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隆政变,联合太平公主一起发动的。

太平公主受到武则天的宠爱,所以朝中权贵,多有结交。

李隆基不仅是李显侄子,而是李旦的第三子。所以有继承皇位的权利。


首先,韦后只有野心,能力不足;

其次,韦后的权力合法性来自于老公,结果据说把老公毒死了,合法性失去,德不配位;

再次,武氏当权,久思李唐,还没缓过劲呢,你又想来女皇帝,谁愿意?

再次,大伯去了,自己的爹是最合法性的继承人,三郎看到了太子之位在向他召唤,果断冲了。

最后,三郎还有太平公主加成


一、胜利的原因:

第一,李隆基善用人,头脑发达的刘幽求,占据地理优势的钟绍京,应变强的崔日用等等,平时和禁军打好关系,有人可用;

第二,在李唐王朝遭受危机时敢于站出来反抗,是成功的基础,同时也给人留下了好印象;

第三,韦后的倒行逆施引起人们的不满,失去民心,加上些游说(想像的),也可能会使士兵临阵倒戈;

二、成功继承皇位:

1.当时的政变成功后,成功让李隆基的爸爸李旦继位置。继位后就考虑继承人,这个时候就有点犹豫是选长子李成器还是立功的李隆基;

2.本来呢李隆基和他的大哥感情就好,这个时候大哥就出来说让三弟当,因为自己确实没有三弟牛逼。然后经过再三的建议(详细结果我也不知道@_@),李隆基的老汉儿最终立了他当皇太子;


斗赢的原因最大程度上不在李隆基有多么强而在于韦后有多少弱,新唐书说的好

武持久,韦亟灭,何哉?议者谓否。武后自高宗时挟天子威福,胁制四海,虽逐嗣帝,改国号,然赏罚己出,不假借群臣,僣于上而治于下,故能终天年,阽乱而不亡。韦氏乘夫,淫蒸于朝,斜封四出,政放不一,既鸩杀帝,引睿宗辅政,权去手不自知,戚地已疏,人心相挻,玄宗藉其事以撼豪英,故取若掇遗,不旋踵宗族夷丹,势夺而事浅也。然二后遗后王戒,顾不厚哉!

讲实话,

主要原因是因为韦后一是运气太差,丈夫死的早

二是本人政治水平不过关,

三主要就是

武则天之后形成了一个李武韦杨集团

在这里面

武氏武三思死了韦氏得不到力量

太平公主既武又李,反对他

李旦政治影响力无人能比,李隆基他的儿子,我就想问

韦氏怎么能不灭亡呢?


李旦有啊,李旦做了十数年皇嗣,从未离开过政治中心,相王府的威望和势力可一点都不容小觑,李旦起兵时可是获得南衙、部分北衙和大唐西北门户朔方军的支持,故而李显和韦后都特别忌惮李旦的势力。

其次韦后无子又和李显两个庶子势同水火,为了增强自己的势力只能拉拢武家。李显也很清楚要保住自己的皇位,全靠武后留给他的武家势力和外戚韦后势力,故而一面提拔宦官,一面对妻子和武三思擅权淫乱一忍再忍。

然而正是因为李显的放纵和韦武接连对李重俊的打击,让这个太子感到了深深的危机,于是李重俊联合李显的心腹魏元忠,矫诏调动北衙几个将军和三百军士发动了景龙政变。政变中李重俊杀死了武三思及其子,不过由于韦后和李显带著其余禁军登上玄武门,而李重俊威望不足矫诏再先又策划不够周密,最后军队临阵倒戈兵败被杀。

自此韦后胁迫中宗为了拉拢武家残余力量,将李重俊的头颅砍下祭奠武三思,将李重俊的尸首弃之于市不允许别人为他收尸。又为了加对北衙禁军的控制,将自己的无能亲信韦播、高嵩二人安插入禁军高层,这些愚蠢的亲信仗势欺人,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严,多次鞭打万骑将士,从而引起万骑禁军对他们的普遍怨恨。李隆基趁机策反了万骑中下层将士,架空了韦后。

最后最离奇的是,不知是因为李显看到自己两子皆死,一子无权,一子尚幼,为保李唐天下有禅让皇位给自己弟弟李旦的心思,还是因为其他的原因激化了自己与韦后的矛盾,韦后竟然把他毒死了。不过韦后的骚操作还没完,她在亲信的谋划下无比膨胀,撕毁了与太平和上官婉儿拟好相王李旦辅政,自己摄政平衡各方势力的敕书,紧急抽调各府兵兵马共五万人驻扎在长安城中,指派驸马都尉韦捷、韦灌、卫尉卿韦璇、左千牛中郎将韦锜、长安令韦播、郎将高嵩分头统领这些兵马,又命令中书舍人韦元负责巡察城中六街,还命令左监门大将军兼内侍薛思简等人带领五百名士兵迅速前往均州戍守,以防范均州刺史谯王李重福。妄图模仿武则天登基称帝,直接将矛盾最大化。

此刻二人实力已经分明,李隆基名义上是相王之子李唐宗室,占据著绝对的合法性,兵力上拥有大部分北衙万骑军队,在禁苑内部又有人暗自支持,而且他曾经还掌管过皇家闲厩有了马匹大大提高了政变的突然性。

这次政变谋划周密,行动迅速,李隆基尽可能地争取到了各方面的支持,于是以绝对优势碾压了对方。


李隆基不仅是六位帝皇丸的侄子,还是李旦的儿子,同时也是太平公主的侄子,同时他本身还是个王爷。

简单点说吧。

唐隆政变之前,宗楚客等韦后党羽就已经决定先动手除掉李旦和太平公主,而后韦后代李兴,荣登大宝,做武则天2.0。

但不使用把这事偷偷告诉了李隆基,并让李隆基提前动手,于是李隆基和禁军里的某些不太知名的人联系好,又联系了太平公主和她的儿子,瞒住李旦,傍晚时分偷偷溜进钟绍京管辖的禁宫范围。钟绍京给他开了门以后,等到天黑时分,二人分别率兵杀入羽林营,并诛杀了韦后安置在羽林营的军官。

接手羽林营以后,羽林军倒戈,纷纷投效李隆基,于是整个宫中,凡是韦后一党的人,皆被诛杀,上官婉儿被李隆基祭了旗,韦后死后更是被曝尸街头。

和玄武门之变一样,可以说是一场完美的偷袭政变,趁著韦后不注意,这才成功。

若不是趁夜幕,加上有人里应外合,以及韦后党羽平日里犯了众怒,人缘太差。凭当时的李隆基,几乎没有扳倒韦后政权的可能。


李显懦弱无能,还有一点惧内,当时韦后一手把控朝局,甚至当著李显红杏出墙。而韦后的女儿~裹儿甚至在野史谣传上和韦后一起毒杀了李显。可见韦后的权利到达何等地步,韦后已经公然执政,想当女皇。而此时身为昭容的上官婉儿,又想扶持武则天的侄子(已位列丞相)。而太平公主又有称帝的野心,三人政治立场和心思不同,朝局暗潮涌动,所以百姓苦不堪言。一心想要朝堂稳定。而且,李隆基也是皇室血脉,世子且是男子。当时虽然有女皇的先例,但是人们的思想多少是有男权主义在的,所以,他于韦后而言,可能更正统,更合民意

他的父亲,也是王爷,有人脉有地位。他也比较会审时度势,选择了和太平公主合作,这样还可以留一个清君侧的美名。所以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他就成功夺权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