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有个疑惑,为什么会有,排版,文字,颜色之类的,视频教程书籍,设计不是要原创的吗?把自己的想像力做出一个做作品,看别人的设计作品或书籍这不是抄袭吗?所以我现在很抵制,看什么视频书籍,看到就直接划走。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在我的设计学习过程中也曾经有过这样一个阶段,觉得学习或者模仿别人的作品是一种抄袭,所以做设计的时候光凭自己的印象空想,这样就导致做出来的东西非常「入门」、「新手」,就算做了很久设计也得不到提升。

为什么要学排版、文字、颜色,可以打一个通俗一点的比方。就拿数学举例子,如果你刚学会了1+1=2,看到别人都在算log10等于几,你想要利用刚刚学到的1+1=2的知识来自己解决log10的计算,不太可能吧?设计也是这样的一门学科。这就像你刚学会了一点构成知识,或者看了点别人的作品,就想用自己的那点点经验解决复杂的设计问题,做不到的。那些排版、文字、色彩的相关知识就是前人总结出来的规律和经验,就是数学中的四则运演算法则、分数、方程。人们经常把设计和艺术放在一起说,但是设计依然是一个理性的、有规律可循的学科。就像学数学你要先记公式,再大量做题一样,学设计也要你先记规律,比如点线面在画面构成中的运用,再大量观察别人的作品来理解这些规律,然后才能在自己的设计中运用这些规律。

至于你所提到的设计要原创的想法,我可以说此原创非彼原创。就像穿Prada的女王那部电影里说的,「你身上挑选的那件蓝色的条纹毛衣,你以为是按你的意思认真地选出这件衣服。并不是,首先你都不明白那件衣服不是蓝色也不是青绿色或琉璃色,实际上它是天蓝色。你也不知道,从2002年Oscar de la Rent 的发布会第一次出现了天蓝色礼服后,天蓝色就出现在随后的8个设计师的发布会里,然后才风行于全世界各大高级卖场,最后大面积的流行到街头,这样你才能在廉价的卖场里买了它」。同样,也许你按照自己的原创想法做了一份设计,但你不知道它是属于「极简风格」的,也并不知道极少主义风格隶属于后现代主义风格的一种,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起来的,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对包豪斯元素的汲取。难道你真的是凭自己的想像力做的设计吗?不是,你也是按照从小到大脑海中接触过的那些别人的设计作品给你的印象来做设计的。你以为自己没有「抄袭」,实际上你的每一份设计都在」抄袭「,并且正因为你排斥去学,没有了解别人的、尤其是伟大设计师的作品,没有掌握基础的设计知识,你「抄袭「的还是最接地气的路边小广告、网页弹窗、以及因你的观念所限只能接触到的普通作品。

那什么才叫设计的原创?这个时候你所学习的排版、文字、颜色的知识就派上用场了。当你看到一份大师级的作品,你分析它:它使用了6×9的网格系统,让版面规整大气;整体颜色是黑白加上一点红色点缀,是为了设计一个视觉入口,构造视觉焦点,吸引人的注意;主标题是衬线体,副标题及装饰性文字是黑体,让版面具有变化与对比...然后你自己做设计的时候,你换一个适合你内容的网格系统,视觉入口换成黄色、或者换个图形,文字换种字体,然后重新布局排版,做完你就发现你做的和你参考的作品看起来完全不一样,但共享了同一份」设计逻辑「。你是先懂了逻辑再进行设计的,这叫抄袭吗?不是。因为这是你服务于自己的设计目的制作出来的、完全属于你自己的原创设计。这是设计师学习设计的必经过程。因为重要的不是看别人的设计做了什么,而是去想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你现在上知乎问这个问题,是因为你意识到了自己的观念(不看别人的作品才叫原创)和整个社会的观念(各种设计教程书籍)是不同的,当然观念没有对错,如果你只想自己做设计做著开心做著玩,那学不学都无所谓。但如果你希望进入到这个设计行业中来,那就遵循这个行业的游戏规则,赶紧努力把设计基础知识给补上来吧。

设计路漫漫,好好努力。


就像小学学的比喻、拟人、排比、承上启下等等修辞手法一样,设计和视频也有他自己的语言,是前辈们总结出来的一些逻辑规律,这些规律可能是一种表达方式或是一种表现技巧,你可以结合这些方式技巧来原创自己的作品。


这是初学者问题,所谓创新只是基于自己的无知,很多时候初学者闭门造车,做出一样东西以为自己创新了,殊不知前人已经做了很多种可能得尝试了,甚至做出来的东西比前人更加愚蠢。如果不去学习借鉴前人的东西,不了解前人这样设计的原因,何来尝试突破,尝试创新。


没有学习你可知道设计是什么?排版、字体、色彩的本质和基本规律又是什么?你的想像力来自于哪里?何谓原创?何为抄袭?

牛顿说过: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你好呀。

设计,是用来表达的,是要对受众负责的。而且这些受众是普通人,不是艺术家,也不是评论家,其中包含了各种阶层各种职业各种性别年龄。

设计理论就是用来规范视觉,先满足设计的基础表达功能。设计的天马行空只出现于设计的表现,而不能作用于设计的骨骼,不管如何创作,都逃不出表达这个基本底线,设计更多的时候是种心理学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有框架,那么在同一个框架下的创作是不是抄袭?我想全世界的设计师的答案都是否。

聪明的设计师看好的作品,从来不是为了看这个方块放在哪,这个线应该是多少度这个字型大小是多少,而是看大师们的处理方式和意识,这与绘画是一样的。吃透了三大构成,吃透了设计理论心理学视觉表达理论,然后发现我们依旧永远绕不开别人作品的影响,很多时候,某种设计元素就只能用几种很有限的方法来完美的表现。这也是抄袭吗?并不是。

看别人的作品,另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培养审美。一个合格的设计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审美是一直在提升的,这并不是专属于新手的工作。经过长时间的、大量的阅览设计作品后,自身审美也变得越来越苛刻,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才是设计师的正确成长路线。

随便找到追波的一个页面,你会发现大佬们的作品或多或少的都有似曾相识的感受,但是在处理方式和细节的雕琢上,每个大佬都有自己的一套风格或者表达方式,这你不能说他们都是在抄袭。你可以觉得追波并不是权威的设计网站,但是至少要承认追波是设计潮流的风向标,而潮流恰恰就是为受众负责的一种方式

设计艺术发展到今天,谁也无法绕开其他人的影响,风格可以不同,但是风格是建立在自己的长期积累上的,而不是凭空出现的,除非你是上帝。既然是积累,就要摄取,就要获得,然后再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物质是不会凭空出现的,这不符合热力学定律。

当然了,如果题主是天才,那么就只看第一自然段就可以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