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萌新,读经济学专业课时一直有个疑惑,利润缘何产生?不是指利润的分类,而是在宏观视野下,如果一个产品的价格被消费者支付,则企业家的收入必然是消费者的支出,而若该产品的价格是大于等于成本的(这样的假设符合理性人假定),意味著所有消费者的支出(资本家收入)要大于所有产品的成本(消费者的工资来源),这样的不就与总支出等于总收入相违背吗?同时还有问题,就是消费者的收入是基于什么?真的是剩余价值吗,还是其他可以量化的东西。最后一个问题,长期来看货币中性,那股票期货等金融的收益原理是什么?凭什么金融可以钱生钱?望诸位经济学大佬解惑。


半途出家的经济硕士,我在学这一部分时跟你产生过一毛一样的想法。

我思考后觉得马克思政经中关于剩余价值那一部分的理论能最好的解释这个问题,即如果资本家不榨取利润,经济确实如你所想,支出=收入,没有超额利润。但由于资本家需要榨取剩余价值,索取超过产品再生产的价格,那就会导致资本家赚到了钱,而工人没有足够的钱购买产品,进而导致了马克思称为"资本主义必然导致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然后旧资本家退场,新资本家再次重复这个过程。

当然西方经济学也解释了这个问题,而且各个学派的解释目前也能自圆其说,你之后的学习,尤其是学经济思想史的时候应该会看到很多这个问题的争论,目前这个问题在西方经济学的体系下还没有达成完全的共识,你到时候可以自己看看。

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我觉得愿意选择相信什么,以及探寻到的答案究竟是什么,还是得看你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比如在这个问题上我选择了相信马克思,即便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市场派,是因为我的个人经历。而你愿意相信哪个,亦或认为要自己去探寻答案,选择权都在你。

张维迎说过一句话,我觉得很操蛋但又好像有点道理:现在的经济学都是沿著马车辙研究,以试图找出马车前进的方向,皆是无用之功。

经济学还是很年轻的学科,人类对于自身的了解和自身以外的了解都还很浅薄,我们最好能够保持敬畏,积极探索。


该产品的价格是大于等于成本的(这样的假设符合理性人假定),意味著所有消费者的支出(资本家收入)要大于所有产品的成本(消费者的工资来源),这样的不就与总支出等于总收入相违背吗?

这是题目中的原话。

利润是怎么产生的在别的答案里已经有解释了,这里不累述。我解答下这段话里的提出的问题。

其实这就是殖民、全球化、现代战争的驱动力以及经济危机的根源。

在资本主义下的社会分配制度下,劳动者从事生产所获取的酬劳是有限的,购买力也是有限的。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所获得的商品是劳动者无力购买的,资本家为了把这部分多出来的商品销售出去,只能开拓新市场。

新市场怎么来?

依靠暴力的手段有战争、殖民。

依靠和平的手段有全球化、科技创新。

然而全球的市场总量总是有限的,一旦市场达到饱和,经济发展就会停滞甚至倒退,大量的商品销售不出去,资本家资金链断裂,工人们也就没有了工资,市场进一步萎缩,经济危机也就随之而来。

经济危机之下,资本为了寻求利润只好继续通过战争、殖民打开新市场。或者科技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什么科技创新能创造新的增长点?

第一能开发市场新的需求。

第二能通过竞争抢夺别人的市场。

第三用科技换取其他国家开放市场。比如我们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和技术的代价就是开放本国市场,用市场换资金和技术,就是改革开放的本质。


谢邀。

题主自认是经济学萌新,因此我很乐意回答题主的疑惑。

(1)题主的提问虽然不规范,但意思很明确,表明题主没有死读书,有思考。

(2)题主的问题其实就是政治经济学讲的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即剩余产品的价值实现问题。根据政治经济学,一个封闭的无政府的市场经济体不能自洽。也就是说,它的产品所包含的剩余价值(即利润)不能实现。这叫做生产过剩。这是马尔萨斯发现的。微观经济学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达到一般均衡, 是胡扯。凯恩斯也发现了这一点,他解释为有效需求不足(这是生产过剩的另一种表达)。

(3)在宏观意义上,可以假设资本家不消费。消费者就是劳动者,消费者的收入来源就是工资,即劳动力价值。工资只是构成产品价格的一部分,因而产品不能完全实现其价值,也就是说,不能全部卖掉。或者说,剩余产品没有人买。

(4)货币是市场经济最核心的内容,叫做金钱万能。货币中性假设本身是西方经济学的胡扯。

(5)从宏观意义上,股票金融的收益是虚拟财富的收益,即股市上的账面财富。

(6)不是金融可以钱赚钱,这是资本(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本质规定。什么是资本?资本就是用来赚钱的钱。


资本主义的生产中,资本运动的目的作为自我增殖,因此作为资本的人格化化身的资本家在决策中就并不是为了生产产品来满足社会需求,而仅仅是关注产生一个大于预付资本的价值余额。在《资本论》中,恩格斯这么解释:

「资本家预付总资本时并没有考虑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剩余价值的生产上所起的不同作用。他把这一切组成部分同样地预付出去,不仅是为了再生产预付资本,而且是为了生产一个超过预付资本的价值余额」。

这个价值余额被称为「利润」。

关于利润的产生,因为利润是超过总预付资本的价值余额。用资本的总公式G—W—G来表示,利润等于G-G,即商品价值-商品成本价格。而新价值的产生,一方面不变资本仅仅是转移到产品价值中,并不创造新价值;一方面「劳动创造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创造的新价值一部分以工资的形式补偿给劳动者,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剩下的以剩余价值的形式存在。所以利润的源泉是劳动产生的剩余价值。

因为资本家关心的仅仅是超出预付总资本的价值余额。因此,利润率不是由剩余价值率(m/v)所决定,而是利润与总资本的比例,即m/C=m/(c+v)的形式。由于资本家在计算利润是是混淆不变资本(c)与可变资本呢(v),以总资本(C)来计算。所以可想而知,利润率不变而剩余价值率变化,具体可以变现在强制加班,减工资,裁员等。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有过这么一段注解,也说明了资本以及其人格化的代言人的资本家运动的目的性:

「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引用的英国经济评论家托?约?登宁(现译为「邓宁格」)《工会与罢工》。

在市场竞争中,又呈现另一个表现——商品通常高于或者低于它的价格被交易。这看似和剩余价值无关,实际上这只是社会总剩余价值在个人之间的分割比率变化。恩格斯在《资本论》中是这么评价的:

「对单个资本家来说,由他本人实现的剩余价值,既取决于对劳动的直接剥削,也取决于互相诈骗的行为。」


如果一个产品的价格被消费者支付,则企业家的收入必然是消费者的支出,而若该产品的价格是大于等于成本的(这样的假设符合理性人假定),意味著所有消费者的支出(资本家收入)要大于所有产品的成本(消费者的工资来源),这样的不就与总支出等于总收入相违背吗?

这里,题主其实发现了一般均衡理论的破绽。这种形而上学的论点根本禁不住客观现实的考验。一个产品100元,其中资本构成分为(c:50元,v:25元,剩余价值率100%=m:25元),资本的人格化——资本家为了利润而生产商品,必然要获取剩余价值。这种不平等的剩余价值分配,导致市场时刻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一方面被剥削者消费能力不足,一方面资本家个人消费能力有限。产生一边没钱买牛奶(有效需求不足),一方面倒牛奶(去过剩产能)。在价值规律的支配下,市场流动性必然下降,资本流入高利润率的金融行业(或者房地产等)。最终导致金融危机。

虽然现代庸俗经济学家们,不断提出这样那样的理论试图反驳金融危机,但是这反而证明了唯物主义中的客观实在不以人的意识而改变。


欢迎关注本人微信公众号:青羊舍

http://weixin.qq.com/r/XxzexjbE_muFrXKl90lN (二维码自动识别)


1、在宏观视野下,人类生产的一切价值最终都来自人类的劳动。成本相当于储存起来的劳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2、所有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所有收入包括了资本家的利润收入,所有支出也包括了资本家的支出。

3、消费者的收入是基于劳动和投资,不是剩余价值。之所以要把劳动和投资区分开,是因为劳动获得的是工资收入,投资获得的是利润和利息收入。在简单情形下,可以不考虑利息收入,也就是没有债权投资。

4、在货币中性下,金融活动使生产组织更高效,从而提高了整体效率。在提高的这部分效率中,有一部分是支付给金融行业的收益,另一部分由实体生产者获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