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鐵浮屠這樣連人帶馬全副武裝甲冑的重騎兵應該怎樣對付?


這個,歷史上的宋軍已經給了標準答案。

首先我們假設不存在兵力上的差異,也就是沒有一方佔優勢,勢均力敵。其次則是雙方兵種齊全,都不是孤軍。再就是雙方處於對峙狀態,準備正面硬剛。

以及雙方的裝備,都是齊全的。

沒有這些前提,就沒法談了。

那麼,答案就是歷史上,重裝騎兵遇見重裝步兵,如果步兵結好了陣,重裝騎兵就是有去無回。

其實重裝步兵就是為剋制重裝騎兵而誕生的。這裡所謂的重裝,指的是我國歷史上金國鐵浮圖或宋朝步人甲這種裝束。實際上,宋遼金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冷兵器的巔峯時代,當時的鎧甲防護力,以及武器的破壞力,都是冷兵器最強頂峯(當然,我們不討論材料性能,僅指裝備性能)。

這是金國騎兵鐵浮圖,人馬皆被甲,具裝甲騎形態。後面幾排有鐵頓項覆蓋住了面部。

這是宋軍重裝步兵。甲裙長至腳背,完全遮蔽腿部,另外注意他頭盔的大檐其實是翻疊起來的鐵頓項,放下來會完全覆蓋面部和頸項的。

宋大駕鹵薄裏的儀仗部隊。也是具裝甲騎,不過沒戴頭盔,畢竟是儀仗部隊。雙方騎步兵都有捍腰——這是宋元時期武士身上非常普遍的一件裝束,目前國內出土實物僅有一件,元代一個將軍身上的……

前面說了,重騎兵直接去衝擊已經結陣完畢的重步兵陣,基本上就是有去無回。因為重步兵陣是一個結構很完全的戰鬥單位,裡面有遠距打擊的弓弩手,護衛重裝步兵的輕裝盾兵(通常是輕裝刀盾手),長矛兵,刀斧手。盾兵擔任護衛,長矛和刀斧手擔任不同場景下的攻擊輸出。

金國鐵浮圖們首先會在至少兩三百米遠的距離上,就遭遇到步兵陣內宋軍弓箭手的遠距離拋射。說一句哈,宋朝有個特產,就是一種叫「弓箭社」的由朝廷建立的民兵組織,往往一路就有十幾萬二十萬弓箭手,非常嚇人,宋朝其實全民皆射……

頂著對方重箭箭雨繼續沖,被拋射打擊N輪之後,終於衝到百米以內了,又遭遇了強力弩手們的平射。

西夏軍和宋軍大名鼎鼎的神臂弓,其實是一種高磅數弩,蓄能相當好,數十米以內,鐵浮圖的鎧甲是無法抵抗的,這段距離,需要鐵浮圖們用盾或者運氣扛過去。好在這段路不算遠,但是這一路衝鋒,被密集的弓弩箭雨打擊,已經倒下了不少鐵浮圖。

這種打法,宋軍名將吳璘事蹟有記:「每戰,以長槍居前,坐不得起;次最強弓,次強弩,跪膝以俟;次神臂弓。約賊相搏至百步內,則神臂先發;七十步,強弓並發;次陣如之。」

嗯,這裡我介紹一下中國古代的箭簇,看看都有什麼形狀的,我相信你們沒人願意頂著這種箭雨前進。

我手邊的一些弩箭頭。左下那排小的都是弩矢。其他有弩有箭。中間鑿子一樣的是破鎖子甲的箭頭,可以鑽進鐵環,平頭有切割作用,切開肌肉和血管加大傷害。寬大的是近戰用重箭。

到了面前,宋軍的重步兵也並不會直接面對你。他們面前還有巨大的盾牌。

中國結陣用的盾牌,形狀從春秋戰國起就差不多,很高,下面是平的或者有兩個尖角,便於插入地面。這種大盾組合成的盾陣,按照歷代陣圖看,正面至少有兩到三排,架有長矛,可以起到拒馬作用。而和盾陣打配合的,就是陣內的麻扎刀手、長柯斧手,就是所謂的刀斧手們。

戰國大盾

沒有現成的圖,只能用魔戒裏的矮人盾陣來示意了。其實這種有角度的盾是不好的,會造成對方武器側滑進入陣內,造成己方傷亡,所以大盾都是平的

唐軍演武。刀盾手對長矛兵。

很多人對宋軍重斧戰術有誤解,說它專砍敵人的手臂、砍馬腿,這是不對的。

劉琦在順昌大戰中,所部人馬「以槍標去其兜牟,大斧斷其臂,碎其首」,此描述可見以長矛攻擊鐵面具和鐵頓項,是可以刺入的。

而重斧直接砍頭砍手,只要照著人砍都行,結果就是連人帶甲一起砍斷。嶽帥、韓帥所部的背嵬軍,戰鬥時「各持長斧,上揕人胸,下斬馬足」,或「各持麻扎刀、提刀、大斧,與賊手拽廝劈。」

你看,宋軍重斧直接對著人胸口砍,對著腦袋砍,對著手臂砍,不管哪裡砍中就斷——碎其首、斷其臂、揕人胸,就是想怎麼砍都可以,總之迎面砍去便是。

斧頭這個東西,除了重心極度靠前、重量大便於砍砸破甲之外,還有個特點,就是它也是天生鉤兵,可以進行鉤取攻擊,相當於鉤鐮槍,無論鉤什麼對象和部位都行,鉤人鉤馬隨意,你貼地掃過去肯定能中馬腿,所以纔有斬馬足一說。實際上在嶽帥的打法中,他是以持盾重裝刀手專職砍馬腿的,要他們不要抬頭,只管砍馬就是。無盾的輕重步兵,無法與衝鋒的騎兵硬扛。

長矛手直接捅,鎧甲頭盔是防不住銳器穿刺的。這點無需論證,我以前發過一圖,一頂金國頭盔就被破甲錐洞穿了。現代全甲格鬥運動,也是完全禁止穿刺武器和穿刺動作,原因就是因為這一點:無法防禦銳器穿刺。

被破甲錐和斧刃破開的金國鐵盔

長矛,一直是冷兵器時代的最主力長武器,但是年代不同,長矛的形制也不同。

總體來說,就是鎧甲對冷兵器的防護性能越不好,矛頭就會越大,因為可以增加額外的傷害。像春秋戰國秦漢時期的鎩、矛,前面的刃體就都很長,幾乎相當於一口雙刃劍,可以劈砍,也可以穿刺,能增加很多傷害,以及獲得更豐富的攻擊方式。而造成這種狀況的最主要原因,是那時候鎧甲防護不夠好。

這是我手邊的一口青銅鎩

這是我手邊的一口漢代燕尾矛

但是,到了重甲時代,矛頭的刃體就變得小了。

因為面對堅固的鎧甲,追求的是穿刺破甲,顯然更尖銳的形制利於破甲,至於其他附帶傷害,就完全不考慮了。

武器的專職化路線,在鎧甲越來越厚的時候,終於體現了出來。

我手邊的一口鎏銀宋矛。這顯然是專職穿刺的利器,追求壓強,以點破面。

兩軍進入白刃戰的時候,陣中手持短柄砍刀的刀手,也就是上面圖裡的宋軍持刀重甲刀手,和敵人手拽廝劈,滾在一起肉搏糾纏——雙方都是全身重甲,那就看誰的技藝和體能好了。

這是我手邊的一口宋代重型手刀,裸重1112克

持長柄重斧的,則直接迎頭砍去,連人帶甲一起砍斷。

如果敵人還騎在馬上,只要長斧橫掃過去,百分百可以鉤中馬腿。

說實話,這真是無解的殺法,就是走的一力降十會的路線——不管你如何來,我只兜頭砍去。只要砍中,頭中頭碎,臂中臂斷,胸中胸開,一點沒轍。

實際上,斧這種武器,就是面對鐵浮圖這種走極端防護路線的重甲而發展出來的極端破甲武器,它也只純粹追求破甲能力,完全不考慮使用方便和其他功能。其實這也是專職武器和專職兵種的結果,宋軍的長斧手們不需要考慮其他,只管迎面砍人,其他戰場任務和護衛功能,由其他單位負責。

看一下真實的宋軍大斧有多大。

深圳藏家劉兄藏品。完整的斧刃闊應在28CM以上

宋軍在戰場上,靠這種重武器頻頻打擊金軍的重甲部隊。甚至面對金軍騎兵,步兵能主動發起進攻而斬殺無數獲得大勝。

宋紹興十一年二月十八日,宋、金在安徽柘皋(巢湖市西北)相遇,展開了一場大戰。這次戰鬥主要由三支宋軍負責,劉琦部隊先到,然後是王德率領的張俊部隊,以及最後抵達戰場的楊沂中所部。金軍是完顏宗弼所部,但宗弼不在軍中,由阿魯補和韓常等人指揮。

十餘萬金軍在平原地帶展開陣型。此處地勢平坦,利於騎兵作戰。因此金軍兩翼是騎兵,也就是所謂的柺子馬,中間是步兵。

宋軍由杭州趕來的殿帥楊沂中率先過河接敵,但是未能取得成果,攻勢遇挫。

王德見狀,決定攻擊對方最強的右翼騎兵部隊,他身先士卒過橋,射斃一名出陣的敵將,帶萬餘名長斧步兵主動對金軍騎兵發起了攻擊。宋軍長斧手「如牆而進」,很快擊破了金軍的右翼柺子馬,楊沂中、劉琦乘機發起猛攻,金軍全軍潰退,退保紫金山。此役宋軍斬殺對方一萬餘人,自己僅傷亡九百餘名。

王德此戰,和唐代李嗣業率陌刀、長柯斧手作戰一樣,有個顯著特徵,就是步兵在衝鋒時也能「如牆而進」,移動中保持陣型不亂,始終如一堵牆一樣,這是非常困難的,需要有良好的軍事素質,普通軍隊是做不到的。可見宋軍長斧手,是訓練有素的一部強軍,絕非普通部隊。

說到這,基本也就說完了。結論就是,如果結陣對戰,那麼先遠距弓箭拋射,中近距離強弩攢射,肉搏接敵則是長矛穿刺、重斧劈砍就好。

刀的破甲效率是很糟糕的,直接劈砍雖然也可以破甲,但是效率很差,遠不如斧頭這種極端武器理想。

另外,雖然重裝步兵在肉搏時候可以剋制重裝騎兵,但是缺點也是很明顯的,那就是移動力極低,只能被動等待對方來接敵。自己雖然也可以衝鋒,但那也要對方騎兵願意和你肉搏纔行。如果對方是蒙古弓騎兵那種不斷放風箏的無賴打法,那也很無奈的。追不上,打不著,素質不好很容易就崩潰了。

當然,宋軍的強弩和重弓射距足夠遠,完顏杲說宋軍大妙者,就是神臂弓和重斧。因此只要主帥不是二愣子,想放宋軍風箏其實是很困難的。蒙古弓騎兵射距不夠,還是輕騎兵,無論防護還是打擊距離,都不如宋軍步兵和重弓,因此最終還是需要靠肉搏決勝纔行。

其實在很多年後最終消滅南宋的蒙古軍,是一支構成非常複雜的部隊。除了蒙古輕重騎兵外,還有中亞和西亞的騎步兵,漢族降軍騎步兵,甚至歐洲武士,以及回回炮和工程部隊,不遜於南宋的水軍,等等,等等。總帥和各路將領都是身經百戰的慣將,先鋒是守衛襄陽很多年的宋軍降將呂文煥……

而宋軍的決戰總帥,是寫了中國第一部鬥蟋蟀專著,名叫賈似道的書畫收藏家……

宋朝根本上還是敗在自己手上的。


說得難聽點,有能耐他把自己眼睛也用鐵皮蓋上?

好吧不開玩笑,其實也不算開玩笑,甲又不是無敵的。除了上面那些直接破甲方法之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這世上不存在任何甲,記住是任何甲,是能把人蓋全的。

除了上面說的眼部以外(那真是很致命一個弱點,特別是這個地方一次夠深的攻擊是可以直接入腦的)

上圖左邊那個,其實還缺個護腕脛甲和麪罩就算是達到札甲防禦面積的最大化了。。。至少肘和眼還是有弱點的

這玩意,介於鎖子甲和全身板甲之間的演進態(鎖子甲加板甲衣加部分板件),算是板甲身甲出現前的最高防護了(面部其實還是可以加遮面的)。不過那個是能掀開的,二來,膝蓋後方那裡應該也沒有太好的防護。

嗯,基本上就是這樣,主要是關節,眼部這些地方因為其功用會使得給它們加強防禦很難

當年和人聊有個笑話,把人鑄進一個實心大鐵坨子裡面可以有效防禦拿破崙戰爭之前幾乎戰場上能出現的所有攻擊—只不過這個人會先死於製造這個「絕對防禦」的過程本身而已


請參考全甲格鬥運動裡面的「禁止事項」。

比如,不準用超過多少克的刀劍,斧,錘,長柄;不準刺;不準用長柄武器橫槓懟人;倒地以後停止打擊等等。

全甲格鬥運動的甲防禦遠好於古人的實戰甲,所以真打時能用的有效方法更多。


第一條,別去想這麼多歪門邪道,也別去想什麼輕甲破重甲,先盡量把能弄到的最好盔甲穿好再說。

用戚繼光的說法

若身上盔甲堅好,就被他戳砍我一下,不能傷入。我就手藝拙,第二下也殺到他身上。思之思之。

輕步兵可以襲擾重步兵,但是在更多時候很容易被投射火力打崩,此處有請大宋

和議已定,金人遣十七騎持文字報其國中,經由磁州。李侃以身為兵官,且承掩殺之旨,乃率禁軍民兵二千往擊之。與十七騎相遇,金人曰:不須用兵,今城下巳講和矣。我乃被太子郎君差往國中幹事。侃不信,欲與之戰。十七騎者分為三,以七騎居前,各分五騎為左右翼。而稍近後前七騎馳進,官軍少卻,左右翼乘勢掩之。且馳且射,官軍奔亂死者幾半。

第二條,保證你的隊友或者下屬(當然也包括你自己)戰鬥意志夠強並且服從指揮,不會瞎雞兒亂動

再次有請戚繼光發言

想你往日不學武藝,不修器械,不著重甲,只是安心見賊便走。料定不用槍刀對手,皆因自來臨陣素無紀律,以致當先退後,功罪難辨,故人無戰心。今連坐已定,號令已明,進前退後,都有個法子管著。

或問曰:平時官府面前所用花槍、花刀、花棍、花叉之法,可以用於敵否?予所教亦有是歟?光曰:開大陣,對大敵,比場中較藝、擒捕小賊不同。堂堂之陣,千百人列隊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後。叢槍戳來,叢槍戳去,亂刀砍來,亂殺還他,只是一起擁進,轉手皆難,焉能容得左右動跳!

第三條武器威力能多大就多大

面對重甲敵人,威力不夠就意味著要多打幾下,打得越久出岔子的可能性就越高——畢竟你能拿的東西別人也有可能拿,就算你們兩邊都是鐵罐頭。

第四條,建議學習摔♂跤

打到貼身肉搏階段,無論是摔絆,衝撞還是踢人,能把對面弄倒下然後用匕首之類的東西捅刺關節總比拿武器打個半天來得容易許多,因此各國的著甲戰術很多時候都強調破壞對方的重心。

還在妄想刀劍砍爆板甲?著甲劍術瞭解一下_嗶哩嗶哩 (゜-゜)つロ 乾杯~-bilibili?

b23.tv圖標

第五條,當然啦,此處應有

大人,時代變了!(掏重型火繩槍)


謝邀。古代戰場上的重裝單位其實並不完全是堅不可摧的,此類單位一方面被強化了戰術防禦能力和衝擊力,而相應的其機動性、耐力,卻也隨著甲冑過重大幅削弱,而成本高昂也帶來重裝建制人數必然的劣勢。

因此古代軍隊對付重裝單位無外乎幾種方式:戰術迴避,壘堡工事,拖延戰術消耗敵方體力,用廉價人海戰術換人頭。當然也有集中使用同樣昂貴的尖端武器如牀弩,神臂弩等集中消滅對方重裝精銳的方法。

戰術迴避這種方式,說白了就是硬碰打不過用體力遛。蒙古人打金軍,花剌子模,匈牙利重裝騎兵的時候基本都是這套搞法。會戰打不過,就佯敗,不是遛狗一樣只遛一下午,而是以天為單位,上百公里地遛。直到對方體力疲憊,士氣衰竭時再反戈一擊。

壘堡工事最典型的就是南宋在四川消耗金軍鐵浮屠的戰例。隔壁答案有,就不贅述太多了。總而言之就是敵人重裝長於野戰衝擊,那就調他們施展不開的地方。

人海戰術這種主要是低成本消耗高成本單位,參見各朝代農民軍。歐洲早期的傭兵也是類似的玩法。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