半。

第二条,保证你的队友或者下属(当然也包括你自己)战斗意志够强并且服从指挥,不会瞎鸡儿乱动

再次有请戚继光发言

想你往日不学武艺,不修器械,不著重甲,只是安心见贼便走。料定不用枪刀对手,皆因自来临阵素无纪律,以致当先退后,功罪难辨,故人无战心。今连坐已定,号令已明,进前退后,都有个法子管著。

或问曰:平时官府面前所用花枪、花刀、花棍、花叉之法,可以用于敌否?予所教亦有是欤?光曰:开大阵,对大敌,比场中较艺、擒捕小贼不同。堂堂之阵,千百人列队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后。丛枪戳来,丛枪戳去,乱刀砍来,乱杀还他,只是一起拥进,转手皆难,焉能容得左右动跳!

第三条武器威力能多大就多大

面对重甲敌人,威力不够就意味著要多打几下,打得越久出岔子的可能性就越高——毕竟你能拿的东西别人也有可能拿,就算你们两边都是铁罐头。

第四条,建议学习摔♂跤

打到贴身肉搏阶段,无论是摔绊,冲撞还是踢人,能把对面弄倒下然后用匕首之类的东西捅刺关节总比拿武器打个半天来得容易许多,因此各国的著甲战术很多时候都强调破坏对方的重心。

还在妄想刀剑砍爆板甲?著甲剑术了解一下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b23.tv图标

第五条,当然啦,此处应有

大人,时代变了!(掏重型火绳枪)


谢邀。古代战场上的重装单位其实并不完全是坚不可摧的,此类单位一方面被强化了战术防御能力和冲击力,而相应的其机动性、耐力,却也随著甲胄过重大幅削弱,而成本高昂也带来重装建制人数必然的劣势。

因此古代军队对付重装单位无外乎几种方式:战术回避,垒堡工事,拖延战术消耗敌方体力,用廉价人海战术换人头。当然也有集中使用同样昂贵的尖端武器如床弩,神臂弩等集中消灭对方重装精锐的方法。

战术回避这种方式,说白了就是硬碰打不过用体力遛。蒙古人打金军,花剌子模,匈牙利重装骑兵的时候基本都是这套搞法。会战打不过,就佯败,不是遛狗一样只遛一下午,而是以天为单位,上百公里地遛。直到对方体力疲惫,士气衰竭时再反戈一击。

垒堡工事最典型的就是南宋在四川消耗金军铁浮屠的战例。隔壁答案有,就不赘述太多了。总而言之就是敌人重装长于野战冲击,那就调他们施展不开的地方。

人海战术这种主要是低成本消耗高成本单位,参见各朝代农民军。欧洲早期的佣兵也是类似的玩法。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