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明朝那些事兒》之後,王陽明才漸漸地火起來。大部分作者是來蹭熱度的。寫的稍微好一點兒的。我推薦幾位。

如果你對心學和王陽明不是十分了解。想了解王陽明的生平和心學的誕生過程。我推薦2位作者。王覺仁和度陰山。

有了一定基礎,需要進階的話,我推薦日本作家岡田武彥《王陽明大傳》,還有董平的書,或者是喜馬拉雅的課程。前者是爺爺輩兒的人。董平是浙大教授。研究王陽明幾十年了。這兩個人研究王陽明絕對不是蹭熱度。一個是因為熱愛。一個是因為專業和工作。其中,岡田武岩還在日本籌資為重修文革時期被破壞的王陽明墓。這讓中國人情何以堪。雖然他們的書里也寫了王陽明的生平。但其中的一些觀點比較深入。

如果想在了解的深一點兒,可以去西瑪拉雅上聽黃向軍的課程。他是在現實中講課錄下來的。後半部分一般被截掉。因為他的課程是收費的,在喜馬拉雅上只是分項前半部分。他分享的是心學的著作《傳習錄》。現代人沒有理解《傳習錄》的基礎。因為其中涉及到大量儒家,其他的經典。黃向軍會把前因後果一條一條的分析出來。讓一個沒有儒家基礎的人也能聽懂。

到達這個階段,你需要讀一讀稻盛和夫的一些書了。活法,干法,等等。並不是這些書對陽明心學的解釋更加深刻入理。而是因為這些書向你展示了一個具有心靈力量的人在當代現實世界如何成功。實際上這些書並沒有明確的指出他的思想來源與心學。為什麼到這個階段讓你讀這麼淺顯的類似於個人傳記的書呢?因為你前期已經讀了很多書了。你會發現你讀了這些書之後,對你的生活沒有明顯的改變。對你的心境沒有明顯的幫助。如果不讓你看到別人的成功,你就快堅持不下去了。畢竟我們學陽明心學是有功利目的的。不管是追求現實的成功也好,還是追求個人的修養也好。你一但發現這個遊戲中途沒有獎勵。你就會放棄的。

--------------------------------------------------------

最後,我最最最要推薦的是,梁啟超的《王陽明知行合一之教》。一定要看字,看書。梁啟超是離我們最近的。有儒家修養的心學大師。他的文章從來看不出是科舉考試出身的人。甚至比近代作者和現代作者,更能用西方哲學的角度來看待新學的發展。難能可貴。我最看不起的就是順著心學的話語接著說。毫無建樹。蹭熱度賣書的人也只能是這般見識了。

以上提到的書均有喜馬拉雅鏈接,請到下面文章提取,我就不複製粘貼了:

翟di 生sheng:王陽明書單推薦?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我能介紹的就是四合院。講國學的不少,不乏生動有趣,自己也讀古文,說真的成長不大,是不是很奇怪?因為學習不走心,聽的時候,讀的時候很激動,過後,時間不長就不了了之。四合院不同的地方是一群人在學習中相互砥礪,四合院不是清談館,四合院是行動隊,要求不斷學習,不斷踐行,真正誠於己,知行合一。深刻領會,真實踐行體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是我跟隨學習的重要原因。

願您成長!


謝謝邀請,講王陽明心學的書多,版本也多,主要有《傳習錄》巜王陽明全集》,

王陽明心學圈 - 知乎?

www.zhihu.com圖標

除此外還有套書,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王陽明的傳奇歷史小說,通過對王陽明悟道,行道的心路歷程來展示和演義王陽明心學的精髓,王陽明心學愛好者必讀《千古聖雄王陽明之悟道》《千古聖雄王陽明之行道》

陽明悟行學宮?

www.zhihu.com圖標

華杉講透 傳習錄


這裡我想分享下我的心得,

首先我想告訴您的是,王陽明本人他是不想出書的,他的思想體系都是後來弟子們對他平日里對話,答問的整理,有點像論語的風格。至於為什麼作為一個教育家,且想當聖人的他不想出書,也沒有出書?我至今才有點明白,而且並不是我自己苦思冥想所得出的,而是自己有了人生經歷經驗之後才開始體會到的。不知道您有沒有過這樣一種體驗,高中時老師分享某個名人的名言或者是講一些聽起來很有道理的道理,經過老師一分析點撥,我們似乎懂得了那句名言,那些道理,可是後來時移世變,再看到那句名言,回味那些道理時,你自己卻有了新的體會和理解。

我想說的是,任何寫王陽明並分享他對王陽明理解的人,都是一家之言,是基於他個人人生體驗後得出的「真理」,普京都說「真理這個東西是不方便在大眾場合來講的」。連王陽明也不例外,王陽明他自己估計也知道這個道理,所以他不願意出書,來用他的體會「框住」每一個人,來用自己的「真理」作為普世真理,這不符合他「人人皆可以為聖賢」的理念。

那按照我的意思估計基本上我們不用讀書了?也沒有這麼極端,我的建議是:先去了解王陽明的生平,再去看《傳習錄》,兩者結合對他的思想有個總體的認識。但是請不要抱著讀完之後或者自以為理解之後就多麼牛x轟轟,這樣你就變成書獃子了。王陽明說了「知無不行,非真知」,最重要的還是要去實踐,去事上琢磨,等你哪一天在俗世掙扎,某一刻突然恍然大悟「原來王陽明的真義竟然是這樣」,你才真正的得到真知了,那個時候才明白「知行本來一體」。

戰國時代,白起被譽為「戰神」,你知道他是怎麼讀孫子兵法的嘛?(我看的大秦帝國,不知道是不是真有其事但是很有道理)白起一生只讀二輪《孫子兵法》,第一輪,字面意思爛熟於心,把書藏起來,然後去戰場真刀真槍的干,因為他怕會錯聖人真意。第二輪,有了足夠的真槍實彈的經驗後,再把《孫子兵法》拿出來讀,對照實際,領會兵法所要傳達的真義後,再把兵書收藏起來,放手去干。這裡的兩輪不是兩遍,是兩個過程,我覺很有借鑒意義,提出來與君共揣摩。

中國歷史還有一個現象,在哲學/聖人之學的領域,那些比較『「叼」的經典,都是微言大義,字數不多,不像現在動則幾十萬字的成功學,比如《道德經》《論語》《易經》《孫子兵法》,我猜是因為智者明白,智慧這東西不能說太多,越說越亂,越說越死,他們不想用長篇大論去框住每一個人,也不想讓自己的心得體會銷聲匿跡。所以文字描述力求精簡,神大於形。我猜王陽明大抵做如是想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