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晏的词固然很好,但个人感觉写的内容多为歌女之情相思之苦追忆故人一类,主题不如苏轼那样的丰富。而且小晏的词中多出现「梦」「魂」等字,大量的出现给人一种「陈词」之感,欧阳修写类似词时用字用词更为丰富。


1.篇章间的用字重复是缺点吗?「张三影」这称号乃说张先善用「影」字,是赞赏他是批评他?这帽子还是张先自己给自己戴上的。何况,晏几道用「梦」往往是提供场景,和「春」、「秋」:提供时间场景,「山」、「野」:提供空间场景,没什么两样。梦里发生的事情何曾相同。苏轼不到四百首词,一百多首有「春」字,比例和晏几道用「梦」差不多。(我忍了一会儿,还是忍不住要多讲点儿。胡子词也有近百首带「梦」字,比例低不到哪儿去。我估计题主只看过晏几道的名篇,那确实「梦」字比例还要更高。但是,对不起,这叫他把「梦」写好了,而不是用重了。)

2.题主指出的「问题」,恰恰是晏几道的贡献。为什么欧苏可以用词用字「更为丰富」?因为他们在写男女情事时,主要内容是「事」而非「情」,是风致而非痴情。晏几道尝试提高「情」的浓度。

3.主题主旨和读者感受是两回事。主题主旨集中不代表感受就集中,反过来也一样,主题主旨丰富也不代表感受就丰富。比如一个老干部写诗,可能主题遍及党政军工农学、亚非欧美洋、旱涝火震疫蝗,主旨却只有两个:中国人民欣欣向荣外国人民水深火热,我的思想紧随党中央。读者感受如果不是没有的话可能单调到翻白眼。如果你面前有尖椒兔、山椒兔、剁椒兔,而你只会说:都是辣的,我们四川人会觉得你多半是个外省人。晏几道的名篇,梦后楼台高锁、梦魂惯得无拘检、相逢犹恐是梦中、那堪和梦无,梦和情各各不同,你只看得见都是梦,那多半是个外省人,仅此而已。


晏几道是北宋太平宰相、有「富贵词人」之称的晏殊的小儿子,从小长在红旗下,活在蜜罐里,过著精致的奢靡生活,少年不识愁滋味。别人负责建设祖国,他负责风花雪月。等到晏殊死后,家道中落的时候,别人负责励精图治东山再起,他则负责追忆似水年华。

晏几道文人气十足,百无一用,而且性情清傲,当时红透半边天的文坛大腕苏轼曾经主动登门拜访,这在世人看来是多大的面子和机缘,但是晏几道避而不见,将苏大胡子直接拒之门外。

晏几道毕竟是贵族子弟,他的作品中天然存在著一股富贵气,这种气质是从小在这种气场里浸泡,而融入血液刻在骨子里的,就像南唐的李煜和满清的纳兰容若也是如此,这种文字里的富贵气不是穷酸文人和暴发户靠努力和装逼能够达到的。

如果抛去「总结主要内容、概括中心思想、从诗句中揭露暴露反映批判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这种无产阶级革命读法,晏几道的「小山词」是非常值得推荐的作品之一。

就是简单的美,但这就足够了吧。


古今小令第一。不服不辩。


我很喜欢晏几道的词,他与现在的我无大差别(喜欢人不得,唯有思念),他的词多是写思怨,也有些看破红尘的意境(《清平乐·留人不住》),对爱人的怀念及幽怨,有些类似闺怨诗。现在有位歌手,我感觉也与晏几道想像:许嵩!他的歌多是写给他的妻子,虽然我并不清楚他们的性格,但从歌与词来看,是比较相似的!


本人诗词只是爱好,完全野路子出身,或许勉强算一个半吊子吧,不敢多谈,但关于诗词风格方面,到是与一些高手讨论过,所以就献丑了。

在写男女相思之词,欧阳修描写的是多数人共同的情感,很容易让人产生同鸣,是让人先产生代入感,然后才会慢慢地品味。

如下面这首玉楼春。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写的是离别情怀。大家可以想像一下,自己与爱人告别时,也都是这种情形,依依不舍,追忆花前月下。

而晏几道不一样,他写的是自己小圈子的生活,不会让人一下子产生同鸣,因为大家对他的生活方式不了解,但他用词精美,让人读了之后,被词所吸引,才会有这个代入感,慢慢地品评。

以下面这首鹧鸪天为例: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这里说的都是他与那个女子两个人的事情,你被他的文字打动,才会慢慢品味。

这两人词的区别就是,欧词是用多数人共有情景,是见物起兴,所以意蕴更丰富,也就是更广阔;

小晏词以自己独有的情景出发,但用词精美,先给人以形式美感,也就是说,他措意,后找物,所以广度不够,但极具深度。

用美女来形容,欧词更类似于第二眼美女,小晏词更类似于第一眼美女。

至于谁好谁坏,各人有各自的观点,我就不多说了。


谢邀

首先,还是挺高兴在知乎上看到有关于小晏的探究话题的,毕竟喜欢小晏已经有些时日了,特别是每次读到「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一句之时,总能感受到小晏身上那股超然脱俗。当然了,当我们走进小晏的故事之中,去品读他所经历了世事之时,难免就会发现,在这份超脱的背后,隐藏著一个多么单纯而不幸的灵魂。(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宋代词人往事一书,书内有较为详细的介绍)

之所以要先言及晏几道的背景,是因为我们在对诗人、词人的作品进行探究之时,往往需要代入时代背景和人物经历,这样才能让我们读懂那短短数句背后的曲折,也才能让我们更加接近作者,明白它们创作的初衷。所以,当我们了解完作者创作的背景,我们的解析也才能更加接近真实的作者。

好的,废话不多说,我就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回答题主所提出的疑问,如果有什么疏漏之处,还望海涵。

1、为什么晏几道的诗词创作中大量出现「歌伎」形象?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这种现象是单纯出现在小晏的词作中还是大量出现在古典诗词创作当中?答案很显然,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换句话说,「歌伎」文化本来就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一大源泉,是古诗词史中独特的一面。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诗人身世同歌伎身世的共鸣、歌伎文学底蕴在那个无才便是德的年代独树一帜、官方推行官伎娱乐等等。以上种种原因,导致「歌伎」形象被大量采用,尤其是在各种酒宴的诗词创作中。所以说,小晏诗词当中频繁出现「歌伎」形象本身并不为过。但是,偏偏是大家都创作的题材,在同一时期的人们看来又显得太「过」了些。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那个时代,歌伎的地位是极为低下的,文人士大夫同她们之间也往往更多的是逢场作戏,消遣下抑郁的心情,可偏偏这个「傻小子」不这样认为,他与这些歌伎之间产生了纯洁的友谊,并将她们视若友人,这就引来了别人异样的眼光。

这里不妨参照一下同一时期的柳永,如果说文人士大夫排斥柳永是因为柳永词中的香艳(在那个时代的文人士大夫眼中更像是低俗),那么他们排斥晏几道则更多是因为晏几道词中的高雅。当然了,其实我感觉两者之间虽然有所区别,但本质上还是比较相似,都是对歌伎产生了真挚之情,这也直接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所以说晏几道词中大量的「歌伎」形象都可以被理解为友人形象,这倒不是说刻意去抬高小晏,而是他创作的出发点本就于此,所以也才会有「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这样的词句诞生。当然了,美丽的爱情故事总会让人浮想联翩,尤其是中国人也喜欢怀著看爱情故事的眼光去品读历史,所以如果你非要去理解成他们之间有著「神秘情谊」的话,我也无话可说,毕竟历史嘛,总是这样众说纷纭、各有千秋。

2、关于晏几道与苏轼、欧阳修之间的对比。我觉得如果单纯讨论题主的立题角度的话,并没有太大的价值。毕竟诗人说白了也只是个普通人,他的创作习惯受到各式各样的条件影响,所以说非要把两个不同社会地位、不同性格的人放在一起讨论,还要一分高下的话,那得到的答案也会缺乏一定的合理性。我个人认为,晏几道的词风更接近于温庭筠,两者都喜欢用华丽的辞汇去进行创作。我记得之前看过一篇关于温庭筠词作是否有所寄托的探究文章。里面对于温庭筠的词作的寄托之情抱有怀疑,我觉得我们不妨也可以去思考一下,晏几道的词作当中是否带有寄托之情。

抛开上面的表述,我们来看一下苏轼和欧阳修这两位大佬的文学素养和个人履历,不难发现,这两位大佬可是满腹文章又多灾多难啊。我们再看一下小晏的身世,作为太平宰相晏殊的儿子,吃喝不愁,生活安逸。这样的公子哥儿,他的身世倒是和李煜较为相似。都是前半生处于富贵人家,后半生经历人生突变。因此,李煜和晏几道文风华丽不难理解,毕竟他们眼中的世界便是如此,充满著金贵的气息。而苏轼和欧阳修则不然,羁旅漂泊和被贬的痛苦,让他们的文风之中更多了一丝的沧桑。

3、为什么晏几道词中常有「梦」和「魂」这样的字眼?简单来说就是,过往的繁荣已然消逝,只有流离于现实之人久久不愿清醒。嗯,说白一些就是,以前大家一起开开心心的,直到老晏家突然衰败了,而且以前认识的人都「远走高飞」去了,想找人说一说心中的苦闷,却发现现实生活中只有自己孤零零一个。所以啊,小晏词中经常出现「梦」和「魂」不是因为他文学底蕴不足,而是因为在他的眼中,只有过往值得留恋,只有那些逝去的时光,才值得珍藏。

4、关于大量「陈词」说法的探究。我觉得这个说法是值得推敲的。我记得有看过这样一句话,唐朝人写诗,宋朝人仿诗。这是一个较为客观的事实,正如当下,我们看到的各式各样的现代诗,似乎与传统诗词有所区别,但仔细思考不难发现,很多话题都是换汤不换药。这并不是一个值得批判的现象,毕竟文化都是继承发展的,我们今日的辉煌是建立在过去两三千年的积累之上的。所以不必惊讶,也不必过多去指责那些写不出新颖话题的诗人,更不必过多去批判化用现象,我倒是觉得,化用是一种很神奇的手法,它可以以极小的代价引起极大的共鸣,这就是一个民族文化底蕴所产生的认同感。(当然了,剽窃可耻,冒名必死,打著这种旗号创作低俗、逻辑不通的拼接文学的,更是可耻之极。)

这个话题我一直觉得是最难讨论的话题,因为随著版权意识的提高,大家对版权概念的延伸也势必加深,但是文学创作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热门话题大家都喜欢写,冷门话题当你知道的时候,嗯,大概它也就热门了。

因此,如果站在创作者的角度来说,我觉得中华文字就那么多,常用字更是少,要在这些常用字之间再考虑押韵、平仄,这确实是一个比较难的过程,你还要细致到意象不重复,话题不重复那就属于不可能的范畴了。

但是呢,作为创作者,我们又鄙视那种直接剽窃的行为,就像有人辛辛苦苦做了大半年的研究报告,结果你在他之前就把这篇报告拿去发表了,而且获得了一定的利益,这就可以定性为剽窃了。所以,一直以来我一贯喜欢用「利益」两个字来看待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先看一下,创作者的出发点是出于创造利益还是单纯的艺术行为或是分享行为。其次,我们看一下,创作者在是否有进行再创造行为,及在创作过程中是否付诸劳动。最后,我们还需要看一下是完全剽窃还是拼接剽窃抑或是选择性参考,这个是基于第二步所作的深入探究,只有弄清了这些,我们才能更好定义这些问题。

所以我们来看一下,晏几道创作过程中是出于什么目的?是否有进行再加工?是剽窃还是选择性参考?我觉得我们应该先看一下,宋词在宋代所承担的作用是什么?

古语有说:诗言志,词传情。所以在宋代人的眼中,诗和词的作用还是有所不同的,前者主要用于抒发志向,而后者则更趋向于歌舞宴席之间的娱乐。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前者更像是议论文和记叙文,后者则更像是歌词。

所以我们需要先明确一点,宋代人在创作宋词的时候,更多的是怀著娱乐的心态,它蕴含著更多的儿女情长,所以宋词大部分看起来都很温婉,直到某个大吼著「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微博大V」的出现,改写了这一现象。所以,我们在探究晏几道的词牌之时,别忘了这一前提。

因此,对于晏几道完完全全挪用「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一句,在中国古代诗人眼中,这倒是不难理解的一回事,甚至有不少觉得这一句挪用的还很漂亮。相关的问题大家可以自行百度或是查找知乎里的回答,我记得之前似乎有看过知乎里有讨论过这一句诗句的引用问题。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晏几道在挪用的时候,是付诸心血的,他赋予了这些诗句、意象新的艺术价值,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所以我反对题主提出的「陈词」说法,我觉得创作者的创作空间本身就是带有局限性的,对于熟知的文学形象的再加工也是一种能力,艺术本身便是在继承发展中逐渐壮大的,别人可以画苹果,我也可以画苹果,这本身并不能影响我的苹果的质量。当然了,我们也必须批判一下现在不少急功近利之徒的「高尚」伪装,偏偏这也是一项难以完成的项目,只能说,思维产物是一种需要重大创造代价,又只需要微小抄袭代价的特殊产物,这给了许多人以可趁之机,但有时候也需要感谢这些人在为了点点利益背后,间接推动了文化的普及。所以说,这个问题我一贯不喜欢过度站位,只是希望环境可以稍加改善吧,毕竟原创不易呐。


表面词藻华丽精美。

内里他的词作很容易引起人的共情。

很细腻。

词作题材不够丰富,莫若苏轼等一等一的文豪词作内容之广之深。

但在一个方面能写成这样的,又有几人。


词是人写的。

小晏是什么人呢?

少时「金鞍美少年,去跃青骢马」,斗鸡走马,珠围翠绕,晏殊去世后一转为落魄公

子,巨大落差怎么让他不追忆往昔繁华,怎么能不「梦」、不「魂归」?一部《小山词》,

57首梦,占去四分之一。无论是以梦来追忆往事前尘,还是借以表达人生如梦之感,

也无论以梦来抒写思相思怀人之情,或是将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愿望以梦托之,不外乎

都是一种郁结之下的情感渲泄方式。

生活面窄,但小晏情深。

黄庭坚有评:

「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

论文自有体,不肯作一新进士语,又一痴也;

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

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

各有所好吧,

我永远倾倒。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