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主是对进口车的定义和国产车的定义是怎样的?如果是纯正的由国外工厂生产进口到国内的车定义为进口车、在中国大陆生产的就定义为国产车的话。有很多品牌的进口车质量还没有国产的好,华晨宝马的工厂在全世界宝马工厂排在第二;道奇进口入我国的都是以墨西哥生产的为主。你说呢?

不过问主又提到了技术瓶颈,所以问主似乎是对问题里的名词定义稍微有理解误区,应该是想问:目前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势力同国外外资品牌汽车势力的技术相差的瓶颈在哪。(原谅我较真,但是真想回答准确的话还是得把问题明确清楚。)

一:、从汽油车方面讲,主要瓶颈限制分为硬体和软体方面

1、硬体方面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变速箱。几乎全世界的车企都被变速箱问题所钳制。液力变矩器这种东西作为AT变速箱的关键部件,从早先法国人发明了雏形,到现在爱信、ZF钳制住主要的变速箱技术和产量。不光是国内品牌处于:要么选择依赖丰田卡主变速箱量、要么自己选择其他变速箱出路。连大众也不得不选择坚持双离合。但是国产品牌更多的选择双离合变速箱是因为目前双离合整体的制造研发没有太多的瓶颈,同时在制造成本上也可以得到相当的控制。

目前我们主要攻略的突破点就是万里扬CVT变速箱系列。AT变速箱有国内厂家尝试过,但是自己做出来的不论是质量还是效果都不怎么好。

除了这个最大的问题之外,相对现在比较小的问题就是:发动机和整车构架研发。发动机说是小问题也行,大问题也不过分。小问题是因为只要不是太野鸡的厂家,整体的质量来说还是都比较可靠的。现阶段我国自主燃油车的主要攻占市场从5万以下到20万以下区间为主。除了15到20万区间需要面对一些外资品牌的中端和入门偏上的发动机技术竞争之外,剩下的区间你买个自主买菜发动机,合资品牌也是买菜发动机,你买自主小三缸,合资品牌也是小三缸。主要问题是我们自主研发能力在发动机方面相对较弱,目前已经进步不少到了相对部分依赖三菱和逆向研发的程度了,但是同主流的合资大军相比,动力系统的更新换代慢、效果较差。

说发动机研发落后是大问题,是因为我们目前的瓶颈就是达到自己研发出相当于合资的2.0T低功率或者标准功率的发动机程度。2.0不管T不T,往上排量我们是几乎空白的状态。(我说的是几乎,我知道曾经有品牌尝试过大排量,但是效果不好,也几乎没有量产,千万不要杠。)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自主势力所瞄准的价位区间还是倾向于走量,实惠,盈利。一方面也确实是技术储备不足。所以中端往上的市场我们一片空白,再强的内燃机我们就几乎没有了。

最后一个硬体问题就是车身架构。包括了车辆架构设计和悬挂系统的硬体研发。有不少自主势力已经达到了可以自己研发平台的程度了,但问题往往是1:平台研发效果比较一般,甚至自主研发出来的车辆平台仅仅达到很一般的结构优化和效果。2、依赖逆向研发。这两点总结起来容易造成一个缺点:新车以换壳为本。

2、软体问题。说完了硬体上的差距,再看软体。我感觉我都快成上汽黑了,之前都有个Crown的知乎大佬只要我回答问题跟上汽有点关系他就要在下面回复,我都怕了。但是我还是要拿上汽举例子:比如上汽旗下的很多车,受益于上汽集团和通用集团的泛亚研发合作协议,很多发动机、变速箱都在共用,当然只限于偏中低端的产品。甚至不乏个别车型在车身构架上都有相似之处。但你开过两者内部对标车型以后你就会发现,上汽集团这一边对标通用这边的同动力总成甚至类似架构的车,上汽这边匹配总成、程序标定上差的不是一点半点。甚至不乏后期为了售后维护,再去寻求程序开发上的帮助。所以并不是跟你共享车辆研发,用一样的零件车就一样,买的就实惠。错!大错特错!那些消费者看不到的研发工程团队、程序标定、悬挂系统的调整、车身构架的调整优化,才是最终的炒菜出炉程序。我们在这些方面做的只能说:有进步雏形,差距相当大。在广汽、东风启辰、新生的红旗、华晨等品牌身上极为明显。

而其他一些独立研发的品牌,在自身硬体不足的情况下,软体工程研发再拖一下后腿,那结果就相当尴尬了。

至于其他零零碎碎的比如:人机工程学、测试研发、设计优化、人机交互等。有的有差距,但有的稍微比较小差距,偶尔确实是有一些基本没差距了。

所以燃油车你问技术瓶颈在哪?说实话硬体研发和软体研发都有差距的话,我觉得你这个技术瓶颈四个字直接就总结了啊,就是技术有差距啊。更简单点就是:现阶段内燃机民用工业方向上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差距。

二、至于新能源汽车方面。纯电车方面我们的差距较小。因为新能源靠电机嘛,没了变速箱和内燃发动机,就主要只剩软体方面的差距了。当然像电池组温度控制、传统汽车的驾驶标定调整等方面还是整体有一定差距的。

至于混动车嘛。。。我觉得比纯内燃机劣势更大。


这个如果说主要的话,就是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形象的来比喻下,如果进口车这三样平均分是100,那么国产车就是70左右的样子。

汽车的生产不是一个发动机加四个轱辘就能跑的机器,它涉及到很多产业链的问题,就算你三大件都是NO1,也不一定造出来的就一定是好车,还涉及到调校,整车装配工艺的问题。

装配工艺好提高,但三大件的研发和调校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弄出来的。所以,才能看到国产车这几年飞速的进步,感觉质量提高了很多。表面上看是这样的,但仔细一分析,受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材料的进步,感觉国产车越来越高端大气上档次了,外形好看,关门声好听,配置高,这些不过是时代必然的进步罢了。但在看三大件,还是逆向研发国外的发动机,顶多在原有基础上增加点新技术。难道就不能用国产的新发动机吗?能,谁说不能,但是稳定可靠吗?这个就说不准了,企业为了活下去,可不敢用这么一台让人有疑问的发动机,最典型的就是三菱发动机了,没什么亮点,但是绝对是稳定,没有本田家的地球梦,也没有丰田家的混动技术(叫什么我一时想不起来了),油耗永远是不高不低,但不会漏油,所以造就了哈弗H6的销售神话,发动机东安三菱的4B15系列(虽说在此技术上有自己的改进,但底子还是三菱),底盘老款CRV的,变速箱据说是国产万里扬的?这个我不太清楚,如有说错,请指正。

所以说,一款发动机,或变速箱,底盘,如果想采用新技术,是需要大量的时间,资金,数据来验证的,看看日企的发动机热效率都到40%了,不要小看了这40,发动机的热效率每提高1%都是很难的。新技术谁都想上,关键是稳定可靠吗?一旦出了问题,分分钟让你破产,那可是几亿几亿的损失啊。本田发动机机油增多就是很好的例子。

国产车起步晚,正在努力追赶,可喜的是有像奇瑞这样的企业在默默努力,作为国人,我们应该给他们时间,谁也说不准在将来会不会出现汽车界的华米OV呢?


同一个品牌的进口车和国产车,并没有什么技术瓶颈,别看中国创造不出来,中国制造没问题。

譬如华晨宝马,德国宝马能造的华晨宝马也能造,并没有什么技术瓶颈,都是一个品牌还有自己限制自己啊,题主有病么?

广州丰田作为丰田最好的生产基地,连丰田自己都满意的合不拢腿,技术瓶颈不存在的!没准那年,日本丰田造不出来,广丰也能造出来。

不说合资品牌的中国制造厂了,就说中国二三流品牌,譬如江淮,就能让找江淮代工的李斌满意的夸赞到:保时捷的工厂都不如江淮的工厂。

所以,国产车较进口车并没有什么瓶颈,目前制造水平可以用相当来形容。同一个品牌的国产车和进口车,并不能区分质量和性能。只是,北京宾士除外。

经常有车迷说,百年xx毁于长安,好像进口福特就一定优于国产福特似的,同样道理还有上汽通用。

题主要补钙了。。。。。

国产车不代表质量差性能差。

但是,如果换成中国品牌和外国品牌,那就不一样了。中国有世界一流的制造能力,单用产地论车的优劣,那是真不懂。

如果单论研发能力,中国品牌和外国品牌那就差别大了。

发动机做不到马自达的超高压缩比,更做不出日产的可变压缩比的,宝马标致的王子发动机拥有水喷射技术,咱们(已经卖给华晨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中国品牌早就发动机最深的奇瑞,最近把热效率提升到38%都高兴的要死,早知道很久以前马自达的创驰蓝天热效率是40%。

这就是差距,这就是瓶颈。

变速箱就别提了,中国没有一个靠谱的at变速箱。最成熟的cvt,也就是能用,而不是好用的水平。还有双离合,简直坑爹,根本就是通用双离合的水平。

其他我不扯了,但是有一点中国品牌内饰水平,可谓是独步天下,日系,德系,美系,都比不了。


没有什么大的技术瓶颈,技术上的事情通过时间都能缩短差距,国产品牌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品牌」,品牌是需要时间沉淀的,它包含了设计、市场推广、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口碑等等综合的因素,我觉得国产品牌还是缺一些用心的服务


技术、管理、售后。

以及发动机、底盘这类不能从外资供应商采购组装的东西

唯一强的大概是市场部和水军吧


起步晚+不愿意研发,99%的自主品牌都用过三菱20年前老技术的发动机,甚至部分品牌现在还在用


还是最基础的工业制造业水平,设计本身并不难,做出来也不难,但是做出来好不好用就是看你的制造业水平了。


技术不是瓶颈,管理才是。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