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有個疑惑,為什麼會有,排版,文字,顏色之類的,視頻教程書籍,設計不是要原創的嗎?把自己的想像力做出一個做作品,看別人的設計作品或書籍這不是抄襲嗎?所以我現在很抵制,看什麼視頻書籍,看到就直接划走。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在我的設計學習過程中也曾經有過這樣一個階段,覺得學習或者模仿別人的作品是一種抄襲,所以做設計的時候光憑自己的印象空想,這樣就導致做出來的東西非常「入門」、「新手」,就算做了很久設計也得不到提升。

為什麼要學排版、文字、顏色,可以打一個通俗一點的比方。就拿數學舉例子,如果你剛學會了1+1=2,看到別人都在算log10等於幾,你想要利用剛剛學到的1+1=2的知識來自己解決log10的計算,不太可能吧?設計也是這樣的一門學科。這就像你剛學會了一點構成知識,或者看了點別人的作品,就想用自己的那點點經驗解決複雜的設計問題,做不到的。那些排版、文字、色彩的相關知識就是前人總結出來的規律和經驗,就是數學中的四則運演算法則、分數、方程。人們經常把設計和藝術放在一起說,但是設計依然是一個理性的、有規律可循的學科。就像學數學你要先記公式,再大量做題一樣,學設計也要你先記規律,比如點線面在畫面構成中的運用,再大量觀察別人的作品來理解這些規律,然後才能在自己的設計中運用這些規律。

至於你所提到的設計要原創的想法,我可以說此原創非彼原創。就像穿Prada的女王那部電影裏說的,「你身上挑選的那件藍色的條紋毛衣,你以為是按你的意思認真地選出這件衣服。並不是,首先你都不明白那件衣服不是藍色也不是青綠色或琉璃色,實際上它是天藍色。你也不知道,從2002年Oscar de la Rent 的發布會第一次出現了天藍色禮服後,天藍色就出現在隨後的8個設計師的發布會裡,然後才風行於全世界各大高級賣場,最後大面積的流行到街頭,這樣你才能在廉價的賣場裏買了它」。同樣,也許你按照自己的原創想法做了一份設計,但你不知道它是屬於「極簡風格」的,也並不知道極少主義風格隸屬於後現代主義風格的一種,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興起起來的,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對包豪斯元素的汲取。難道你真的是憑自己的想像力做的設計嗎?不是,你也是按照從小到大腦海中接觸過的那些別人的設計作品給你的印象來做設計的。你以為自己沒有「抄襲」,實際上你的每一份設計都在」抄襲「,並且正因為你排斥去學,沒有了解別人的、尤其是偉大設計師的作品,沒有掌握基礎的設計知識,你「抄襲「的還是最接地氣的路邊小廣告、網頁彈窗、以及因你的觀念所限只能接觸到的普通作品。

那什麼才叫設計的原創?這個時候你所學習的排版、文字、顏色的知識就派上用場了。當你看到一份大師級的作品,你分析它:它使用了6×9的網格系統,讓版面規整大氣;整體顏色是黑白加上一點紅色點綴,是為了設計一個視覺入口,構造視覺焦點,吸引人的注意;主標題是襯線體,副標題及裝飾性文字是黑體,讓版面具有變化與對比...然後你自己做設計的時候,你換一個適合你內容的網格系統,視覺入口換成黃色、或者換個圖形,文字換種字體,然後重新佈局排版,做完你就發現你做的和你參考的作品看起來完全不一樣,但共享了同一份」設計邏輯「。你是先懂了邏輯再進行設計的,這叫抄襲嗎?不是。因為這是你服務於自己的設計目的製作出來的、完全屬於你自己的原創設計。這是設計師學習設計的必經過程。因為重要的不是看別人的設計做了什麼,而是去想他為什麼要這麼做。

你現在上知乎問這個問題,是因為你意識到了自己的觀念(不看別人的作品才叫原創)和整個社會的觀念(各種設計教程書籍)是不同的,當然觀念沒有對錯,如果你只想自己做設計做著開心做著玩,那學不學都無所謂。但如果你希望進入到這個設計行業中來,那就遵循這個行業的遊戲規則,趕緊努力把設計基礎知識給補上來吧。

設計路漫漫,好好努力。


就像小學學的比喻、擬人、排比、承上啟下等等修辭手法一樣,設計和視頻也有他自己的語言,是前輩們總結出來的一些邏輯規律,這些規律可能是一種表達方式或是一種表現技巧,你可以結合這些方式技巧來原創自己的作品。


這是初學者問題,所謂創新只是基於自己的無知,很多時候初學者閉門造車,做出一樣東西以為自己創新了,殊不知前人已經做了很多種可能得嘗試了,甚至做出來的東西比前人更加愚蠢。如果不去學習借鑒前人的東西,不瞭解前人這樣設計的原因,何來嘗試突破,嘗試創新。


沒有學習你可知道設計是什麼?排版、字體、色彩的本質和基本規律又是什麼?你的想像力來自於哪裡?何謂原創?何為抄襲?

牛頓說過: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你好呀。

設計,是用來表達的,是要對受眾負責的。而且這些受眾是普通人,不是藝術家,也不是評論家,其中包含了各種階層各種職業各種性別年齡。

設計理論就是用來規範視覺,先滿足設計的基礎表達功能。設計的天馬行空只出現於設計的表現,而不能作用於設計的骨骼,不管如何創作,都逃不出表達這個基本底線,設計更多的時候是種心理學

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有框架,那麼在同一個框架下的創作是不是抄襲?我想全世界的設計師的答案都是否。

聰明的設計師看好的作品,從來不是為了看這個方塊放在哪,這個線應該是多少度這個字型大小是多少,而是看大師們的處理方式和意識,這與繪畫是一樣的。喫透了三大構成,喫透了設計理論心理學視覺表達理論,然後發現我們依舊永遠繞不開別人作品的影響,很多時候,某種設計元素就只能用幾種很有限的方法來完美的表現。這也是抄襲嗎?並不是。

看別人的作品,另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培養審美。一個合格的設計師,在整個職業生涯中,審美是一直在提升的,這並不是專屬於新手的工作。經過長時間的、大量的閱覽設計作品後,自身審美也變得越來越苛刻,對自己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纔是設計師的正確成長路線。

隨便找到追波的一個頁面,你會發現大佬們的作品或多或少的都有似曾相識的感受,但是在處理方式和細節的雕琢上,每個大佬都有自己的一套風格或者表達方式,這你不能說他們都是在抄襲。你可以覺得追波並不是權威的設計網站,但是至少要承認追波是設計潮流的風向標,而潮流恰恰就是為受眾負責的一種方式

設計藝術發展到今天,誰也無法繞開其他人的影響,風格可以不同,但是風格是建立在自己的長期積累上的,而不是憑空出現的,除非你是上帝。既然是積累,就要攝取,就要獲得,然後再轉化為自己的東西。物質是不會憑空出現的,這不符合熱力學定律。

當然了,如果題主是天才,那麼就只看第一自然段就可以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