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去日本留学,想边打工边读书,不知道这部纪录片对当今的留学生活是否有参考性。

纪录片简介:《我们的留学生活一在日本的日子》是一部介绍新一代海外游子在日本求学奋斗的系列纪录片。由留日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己集资,历时三年,屡经磨难,亲手制作的。

全片共 10集,每集约50分钟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真实记录,为研究新一代留学生的历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影像资料;这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书,是无数在日留学生献给祖国和亲人的爱!

三年里,无论是拍摄者还是被拍摄者,先后涉及数百人,但没有任何人拿过一分钱的报酬。相反,拍摄到谁家,谁家便端来热饭热菜;录相带用完了;摄制人员从自己的存款里取出钱来……就这样,在大洋彼岸的异国他乡,有一群炎黄子孙,扛看用打工挣钱买来的再简单不过的设备,东奔西走,翻山越岭,前赴后继枣这是发生在今天的夸父追日!

日本的富土电视台感动了:投入一流的摄影人员及设备;参加留学生的拍摄队伍。

中国的北京电视台感动了:加盟后期制作。

你走来,他走来;来自四面八方的志愿者……

视频观看:

我们的留学生活01_土豆


拿我的亲身经历说一下我看这部片子的感受吧。我去日本的时间是99年1月-2002年9月,这部片子播出时应该是在99年底2000年初,那时候我和家人朋友通电话时知道国内热播了这部纪录片,多年一直没机会看过,直到昨晚我才第一次观看。片子拍摄时间是96年-99年,和我在日本的时间比较接近,我看这部纪录片的共鸣就会更多一些。

我记得96年我在北京的工资是1100元左右,98年大约是1500元,而99年1月我去日本东京时租住的第一个宿舍,住宿费就是一个月6万日元,俩人合住一间10几平米有浴室有灶台的西式房屋,这里要说明是两个人每个人6万日元,不是一共6万。6万日元当时合将近5000元人民币。 我离开北京时带了3000美元(合两万多元),第一学期学费30万日元(合两万六千多元)在国内也已经交过了,就这样我到学校交完房租和一些杂费后,也很快就开始数著手里越来越少的钱过日子了。由于我是零基础日语出去的,头三个月根本找不到工打,而手里的钱再怎么节约也是越花越少,活了二十几岁我第一次为没钱发愁失眠了。住了1-2个月我就从6万日元的宿舍里搬了出来,搬进了更小,更便宜的宿舍,直到3年多后离开日本,我一共搬过五次家,最后住得最长的一个家是个6叠的阿帕朵,记得房租是不到4万日元(合3000元),楼道里有公共卫生间和浴房,还有公共洗衣机,我在这里住了将近2年。在日本买的第一件电器也是电饭煲,这个能捡到也觉得不卫生担心不安全。剩下的电视,桌子,柜子则是能捡就捡。当时我打过的几份工的工资基本都是850-1000日元/小时,好像正规的地方都是只能打4小时/天,每个月不能超过多少小时,我去的都是能打更多工的地方,每天能干6-10小时。按一个月打工26天计算,我当时一个月扣完税后能挣14-15万日元(合12000元),基本可以维持我的生活费,房租以及后续的学费了,这样才慢慢站稳了脚跟。

当时这部片子播出前后我感受最深的是,播出之前我和我母亲每次通电话时,和她稍微诉诉苦,她就会说,别人家的孩子都能扎根下去,能够挣到钱,为什么你不能? 播出之后她的态度变化了很多,能理解我们遇到的困难和吃的苦了,再通话时更多的是鼓励,并且会说有困难就和家里说,缺钱尽量给我想办法。其实那些年我基本没管家里再要过钱,都是靠自己打工挣钱熬过来的,但有母亲这些理解的话,我感到特别欣慰。

我当时的家庭经济条件在同学之中属于中等,为了出国家里花了六七万元,我自己又带了一些,压力还那么大。同学之间也有家庭条件好,在国内收入高的,开始去的时候生活很奢侈,但也慢慢钱扛不住日本的高消费,后来也不得不打工贴补生活的同学。也有很多北京和外地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同学,家里甚至欠了十几二十万元债才把孩子送到日本,还指望孩子赚钱还债养家,乃至出人头地呢,可想而知他们的压力有多大。最后这批人里男的黑下来打苦工的,加入犯罪组织的,女的进入色情行业打工的很多,有几个还被抓住遣送回来了。那时候大家谁也不太笑话谁,都知道各有各的难处,走什么样的路都要看自己的努力。当然也有和影片中一样苦尽甘来完成学业,留日继续深造或就职的,当时觉得很牛,现在回头再看觉得他们的选择也不一定正确了。

2015年11月我时隔13年后再次回到了日本东京,带著老婆去我当年打工,上学的地方,我的宿舍都看了一遍,感慨万千。日本这么多年经济简直是停滞不前,和我走的时候变化很小,只是更破旧了。去池袋我的母校附近的小店还碰到了我的后辈校友在那里打工,问了问现在的情况,打工工资和我当年基本一样,一小时1000日元左右,但日元汇率可从我当年的100日元换7.5-8.5元人民币,降到了100日元换5.4元人民币(现在是6.2元),等于现在打工的收入比我当年还低了不少。而国内的工资可是比当年翻了好几翻,一进一退,再看在日本就没那么有吸引力了。所以用现在的眼光看90年代影片中主人公们的选择,他们面临的压力,年轻一代人是很难理解的。但我经历过和他们近似的生活,看这部片子就有很强的感同身受。

就像片中很多留学生说过的,在这里生活过的人,都学会了吃苦,都是一群不怕吃苦的人。的确,这段经历让我受益无穷,从一个不敢独自面对生活的大男孩,迅速成长成为敢于独自面对生活中任何困难。


这片子吧,拍的比我去日本还早,早在我前辈去留学的时候就流传开了。

参考价值是有的,但只能当记录片来看了,我当年去的时候也完完整整的看过这部片。但说实话当结合我自己的留学生活以后,我要说的是这部片子过于夸大留学的辛苦成分了。以当年的情况,如果只是留学,并没有那么辛苦。主要是你不但要满足自己的生活,还要满足国内一家人的生活,给家里赚钱的话那就辛苦多了。

另外,片里的主人公大都有一定的背景,并不是随机选择的,那个黑户也并不是真正的黑户。


03年看过一部分,后来要去日本片作为参考又看了全部,当时感觉和我想像中的留学生活不太一样啊,就查了一下,果真里面有很多不实的地方,片面夸大了留学的苦,好像有几个被记录者因此被遣返回国。我的建议是可以看,做好来吃苦的准备,但是表当真,这个片子应该是有剧本的。

我找找证据再补充。


看了前面几位知友的回答,总体上我还是十分认同的。我想说的是由张丽玲导演的这部记录片在今天的参考价值,应该还有60%吧!

1996年-2016年(17年刚开始就不算了),整整20年过去了,中日两国的经济差距已经缩短到很小的程度了。不讲GDP总量,单从日本媒体的报道也从「听到汉语就拨打110」转变为了「中国人银座爆买」云云……

《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基本上真实反映了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叶,中国东渡大潮背景下的芸芸众生。春节不回家,辛苦打工并最终考入千叶大学的王尔敏;结婚生子后依然来日的官二代韩松;从北海道大逃亡到毅然为女儿留美而黑在日本挣学费的上海男人丁尚彪……太多太多的留日华人把汗水和眼泪留在了当时的岛国。

但是到了2016年,除去前辈们艰苦奋斗并不忘学习的精神可以学习外,其他的仅供参考就好。

现在的孩子来到日本动机都是很纯正的,就是为了学习。什么打黑工、将来为了「黑」在日本等等,早已不是90后、00后一代人的选择了。「大不了就回国」或「回国了更舒服」的话,在90年代的前辈口中是鲜有耳闻的。

总之,题主学习纪录片主人公的精神就好。


那片子是上世纪90年代的片子了只能说有参考性,但是不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