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种抽象概念还是一种物质?如果是一种抽象概念,是否意味著这是人主观创造的?

我再简单一点:我说的主观不是指人怎么想价值就怎么来,我的意思是指「从具体劳动中得到的抽象反映」。 按照这个理解,可不可以认为「价值」即人从商品里的具体劳动抽象出来的一种概念,而这个概念是人赋予的?


谢邀

我懂,你的意思是想说价值是不是真的存在于现实世界吧?

存在。

价值是蕴含在商品里的人类抽象劳动

如果你这里的「物质」指的是哲学意义上的「客观实在」,那价值(人类抽象劳动)就是物质。

但它不是普通的物质。普通的物质摸得见看得著。但是价值不是这样,它看不见摸不著,而且也不能孤立地自己表现自己。这是因为,商品价值背后是人与人之间的某种社会的经济联系。因此价值只能在商品交换中体现出来。

这是其一,我们解释了为什么它不是普通的物质,而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现在我们来说它为什么「客观存在」。

假设你是一个生产者,你的劳动既可以花在织衣服上,也可以花在做果汁上。那么你这个劳动是什么劳动?

是具体劳动吗?不是。具体劳动是专门从事生产某一种商品的劳动,你不能用专门用来织衣服的劳动去生产果汁。

所以你身上所蕴含的这种可以自由地在不同商品中转换并进行生产的劳动,是一种抽象的劳动。我们将其称为人类抽象劳动。

如果你承认上述的事实,那么必须要承认价值,即人类抽象劳动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它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2019.2.16 更新:

对网友「蛋疼的蛋蛋」的回应

我再来说一下其他网友的观点

@蛋疼的蛋蛋 :

供给数量不变,完全没有弹性的商品不能直接用价值理论来讨论,他们的价格由需求决定,如古董、老艺术品、错版邮票等。因为他们是特殊,而不是一般。据我理解,在马经中,这类商品属于纯消费(特殊、个别而复杂,由独特历史、文化、习俗等决定,而不是由马克思关注的资本一般规律决定),属于奢侈品部类(IIB类或III类)。即使如此,奢侈品部类的消费实现仍然依托于生产和普通消费部类中创造出的剩余价值。

这些商品确实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严格来讲,劳动价值论的适用范围被严格限定在那些「可通过人类劳动重复生产出来的商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谈论商品时一般谈论的也是这种商品,因为这种类型的商品占我们所处的经济社会的绝大多数。因此客观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使这些商品的交换比例确定下来。

但是,但是,但是(重要的话说三遍)

诸如古董品这种不能再生产出来的产品,是没法通过形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客观确定它与货币的交换比例的。因此这种特殊的产品,它的价格由其他法则决定。这些法则包括:买卖双方的心理评估、历史、文化、习俗因素等。只要这种特殊的产品可以被独占并可以被让渡,它就可以有价格。(所以你会看到很多古董的价格忽高忽低,幅度很大)

不过,我对把诸如老古董这种商品划入到奢侈品部类的做法表示异议。根据我的理解,即使是在两部门三部类模型或三部门模型中,奢侈品部类生产的商品也是能够再生产出来的商品。(而不是古董这种特殊商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时,一般不考虑这种特殊商品。

价值理论不能描述微观行业和产品的价格变动,最多只能说明部类。它描述资本整体的联合生产。它的起源和论述,如斯拉法和萨缪尔森所说,有著循环论证谬误的一面。价值的考察来源于对价格的考察,又用来说明价格。

价值理论可以对行业层面上的产品价格变动进行说明。一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其它因素(例如供需关系)影响价格。

至于斯拉法和萨缪尔森的批评,我不太清楚。这位网友如果能不吝赐教我当感激不尽。不过,我个人认为对价值考察是从商品交换开始的,不是从价格开始的,谈不上是循环论证。


2019.3.8 更新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斯拉法主义批评的回应

这一部分很长,为了照顾读者体验,我把它写在我的知乎专栏「理想国」里了。

2019.3.18 更新(鸣谢: @蛋疼的蛋蛋 )

勘误:将表13.4中的第二行第二个数据修正成正确数值。

马克思的小手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斯拉法主义批评的回应?

zhuanlan.zhihu.com图标

蛋疼的蛋蛋同时校正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中文版的上下两册,改掉了很多错误。

链接如下(密码:9i03)

https://pan.baidu.com/s/1e5O8FmR8je0koYzoDBYfQA?

pan.baidu.com



我纯粹自学马克思,水平很低。以下还望诸位看官不吝指教,欢迎批评。

马克思的价值概念本身具有模糊性,也有过变动,一些概念可以参考前面两位答主,我不再重复。

可以确定的是,在马克思语境中价值不是源于人的主观,它是源于人类历史社会形成的现实。个别人或群体的主观可以改变交换价值——价格,但不能最终改变商品内在的价值。价值概念不能算是健全,但是对资本主义来说杀人诛心,细思极恐,哈哈,看官们可以多想想,也可以看看后面的地租论述。

然后还要明确一个重点前提,这点在对马克思的批评或庸俗或浅薄理解中往往被无视掉了,比如那个让人发笑的《资本异论》。李嘉图、马克思的立足点是完全竞争市场!马克思理论恰恰建设在供需平衡上,但这在他看来不是本质和科学所以不多论述。商品多样多量并高速流通,竞争充足等等。供给数量不变,完全没有弹性的商品不能直接用价值理论来讨论,他们的价格由需求决定,如古董、老艺术品、错版邮票等。因为他们是特殊,而不是一般。据我理解,在马经中,这类商品属于纯消费(特殊、个别而复杂,由独特历史、文化、习俗等决定,而不是由马克思关注的资本一般规律决定),属于奢侈品部类(IIB类或III类)。即使如此,奢侈品部类的消费实现仍然依托于生产和普通消费部类中创造出的剩余价值。博特凯维茨对马的理解和批判可能是超前、清晰和伟大的。

以下只是我个人天马行空的漫谈。


《马克思主义思想辞典:V》?

www.marxists.org

1.

交换价值只是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的『表现形式』,独立的表达方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12页)。

产品(或活动)成为商品;商品成为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成为货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97页)。

这点马克思和李嘉图、穆勒等其实是相通的。货币具有了贮藏和投资功能后,不能再清晰解释不同时期不同商品变化的相对价格,它不是本质。海狸和野鹿不同时期相对价格的上涨,到底是因为海狸的价值提高了,还是野鹿的价值降低了呢?在马克思和李嘉图这里能对此予以解释的,是劳动价值论,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

劳动价值论不是说你投入几分劳动就有多少价值,也不是说过去时间或他处社会生产劳动是多少就是多少。用马克思所说,是当前社会再生产的劳动。

有点脑子的批评者认为马克思没有解释劳动生产力的损耗。今天生产出来值10元,存放几天因生产力提高这劳动居然只值8元了。其实,这些批评者还是将此劳动认为了是人的劳动。我前面已说人类历史社会客观形成…… 是的,这是人类历史社会客观形成的劳动,而非单纯人的劳动。。

2.

因当时土地贵族与资本贵族矛盾加剧,古典经济学家对重商主义提倡的地租和其它不劳而获利益不抱好感,若干年后甚至有人建议对地租实行单一税。马克思批判继承了李嘉图极差地租概念。我想马克思可能也从人类原始社会和自然界也吸取了一些见解。

一些古典经济学家,特别是李嘉图认为地主等这种不劳而获对外来说机会成本(现代经济学术语)为零,不参与经济流动,妨碍生产发展。是的,他们反对不劳而获和高额地租!提倡生产!

李嘉图阴郁的资本主义静态阶段理论中(资本主义发展到高程度),资本家的利润居然会被地租给全部挤占掉……

虽然李嘉图的静态模型源于错误的,也被马克思强力批判的马尔萨斯人口论,但这应该给了马克思一些灵感。马克思说土地本身无价值,但具有使用价值,因为自然无价值。可是地租从哪来呢?从农场主剥夺农场工人的剩余价值(无酬劳动)而来。

3.

借助价值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对信用资本发起了又一杀人诛心的进攻。马克思说了信用资本的小作用,但主要还是大的副作用。

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因而是一个自行扬弃的矛盾,这个矛盾明显地表现为通向一种新的生产形式的单纯过渡点。它作为这样的矛盾在现象上也会表现出来。它在一定部门中造成了垄断,因而引起国家的干涉。它再生产出了一种新的金融贵族,一种新的寄生虫,一一发起人、创业人和徒有其名的董事,并在创立公司、发行股票和进行股票交易方面再生产出了一整套投机和欺诈活动。这是一种没有私有财产控制的私人生产。(《资本论》第三卷,2009版,497页)

首先,联系下当代,嗯哼?次贷危机、虚拟经济、搏傻的击鼓传花资本游戏……他们有马克思说的价值吗?没有。他们有利润和价格吗?有,还相当大。

那种本身建立在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并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集中为前提的资本,在这里直接取得了社会资本(即那些直接联合起来的个人的资本)的形式,而与私人资本相对立,并且它的企业也表现为社会企业,而与私人企业相对立。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3.实际执行职能的资本家转化为单纯的经理,别人的资本的管理人,而资本所有者则转化为单纯的所有者,单纯的货币资本家。(《资本论》第三卷,2009版,494-495页)

这一段其实更可怕。社会企业、政府资本超越了私人资本,甚至进一步引申可能暗含当前资本管理者超越资本拥有者的态势。

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的发展反过来反对它赖以生存的生产力,表现为颠倒的和梦幻的,钱竟能生钱。然后会怎样?持续危机。197x 198x里根-撒切尔新政催生出的贫穷堕落绝望贫民窟 1998 2008 2018,十年周期。。。。

这样的颠倒和梦幻(包括消费主义的规训)同样也使马克思价值理论在提出巨大破坏性批评的同时,难以直接描述当代社会。薄马者,认为这是马克思的失败,厚马者认为这是马克思的预见,它的发展超出了原本的资本一般规律。

4.

价值理论仍是经验性和总体性的,它暗含整体决定局部和个人,预埋了一些错误,这些错误和异常在马克思看来可能是细枝末节。

马克思在论述一般利润率等转型问题上让人费解,但根据竞争规律也能明白马的思想。资本竞争,资本竞争,而不是人的资本家竞争。

无论如何,马思想需要批判发展。

5.

价值理论不能描述微观行业和产品的价格变动,最多只能说明部类。它描述资本整体的联合生产。它的起源和论述,如斯拉法和萨缪尔森所说,有著循环论证谬误的一面。价值的考察来源于对价格的考察,又用来说明价格。

但是,价值理论在马克思看来,要的不是纯概念,也不是说明价格这一表面。劳动价值论要的是本质!他为一般的本质相当程度上舍弃全面、特殊和个别,还有些「细枝末节的东西」,比如资本利息和损耗等。

不管如何,价值理论必须发展,但真的不容易,太不容易……斯大林30年度已经抛弃了养育价值理论的土壤,欧美在五六十年代又溃缩掉多数土壤,现代资本主义理性又日益强大……

我想,此时所需的正是一种比中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更具浪漫主义的精神吧。他们有确切目标,虽然那是不科学的科社理论,和相当程度违反科社理论的实践。我们已没有彼岸,但我们可能还有被强烈规训下所逸出的某种浪漫,这种浪漫属于人类世界而非个人,将伴著迷雾和马克思的幽灵前行。

话说回来,这种浪漫是有深沉悲剧性的……望细思量。


2月16日更新。

非常感谢 @马克思的小手稿 的批评指正,使我受益很深。

艺术品,古董确实不能划为奢侈品部类。这点我确实错了。

另外 @马克思的小手稿 所述中指出了另一个重点,「可重复劳动生产」,这点使我厘清了一些阴霾,受教颇深。

马克思将消费归于特殊,包含历史、文化、习俗等,这点可能是继承了李嘉图的分类。所以这些属于需求。

马克思著力阐明的资本一般规律,对消费这种复杂特殊体直言不去较多涉及。《大卫哈维读资本论》中对马此方面的援引和理解较深刻。可直接在文末提供的PDF版本中搜索 消费。

我对于价值不能衡量单个行业的论断,来自于我对《资本论》第三卷的理解。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型问题。既然涉及一般利润率和社会资本平均构成等,就使问题迷雾化了。

斯拉法、萨缪尔森、主流大牛转马派大牛的琼 罗宾逊等对价值是价格迂回的判断涉及专业性较强、迷雾较多的剑桥资本争论。这里不单是此问题,就连价值的量都出现了问题。可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1929-1990》第13到第15章。

碍于我是民科,对剑桥资本争论很难消化吸收十之一二,对其理解只通过《1929 1990》一书。纰漏错误可能很多。在此希望 @Marxist Von 大神能够不吝指教。。。

我对哈维和马经史的大规模摘抄,加粗可通过以下链接下载。

https://github.com/sd44/notebook/tree/master/PDF%E6%96%87%E6%A1%A3


根据题主的回复,我发现要突破既定思维还真是挺难的,所以还是先把结论放前面吧:

马经的价值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因为只有被人占有并且私有的劳动产品才具有价值。同时,只有这种劳动产品以商品形式存在,才能体现出价值。

1,以下只是我个人观点,不保证没有错误。

2,讨论马克思的概念以前,首先要知道他的很多概念都是延续自古典政治经济学,但可能又不完全是同一个意思。其次要知道这是一个理想模型建立在拥有并且不仅限于以下条件的基础上:贵金属货币,(在资本论第一卷)假定所有商品都可以售出,完全的市场经济即不考虑存在zf干涉。

3,马经的基础在于资本论的最前面几章,价值和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两组概念的区分。假想一个情景:你从山里摘了一些野菜到菜场卖给我。野菜可以吃,可以满足人的自然属性,这是它具有使用价值。野菜可以交换货币,这是它具有价值。你去挖野菜需要花时间,这是抽象劳动。而你只能用挖,而不是煮,纺,砸等手段获得野菜,这是具体劳动。

但是,实际上你挖野菜卖这个事是两个环节,虽然时间上并不能严格区分开。第一个环节是你和大自然的事,第二个环节是你和我的事。我为了获得你的野菜需要付给你纸币,但你从自然获得野菜并不需要给大自然付钱。换句话说,马经把商品内在的两种不同属性区分开了,一种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一种是人和人的关系。商品具有价值,是因为它被人占有,这个人花费了「劳动」(劳动时间)来占有它。如果这个东西人不能占有,例如阳光(否则你可以去冬季极冷的地方卖阳光不是?)就无法标价。价值是人和人社会关系的体现,它既不是完全客观的 也不是完全主观的。

马克思本人是从历史上讨论这一点的,例如他指出,在中世纪的封建关系中,人都不是独立的,而是互相依附的。农奴依附于领主,农奴的劳动产品从一生产出来就是领主的财产。因此在封建主和农奴之间不存在商品关系,劳动产品不成为商品也就看不出价值。到了资本主义,工人生产出商品,但是并不拥有商品所有权。而资本则要支付工人工资,双方看似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都是市场上的独立主体。生产效率的提高导致分工,而分工使得每个人都在客观上依赖他人生活。所有的劳动产品都在外观上转化成了商品(虽然在家庭内部依然不是如此,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多多少少依然具有原始的特征。当然,马克思也断言,资本主义发展会撕下笼罩在家庭关系上温情脉脉的面纱。不信?身边都是新闻啊。乡下穷亲戚那些人情社会的东西不是正在越来越被崇尚冷冰冰的经济关系的现代人鄙视吗?)。

从这个意义上说,其实我举的挖野菜的例子很可能是非常不恰当的。马克思本人就批评了斯密和李嘉图的鲁滨逊幻觉,即想像一个商品社会中的人生活在完全孤立环境中。例如就说鲁滨逊,他一个人住在荒岛的时候,有什么必要记账呢?

可见,在马经这里,价值其实是一个定性分析的结果,但是资本论前几章的晦涩和马克思生活的年代依然残留的封建关系的消亡(从而使资本主义人类丧失了参照物)使得其价值理论很难理解。而马经本身也跟现代经济学关系不大,在我看来,继承马经的应该是现代的社会学。


价值不是人赋予的,而是人类劳动的客观运动。唯物辩证法认为,这世界上除了运动著的物质,就什么都没有了,物质即个性(或者说实存),运动即共性(或者说本质)。商品就是这样一种运动著的物质,就其个性来说 ,是使用价值,或者说具体劳动;就其共性来说,是价值,抽象劳动(即劳动的运动形式)。所谓抽象就是客观运动在人脑袋里的反映。


再看了一遍问题,决定还是单独写一下好了:

「可不可以认为「价值」即人从商品里的具体劳动抽象出来的一种概念」?

可以。要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去看待价值的概念,在劳动产品交换很少发生的历史阶段,劳动产品仅仅只有使用价值,不需要进一步抽象;就像对原始人来说,一把石刀是花一天捡来的,还是花两天打磨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觅食、防身需要利器。随著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的出现了,生产者生产这些劳动产品不再是为了其使用价值,而是为了交换其他产品。两种不同性质的产品,其使用价值本身不可比较,为什么可以交换呢?就是因为抽去了劳动的具体形式后,产品中凝结的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人类劳动是可通约可比较的。所以使用价值、交换价值都是具体层面的概念,价值是更抽象层面的概念,前两者在后者层面上得到了统一。正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中越来越广泛、频繁的商品交换,社会整体劳动越来越社会化,产生了将具体劳动上升为抽象劳动才能理解和调节经济活动的必要。

「这个概念是人赋予的?」

从上面可以看出,这个现象在客观现实中存在,人因需命名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