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隆政變,聯合太平公主一起發動的。

太平公主受到武則天的寵愛,所以朝中權貴,多有結交。

李隆基不僅是李顯侄子,而是李旦的第三子。所以有繼承皇位的權利。


首先,韋後只有野心,能力不足;

其次,韋後的權力合法性來自於老公,結果據說把老公毒死了,合法性失去,德不配位;

再次,武氏當權,久思李唐,還沒緩過勁呢,你又想來女皇帝,誰願意?

再次,大伯去了,自己的爹是最合法性的繼承人,三郎看到了太子之位在向他召喚,果斷沖了。

最後,三郎還有太平公主加成


一、勝利的原因:

第一,李隆基善用人,頭腦發達的劉幽求,佔據地理優勢的鐘紹京,應變強的崔日用等等,平時和禁軍打好關係,有人可用;

第二,在李唐王朝遭受危機時敢於站出來反抗,是成功的基礎,同時也給人留下了好印象;

第三,韋後的倒行逆施引起人們的不滿,失去民心,加上些遊說(想像的),也可能會使士兵臨陣倒戈;

二、成功繼承皇位:

1.當時的政變成功後,成功讓李隆基的爸爸李旦繼位置。繼位後就考慮繼承人,這個時候就有點猶豫是選長子李成器還是立功的李隆基;

2.本來呢李隆基和他的大哥感情就好,這個時候大哥就出來說讓三弟當,因為自己確實沒有三弟牛逼。然後經過再三的建議(詳細結果我也不知道@_@),李隆基的老漢兒最終立了他當皇太子;


鬥贏的原因最大程度上不在李隆基有多麼強而在於韋後有多少弱,新唐書說的好

武持久,韋亟滅,何哉?議者謂否。武后自高宗時挾天子威福,脅制四海,雖逐嗣帝,改國號,然賞罰己出,不假借羣臣,僣於上而治於下,故能終天年,阽亂而不亡。韋氏乘夫,淫蒸於朝,斜封四齣,政放不一,既鴆殺帝,引睿宗輔政,權去手不自知,戚地已疏,人心相挻,玄宗藉其事以撼豪英,故取若掇遺,不旋踵宗族夷丹,勢奪而事淺也。然二後遺後王戒,顧不厚哉!

講實話,

主要原因是因為韋後一是運氣太差,丈夫死的早

二是本人政治水平不過關,

三主要就是

武則天之後形成了一個李武韋楊集團

在這裡面

武氏武三思死了韋氏得不到力量

太平公主既武又李,反對他

李旦政治影響力無人能比,李隆基他的兒子,我就想問

韋氏怎麼能不滅亡呢?


李旦有啊,李旦做了十數年皇嗣,從未離開過政治中心,相王府的威望和勢力可一點都不容小覷,李旦起兵時可是獲得南衙、部分北衙和大唐西北門戶朔方軍的支持,故而李顯和韋後都特別忌憚李旦的勢力。

其次韋後無子又和李顯兩個庶子勢同水火,為了增強自己的勢力只能拉攏武家。李顯也很清楚要保住自己的皇位,全靠武后留給他的武家勢力和外戚韋後勢力,故而一面提拔宦官,一面對妻子和武三思擅權淫亂一忍再忍。

然而正是因為李顯的放縱和韋武接連對李重俊的打擊,讓這個太子感到了深深的危機,於是李重俊聯合李顯的心腹魏元忠,矯詔調動北衙幾個將軍和三百軍士發動了景龍政變。政變中李重俊殺死了武三思及其子,不過由於韋後和李顯帶著其餘禁軍登上玄武門,而李重俊威望不足矯詔再先又策劃不夠周密,最後軍隊臨陣倒戈兵敗被殺。

自此韋後脅迫中宗為了拉攏武家殘餘力量,將李重俊的頭顱砍下祭奠武三思,將李重俊的屍首棄之於市不允許別人為他收屍。又為了加對北衙禁軍的控制,將自己的無能親信韋播、高嵩二人安插入禁軍高層,這些愚蠢的親信仗勢欺人,為了樹立自己的威嚴,多次鞭打萬騎將士,從而引起萬騎禁軍對他們的普遍怨恨。李隆基趁機策反了萬騎中下層將士,架空了韋後。

最後最離奇的是,不知是因為李顯看到自己兩子皆死,一子無權,一子尚幼,為保李唐天下有禪讓皇位給自己弟弟李旦的心思,還是因為其他的原因激化了自己與韋後的矛盾,韋後竟然把他毒死了。不過韋後的騷操作還沒完,她在親信的謀劃下無比膨脹,撕毀了與太平和上官婉兒擬好相王李旦輔政,自己攝政平衡各方勢力的敕書,緊急抽調各府兵兵馬共五萬人駐紮在長安城中,指派駙馬都尉韋捷、韋灌、衛尉卿韋璿、左千牛中郎將韋錡、長安令韋播、郎將高嵩分頭統領這些兵馬,又命令中書舍人韋元負責巡察城中六街,還命令左監門大將軍兼內侍薛思簡等人帶領五百名士兵迅速前往均州戍守,以防範均州刺史譙王李重福。妄圖模仿武則天登基稱帝,直接將矛盾最大化。

此刻二人實力已經分明,李隆基名義上是相王之子李唐宗室,佔據著絕對的合法性,兵力上擁有大部分北衙萬騎軍隊,在禁苑內部又有人暗自支持,而且他曾經還掌管過皇家閑廄有了馬匹大大提高了政變的突然性。

這次政變謀劃周密,行動迅速,李隆基儘可能地爭取到了各方面的支持,於是以絕對優勢碾壓了對方。


李隆基不僅是六位帝皇丸的侄子,還是李旦的兒子,同時也是太平公主的侄子,同時他本身還是個王爺。

簡單點說吧。

唐隆政變之前,宗楚客等韋後黨羽就已經決定先動手除掉李旦和太平公主,而後韋後代李興,榮登大寶,做武則天2.0。

但不使用把這事偷偷告訴了李隆基,並讓李隆基提前動手,於是李隆基和禁軍裏的某些不太知名的人聯繫好,又聯繫了太平公主和她的兒子,瞞住李旦,傍晚時分偷偷溜進鍾紹京管轄的禁宮範圍。鍾紹京給他開了門以後,等到天黑時分,二人分別率兵殺入羽林營,並誅殺了韋後安置在羽林營的軍官。

接手羽林營以後,羽林軍倒戈,紛紛投效李隆基,於是整個宮中,凡是韋後一黨的人,皆被誅殺,上官婉兒被李隆基祭了旗,韋後死後更是被曝屍街頭。

和玄武門之變一樣,可以說是一場完美的偷襲政變,趁著韋後不注意,這才成功。

若不是趁夜幕,加上有人裡應外合,以及韋後黨羽平日裏犯了眾怒,人緣太差。憑當時的李隆基,幾乎沒有扳倒韋後政權的可能。


李顯懦弱無能,還有一點懼內,當時韋後一手把控朝局,甚至當著李顯紅杏出牆。而韋後的女兒~裹兒甚至在野史謠傳上和韋後一起毒殺了李顯。可見韋後的權利到達何等地步,韋後已經公然執政,想當女皇。而此時身為昭容的上官婉兒,又想扶持武則天的侄子(已位列丞相)。而太平公主又有稱帝的野心,三人政治立場和心思不同,朝局暗潮湧動,所以百姓苦不堪言。一心想要朝堂穩定。而且,李隆基也是皇室血脈,世子且是男子。當時雖然有女皇的先例,但是人們的思想多少是有男權主義在的,所以,他於韋後而言,可能更正統,更合民意

他的父親,也是王爺,有人脈有地位。他也比較會審時度勢,選擇了和太平公主合作,這樣還可以留一個清君側的美名。所以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他就成功奪權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