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θ俗约捍┑纳?TA本身就不像个正经人杀人案——凶手受压迫/被不公正待遇/被害人不是好人/谁让被害人惹怒的凶手伤害案(例如:火锅店被泼热水)——被害人自己最欠/躲远点不就行了吗,谁让他惹怒凶手的/凶手是不得已为之

其他报复社会性案件(杀小学生/公交车放火)——都是因为凶手受到了不公正待遇

以上等等。WTF!!说一句这些就不是好人有这么难吗?能干出这些事来的,不管有什么样的原因,也都不是好人了吧?但是每次这种事情都有人洗地,最恶心的就是那个马加爵的案件,竟然还能有人给他洗成悲情英雄这样的形象。被害人究竟做错什么了要被你们这样恶意中伤?或者说,那些罪犯究竟哪里招人喜欢了你要这样为他说话?还是这些人心里都有这些罪犯相同的心理,只是他们不敢去犯罪,所以只好给自己的同类点赞?


因为受害者往往是弱者甚至死者呀,

指责弱者可以毫无顾忌,

指责强者或罪犯,可是很危险滴!全国14亿人至少10亿都是不友善内容,碰到指责受害者的你就知足吧,万一碰到这种极品,可怎么办?


始终是有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以及信仰的缺失。

其次就是社会的标签化效应,社会文化宣传的就是保护好自己,要是真的出了事就是你自己没做足够,或者你露个肩膀,或者你露个膝盖,反正就是你的问题,因为犯罪者已经被抓了,法官都判了,板上钉钉的事情讨论起来没有那种大家一起说来说去的快感和满足感,还掺杂其中的从众心理,推荐看看《乌合之众》。

还有就是无知,反正也没必要因为一个社会新闻就去研究为什么会发生犯罪,说一说打个嘴炮爽一下,这事情也不会落在自己头上。


安全是人类仅次于生理需求的基本要求但是,为了获得安全感,我们却往往会以「谴责受害者 」和「寻找替罪羊 」的心态,使自己离真正的安全越来越远。


什么叫「谴责受害者」?当不幸的事发生时,受害者本应得到我们无条件的同情。然而事实是,在礼貌地表示同情之后,我们往往会对他们产生一种复杂的负面情绪,觉得他们之所以受到伤害,应该也有罪有应得的一面。而这个新一轮的伤害,从感情上来说,比原本的不幸更让人难以接受。这种现象就叫作「谴责受害者」。


最常见的就是每当爆出女生被侵犯的社会新闻,总会有人说:「唉,所以女生穿著打扮,真的要保守一点儿,不然太危险啦。」或者说:「女孩子嘛,交朋友要小心,不要一个人出门,出了事怎么得了啊!」这些话,貌似苦口婆心,但是言外之意其实很明显——如果不是你穿著太暴露、晚上不回家、交友太随便,怎么会发生这种事?2012 年,震惊世界的印度黑公交轮奸案发生之后,有人居然为施暴者辩护说:「女孩子就像钻石一样宝贵,如果你把钻石摆在大街上,就别怪狗会把它叼走。」这个逻辑,是不是很气人?


不过你也别觉得你自己天然就对「谴责受害者」的思维免疫。问你一个简单的问题:看到这类新闻的时候,你第一时间是想知道受害者长什么样,还是想知道施暴者长什么样?不要不好意思承认,是受害者,对不对?你的本意其实不是谴责可怜的那方,甚至也不一定是因为男权思维作祟(这类案件里受害者也有可能是男性),你潜意识里真正想知道的是——他/她究竟做错了什么,导致这样一个后果?比如,看到「印度黑公交轮奸案」这几个字,你是不是会下意识地想:公交车?这也太夸张了吧?是不是深夜?是不是独自一人?是不是这姑娘太过漂亮?是不是穿著不够得体?是不是公交上没几个人而她又没留意?如果自我保护意识强,怎么会发生这种事?你看,所有这些想法,归根结底都是在说受害者本人有没做到位的地方。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拿放大镜对著受害者,非要从他们身上挑出点儿毛病才心安呢?其实,这不是因为冷血,而是因为恐惧。剑桥大学神经科学和心理学家科迪莉亚·法恩(Cordelia Fine)对此有一段精彩的自我剖析。本来,她的研究主题恰好就是人们对受害者的谴责心态,按理说她本人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误,但是这种尴尬的事情偏偏就发生了。当时,法恩刚生完小孩不久,推著婴儿车在住家周围散步。在公园的长椅上,她遇到一位跟自己年纪差不多的女性,看自己孩子的眼神很是感伤。聊起来才知道,后者刚经历丧子之痛。然而,在这位女士诉说伤心往事的时候,法恩坦承,她并没有感同身受的悲伤,反而心里涌现出无数恐怖的指责——你这位妈妈,当时一定是没有好好地照顾自己的宝宝,肯定你是有哪里疏忽了,才导致孩子夭折。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购买该电子书查看完整内容

电子书

小学问 : 解决你的 7 种人生焦虑

马薇薇 等

磨铁出版社

¥26.00 会员免费


当人们说出类似的话时,并不一定就是在指责。只不过这些话,在受害者已经遭受了戕害的时候说,总会让人觉得不舒服。

有些人只是想表达一个信息:依赖他人的不犯法来确保自己的安全,这是很不靠谱的。只有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减少可以诱发犯罪的因素,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比如最近流行的捡尸我们当然觉得,社会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女性深夜超短裙醉倒在街头都没有任何安全威胁,但毕竟这是不可能的,除了你自己,你无法控制任何人的思想和行为。只不过如果我们平时没事的时候,写一篇如何自保的文章,甚少会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妥。但在发生案件之后写,在别人的解读中,就会充满了指责的意味。毕竟再去谴责罪犯,受到的伤害也已经不能弥补了,只能希望更多的人能做好保护措施,减少被伤害的几率。

也可能确实会有一部分人,认为受害人的某些做法,和自己的三观是不符的,比如漂亮女孩子喜欢深夜穿超短裙去夜店,甚至人们会觉得,正因为自己不这样做,所以不会遇到这样的事。而漂亮女孩,深夜,超短裙这些极具诱惑力的字眼,会挑战罪犯的犯罪欲望。这里面确实包含著指责受害者三观不正的意思,但并不代表就认同了罪犯的做法。他们只是在表达自己的三观,推广自己的三观,希望自己的三观能得到别人的认同。

还有一些可能确实是在指责受害者。这部分人思维有可能就比较固化了,不接纳世界的多元化,也不愿跳出自己的思维方式,来思考犯罪现象的心理根源,社会根源等等更多元化的原因。他们固执地认为,人可以掌控自己的一切,一旦什么事情的发展超出了预期,那一定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他们不但对别人这样,对自己也这样。

还剩下极少数一些,可能真的就是心怀恶意了,他们幸灾乐祸于别人的灾难,却不敢对抗任何犯罪行为。或者就是在抖机灵,秀聪明,又或者是从众心理而已。

无论如何,我依然觉得,多数人是善良的,都希望能减少,最好是杜绝犯罪行为的发生。我们尊重每个人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权利,也希望不管哪一种声音的出现,都能引起人们对于预防犯罪行为的重视!


谢谢邀请w以下是个人角度。

事情看多了,有时候回想:「是不是真实的事情不如我所眼见的那样是强者的过错,而是受害者演出来装出来的呢。」这样一想还觉得自己挺聪明的嘻嘻嘻嘻好像不受蒙蔽。

这种心态真是超级可怕,没法给予弱者实际性帮助了还沾沾自喜,连同情都懒得施予。觉得自己这心态也是很糟糕。

而且我现在也觉得媒体有时候没法曝光真实细节(从一些媒体曝光大学的一切事件来看,个人觉得是失真失公允的),所以干脆不说话。

所以没有遇到具体事情的时候,我希望强者有良心,帮助弱者,受害者能够伸冤雪耻;医生要有医生的尊严;病人家属情绪可以理解但是要遵守医嘱遵纪守法不要闹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福利制度好;遇到老人摔倒去扶;坏人都被绳之以法……

遇到具体的事情的时候,要等有足够信息了(但是现在对媒体很存疑的hhhh),我再说话,唉……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