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是底层韭菜失业,但是依然缺少高端劳动力,随之贫富分化加剧,社会压力增大,加剧人口出生率下降,加剧劳动力短缺,如此往复。社会最后只留下精英阶层,彻底消灭贫穷。


纵观人类历史,每次巨大的技术进步都会导致相关行业的失业潮,同时技术进步又会产生新的社会需求,从而创造出新的工作岗位,促进就业率上升,总体产业结构在技术革新下不断动态调整,形成新的平衡,从250年前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现在,这个循环周而复始,乐此不疲。

今天,大家都在讨论的人工智慧和自动化浪潮,并不特殊,带来的同样是就业双重效应,即:

短期的替代效应,机器替代高成本人力,失业率上升。

长期的补偿效应,社会因需产生新岗位,失业率降低。

一、 短期替代效应

200年前,在英国,随著蒸汽动力的纺织机普及,大批的纺织业者被机器抢了工作,失业人群愤怒得化身为 「卢德分子」(泛指对新科技的反对者),开始打砸机器泄愤。

卢德分子打砸机器

100年前,在美国,随著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作物种植机的出现和广泛使用,让将近一半的农民无事可干,无奈之下只能另谋出路。

30年前,还是在美国,民用电脑的普及和微软电子表格Excel的发布,记账员、会计和出纳的工作职能被现代化软体取代,一大批财务人员失业。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在飞速发展的高新技术下,历史车轮也许得改为历史火箭了。

2010年,美国劳工统计局(BLS)发布了一张触目惊心的图,如下:

BLS预测:各职业被计算机替代的概率分布,曲线包含总面积为美国总就业人口

我们看到,在人工智慧AI席卷下各个职业层都无法幸免,47%的职业人群会大概率被AI取代,其中物流、生产、安装维修等低技能岗位更是被AI淘汰的重灾区。

如此看来,貌似我们应该众志成城来抵制AI了?

别急,再往下看。

二、 长期补偿效应

在前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机器的规模性应用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工业产能急剧提升,市场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工厂,工厂主扩大了生产规模,购买越来越多的机器,同时也需要雇佣更多工人进行生产,之前的失业者在新工厂里找到了工作。不仅如此,原农业人口也源源不断得涌进工厂。

数据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农业人口减少了一半,而工业人口却持续增长,见下图:

数据来源:《英国工业革命与工业化,高德步著》

几十年前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叫做科技革命,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开始应用,淘汰旧岗位的同时也促进了一些新兴行业的发展,还记得30年前被Excel挤下岗的记账员吗?请看下图:

注:1982年数据缺失。1993年、2000年及2001年职业定义的变化意味著数据不能严格进行时间序列比较。1983年之前没有管理和金融分析师的职业类型。(数据来源:美国劳工部统计局)

1987年到2016年,微软的Excel抢走了100万记账员的饭碗,却为金融分析师提供了150万个工作机会,显而易见,电子表格这种变革性技术只会淘汰重复的机械式工种,同时,也会创造更能发挥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岗位。

从世界银行发布的美国1960-2000年就业数据来看,科技革命带来的还有三大产业就业比重的大调整。

从1849年到2000年,第一产业(农业)就业比重从61%降至2.6%,第二产业(工业)在前两次技术革命下因为扩大生产的原因使得就业比重上升,但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冲击下工业人口下滑至23.2%,而第三产业(服务业)在每次技术革命下都毫不客气的吸收了前两大产业的溢出劳动力,从22.7%增长至74.2%。

最近50年,美国的总人口从2.02亿增长到3.27亿,失业率也在上月达到了历史新低3.5%。不难发现,技术的革新会逐渐淘汰掉机械式、重复性、非人性化的工作岗位,同时产生更多需要创造力的岗位

三、西门子新技术下消失的岗位创造的岗位

说到智能化和自动化,不得不提下工业4.0,西门子作为时代的先行者,其数字化双胞胎技术可以完成以下任务:

  1. 将产品模型数字化,对其进行模拟测试和技术验证,以极低的人力成本在短时间内开发更多的样机,缩短新品上市时间。
  2. 将生产流程数字化,结合运筹学理论调试并优化虚拟产线模型,从而提升工厂生产效率,发挥隐藏的产能潜力。
  3. 将生产设备的健康状态数字化,在实际生产中产线往往会因为设备老化,工人操作不规范等问题造成意外停机,从而引发重大经济损失,而生产设备的数字化则能实时监控关键部件的健康状态,当出现异常信号时能根据历史数据给出最有可能的故障原因猜测并给出维保建议,能极大缩短维修时间,提升OEE(设备综合效率)。

数字化双胞胎」将现实世界中复杂的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和产线维护映射到了虚拟世界中一个个数字化模型,通过虚实连接,数据的不断迭代,模型的不断优化,进而不断提升制造业的生产效率。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西门子的PLC硬体让很多流水线工人下岗的同时,也成就了不计其数的PLC开发工程师。

那么这次的工业4.0,数字化双胞胎技术也会同样消灭一部分生产工艺岗位,创造出全新的虚拟调试工程师岗位。

熟悉西门子的知友可能知道,西门子近几年正在由「硬」变「软」,这些年不断的收购软体公司,现在公司在不知不觉中已成为了仅次于 SAP 的欧洲第二大软体公司,以及世界十大软体供应商。

毫无疑问,减少重资产(工厂设备),布局轻资产(软体),这是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迁移的趋势。

历史大势,浩浩荡荡,不可阻挡。

四、面对AI,人类的未来会如何?

随著AI和自动化的发展,社会产能大幅提升,由于在工农业极低的生产成本,粮食和生活必需品也会变得非常便宜甚至完全免费,那么人类还需要工作吗?

在中国,我们大部分国人可能体会不到社会高产能的好处,但是可以横向对比一个很有意思的国家——瑞士。

2016年在瑞士,政府曾发起过一次全民投票,该项提案认为自动化技术会持续减少工作会,所以国家可以无条件向全体公民每月发放2600法郎(约1.8万人名币)的收入。

这个天上掉馅饼的提案却没能通过决议,78%的瑞士选民投了反对票,他们认为巨额的政府补贴会增加不愿意工作的人数,从而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瑞士的全球创新指数却是蝉联多次世界第一,然而瑞士居民的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只有30小时,与此同时,中国居民的每周工作时间是49小时。

这也许从侧面反映出,较少的工作时间使得人们更好的享受生活,同时也对工作抱有积极的态度,更能激发出人的潜力,提升人的创造力。而创造力和情感,则是人类独有的能力,远远不能被AI所替代的。

所以,在AI的冲击下,人类的就业形式也许会有以下变化。

  1. 工农业就业人群持续减少,服务业人口扩张。
  2. 每周工作时间大幅减少,但是相对收入变多(工资补贴)。
  3. 重复劳动等岗位消失,几乎所有人都会从事服务性或创造性岗位。

前几天有个刷屏新闻,日本微软在第三季度实行每周四天工作制,周五带薪休假,新制度执行后,劳动生产率提高了40%左右,92.1%的员工都对该制度有正面评价,微软表示明年将会继续执行该制度。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大家的工作态度都能像下图中的卡达富豪一样。

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在未来,我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能被完全的满足时,工作就不是为了养家糊口而拼死拼活,而是为了实现更高级的三种需求:群体归属感,被别人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

马斯洛所描绘的五种主要需要渐进变化图

所以在新技术加持下的未来,人类将会从沉重的体力劳动或重复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也将活得更有尊严。

本文由西门子工程师撰文回答,希望对题主和关注这个话题的知友们提供帮助

西门子中国研究院

物联网与工业无线通信分析师 陈俊杰


本账号为西门子中国的官方知乎账号。西门子是全球领先的技术企业,创立于1847年,业务遍及全球200多个国家,专注于电气化、自动化和数字化领域。我们希望与你一同分享这些领域的知识与新科技,欢迎你的提问。此外,我们并不卖家电:)

西门子中国的每一位专家都是我们的智囊,你在这个账号可以阅读到来自西门子各个不同方向专家们的见解。请大家不要吝惜手里的「邀请」,让我们在分享中共同进步。

也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微博(ID:西门子)和微信 (ID:西门子中国) ,更多的了解我们。

看到这里就给点个赞吧!


随著技术进步,失业、贫富差距拉大、老龄化,这是必然趋势。因为一次次技术革命,都在不断加高普通劳动者的营生的门槛,尤其是人工智慧时代,不可能再凭借体力和简单的工具,就能开始生计。

在人工智慧时代,资本方占尽优势,不再受劳动力市场所左右,它的成本已经成为常数,可以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源源不断的收益,而这与广大人民群众毫无关系。

接下来人类进入低欲望的社会,人工智慧和资本已经控制了整个社会,大量的产品的堆积,造成无尽的浪费,普罗大众只能看著过期的面包活活饿死。


碰巧我们公司从事的是人工智慧行业,就由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人工智慧确实正在取代很多底层劳动工作者在做的事情,但是这个行业也会诞生很多的新的就业机会。其中有一些工作,事实上是并不需要很高的互联网技术的,所以工作机会并不会很大幅度的减少,只不过工作的内容可能会有所变化,需要就业者不断学习新的知识。

以客服质检这个行业为例,我接下来就简要谈一谈。希望能解答您的问题~

客服质检主要是对客服与顾客之间的对话文本进行检查。

传统的客服质检是怎么做的呢?通过人工一条一条去看,是否对话记录中有出现不回答客户等等违规情况。比如顾客上午问的问题,客服下午才回答,质检人员一看就知道客服的工作做的不到位。

讲道理,客服与顾客质检的对话文本有成千上万条,那么一个公司就应该配备很多质检人员,但考虑到投入产出比,事实上,质检人员的数量并不多。所以,质检的方法也都是抽样调查的。

如果换成人工智慧来做质检,同样是那个客服下午回答的例子,传统质检人员是要人工计算两者回答的时间差,而机器是能自动生成,而且速度特别快。

这是人工智慧所取代的工作机会,那人工智慧所诞生的机会呢?

人工智慧本质上,其实是是机器代替人脑进行决策的过程,人工智慧的分析过程,形象点来说就是教孩子的过程。而我所说的人工智慧诞生的工作机会,其中之一,其实就是「教」的工作——人工标记工作。

比如让人工智慧去检测一句话里面的情绪。比方说客户说一句「我从来没有见到过态度这么差的客服」,AI一开始并不知道这句话的情绪,标记人员要给标记为愤怒,并且给许多许多有同样情绪句式标上愤怒,AI在面对一句不同的句式时,才能自动识别出其中的情绪到底是否为愤怒。而且标记的次数越多,准确性越高。

而这个前期的标记工作,就目前的技术而言,只能由人来完成。

当然了,这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部分。

如果有任何关于人工智慧方面的问题,欢迎留言提问~

—— 语忆科技,专注于大数据与人工智慧


早在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开始工业革命之初,很大部分的手工工作被机器所替代,底层劳动者每天担忧著自己是否会被机器代替。

但事实上也涌现出新的职位,带来的就业量,甚至超过取代的职位数。个人的生活变化以及社会的发展总体朝良性发展。

就当下来看,机械化、程式化的工种一定会被人工智慧取代,而这类人群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趋势,据美国美林银行预测,2025年以前,人工智慧带来的「每年创造性破坏的影响」可能会达到14到33万亿美元。

在面对人工智慧而恐慌于失业的我们,一定要客观冷静的看待,不要成为一时脑热而成为「卢德分子」。

(在当代,「卢德分子」一词用于描述工业化、自动化、数字化或一切新科技的反对者)

失业潮是一定的,但还在人类会迈向更富创造性的工作。

讲真,人们完全可以通过适应性学习摆脱自动化的威胁。

「如果一个行业的溢出效应足够强,自动化的总体效应会是积极的。未来,人类与人工智慧是相互补充的关系,人类能够从新技术应用中受益。」

所以,人们应当对人工智慧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没必要杞人忧天,我们需要做的,是去提升工作技能来应对这即将到来的就业大变迁时代。


我们投了很多人工智慧企业,我个人的看法是人工智慧的不断发展会给社会带来三个影响:

1、社会产品剩余

人工智慧目前直接影响是生产效率的N倍提高,人类在物质层面会变得更加充裕,人均能耗会不断提升,整体物质生活水平会超过之前所有时代;

2、社会分工再调整

以后重复的工作、高危的工作、部分高薪的工作肯定都会被机器取代,但这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等真把这个过程走完,这些人也都找到别的工作了,比如90年代的国企倒闭潮,下岗的员工很多去了广东,这也是一步步转化的。

a、物质制造工作 变成 精神满足工作。

有个不恰当的比喻,比如现在很多人转行选择做直播、拍抖音。未来人的物质会逐渐满足,慢慢的会要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或者比如哪天VR或者机器人特别成熟,直接变成沉静式的新世界,比如美剧西部世界。

b、重复型工作 变成 创意/复合型工作

因为目前人工智慧的发展还是非常难做到迁移学习,很难让一个机器人触类旁通,但是人可以,所以人未来可以多做一些复合型、创意型的工作,比如搞下画画、音乐、写作、拍电影。

3、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融合

未来很多东西可能只要在虚拟世界中就能完成,比如赚钱、学习、游戏。虚拟社会中的身份会直接映射到现实生活中。现实生活的需求也可以映射到虚拟世界中,比如你想要生个宝宝,可能宝宝存在在虚拟世界就够了。我个人悲观的认为,最后现实生活中的总人口肯定会逐步降低。

至于楼主所说的社会最后只留下精英阶层,彻底消灭贫穷。这是不可能的,精英是永远都会存在的,精英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