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不認同這位匿名答主的觀點(可惜匿名了,不然一定@過來):

資本論為什麼商品那一章那麼難?多久能讀完??www.zhihu.com?

www.zhihu.com圖標

從這位答主的回答中大致可以確認這麼一個事實:這位答主並沒有看過《資本論》。

因為哪怕讀過馬克思作品的人都有這麼起碼一個認知:《資本論》比馬克思以往大部分作品通俗太多了。

因為受眾的主體是群眾,老馬可是費盡心思的寫得簡單明了,為此還和好基友恩格斯探討過專門的寫法(也可以從側面看出,《資本論》大概是最不像馬克思行文風格的著作了)。他在這部大磚頭的序言中也透露過:

前書的內容已經概述在這一卷的第一章中。這樣做不僅是為了聯貫和完整,敘述方式也改進了。在情況許可的範圍內,前書只是略略提到的許多論點,這裡都作了進一步的闡述;相反地,前書已經詳細闡述的論點,這裡只略略提到。關於價值理論和貨幣理論的歷史的部分,現在自然完全刪去了。但是前書的讀者可以在本書第一章的注釋中,找到有關這兩種理論的歷史的新材料。

當然,這並不代表《資本論》是完全通俗並且可以一下子讀透的。特別是題主提出問題的第一章,老馬也表示是該書最難的部分:

因此,除了價值形式那一部分外,不能說這本書難懂。當然,我指的是那些想學到一些新東西、因而願意自己思考的讀者。

但是對比康德的三大批判或是黑格爾、尼採的著作,友善度還是特別高的。第一章過後讀起來則會比較輕鬆。

而我之所以要反駁那位匿名答主,是因為他似乎以為老馬寫這部磚頭時,仍然採取他早期所用的黑格爾術語。

若是如此,對比一番就可以直觀看出來了————

商品首先是一個外界的對象,一個靠自己的屬性來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物。這種需要的性質如何,例如是由胃產生還是由幻想產生,是與問題無關的。這裡的問題也不在於物怎樣來滿足人的需要,是作為生活資料即消費品來直接滿足,還是作為生產資料來間接滿足。

這是馬克思《資本論》第一章的畫風,看著還行,老馬還抖了一下機靈。

假如說邏輯一般被認為是思維的科學,那麼,人們對於它的了解是這樣的,即:好像這種思維只構成知識的單純形式;好像邏輯抽去了一切內容,而屬於知識的所謂第二組成部分,即質料,必定另有來源;好像完全不為這種質料所依賴的邏輯,因而只能提供真正知識的形式條件,而不能包含實在的真理本身,也不能是達到實在的真理的途徑,因為真理的本質的東西、內容,恰恰在邏輯以外。

這個則是隨便摘錄「臭名昭著」的黑格爾《邏輯學》的一段。

哪個更通俗簡單,對比一下,高下立判。

如果馬克思是用黑格爾術語來寫《資本論》的話,那麼畫風絕對不一樣。

這裡摘一下@劉秩大神在這個回答的評論:如何評價馬克思的行文風格?

黑格爾的話就簡單多了:「每個有用物,比如鐵和紙等等,直接地就是存在,因而真正地來說,也就是度和量,但當我們只是用度和量去把握有用物,它就只是一個抽象的差別。然而有用物同時是精神的對象,其度和量就不僅僅是存在,而是概念。有用物的概念因此就是精神的歷史運動,而有用物也就成為了一個純粹的差別。」

(注意!黑格爾可是會舉很多例子的!但特么這些例子總覺得跟前後文差別有點大。)

而馬克思呢?他為了能讓工人看懂,只會這麼寫:

每個有用物,比如鐵和紙等等,都可以被從兩個角度進行觀察:質和量。每個這樣的物都有不同的特性,因而可以在不同的方面有用。去發現這種不同角度,因而也是這個物的多樣的有用的方式是一個歷史的事。發現這一有用物的的量的社會性量度也是如此。貨物的量度的差異,部分是源於所要量度的對象的不同,部分由於習慣。

回到問題本身。

《資本論》以及它的第一章,總體上讀起來其實是有點難度的,但和康德謝林黑格爾尼采這些大家的作品一比較,還是比較簡單的。所以只有多讀幾遍,多思考,以及聯繫馬哲和資本主義方面的相關知識,還是能較快讀透的。至於導讀,只推薦徐禾的《政治經濟學概論》。

最後還是馬克思那句話:

除了價值形式那一部分外,不能說這本書難懂。當然,我指的是那些想學到一些新東西、因而願意自己思考的讀者。


相關回答推薦:

關於《馬克思為什麼是對的》的十個問題?

資本主義為什麼必然滅亡?

高中所學習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容是不是涵蓋了所有哲學知識?

知乎有哪些對馬哲有所研究的人?

如何用一句話概括歷史唯物主義?


《資本論》難,尤其是商品這一章難,主要是因為三點:

  1. 馬克思本人是一個哲學家。他是以哲學家的身邊從事經濟學研究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資本論》中依然出現了不少的哲學術語。馬克思也承認,他在價值理論的那一章,賣弄起了黑格爾特有的表達,也就是你看到有關於商品的矛盾分析的章節。

因此,我公開承認我是這位大思想家的學生,並且在關於價值理論的一章中,有些地方我甚至賣弄起黑格爾特有的表達方式。

2. 馬克思是一個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古人。在《資本論》中,馬克思舉的很多例子,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是陌生的,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卻是熟悉的,這也影響了閱讀體驗。

3. 《資本論》的翻譯是不符合中國人的閱讀習慣的。由於《資本論》是非常經典馬克思主義著作,在對其翻譯的時候,必須要想辦法精準到位。事實上,大部分哲學作品都是如此。要求精準到位就必然會使得閱讀體驗變差。

不過,《資本論》的商品部分才100頁,硬著頭皮每天看20頁,一個星期就能看完了。後面就會變得簡單起來。

===================

下面我要批判 @包不同 的愚蠢回答了。初讀《資本論》的人千萬不能被他誤導了。

資本論為什麼商品那一章那麼難?多久能讀完??

www.zhihu.com圖標

我曾在另一個地方批判過他。但是裡面不涉及關於價值論的內容。趁著這個機會,可以把包先生價值論的觀點一起批判了。

《資本論》基於大量經驗事實寫成,為什麼有人說它不屬於實證主義??

www.zhihu.com圖標

包先生說,馬克思只是把斯密的理論換了一套話術。

對比斯密的「老話」,你會發現馬克思的「新話」把「價值的兩重性」換成了「商品的兩個因素」,其中一個因素「使用價值」的意思和老話是沒區別的,而另一個因素「價值」相當於斯密老話中的「交換價值」——也就是「真實價格值(多少)」的意思。

這個時候,我想到了恩格斯在《資本論》序言裡面舉的例子。

普利斯特列和舍勒析出了氧氣,但不知道他們所析出的是什麼。他們為「既有的」燃素說「範疇所束縛」。這種本來可以推翻全部燃素說觀點並使化學發生革命的元素,在他們手中沒有能結出果實。但是,當時在巴黎的普利斯特列立刻把他的發現告訴了拉瓦錫,拉瓦錫就根據這個新事實研究了整個燃素說化學,方才發現:這種新氣體是一種新的化學元素;在燃燒的時候,並不是神秘的燃素從燃燒物體中分離出來,而是這種新元素與燃燒物體化合。這樣,他才使過去在燃素說形式上倒立著的全部化學正立過來了。即使不是象拉瓦錫後來硬說的那樣,他與其他兩人同時和不依賴他們而析出了氧氣,然而真正發現氧氣的還是他,而不是那兩個人,因為他們只是析出了氧氣,但甚至不知道自己所析出的是什麼

在包先生看來,「價值」、「交換價值」和「價格」三者沒有任何區別。但是這是《資本論》最開始幾頁的內容。連這個區別都不能理解的話,也沒有什麼能力理解《資本論》了。

「價值」和「交換價值」的區別是什麼呢?《資本論》寫得很清楚:

交換價值首先表現為一種使用價值同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關係和比例。

……這些物現在只是表示,在它們的生產上耗費了人類勞動力,積累了人類勞動。這些物,作為他們共有的這個社會實體的結晶,就是價值——商品價值。……因此,在商品的交換關係或交換價值中表現出來的共同的東西,也就是商品價值。

我們可以看到,「交換價值」和「價值」之間是表象與本質之間的關係。

商品的表象在於,不同量的商品,例如5顆棒棒糖與1塊巧克力,之間可以互相交換,並且存在一個對應的比例,5:1。我們討論「交換價值」,就是在討論商品交換的比例。

但是「價值」代表其本質,即他們耗費了等量的人類勞動,凝結成為了價值。討論「價值」的時候,商品就化為了一樣的東西。

為了讀者理解,馬克思還非常貼心地舉了三角形面積的例子:

用一個簡單的幾何學例子就可以說明這一點。為了確定和比較各種直線形的面積,就把它們分成三角形,再把三角形化成與它的外形完全不同的表現——底乘高的一半。各種商品的交換價值也同樣要化成一種共同東西,各自代表這種共同東西的多量或少量。

那麼,「價值」與「價格」之間的關係又是什麼呢?

一個商品(如麻布)在已經執行貨幣商品的商品(如金)上的簡單的相對的價值表現,就是價格形式。

……價格形式不僅可能引起價值量和價格之間即價值量與它自身的貨幣表現之間的量的不一致,而且能夠包藏一個質的矛盾,以致貨幣雖然只是商品的價值形式,但價格可以完全不是價值的表現。

換句話說,「價值」與「價格」是反映與被反映的關係。「價值」反映到貨幣上,就成為了「價格」。甚至,「價格」可以與「價值」不完全匹配。在包先生的所有文章中,「價值」和「價格」都是等同的。他看不到這裡的區別,或者說他根本就不想看這裡的區別。

斯密並沒有去認真研究這些概念。在《國富論》裡面,使用價值,交換價值,真實價格,名義價格,勞動價格,貨幣價格,自然價格和市場價格,這些概念完全的混用。在討論不同的情況的時候,用著不同的術語。馬克思在這裡把它們的關係理清了,包先生卻不高興了,談起了「新話」和「老話」,引得眾人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包先生接著談到了《資本論》中關於使用價值的質與量的問題。講道理,包先生把一個簡單的問題搞複雜的水平是非常高的。

我們確實不能否認商品的使用價值的量的規定,包先生也舉了非常好的例子:

交換價值首先表現為一種使用價值同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關係或比例。

但是,為什麼說這個一個簡單的問題呢?

商品是用來幹嘛的?你家裡面用的東西叫做商品嗎?不算。只有拿到市場上去賣的東西才叫做商品。那麼為什麼你商品對方要買呢?因為對方有需求,即商品有對對方有用的使用價值。

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分離,是商品經濟一切矛盾的源頭。為對於買的人重要的是使用價值,對於賣的人重要的是價值;對於商品生產者,重要的是價值,對於商品購買者,重要的是使用價值。於是,我們看到:

商品內在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對立,私人勞動同時必須表現為直接社會勞動的對立,特殊的具體的勞動同時只是當作抽象的一般的勞動的對立,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對立,——這種內在的矛盾在商品形態變化的對立中取得了發展的運動形式。因此,這些形式包含著危機的可能性,但僅僅是可能性。這種可能性要發展為現實,必須有整整一系列的關係,從簡單商品流通的觀點來看,這些關係還根本不存在。

關於這些矛盾的具體論述,只要看看《資本論》第三章就行了。都是非常經典的哲學論述。

第三章 貨幣或商品流通?

www.marxists.org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任何人只要認真地對商品進行分析,就避免不了將使用價值和價值分開來討論。但是包先生顯然不認可這種分析。

使用價值的內涵是全包圍交換價值的——本來就可以把「交換」視為一種特殊的使用方式么。交換價值裡面的確是容不下一個更大內涵的使用價值的原子,但是使用價值裡面完全容得下交換價值的原子!那麼,如果把使用價值從商品中撇開,還能剩下交換價值嗎?肯定是啥都不剩了呀。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包先生大可以這樣說:商品的使用價值,對於買方來說是商品的用處,對於賣方來說是交換。然後像他說的一樣,把《資本論》裡面的「舊話」換成包先生的「新話」,豈不美哉?

最後包先生還提到,我們改革開放走了與馬克思不同的方向:

中國從40年前開始,引進外資,鼓勵民間創業,增加資本家的供應,於是對勞動力的需求上升,工資上升。跟馬恩說的那種過程完全是相反的,所以要走反...啊呸,所以要走改革道路。

那麼,我也想回敬一句:

但是,如果德國讀者看到英國工農業工人所處的境況而偽善地聳聳肩膀,或者以德國的情況遠不是那樣壞而樂觀地自我安慰,那我就要大聲地對他說:這正是說的閣下的事情!

問題本身並不在於資本主義生產的自然規律所引起的社會對抗的發展程度的高低。問題在於這些規律本身,在於這些以鐵的必然性發生作用並且正在實現的趨勢。工業較發達的國家向工業較不發達的國家所顯示的,只是後者未來的景象。撇開這點不說。在資本主義生產已經在我們那裡完全確立的地方,例如在真正的工廠里,由於沒有起抗衡作用的工廠法,情況比英國要壞得多。在其他一切方面,我們也同西歐大陸所有其他國家一樣,不僅苦於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而且苦於資本主義生產的不發展。除了現代的災難而外,壓迫著我們的還有許多遺留下來的災難,這些災難的產生,是由於古老的陳舊的生產方式以及伴隨著它們的過時的社會關係和政治關係還在苟延殘喘。不僅活人使我們受苦,而且死人也使我們受苦。死人抓住活人!

中國引入資本主義生產之後,確實取得了非常驚人的成就。一直到今天,發展仍然是解決中國很多問題的方式。但是如果就此就想批駁馬克思,那麼希望您的子子孫孫能在未來繼續以小資產階級的身份活得健康快樂。

===============

經過在評論區的一番對線,我發現包先生是一朵奇葩。我真的不應該騷擾他。他整個人的閱讀理解能力就有很大的問題。以下對話出自評論區,我拿出來供大家一笑:

包先生認為馬克思採用「新話」不允許人們討論「使用價值」。我反駁他:

因此我特意舉了「燃素說」來說明問題。為什麼拉瓦錫用氧氣來取代燃素呢?按您的說法,是不是拉瓦錫也在使用「新話」?

據我所知,任何科學的辭彙都是在不斷減少的。一開始在表示微積分的時候有兩套符號,牛頓把微積分成為「流數術」,柯西稱無限小為「無窮地小」。直到今天,我們才有了一套關於微積分的正確的命名。莫非所有的科學都是「新話」?

於是,這裡的對線就讓包先生對出了兩條線:1. 包先生繼續試圖說明馬克思是如何限制人們討論「使用價值」的;2. 數學是不是科學。我們只講第一條線。(第二條線只能說包先生的關注點太奇葩了,而且他似乎認為科學就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也是自然科學

在第一條線,包先生馬上放棄了「新話」和「舊話」的討論,開始問起我了:

那麼說,我們可以談使用價值了?ok

請問:馬克思說:「交換價值表現為使用價值間的比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我弄不懂他的質問的意思,於是向個老師教小孩一樣,把這句話解釋了一遍。(真的就像老師教小孩,我自己都覺得這樣的回答太細緻了。

5個棒棒糖換1瓶可樂,比例是5:1,是棒棒糖和可樂之間的比例。棒棒糖和可樂能夠交換是因為是不同的物,有不同的使用價值。這麼簡單的話都不理解?

可是,包先生馬上就反問:

那就是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用哪個概念都無所謂咯,不存在使用價值不好定價,交換價值好定價的問題?

對此,我只能滿臉問號了。合著交換價值表現為使用價值的比例,就代表「用哪個概念都無所謂」?於是我展開了嘲諷模式:

按你的邏輯,那就很好舉例了:

加速度表現為速度的變化量,所以用加速度還是速度都無所謂;內能表現為粒子的動能,所有用內能還是動能都無所謂;

是不是大概是怎麼一個邏輯?

這裡我的錯誤在於,我高估了包先生的理解能力,我不應該用物理學的例子。我的類比中竟然出現了「變化量」這樣的東西。於是包先生來了一句:

你是想說,交換價值反應使用價值的變化量?還是想說只能使用交換價值,不可以使用使用價值?

接著他還補充了一條莫名其妙、漏洞百出的話,不知道想證明什麼。似乎還在扯「新話」和「舊話」。

ps:動能是機械能,內能還包括化學能。這兩個詞我們都可以使用。

對於這種理解能力,這種邏輯思維能力,我真的已經差不多沒有耐心了。但是非常佩服我自己的是,我竟然忍住了,還為了照顧他的理解能力還換了一個例子。

你難道連類比都不懂嗎?我舉例是試圖證明,A事物可以由B事物反映,不代表A事物就是B事物。您竟然能夠理解出個變化量,這個理解能力也真是有意思。

昨天我想到一個更好的例子:匯率表現為不同貨幣之間的比率。那麼匯率和貨幣是否能夠等同?這句話只是把兩個詞的位置給換了,其他都沒有變,也沒有說什麼「變化量」之類的東西讓您產生誤解,可以了吧?

我這段文字我覺得應該是在諷刺他了吧。可是對方的理解能力著實讓我噴飯。他的回應真是讓人意想不到:

發現自己類比不合適了?呵呵。沒問題,就用你換的這個類比,所以我們就只討論匯率,不用討論貨幣了?你為什麼老想著限制辭彙的使用呢?玩弄新話把戲?

另外,鑒於他前面說我沒有科學素養,我還特意像它解釋了,機械能,動能,內能,化學能都不是所謂的「新話」和「舊話」的關係,每個不同的詞都代表了不同的意思:

PS:機械能是動能和勢能的總和;化學能指的是物質發生化學變化釋放的能量,內能是粒子無規則運動的能量總和。

這些概念都屬於初中學能量守恆的時候就應該掌握的知識。看來您連初中文化都沒有啊。

結果包先生的理解能力又一次使我震驚。首先,他沒有看出我解釋這段話的意思;其次,他還沒有發現自己把化學能和內能搞混了;最後,他竟然能夠從初中學能量守恆,推理出初中就文理分班了:

你是不是沒分清分子內能和內能啊。

機械能是動能和勢能的總和,與動能是機械能有矛盾嗎?

我讀書那會兒文理分班是高中開始的啊,現在初中就分了嗎?

這樣的神邏輯,真是讓我辯無可辯。回到前面所謂限制「使用價值」的討論。我要說,我是真的有耐心,我到現在還試圖和他解釋,為什麼討論商品的時候,討論「使用價值」沒有意義。我還給了一個貼心的比喻,即討論匯率的時候,我們不需要討論貨幣的原料:

誰禁止你談「使用價值」了?相反,馬克思認為使用價值有非常大的用處,它直接為一門學科提供了材料。「商品的使用價值為商品學這門學科提供材料。」但是使用價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費中得到實現」,因此討論商品的時候,使用價值的意義不大。就好像您研究匯率的時候,不至於要花大量篇幅討論紙質貨幣和塑料貨幣之間的差別吧?

結果他竟然還是無法理解,為什麼討論商品交換的時候,不需要討論使用價值:

既然交換價值反映了使用價值間的比例,怎麼能說使用價值意義不大呢?你如何解釋馬克思的有使用價值而無交換價值這種說法呢?

至此,我的耐心已經徹底被耗光了。我既不能理解他理解能力為什麼這麼差,又不懂他為什麼還和我杠。我只能想到一個梗:面對傻子,我們只需要在表面說迎合他,說他對就好了。

我不想再回應他了,就到這裡吧。誰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在評論區和他對線。


資本論難以閱讀理解嗎?也有這一方面。原因是,1、馬克思是開宗立派,獨樹一幟。2、馬克思是思辨的語言。3、馬克思不是寫教科書,是寫資本史,也是給工人階級寫一本百科全書。4、其他。

資本論出版至今150多年了,需要複述、編譯,需要簡單化、通俗化、數理化,需要更新換代。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裡價值向生產價格轉形問題(transformation problem)有啥最新進展??

www.zhihu.com圖標

主要是因為很多專業的名詞不理解,語言上也存在一些障礙,多久能讀完要看你抱著什麼態度去讀了,應付的看1天絕對可以,為了寫文章,讀書報告的話就得3-4天,作為專業去讀的話那就得久點了,當作經典去研讀的話,這一輩子可能都會去讀,都有新的收穫,我讀完大概用了1周


可以先看一下這個:不理那麼多:盧森貝 《&注釋》第一卷 序言1

注意,總共有1,2,3,4部份。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