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11月3日,蚂蚁集团同时暂缓科创板和港股上市,就在前一天,央行和银保监会发布「网路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蚂蚁集团有关负责人被约谈。

此举会对行业带来哪些长远影响?


感谢邀请,这个问题其实非常有趣。

之前有很多朋友也问过我对于蚂蚁这次的看法,我还是那个观点,蚂蚁和MMT一样,是一个我不喜欢但能理解它存在的东西,甚至我有一些期望他可以改变一些金融现状。

但如果说到监管,我的看法是,央行很有可能读过一篇叫做「FinTech Borrowers: Lax-Screening or Cream-Skimming? 」的论文,然后借鉴了美国互联网金融公司放贷款时候的一些特征和监管思路...

https://www.nber.org/system/files/working_papers/w28021/w28021.pdf?

www.nber.org

这篇文章极其有趣,非常建议大家读一下,实际上这篇文章也是多次改版,第一次应该是在2018年的时候写完的,然后最近一次在2020年10月更新,这个奇妙的巧合。

如果读完这篇文章,我相信你会发现全天下金融贷款公司都有一些共性,美国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和蚂蚁没有太多不同,而两个国家的监管思路也非常类似。

首先有几个要点

  • 互联网金融公司并不是通过降低违约率来赚钱的,他们的赚钱方法是对于贷款更灵活定价(更高)以及更好的用户忠诚度

  • 通过互联网金融借款的人往往借贷金融更高,同时由于互联网金融并不便宜,这导致他们往往在借钱之后几个月财务情况恶化而不是好转。

纵轴是借款金额,红色线条是互联网金融企业

纵轴是债务周转,横轴是时间,意思是随时间推移,借款人需要周转的债务额度上升

  • 借款人的年纪往往在中年附近,而且信用分并不低

右图展示的是借款人的年龄,可以看到35岁-40岁这个神奇数字又一次出现,左图是借款人的信用分,并不低

这是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中年人,信用分不低,一般来说拥有很充足的借款渠道,干嘛借互联网贷款。文中的解释是,传统金融企业在借款的时候很多时候需要充分的背景调查,比方说工资流水等等,而互联网金融企业因为没有这个渠道,反而更依靠信用分。

一个场景是,如果一个中年人失业了,他可能需要一笔很大的贷款来度日,这个时候传统金融机构反而不一定愿意借给他。

这让我想起花呗那个广告里面中年男子的年纪设定


那么该如何监管呢?一方面加强监管的话会导致很多在传统金融机构借不到钱的人更加借不到钱,但不加强监管的话,更高的利息,更大的放款金额自然会积累更多的风险。这个风险非常有趣,它其实类似一个长尾风险。

举个例子,假定有一个互联网金融科技公司,它通过灵活定价,更大的放款额度,吸引了很多消费者,通过合理的定价他可以保证自己的盈利,但他没法保证大家都还钱,总有人还不上钱。但这对于互联网金融公司来说并不是问题,因为总体来看它是盈利的,可一个债务过多的人就像一个完全脱离了均值的社会个体,他能干出的事情是无法想像的。

他可能在互联网金融公司的账面上只是一个违约率非常高的人,欠债非常高的人,但由于这种人出现的概率非常低,导致实际上产生的亏损不多。但这种人的社会危害就像黑天鹅事件一样,你没法因为他概率小,就干脆忽视它。而这个小概率事件显然互联网金融公司不会去负责处理....

因此监管的方法在文中提出了两个

  • 要求金融科技公司确保借钱的人可以还钱
  • 要求金融科技公司尽可能考察借款的去向

而这两点实际上都可以在那个监管文件里面看到,而且他们是连在一起的

网路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综上所述,我觉得垄断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只要能保证这两点,实际上金融科技公司的资本金问题,集中度问题,贷款额度,贷款利率问题可能都好商量。

所以我还是之前那个观点,不管在起草这个文件的时候人民银行有没有读过这个论文,是有所借鉴还是不谋而合,人民银行的监管水平一直还算是非常在线的


一言概之:

偷袭56岁老人家!跟资本讲啥武德!这不是你用花呗与否的事情,我们早已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了。没有针对谁的意思,我就是想搞你蚂蚁金服!


10月,蚂蚁金服宣布将于11月上市,募资或达300亿美元;

10月24日,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在上海举行,蚂云在演讲中力怼银行老旧、金融监管束缚创新;11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约谈蚂蚁金服董事长井贤栋和实际控制人蚂云;10月3日,蚂蚁金服发文道歉并暂缓上市,阿里巴巴股价暴跌8.13%,一夜蒸发600亿美元;11月6日,蚂蚁集团启动销股退款程序。

要不怎么说2020是个玄学年呢,蚂蚁金服从起高楼宴宾客前途一片大好,再到看他楼塌了人散了渣都不剩了,前后也只是十来天的时间。

最痛彻心扉的,还是那群本该随著上市来波鸡犬升天的高管员工们,按蚂蚁股权架构看,包括蚂云、彭蕾、井贤栋在内的40名高管持有70亿股(按市值算是460亿美金),还有1.66万员工瓜分333亿美元的股份,全员身价千万不是梦。

而杭州蚂蚁金服旁边的楼盘一个月内更是连著猛涨两趟房价,夸张的都有6.5万/平,就这还供不应求,房东们个个磨刀霍霍向蚂蟥,就等著给新贵们开个衬得起他们身份的价格。

结果这一暂缓上市,据说杭州房价连夜就跟著下调了15%,大家默默拿起手机将淘宝里的购物车清空大半,豪车美酒成批退订,留下一地鸡毛两眼懵逼。

真是因为蚂云在上海的一次演讲,就让蚂蚁成了蚂蟥人人喊打吗?今天咱来聊聊这事儿


蚂云的时代

蚂云在2014年以支付宝、余额宝、招财宝和网商银行为基础组建成立了蚂蚁金服,主要业务是通过大数据筛选出有融资需要的小微企业和电商,批量审批并快速放贷,小本经营的电商们也乐得临时周转,还不用备上一堆文件跑银行瞎折腾。

在吃下小微贷款这块肥肉后,自觉真香的蚂蚁金服相继推出花呗、借呗,将主攻点放在个人消费贷业务上。

蚂蚁这帮人也是善于揣摩人心的鬼才,他们花大力气雇水军搞活动四处鼓吹消费,将消费贷这种「借钱消费」的事儿,弱化成了「提前享受才配得上努力的自己」,并利用秒速放贷一键到账、花呗付款享优惠等方式,让消费者们逐渐习惯了将花呗作为优先支付选项。

在数年苦心经营下,2020年中国9.04亿网民中有5亿人是花呗借呗用户,合作商家超8000万。

特别上半年全民疫情宅家的情况下,一季度移动支付业务直接爆灯到225.03亿笔,累计交易金额90.81万亿,光蚂蚁的消费信贷规模就达1.7万亿。

渐渐地,数字金融逐渐取代数据支付和创新业务成了蚂蚁金服的最大印钞机,年营收达677.84亿,占总营收的63.39%。

而在数字金融板块中,最赚钱的当属微贷, 即咱们最熟悉的花呗、借呗和网商贷,他们合起来给蚂蚁集团贡献了近40%的营收,毛利率更是蹭蹭往上涨。

有这富婆咔咔打钱,谁还稀罕从卖油条的大娘那儿抠出来的那点数字服务费哦┓( ′皿` )┏

于是乎,从17年开始,数字支付和商家服务在蚂蚁集团的营收占比,便从55%一路滑到36%,与之相对的则是年增长59%的微贷业务,超4.1万亿的资产管理规模,和蚂云关于「微贷科技是公司整体收入主要驱动力」的表态。

2020年,我国公募基金资产净值约17.69万亿元,4.1万亿+,若是四分天下,马得其一。

但放贷的前提是要有钱可放,没那金刚钻倒也揽不来瓷器活儿,蚂云手头没个几千亿,又怎么可能给咱打出近两万亿的白条呢~

他还真没有:-)

但一个不懂得努力套娃的打工人就不是个优秀的打工人,蚂蚁手头有30亿本金,先以此为抵押从银行那贷款60亿,凑起来就是90亿。

接著再拿这90亿做底找家金融中介发行高利率的资产证券(ABS),等投资人们以虎狼之势扑上去哄抢一空后,蚂蚁就拥有了双倍的快乐,180亿。

有了百来亿,蚂蚁就拿来放贷送白条,并以此产生的180亿债权为抵押,再向金融机构贷180亿接著放贷。

没完呢,等打工人们还了本金利息手续费滞纳金后,勤劳勇敢的打工蚁除了匀一部分给ABS债券投资人吃红利外,剩下的钱还可以拿来做底发行新一期资产证券,开启新一轮快乐之旅√

「一家互联网巨头的网路贷款公司,其自有资本金仅30多亿,但却通过ABS放了100倍杠杠,贷款规模做到了3000多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

食髓知味,蚂蚁一年营收利润400亿+,拿来无性繁殖ABS个50回,近2万亿的消费信贷就有著落了,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数学~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相比之下,麻花疼顿悟得晚也慢了一步,腾讯金融科技拼死拼活拉皮条冲来的营收KPI,理财通资金保有量也只9K亿,还不如自家氪金手游几行代码赚得多,果然站得高尿得远,这火星来的蚂蚁就是不一样。

总之,在一轮轮「影分身的影分身用影分身之术」的无限套娃下,2000多家或发行或投资蚂家债券的金融机构吃著利息盆满钵满;5亿多名花呗用户以15%—18%年息燃烧未来收获快乐;打工蚁则靠著打工魂和120倍杠杠杠杠杠杠杠杠杠杠杆成功成了人上人。

众生皆得利,世间满欢喜,这是蚂云的时代,我们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鲁迅有云:一时放贷一时爽,一直杠杆一直爽。蚂蚁在发家致富的破路上弯道飙车,却很快撞到了系统设定的空气墙上。

2020年9月,央行发布了《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要求所有非金融类企业在涉足金融行业时,需按金融控股集团的规定来监管。

蚂蚁不爽了。


超纲

其实这新规并没有针对谁的意思,真的只是想搞你蚂蚁而已,按金融控股集团的监管标准,蚂蚁在发债放贷时必须有不少于10%的资本金。

相当于定死了你这俄罗斯套娃只能转10回,1.7万亿的花呗信贷,自有资金至少也得1700亿,这骤降的利润率让习惯了夜夜暴富的蚁族们彻底炸窝。

所以10月24日的那场外滩金融峰会,马老板跳脚大骂传统金融业保守老旧不讲武德,《巴塞尔协议》(要求全球各银行资本自有率必须在8%以上)是老年俱乐部,并盛赞互联网金融才是普惠天下·企业救星·正道之光,呼吁官方要放开金融监管。

不得不说,这当过老师的就是不一样,明摆著是想重温无限套娃夜夜暴富的旧梦,嘴上却是冠冕堂皇各种弯弯绕,让你不由自主地就想点头打钱一键三连。

当然,他也不是那种光打嘴炮不干事儿的男人,生产自救才是硬道理。

蚂蚁上树市就是一次自救,近2100亿甚至更多的股权融资,一下将其自有资金池给扩成了个太平洋,再按新规算,理论上蚂蚁还能套娃出个2万亿去放贷。

确实,像个体工商户、街边地摊等小微经营者,由于现金流和经营规模等原因,很难从银行贷到钱,连中小银行和小贷公司也不愿意把钱贷给桥头热干面和南街臭豆腐,而这些小微经营者们更懒得为了几千近万的钱四处求银行办资料走手续,等钱批下来黄花菜都凉了。

且在疫情冲击下,资金链最快断的恰恰也是小微经营者,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救助政策,帮著给中小微企业缓解压力,但终归资源有限,很难覆盖到小微经营者。

据统计,到今年3月疫情高峰期,71.1%的小微经营者没享受到任何抗疫优惠政策,9.6%获得了低息或免息贷款,社保减免和税收减免政策主要由营收在100万元以上的小微经营者享受。

种种原因下,目前这些小微经营者大半都是通过互联网银行来融资贷款临时周转,蚂蚁们利用手机APP将一笔笔几千上万的小额贷款,精准送到我们银行体系无法触及或者懒得触及的小商小贩手里,这种无抵押、到账快、易审批的放贷方式著实救小微们于水火。

像18年蚂蚁金服与山东省合作推广的网贷产品「旺农贷」,农民们只需提供支付宝消费流水和涉农数据进行认证,就可以在支付宝上申请不超5万元的贷款,虽然比起农行来额度低且利息高,但人家3分钟申请1秒过审打钱的效率照样让急钱周转的人们趋之若鹜。

可见,马老板所言不虚,互联网金融确实有给国家经济里的毛细血管续上最后1秒的潜力和能力。

可你马老板嘴上说的再好听,身体却是诚实的很。银行再磨蹭再怎么效率低下,好歹给小微企业的贷款金额也超50万亿,你蚂蚁发出去的小微信贷连5000亿都没有,就这钱还是通过ABS影分身之术从银行和金融机构套来的,自己实际出的本金少得可怜。

也能理解,相比高风险且规矩多的小额商贷,花呗借呗的年化率总能响应政策紧紧踩著利率红线跳舞,哪怕出台新规一年也是15%的利息,这么肥一块肉摆面前,把钱投在个人消费贷上他不香吗?

倒不是不让你马老板放贷拉皮条,互联网金融的好处咱前头也没少提,但打著微企救星和所谓金融创新的牌子,去整些怂恿过度消费、疯狂杠杆放贷、甚至反对国家监管的阴间玩意儿,这种又当**又立牌坊的操作是真的超纲了。

而且就连牌坊钱,马老板都打算让韭菜们来掏呢:-)

高科技互联网公司,这词儿听著就很创新很值钱,马老板也是靠著一嘴「金融科技」把蚂蚁吹成了市值2.1万亿的大号皮皮虾。

但剥光这层壳儿后呢?在上市招募书里,蚂蚁自己都说了,核心利润大半都来自花呗借呗等个人消费贷款,蚂蚁金服和一个靠著放贷吃利息的传统金融机构又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工商银行总市值1.76万亿,没了高科技BUFF的蚂蚁集团,又凭什么吹到2.1万亿?

这无性繁殖我嫖我自己的骚操作,怎么看都觉著有些眼熟...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著「金融科技」、「信贷普惠」、「精准定位」、「以人为本」、「数据画像」云云,我横竖睡不著,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著四个字——「垃圾债券」。


一根绳上的蚂蚱

其实资本与监管的拉锯战从很早就已打响:

1933年,罗斯福发布「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规定金融机构只能购买经过美联储审批的债券;

1999年,美国出台「金融服务现代法案」,允许美国银行证券保险公司混业经营;2008年,美国地产公司房地美、房利美利用银行贷款疯狂杠杆放贷发债券,最后暴雷带著雷曼银行和全球金融一起下葬,美国家庭财富损失达1.1万亿美金,7千亿救市资金被砸去救这些「大而不能倒」的金融公司;2010年,美国出台沃尔克规则,禁止银行混业经营;2020年3月,美国提出无限量化宽松,大批热钱刚印出来就流入股市,垃圾债券日渐堆积成山...

金融是容易变得盲目且贪婪的,经济情况一片大好时,他们聒噪抱怨著国家监管的官僚陈腐不知变通,长著为民做主勇于发声的时代精英样,一有机会便借钱放贷炒股疯狂杠杆,恨不得将利润百倍千倍地放大。

他们说:巴塞尔协议是老人才玩儿的,金融风险是可控的,银行这种被层层监管制度捆住手脚的当铺遗产,是跟不上时代的。

他们还说:创新是一定要付出牺牲和代价的,没有风险的创新就是扼杀创新。

至于谁是大佬们搞金融创新里的牺牲品和那个「代价」,他们没有说。

而当泡沫破裂大盘崩溃企业挨个破产时,同样也是他们,撒泼打滚喊著「大不能倒」,逼著政府贱卖国有资产用纳税人的钱去给他们救市擦屁股,养肥的猪宰得是恰到好处。

根据央行发布的《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情况调查》,我国城镇居民家庭负债参与率达56.5%,信用卡违约金额超900亿。

2020年汇丰银行的统计数据,中国家庭贷款达56.5万亿元,其中44.7万亿元用于消费,90后青年人均债务超12万元,债务和收入比突破1850%,储蓄率从51.7%的峰值一路滑到45%。

还有招商银行的数据,银行里80%的存款为1.8%的客户所有,中国95%的储户里平均存款为2.4万,另有近5.6亿人存款为零。

这次疫情全民宅家八天雷神的恢宏背后,是中低收入家庭越发紧巴的生活,和超前消费债务堆积月月光碟的年轻人,他们被淹没在名媛遍地走硕博多如狗的微博知乎抖音快手里,数著明天还完花呗还能剩多少、还能借多少,自嘲著打工人不努力怎么让老板过上更好的生活。

然而就连打工人这稍显无产阶级意识的苦涩,都要被榨干最后一滴流量。

天下乌鸦一般黑,迟早要炸了把灯塔国一波带走的美股垃圾债,咱之前「炒股救不了美国人」已经聊过了,文末有传送门以供复习,与蚂蚁搞资本无性繁殖的操作可以说是如出一辙。

若真听了马老板的话,将巴塞尔协议给的金融监管三大底裤:资本充足率设限,最低风险资本要求和市场估值监管主动脱掉,行情好时坐看蚂蚁们开挂套娃夜夜暴富,再感叹一句互联网巨头真赚钱,但要再来次疫情或金融危机呢?

一旦经济差股市崩造成贷款大面积违约,以消费信贷为抵押发出去的债券必然跟著暴雷,而跑步送贷款帮著ABS的银行大佬和金融掮客们的钱,说到底还是咱无数储户与投资人一滴汗摔八瓣攒出来的。

而当蚂蚁与银行证券基金会乃至每位储户的生死都捆在一起时,面对「大而不能倒」的蚂蚁,濒临破产的银行,一夜赤贫的储户,超前消费有欠无存的青壮年,谁来掏钱接盘扛雷呢?马老板吗?

下次一定。

所以这早已不是你用花呗与否的问题了,蚂蚁并非大家戏言里的那只蚂蟥,他是一根绳子,将股市证券银行基金和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串在一起,赚的就是差价,拉的就是皮条。

而我们,早已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了。

(2018年P2P暴雷,涉及金额8千亿,波及用户1500万人,还有区块链和各种比特币,多少人因此家徒四壁家破人亡?)

综上所述,马老板打著创新的旗号,搞著西方八十年代玩剩下的玩意儿,将无限套娃疯狂杠杆的暴富收入囊中,把「创新的牺牲品」和越滚越大的金融风险留给社会,然后还指望大家亲切地喊他一句「人民富豪」?

好一个金融创新,好一个高新巨头。

当然,咱也不能脏水全泼马老板身上,资本逐利如狼吃肉、狗吃*般再正常不过,这本身就是个屁股问题。


跟资本讲什么武德?

看下前段时间财新传媒整理出的股东图:

除了有名的四大金融系,从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法国再到沙特阿联酋,加上国内李家董家赵家,各路神仙巨头王室大佬都齐活儿了,这蛋糕分的也是真匀称,相比之下国字头的都没几个,越到后头越是国际化。

等等...

好像遗漏了什么...

咱再来看10月份外滩金融峰会里的嘉宾名单...

Timothy GEITHENER,美国第75任财政部长,美国华平投资集团总裁

魏臻,华平投资集团中国区联席总裁

注:美国华平投资集团,持股蚂蚁金服3.12%

Anne RICHARDS 富达国际首席执行官

注:富达国际,持股蚂蚁金服1.3%

刘寒星,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股权资产部主任

注: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持股蚂蚁金服2.94%

邓斌,太平洋保险集团首席投资官

注:太平洋保险集团,持股蚂蚁金服0.73%

黄朝晖,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注:中金公司,持股蚂蚁金服2.06%

马老板那天的演讲稿,是谁帮著一起写的?

堂下坐著蚂蚁金服的股东和执行者们,证券监管会与央妈大佬,甚至是几次出言反对蚂蚁无限套娃的黄奇帆,马老板又是在对谁做这番演讲?

这到底是给股东表决心的投名状,还是某群人隐于幕后唆使下的一次试探与逼宫?

又或者,马老板在代表谁说话?

国际资本对中国金融市场的觊觎和野心这几年来愈发图穷匕见,他们一脸大公无私为民做主的精英嘴脸,卖力鼓吹资本自由与金融开放,著实将不少人忽悠瘸了。?

不能再往下说了,换个话题吧...

资本总是贪婪的,他们尝过无限杠杆100%利润的甜头,就会下意识地将一夜暴富日日丰收当做理所应当的事情。

今年能营收677亿,明年就得冲800亿,只能多不可少,反正发家致富的财富密码和理论基础我都发你了,剩下的都是执行力的问题,没有不可能的KPI,只有勇敢的打工蚁!

要相信只要你足够努力赚足银子,股东们一定会过上他们想要的生活!

而这时候,再要他配合监管把利润降回正常范围,去跟桥头炸豆腐的王大娘、南街烤冷面的小哥扣那点差价手续费,他只会跟你嘤嘤嘤地倒苦水喊委屈。

这跟08年金融危机下,华尔街精英们拿著减半的年终奖(160亿美金),却还自觉为民献身受了委屈,其实是一个道理。

况且马老板也没法回头了,这2.1万亿都贷出去了,按新规他要么自掏腰包或是虚高估值扩大融资,去补足2100亿自有基金,要么就只能缩减信贷规模、回购债券重新做人。

但尝过100%暴利的人,是瞧不上20%薄利的「苦日子」的?。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所以说白了,这就是阶级决定的屁股问题,换哪匹马他都这么说,资本不逐利跟耍流氓也就没啥差别了。

所以站在资本的角度,勤恳扛旗的马姓打工蚁其实说的有道理,估摸著场下的股东们早已激动得满面通红如遇知音,鼓起掌来比谁都起劲。

这是好事儿,正所谓谈感情伤钱,既然是阶级决定屁股的问题,那不妨就用阶级斗争的方式来解决,接下来几天时间里,某群人让某些人充分明白了国家为什么是统治阶级的暴力机器,以及这个国家的屁股到底是坐哪边的,我们到底姓什么。

虽然你说的有道理,但我不听你的。

11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对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蚂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进行了监管约谈。

管你几时退休换了哪套马甲当了谁的老师,只要我们想,就能把你提溜来喝茶,开再多小号都没用。

甚至就在马老板龟缩会议室里嘤嘤嘤的同一时间,《网路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紧急发布。

办法规定,不得跨省开展网路小额贷款业务;ABS融资规模不得超过净资产的4倍;信贷公司放贷自有资金必须占30%以上;个人网路信贷不得超30万且不得用于炒股买房。

不是嫌套娃10次太少没赚够吗,不是披著高科技的皮准备拉高估值割菜出货吗,不是全民融资扩大放贷规模吗?

既然给脸不要脸,那20%的利润也别吃了,ABS直接对半砍成4倍套娃,自有资金占比直接提到30%,去各省放贷都得挨个申请牌照走审批。

招招狠辣,刀刀致命,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蚂蚁估值至少得缩水一半,消费信贷的规模额度能否保住还两说,就别谈什么融资上市一夜暴富了。

没有针对谁的意思,我就是想搞你蚂蚁金服。

没错,就是偷袭你这个56岁的老人家。

年轻人,跟资本讲什么武德?


最后杂谈

不好意思大家,最近偶感风寒脑袋晕得紧,就暂且写到这儿,后面是些偏题的牢骚话,前后逻辑不一定搭得上。

说实话,马老板们哪怕被喝茶被咱喷,好歹也硬著头皮去割该割的菜、立该立的牌坊,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屁股坐著哪把椅子哪个阶级。

然而讽刺的是,有些人明明身子在A阶级,屁股却神奇地飞到B阶级去了,这次马老板被约谈,网上就不乏这类人在替他喊冤,歌颂金融自由好、监管太官僚。

就如当初咱预言:拜登当选后必然有人出来大肆吹捧,高呼中美友谊长青,甚至要高精产业放弃自产走合作共赢的路子。

结果一语成箴:

「小资产阶级内有一部分余钱剩米的人,这种人发财观念极重,对赵公元帅礼拜最勤,虽不妄想发大财,却总想爬上中产阶级地位,他们看见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财东,往往垂著一尺长的涎水。这种人胆子小,怕官怕GM。因为他们的经济地位和中产阶级颇接近,故对于中产阶级的宣传颇相信,对于GM取怀疑态度。这一部分人在小资阶级中占少数,是小资产阶级右翼」——教员《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鼓吹拜登仁义之君天选之子也好,跟著马老板高呼要创新不要监管也罢,这些人学历不错身居大都市,写字楼里西装革履小隔间,朋友圈里小资精致一派精英样,虽然身体在无限996与花式福报中日渐干涸,但他们的屁股却是中产的、精英的、洋味的;精神是富裕的、小资的、高贵的。

所以怎么好意思让美父给四成,两成,我们只要两成就够了,抛开政治不讲,中美友谊万岁,谢谢,谢谢父亲大人:-)

所以怎么能让马老板受委屈,自由市场的空气最香甜,要啥监管要啥约束,金融万岁创新万岁,谢谢,谢谢国民爸爸:-)

剥削就是剥削,写字楼空调再凉快、工业园装修再好看,钉钉企信设计得再漂亮,剥削也不会因为换了层皮就不存在。

人的屁股飞得再高,终究还是会被身子生拉硬拽著,坠落尘世。

于是打工人打工魂,打工人都是人上人。

但终归还是不够彻底,什么时候咱能从「小资、精英、贵族、精致」的幻梦中醒来,懂得中国的统治阶级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和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接纳并拥抱自己的阶级,我们才能守好初心坐稳屁股。

综上所述,这早已不是你用花呗与否、或是一国一民的事情,我们早已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了。

「仗我们是不怕打的,帝国主义要想和平演变我们这一代人也难;可下一代、再下一代就不好讲了。中国人讲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到第三代、第四代人身上,情形又会是个什么样子啊?我不想哪一天,在中国的大地上,再出现人剥削人的现象,再出现资本家、企业主、雇工、妓女和吸食鸦片烟。如果那样,许多烈士的血就白流了。」————1965年教员重上井冈山


更多文章请关注公号「yiyu824」(浮世艺语)

打车去高铁站,司机接了个电话。

尊敬的XX先生,请问您上个月是否承诺过本月就偿还欠款25万元?

是,当时说了这个月卖了房子就还你们钱但本月快到还款日了,请问何时到账呢?我房子也刚卖,XX银行说40个工作日内到账,我也得等他们打钱过来才能还你啊那请问您现在还在XX公司任职吗?今年已经离职了。那您自己开的XXX公司是否还有流水?今年疫情已经倒了,这我不是跟你们说过了吗??那请问XXX女士现在是否还在XX公司工作呢?(不为所动)我不清楚,六月份已经离婚了,房子卖了工作没了,现在就开滴滴赚钱,放心钱到账了一定转好吧

......

汽车蓝牙真是个垃圾功能。

2020年快到头了,大家都要好好的

今天生日,吃个火锅暖暖身吧,唉

更多文章请关注公号「yiyu824」(浮世艺语)

咱再唠点别的...

踩高跷的短腿威:绞杀俄罗斯!亚塞拜然战争背后的猫腻!?

zhuanlan.zhihu.com图标踩高跷的短腿威:荒淫泰王命不该绝!泰国政变必然失败!?

zhuanlan.zhihu.com图标踩高跷的短腿威:史上最弱总统!拜登阻止不了美国分裂!?

zhuanlan.zhihu.com图标踩高跷的短腿威:2万亿救市!炒股救不了美国人!?

zhuanlan.zhihu.com图标


如果一个公司,看起来像是银行,做著银行的事情,那它一定就是一家银行。在国内的体制下,蚂蚁金服被纳入金融监管显然是迟早的事情。

而蚂蚁金服一直没有被纳入监管,显然是享受了金融创新政策试点阶段的红利。

但资本的贪心是永远不会满足的,所以我们看到了马老师在外滩金融峰会抨击金融监管。

这几天发生的事情远远比很多历史小说情节还要精彩,未来史书上一定会记录下这件事情。我们梳理一下时间线。

10月24日,马云在外滩金融峰会上以联合国数字合作高级别小组联合主席身份发表主题演讲。马云炮轰巴塞尔老年人以及银行当铺思想。11月2日白天,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等四部门,对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等人进行了监管约谈。11月2日晚间,网路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开始征求意见,新规对注册地、资本金、纳税额、杠杆率等一系列硬性要求。11月3日,上交所表示,由于金融科技监管环境发生变化等重大事项,可能导致蚂蚁不符合发行上市条件或者信息披露要求,于是,决定暂缓它的上市。11月3日晚间,继上交所公告暂缓蚂蚁集团在上交所科创板的上市之后,蚂蚁集团在港股的上市也宣布暂缓。

整个事件的发展节奏是非常的快,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作为小贷行业一超多强中的「一超」,蚂蚁金服事先不可能不知晓小贷管理办法里面的内容。马云在外滩炮轰巴塞尔老年人以及银行当铺思想,大概率就是针对这个小贷管理办法,希望携舆论之力,降低监管的门槛,谋求蚂蚁的利益最大化。

作为资本集团,蚂蚁集团无法摆脱资本的本质,也会完全遵循企业的本性,希望能够用更少的资本金,利用高科技手段,规避监管,放出更多互联网贷款,做出更大的营收。

蚂蚁金服是一个实际上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如果让金融市场用科技公司的标准给蚂蚁金服定资本价格,估值可以百倍。蚂蚁金服如果按金融公司标准,估值只有七八倍。

显然监管层给蚂蚁金服定性为金融公司。前面讲了,如果一个金融机构,看起来像是银行,做著银行的事情,那它一定就是一家银行。这样,蚂蚁金服就不能在股市割韭菜了。如果让蚂蚁金服以科技公司的标准上市,简直像是拿高压电电鱼,不但把鱼电光,还想把池子捅漏。

当然,很多人会说,蚂蚁金服很有钱,上不上市都无所谓。其实没有看到蚂蚁金服的另外一个危机。

其实用几句话可以简单说明:一、蚂蚁金服必须拿出更多的钱才能做资本金;二、蚂蚁金服不能向以前那样从银行借到那么多钱了;三、蚂蚁金服不能毫无限制贷款给穷人,比如没收入的学生。

这相当于从源头和出口两处都进行了节流。本来通过上市割韭菜可以解决的问题,现在韭菜还没割到,上市计划就给暂缓了。

蚂蚁就是蚂蚁,妄想撼动大象是不可能实现的。

资本没道德,它只求利润。国家至少有人民的法理授权在,有维护人民安康义务。

幸好我国的体制优越,能够克制资本家。

马老师可以提前退休,可以在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指责巴塞尔协议,指责监管管得太多;但是作为实际控制人,该被约谈还要被约谈,约谈之后还是要拥抱监管。

不被资本牵著鼻子走,此乃国之大幸。


互联网金融是有利有弊的,需要很谨慎的对待,任何偏激的措施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蝴蝶效应。就如前面有人说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并不是通过降低违约率来赚钱的,他们的赚钱方法是对于贷款更灵活定价(更高)以及更好的用户忠诚度。在这之上其实还可以再补充一点,国内的互联网金融公司还是要通过降低违约率来保证灵活定价的上限的,这一点是和美国不一样的地方。

美国的小贷有很多类型,利率最高的是pay day loan,也就是发薪日贷款。其本质思路是人一般是在快发工资的时候缺钱,所以会针对用户进行一次短期(7天左右)的贷款,利率肯定是很高的,因为类似过桥。但是需要这类借款的用户,肯定有一部分是收入不足或不稳定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催收能力肯定是相对欠缺的,缺乏足够的线下人员,以及过于庞大的用户,即使可以将劣质资产打包卖给处置公司也是存在资损的。那这些无力催收的资损肯定要通过能还钱的用户来承担,这才是高利率的原因。这也就是为啥前两年那些小贷公司被整治的原因,一方面是这些公司去下探高风险人群,另一方面是这些公司的风控能力太差,导致需要维持盈利的利率极高,能做到年化50%以内的都是「良心」公司了。但是由于时间短,所以利息相对本金并不是很多,但是还是触动了监管的底线,所以国家在这个要求上一降再降,从年化36%到24%,还在继续下压。而这个下压就要求互金公司能够有优质客群,有优质的风控能力。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监管是有利于头部公司的,因为中长尾的公司会因为无法满足监管要求而死掉,这个已经被现实所印证。

在国内,真正拥有高风控能力的公司并不多,也就是头部的互金公司和头部的银行,只有这些公司才能在国家监管下有效地赚钱。但是市场上有钱的公司太多了,想赚钱的公司也太多了。对于资金方来说,中小银行、城商行、信用社、信托等都有大量的资金需要放出去,而对于这些公司来说,他们基本都是在争夺地方的优质客群,比如公务员、老师等,但是供大于求。对于有能力的公司,希望赚更多的钱,但是自有资金不足,需要借助资本。再加上牌照的限制,于是联合放贷的思路就应运而生。其实这个过程中是各取所需的,也不存在高杠杆的问题,因为资金提供方有资本金来保证杠杆率,而不是技术提供方,所以说蚂蚁的高杠杆不是在这里,而是在ABS上。国家后面觉得这样也不行,资金方啥都不管其实也违背了金融机构的要求,所以又要求资金方有自己的风控能力,但是这个要求说实话,三五年内都难以改变,对于地方银行,大部分没有什么技术能力,也没有办法招到对应的人才来构建风控能力,所以陷入了悖论。如果限制技术提供方,要求技术提供方出资,限制杠杆,那势必导致很多资金方无法将资金贷出,导致市场资金流动出现问题;如果不限制,那技术提供方可以低风险或者无风险地撬动杠杆,对于监管来说压力太大,因为监管资金方已经失去了意义,他们并没有好的风控能力。所以这里的平衡就要很好地把握,些许的倾斜都会导致后续的大效应。

所以可以看到,对于蚂蚁而言,高杠杆不是很大的问题。一是因为拿到了消金牌照,杠杆率从2.3倍提升到了10倍;另一是之前ABS的轮次已经降低了很多,所以再降影响也不大。对于蚂蚁而言最大的影响就是上面说到的联合放贷出资。而这个问题不是蚂蚁一家的问题,而是整个中国金融体系的现状,也是监管层思考的问题。

更一下:

@Sunserster 现在应该是分润模式,蚂蚁出部分本金来兜住劣后。其实模式都是可以变化的,关键还是看监管的思考,以及蚂蚁如何配合监管,一起解决系统性问题,促进金融体系的发展。就好比说,联合放贷要求出资30%,看上去掐住了互金公司的命脉,但是换个思路是不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互金公司给银行导流,但是导流出去的是风控后分层的人群,然后把之前的分润改成广告费。如果说银行担心风险,用一个保险来兜住劣后,只要互金公司有好的风控能力,还是能够保持同样的运转。只是说这样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没有解决监管的担忧点。所以说根本问题不是新出的政策,而是要解决监管和企业间的互信问题,创建新型的监管方案,推动市场的繁荣。如果只是一味简单应对,就有点草率了。

ps.

其实现在的关键在于监管如何定义蚂蚁,支付宝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金融科技公司了。如果把蚂蚁当成银行,那是绝对有利于蚂蚁的。因为国内还没有这么大用户体量以及高触达率的银行。如果蚂蚁变成银行,就可以揽储解决资本金的问题,而且顺理成章地可以涉足发工资等业务。现在支付宝里只有余额宝之类的M3产品,以及和银行合作的M2产品,如果成为银行,意味著自己拥有M2产品并可以涉足M1,那对支付宝的资金循环是相当有利的。其实现在的最大问题是需要把钱转入支付宝才有后续的消费行为,花呗其实一定程度上是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而不是为了信贷赚钱。如果可以揽储或者发工资,那么这个问题将不复存在,用户使用支付宝的黏度将大幅提升。既然钱已经在支付宝内,引导用户使用支付宝购买理财或者生活消费都将容易很多,对支付生态将有很大的改变。其实说实话,互联网是昙花一现,银行业是万古长青,几亿用户的互联网公司倒下很常见,但有几个几亿用户的银行倒下?何况是蚂蚁+阿里这种超级经济体,一旦有银行板块的嵌入,肯定是有益无害的。


延长了传统金融的生命线。怎么会巩固蚂蚁集团地位?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