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律是必然会重复的,例如给一个小节,填入八个音符,每个音符间出于人声特点就算不超过俩八度的跨度,用十二平均律算一个24^8=110075314176,而实际上算上太奇怪的音程,这个组合里会被用上的还要小一些数量级,而已被创造的歌浩如烟海,一个歌里又有很多个这样的单元。

那么其实可以大胆下一个定论,去看现在被创作出来的流行歌曲,拿它的一句人声旋律,这一句必定被创作过(指首调思维上音程关系一样的旋律),甚至于固定调上以及bpm都一样的作品也存在也很有可能。

但关键在于这并不是一个很需要关注的概念,因为除了这一句人声旋律以外,这之下还有很多轨的乐器在演奏的部分,还有这句旋律出现的时机和结构作用,歌曲还有相应的歌词,以及整体的立意和表现手法。那么,如若只是这几个音是一样的又何妨呢?

不如以写文章作比,这一句旋律好比只是一个短语罢了,即使是几句旋律也大约只是短语构建的一个描写场景。那么就算我写的这个场景是被其他人写过的,我的编曲我的想法也会使他变成一篇属于我自己的有特点的文章。我想这样理解可能就不会有困惑了,毕竟我们说话使用的也不外乎常有同词同句,然而这些始终是为表达服务的。


看你对灵感的反应了,如果你对一个事物比较敏感,然后创作出的旋律,之后创作的旋律确实会大相径庭,至少是有你的创作旋律的风格,我的文章里可以教你如何提高灵感。


旋律有一定的重复是正常的现象。这个现象对于歌曲创作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旋律只是歌曲构成中的一个小的部分,剩下还有编曲,歌词,人声,混音,母带会影响整首歌的感觉,风格,艺术性。所以有重复也不影响。


不知道为什么我昨天写的后面一大段没有了……有空补……

其实每一个新作品的出现,都是在试图穷举这些可能性。曾经有个外国小伙的节目算过一个数字,他的方法是计算CD音质下,也就是每秒44100个点,每个点16bit,持续5分钟(300秒)能有多少种可能。简单计算可得:

可怜的计算器

好吧(对不起这里弄错了,应该是2的16次方作为底数,不过那样的话数字会更大),天文数字都感到可怕的数字,底数和指数都远超过目前估算的全宇宙的原子数(目前估算10的78到80次方个)。

但是我对他的推算表示有异议。首先,这么大的数字里,大部分是噪音和「无意义」的声音(关键词,后面讨论),其次你我对话,虫鸣鸟叫都包含在了其中。其次,你在调整手机音量的时候,其实就是在播放器在播放的音频的基础上做了相应的计算,得出对应的新值。所以从物理层面上来说,调过音量就是另外一首歌了。如同「人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两次」的哲学思辨一样,每一下击弦,吹管,敲鼓,都是独一无二的,显然这不符合人对「新歌」的理解。

鉴于题主所说的是「歌曲」,而且指定了「旋律」,那么这个讨论的范围就缩小了许多。

我们假设一首使用十二平均律的4/4拍歌曲,最小音符分辨度在16分音符时(我试了32分,结果计算器又崩了),上下幅度在2个八度,共24个音,加不发音的休止符,每个16分音位上一共25种可能。那么8小节长度的旋律的可能情况有:

依然是超天文数字。但是鉴于一般歌曲都是大小调为基础的,那么我们改一下基数计算一下,8小节内不计入离调和转调的歌曲的可能性:

依然是天文数字

好吧,要知道地球上目前的人口是7*10 9次方人。

但是我们又发现,刚刚的计算中没有考虑和弦选择对旋律的牵制作用。那么我们来计算一下和弦的可能性。

和弦的切换频率,我们叫做和声节奏。我们假定一小节用2个和弦(可以重复前一个和弦),那么8小节内需要填入和弦的位置有16个,7个三和弦的排列数有:

我没想到和弦排列居然能上指数,而且不小。不过细心的你又发现了,我们没有考虑和声规则和曲式等「套路」。那么我们继续缩小范围,我们把7个和弦粗鲁地压到3个功能组里,那么我们的可能性又要进一步降低:

这时候我们再引入一部分和声规则,比如第四小节必须半终止,结束必须正格完满终止,开头结尾必须主和弦……那么我们能够填入和弦的位置,只剩下八个。接下来请自己用计算器试一试。如果继续引入限制条件,比如乐段第五小节必须对仗(重复开头的动机),或者T D-DT……那么这种可能性会越来越小天用的位置也越来越少,最后形成一种「套路」……3^3=27

我们还没有考虑人的审美对过去听过的记忆的依赖,就能够发现撞和弦的概率是很高的。实际上我们常发现用同一个和弦走向填入各种旋律的做法,认定歌曲抄袭也从来不以使用的和弦作为参考依据。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前面留坑——意义。

上述的讨论中,我们不断地引入限制的条件,看起来是在束缚自己的手脚。而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我们的大脑装不下星辰大海,只记得依稀的模样。我们把无限一层一层抽象成有限,让自己能够理解。另一方面要让自己能够控制。创作不就是在有限的规则中,尽情地发挥控制能力吗?


本人不懂音乐,以下皆为瞎答。

如果没有现代电子化的音乐制作,只是像过去的调音版和混音模式,流行音乐早就已经没有办法再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创作开发了。题主提到的「旋律」其实就是典型,华语乐坛有很多大众曲目的和弦走向用的其实就是4536251。而在欧美地区的流行音乐创作的乐曲,也有不少确实存在和弦旋律套用的问题。

很多「锤抄袭」的基础是「听著像」,但问题在于如果一首因为和弦走向高度相似,而编曲存在明确风格情感的差异的话,那么流行音乐本身就是个死局。毕竟网路时代能够接触到的东西越来越多,过去古典时期的经典可以被再发掘,全世界人民可以连弹棉花一样的非常规乐器都不停录素材,能基本涵盖数十年间大众爱听的旋律给囊括完。

为何对于Ed Sheeran的控告是不成立的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www.bilibili.com图标

但,如果把「旋律」的定义指向为「melody」的话,不同的乐器制作和演绎创作甚至超过说纯钢琴演奏和交响乐团的区别。现代音乐的电子化,你可以将一切存在的声音对其电子化调整失真修改,最后放在采样包中作为一个独立的「乐器」

比如XXXtentacion的歌曲《sad!》就采样了宝马i8的安全带提醒。

Sina Visitor System?

weibo.com

Daft Punk 和Kanye West音乐风格不同方向的成功,其实都已经建立在现代音乐电子化后的各类不同设备和不同的声音素材。

【中英字幕】侃爷解构人声作为乐器中的杀手锏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www.bilibili.com图标

个人认为,旋律用完会发生,要建立在人类审美下的具体时期的音乐公理的前提下。但在这个「人声可以是最好乐器」的时代,《bad guy》用一个duh就完成了主verse与副歌的转换。一切关键在于如何看待音乐和旋律的范围。


会,但是不打紧。毕竟你也听不出来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