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種抽象概念還是一種物質?如果是一種抽象概念,是否意味著這是人主觀創造的?

我再簡單一點:我說的主觀不是指人怎麼想價值就怎麼來,我的意思是指「從具體勞動中得到的抽象反映」。 按照這個理解,可不可以認為「價值」即人從商品裏的具體勞動抽象出來的一種概念,而這個概念是人賦予的?


謝邀

我懂,你的意思是想說價值是不是真的存在於現實世界吧?

存在。

價值是蘊含在商品裏的人類抽象勞動

如果你這裡的「物質」指的是哲學意義上的「客觀實在」,那價值(人類抽象勞動)就是物質。

但它不是普通的物質。普通的物質摸得見看得著。但是價值不是這樣,它看不見摸不著,而且也不能孤立地自己表現自己。這是因為,商品價值背後是人與人之間的某種社會的經濟聯繫。因此價值只能在商品交換中體現出來。

這是其一,我們解釋了為什麼它不是普通的物質,而是一種特殊的物質。現在我們來說它為什麼「客觀存在」。

假設你是一個生產者,你的勞動既可以花在織衣服上,也可以花在做果汁上。那麼你這個勞動是什麼勞動?

是具體勞動嗎?不是。具體勞動是專門從事生產某一種商品的勞動,你不能用專門用來織衣服的勞動去生產果汁。

所以你身上所蘊含的這種可以自由地在不同商品中轉換並進行生產的勞動,是一種抽象的勞動。我們將其稱為人類抽象勞動。

如果你承認上述的事實,那麼必須要承認價值,即人類抽象勞動是客觀存在的。所以它是一種特殊的物質。


2019.2.16 更新:

對網友「蛋疼的蛋蛋」的回應

我再來說一下其他網友的觀點

@蛋疼的蛋蛋 :

供給數量不變,完全沒有彈性的商品不能直接用價值理論來討論,他們的價格由需求決定,如古董、老藝術品、錯版郵票等。因為他們是特殊,而不是一般。據我理解,在馬經中,這類商品屬於純消費(特殊、個別而複雜,由獨特歷史、文化、習俗等決定,而不是由馬克思關注的資本一般規律決定),屬於奢侈品部類(IIB類或III類)。即使如此,奢侈品部類的消費實現仍然依託於生產和普通消費部類中創造出的剩餘價值。

這些商品確實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嚴格來講,勞動價值論的適用範圍被嚴格限定在那些「可通過人類勞動重複生產出來的商品」。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談論商品時一般談論的也是這種商品,因為這種類型的商品佔我們所處的經濟社會的絕大多數。因此客觀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可以使這些商品的交換比例確定下來。

但是,但是,但是(重要的話說三遍)

諸如古董品這種不能再生產出來的產品,是沒法通過形成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客觀確定它與貨幣的交換比例的。因此這種特殊的產品,它的價格由其他法則決定。這些法則包括:買賣雙方的心理評估、歷史、文化、習俗因素等。只要這種特殊的產品可以被獨佔並可以被讓渡,它就可以有價格。(所以你會看到很多古董的價格忽高忽低,幅度很大)

不過,我對把諸如老古董這種商品劃入到奢侈品部類的做法表示異議。根據我的理解,即使是在兩部門三部類模型或三部門模型中,奢侈品部類生產的商品也是能夠再生產出來的商品。(而不是古董這種特殊商品)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研究資本主義經濟時,一般不考慮這種特殊商品。

價值理論不能描述微觀行業和產品的價格變動,最多隻能說明部類。它描述資本整體的聯合生產。它的起源和論述,如斯拉法和薩繆爾森所說,有著循環論證謬誤的一面。價值的考察來源於對價格的考察,又用來說明價格。

價值理論可以對行業層面上的產品價格變動進行說明。一商品的價格由價值決定,其它因素(例如供需關係)影響價格。

至於斯拉法和薩繆爾森的批評,我不太清楚。這位網友如果能不吝賜教我當感激不盡。不過,我個人認為對價值考察是從商品交換開始的,不是從價格開始的,談不上是循環論證。


2019.3.8 更新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對斯拉法主義批評的回應

這一部分很長,為了照顧讀者體驗,我把它寫在我的知乎專欄「理想國」裏了。

2019.3.18 更新(鳴謝: @蛋疼的蛋蛋 )

勘誤:將表13.4中的第二行第二個數據修正成正確數值。

馬克思的小手稿: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對斯拉法主義批評的回應?

zhuanlan.zhihu.com圖標

蛋疼的蛋蛋同時校正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史》中文版的上下兩冊,改掉了很多錯誤。

鏈接如下(密碼:9i03)

https://pan.baidu.com/s/1e5O8FmR8je0koYzoDBYfQA?

pan.baidu.com



我純粹自學馬克思,水平很低。以下還望諸位看官不吝指教,歡迎批評。

馬克思的價值概念本身具有模糊性,也有過變動,一些概念可以參考前面兩位答主,我不再重複。

可以確定的是,在馬克思語境中價值不是源於人的主觀,它是源於人類歷史社會形成的現實。個別人或羣體的主觀可以改變交換價值——價格,但不能最終改變商品內在的價值。價值概念不能算是健全,但是對資本主義來說殺人誅心,細思極恐,哈哈,看官們可以多想想,也可以看看後面的地租論述。

然後還要明確一個重點前提,這點在對馬克思的批評或庸俗或淺薄理解中往往被無視掉了,比如那個讓人發笑的《資本異論》。李嘉圖、馬克思的立足點是完全競爭市場!馬克思理論恰恰建設在供需平衡上,但這在他看來不是本質和科學所以不多論述。商品多樣多量並高速流通,競爭充足等等。供給數量不變,完全沒有彈性的商品不能直接用價值理論來討論,他們的價格由需求決定,如古董、老藝術品、錯版郵票等。因為他們是特殊,而不是一般。據我理解,在馬經中,這類商品屬於純消費(特殊、個別而複雜,由獨特歷史、文化、習俗等決定,而不是由馬克思關注的資本一般規律決定),屬於奢侈品部類(IIB類或III類)。即使如此,奢侈品部類的消費實現仍然依託於生產和普通消費部類中創造出的剩餘價值。博特凱維茨對馬的理解和批判可能是超前、清晰和偉大的。

以下只是我個人天馬行空的漫談。


《馬克思主義思想辭典:V》?

www.marxists.org

1.

交換價值只是包含在商品中的價值的『表現形式』,獨立的表達方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12頁)。

產品(或活動)成為商品;商品成為交換價值;交換價值成為貨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捲上,第97頁)。

這點馬克思和李嘉圖、穆勒等其實是相通的。貨幣具有了貯藏和投資功能後,不能再清晰解釋不同時期不同商品變化的相對價格,它不是本質。海狸和野鹿不同時期相對價格的上漲,到底是因為海狸的價值提高了,還是野鹿的價值降低了呢?在馬克思和李嘉圖這裡能對此予以解釋的,是勞動價值論,凝結在商品中的勞動。

勞動價值論不是說你投入幾分勞動就有多少價值,也不是說過去時間或他處社會生產勞動是多少就是多少。用馬克思所說,是當前社會再生產的勞動。

有點腦子的批評者認為馬克思沒有解釋勞動生產力的損耗。今天生產出來值10元,存放幾天因生產力提高這勞動居然只值8元了。其實,這些批評者還是將此勞動認為了是人的勞動。我前面已說人類歷史社會客觀形成…… 是的,這是人類歷史社會客觀形成的勞動,而非單純人的勞動。。

2.

因當時土地貴族與資本貴族矛盾加劇,古典經濟學家對重商主義提倡的地租和其它不勞而獲利益不抱好感,若干年後甚至有人建議對地租實行單一稅。馬克思批判繼承了李嘉圖極差地租概念。我想馬克思可能也從人類原始社會和自然界也吸取了一些見解。

一些古典經濟學家,特別是李嘉圖認為地主等這種不勞而獲對外來說機會成本(現代經濟學術語)為零,不參與經濟流動,妨礙生產發展。是的,他們反對不勞而獲和高額地租!提倡生產!

李嘉圖陰鬱的資本主義靜態階段理論中(資本主義發展到高程度),資本家的利潤居然會被地租給全部擠佔掉……

雖然李嘉圖的靜態模型源於錯誤的,也被馬克思強力批判的馬爾薩斯人口論,但這應該給了馬克思一些靈感。馬克思說土地本身無價值,但具有使用價值,因為自然無價值。可是地租從哪來呢?從農場主剝奪農場工人的剩餘價值(無酬勞動)而來。

3.

藉助價值理論,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中對信用資本發起了又一殺人誅心的進攻。馬克思說了信用資本的小作用,但主要還是大的副作用。

這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範圍內的揚棄,因而是一個自行揚棄的矛盾,這個矛盾明顯地表現為通向一種新的生產形式的單純過渡點。它作為這樣的矛盾在現象上也會表現出來。它在一定部門中造成了壟斷,因而引起國家的干涉。它再生產出了一種新的金融貴族,一種新的寄生蟲,一一發起人、創業人和徒有其名的董事,並在創立公司、發行股票和進行股票交易方面再生產出了一整套投機和欺詐活動。這是一種沒有私有財產控制的私人生產。(《資本論》第三卷,2009版,497頁)

首先,聯繫下當代,嗯哼?次貸危機、虛擬經濟、搏傻的擊鼓傳花資本遊戲……他們有馬克思說的價值嗎?沒有。他們有利潤和價格嗎?有,還相當大。

那種本身建立在社會生產方式的基礎上並以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社會集中為前提的資本,在這裡直接取得了社會資本(即那些直接聯合起來的個人的資本)的形式,而與私人資本相對立,並且它的企業也表現為社會企業,而與私人企業相對立。這是作為私人財產的資本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範圍內的揚棄。3.實際執行職能的資本家轉化為單純的經理,別人的資本的管理人,而資本所有者則轉化為單純的所有者,單純的貨幣資本家。(《資本論》第三卷,2009版,494-495頁)

這一段其實更可怕。社會企業、政府資本超越了私人資本,甚至進一步引申可能暗含當前資本管理者超越資本擁有者的態勢。

馬克思說,資本主義的發展反過來反對它賴以生存的生產力,表現為顛倒的和夢幻的,錢竟能生錢。然後會怎樣?持續危機。197x 198x里根-撒切爾新政催生出的貧窮墮落絕望貧民窟 1998 2008 2018,十年週期。。。。

這樣的顛倒和夢幻(包括消費主義的規訓)同樣也使馬克思價值理論在提出巨大破壞性批評的同時,難以直接描述當代社會。薄馬者,認為這是馬克思的失敗,厚馬者認為這是馬克思的預見,它的發展超出了原本的資本一般規律。

4.

價值理論仍是經驗性和總體性的,它暗含整體決定局部和個人,預埋了一些錯誤,這些錯誤和異常在馬克思看來可能是細枝末節。

馬克思在論述一般利潤率等轉型問題上讓人費解,但根據競爭規律也能明白馬的思想。資本競爭,資本競爭,而不是人的資本家競爭。

無論如何,馬思想需要批判發展。

5.

價值理論不能描述微觀行業和產品的價格變動,最多隻能說明部類。它描述資本整體的聯合生產。它的起源和論述,如斯拉法和薩繆爾森所說,有著循環論證謬誤的一面。價值的考察來源於對價格的考察,又用來說明價格。

但是,價值理論在馬克思看來,要的不是純概念,也不是說明價格這一表面。勞動價值論要的是本質!他為一般的本質相當程度上捨棄全面、特殊和個別,還有些「細枝末節的東西」,比如資本利息和損耗等。

不管如何,價值理論必須發展,但真的不容易,太不容易……斯大林30年度已經拋棄了養育價值理論的土壤,歐美在五六十年代又潰縮掉多數土壤,現代資本主義理性又日益強大……

我想,此時所需的正是一種比中早期馬克思主義者更具浪漫主義的精神吧。他們有確切目標,雖然那是不科學的科社理論,和相當程度違反科社理論的實踐。我們已沒有彼岸,但我們可能還有被強烈規訓下所逸出的某種浪漫,這種浪漫屬於人類世界而非個人,將伴著迷霧和馬克思的幽靈前行。

話說回來,這種浪漫是有深沉悲劇性的……望細思量。


2月16日更新。

非常感謝 @馬克思的小手稿 的批評指正,使我受益很深。

藝術品,古董確實不能劃為奢侈品部類。這點我確實錯了。

另外 @馬克思的小手稿 所述中指出了另一個重點,「可重複勞動生產」,這點使我釐清了一些陰霾,受教頗深。

馬克思將消費歸於特殊,包含歷史、文化、習俗等,這點可能是繼承了李嘉圖的分類。所以這些屬於需求。

馬克思著力闡明的資本一般規律,對消費這種複雜特殊體直言不去較多涉及。《大衛哈維讀資本論》中對馬此方面的援引和理解較深刻。可直接在文末提供的PDF版本中搜索 消費。

我對於價值不能衡量單個行業的論斷,來自於我對《資本論》第三卷的理解。價值到生產價格的轉型問題。既然涉及一般利潤率和社會資本平均構成等,就使問題迷霧化了。

斯拉法、薩繆爾森、主流大牛轉馬派大牛的瓊 羅賓遜等對價值是價格迂迴的判斷涉及專業性較強、迷霧較多的劍橋資本爭論。這裡不單是此問題,就連價值的量都出現了問題。可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史1929-1990》第13到第15章。

礙於我是民科,對劍橋資本爭論很難消化吸收十之一二,對其理解只通過《1929 1990》一書。紕漏錯誤可能很多。在此希望 @Marxist Von 大神能夠不吝指教。。。

我對哈維和馬經史的大規模摘抄,加粗可通過以下鏈接下載。

https://github.com/sd44/notebook/tree/master/PDF%E6%96%87%E6%A1%A3


根據題主的回復,我發現要突破既定思維還真是挺難的,所以還是先把結論放前面吧:

馬經的價值本質上是一種社會關係。因為只有被人佔有並且私有的勞動產品才具有價值。同時,只有這種勞動產品以商品形式存在,才能體現出價值。

1,以下只是我個人觀點,不保證沒有錯誤。

2,討論馬克思的概念以前,首先要知道他的很多概念都是延續自古典政治經濟學,但可能又不完全是同一個意思。其次要知道這是一個理想模型建立在擁有並且不僅限於以下條件的基礎上:貴金屬貨幣,(在資本論第一卷)假定所有商品都可以售出,完全的市場經濟即不考慮存在zf干涉。

3,馬經的基礎在於資本論的最前面幾章,價值和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和具體勞動兩組概念的區分。假想一個情景:你從山裡摘了一些野菜到菜場賣給我。野菜可以喫,可以滿足人的自然屬性,這是它具有使用價值。野菜可以交換貨幣,這是它具有價值。你去挖野菜需要花時間,這是抽象勞動。而你只能用挖,而不是煮,紡,砸等手段獲得野菜,這是具體勞動。

但是,實際上你挖野菜賣這個事是兩個環節,雖然時間上並不能嚴格區分開。第一個環節是你和大自然的事,第二個環節是你和我的事。我為了獲得你的野菜需要付給你紙幣,但你從自然獲得野菜並不需要給大自然付錢。換句話說,馬經把商品內在的兩種不同屬性區分開了,一種是人和自然的關係,一種是人和人的關係。商品具有價值,是因為它被人佔有,這個人花費了「勞動」(勞動時間)來佔有它。如果這個東西人不能佔有,例如陽光(否則你可以去冬季極冷的地方賣陽光不是?)就無法標價。價值是人和人社會關係的體現,它既不是完全客觀的 也不是完全主觀的。

馬克思本人是從歷史上討論這一點的,例如他指出,在中世紀的封建關係中,人都不是獨立的,而是互相依附的。農奴依附於領主,農奴的勞動產品從一生產出來就是領主的財產。因此在封建主和農奴之間不存在商品關係,勞動產品不成為商品也就看不出價值。到了資本主義,工人生產出商品,但是並不擁有商品所有權。而資本則要支付工人工資,雙方看似處於一個平等的地位,都是市場上的獨立主體。生產效率的提高導致分工,而分工使得每個人都在客觀上依賴他人生活。所有的勞動產品都在外觀上轉化成了商品(雖然在家庭內部依然不是如此,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多多少少依然具有原始的特徵。當然,馬克思也斷言,資本主義發展會撕下籠罩在家庭關係上溫情脈脈的面紗。不信?身邊都是新聞啊。鄉下窮親戚那些人情社會的東西不是正在越來越被崇尚冷冰冰的經濟關係的現代人鄙視嗎?)。

從這個意義上說,其實我舉的挖野菜的例子很可能是非常不恰當的。馬克思本人就批評了斯密和李嘉圖的魯濱遜幻覺,即想像一個商品社會中的人生活在完全孤立環境中。例如就說魯濱遜,他一個人住在荒島的時候,有什麼必要記賬呢?

可見,在馬經這裡,價值其實是一個定性分析的結果,但是資本論前幾章的晦澀和馬克思生活的年代依然殘留的封建關係的消亡(從而使資本主義人類喪失了參照物)使得其價值理論很難理解。而馬經本身也跟現代經濟學關係不大,在我看來,繼承馬經的應該是現代的社會學。


價值不是人賦予的,而是人類勞動的客觀運動。唯物辯證法認為,這世界上除了運動著的物質,就什麼都沒有了,物質即個性(或者說實存),運動即共性(或者說本質)。商品就是這樣一種運動著的物質,就其個性來說 ,是使用價值,或者說具體勞動;就其共性來說,是價值,抽象勞動(即勞動的運動形式)。所謂抽象就是客觀運動在人腦袋裡的反映。


再看了一遍問題,決定還是單獨寫一下好了:

「可不可以認為「價值」即人從商品裏的具體勞動抽象出來的一種概念」?

可以。要從歷史和發展的角度去看待價值的概念,在勞動產品交換很少發生的歷史階段,勞動產品僅僅只有使用價值,不需要進一步抽象;就像對原始人來說,一把石刀是花一天撿來的,還是花兩天打磨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覓食、防身需要利器。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商品的出現了,生產者生產這些勞動產品不再是為了其使用價值,而是為了交換其他產品。兩種不同性質的產品,其使用價值本身不可比較,為什麼可以交換呢?就是因為抽去了勞動的具體形式後,產品中凝結的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人類勞動是可通約可比較的。所以使用價值、交換價值都是具體層面的概念,價值是更抽象層面的概念,前兩者在後者層面上得到了統一。正是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類社會中越來越廣泛、頻繁的商品交換,社會整體勞動越來越社會化,產生了將具體勞動上升為抽象勞動才能理解和調節經濟活動的必要。

「這個概念是人賦予的?」

從上面可以看出,這個現象在客觀現實中存在,人因需命名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