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的城市规划里,总是承受著各种各样的地理,历史,文化等因素影响,从而只能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改进,修修补补,但是交通似乎一直是堵的。如果在一座全新的城市,例如雄安,规划好道路等基础设施,能够做到不堵车吗?


首先需要定义什么是不拥堵,如果不拥堵的定义是平均速度为30千米/小时的话,其实美国很多的郊区都达到了这样的标准。

我觉得不拥堵的决定因素有两点:1.平均车辆拥有道路里程;2.工作和居住区区位差异。第一个是基础要素,在车辆保有量较低的情况下,通过合理的道路规划的确可以达到不拥堵。但是一旦拥有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合理的道路规划对于拥堵的影响因素就会成近指数递减。第二个是改进措施,我一直认为职住分离是影响交通的最为重大的因素,严重的职住分离会大大增加人们花在路上的时间,例如现在的北京。空想社会主义者傅里叶的居住区试点可以看做一个较为理想的邻里模型。也只有在消除了区域差异以及社会生产资料极大富足的情况下,这种低密度的邻里模式才能够在真正实现。在这种模式之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才能最大程度上消灭拥堵。


题主的假设是一种终极思维,如果题主把题目改成「城市规划师能不能规划出一个不堵车的城市?「这样会更合理点。

只有一种可能。例如,在一片空地按1000万人口去规划一个城市,而实际上只让10万人在里面生活,而且这十万人是平均分散在这个区域内生活,再假设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让他们聚集在一起,这样的话,城市发展一百年估计都不会堵车。但是,这种脱离实际的假设就没有意义了。

个人认为实际是不能的。深圳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三十年前的深圳跟现在的雄安没有本质的区别,从一个渔村一跃发展成为一个国际都市,几乎也是从一张白纸开始规划。但是你看现在的深圳上下班高峰期一样会堵到你没脾气,不过相比很多一线城市,深圳交通拥堵程度真的要很好多,这得益于深圳超前的城市规划。

首先,规划师没有那么大的能力,也承担不了这样的重任。诚如我在另一个关于城市拥堵问题回答里说的,城市拥堵有社会、经济、制度、规划、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城市规划师在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有限,规划师不是神。

其次,城市的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难以把控。规划师能做的是多学点真实有用的知识,有宽广的视野,在规划的时候为城市的发展留有余地,将来城市发展不至于太拥堵。或者在拥堵之后,重新规划的时候能结合现状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这才是脚踏实地的做法。可以多了解一下深圳的城市总体规划,个人认为是目前国内做的最具创新性和前瞻性的规划之一。

最后,拥堵并不一定全是坏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认知提高的途径,也是社会前进发展的重要动力。城市拥堵,才会想到去发展公共交通,才会有交通方式、交通工具的革新,要不然社会可能还停留不堵车的封建社会。


不能因为道路与城市空间不是分离的,城市空间是城市居民复杂而又异质活动的容器。因此,拥堵本身其实不是规划的问题,而是整个城市乃至个人管理的问题。例如,设计再好的道路,遇到频繁变道,行动犹豫迟疑的司机,都会造成拥堵的蝴蝶效应

因此城市规划(此处特指白纸上画图的蓝图式规划)根本不能彻底解决交通问题


接著 @超级城市 的思路试答一下。影响城市交通拥堵程度主要有两点关键因素:道路交通设计和城市规模。

好的道路交通设计(例如目前提到的缓解交通拥堵的「窄街区密路网」、「TOD发展模式」、「绿波交通」等)确实可以提高车辆的通行效率,轴向发展的路网结构和公共交通的优化也能起到抑制私家车的发展,缓解城市拥堵问题。

然而还有一个方面就是人口规模。目前交通拥堵不仅仅是道路交通设计的问题,还是随著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私家车保有量的增多,城市原先规划的道路面积不够用导致的。如果能够准确合理的预测城市的人均私家车保有量、根据城市预计的人口规模,去给足相应地道路面积,再加上科学合理高效的道路交通设计,应该能规划出相对不堵车的城市。但是,道路面积在城市用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也有一个范围限制,不能完全根据人口规模来增加道路面积。

此外,上述理想情况不易实现,除了题主提到的现实中城市会受到地理,历史,文化等因素影响,还与城市规划难以准确预测城市人口和私家车保有量有关,除非采用其他手段进行城市规模的控制。


有一个叫模拟城市4的游戏,最后的问题都是交通问题

假设极端一点,城市只有公共交通(公交和地铁)和慢行系统的话。。。


好的道路设计只能提高通行效率。堵车的本质是车多路少。一个城市如果不堵车,一种情况是车少或者效率高,另一种情况是路多。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