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极为在意别人的感受的人 与人相处时 如果察觉到对方有一点不快 就会马上自我反省是不是哪里做的不好 甚至之后很长时间与ta联系都带著一份尴尬和小心翼翼 有时候觉得是自己太敏感 过的很累 这样在意别人的感受 有用吗


其实,人类所谓的痛苦,磨难与快乐,对生活乐此不疲,都是人类内心对外界现象的认知而已。

最简单,一个人的恋爱过程,就是把异性的恋爱对象不断符号化的认知过程,你的爱、你的恨、嫉妒、吃醋、不安、迷惑、兴奋、快乐等等,都是你的生命意识空间被激发以后,一种亢奋的激烈运动罢了。所以,恋爱活动,才是人类具有的一种强烈的精神活动,而这一活动又是以动物生殖与性欲本能为基础的!

根本上,人类只是一种会思考的南方古猿罢了!人类个体的意识空间的发育程度与大智慧能力,才是每一个个体进化程度的决定指标!这一指标,就是对外界世界理解能力、解构能力、融合能力基础上的符号化进程高低与深浅!

一个具有大智慧的圣者,他可以理解世界的一切现象,解构并解读世界的一切现象,这就是一种平等性智。而不是被世界的一切现象捆绑,从而不断地在自己意识空间中固化这一现象的影响,执著与这是好的,这是恶的,导致自己生命活力的不断枯萎。

一个具有大智慧的圣者,他可以解构并解读世界的一切现象,并且把他们融合于自己的意识空间之中,这就是一种大圆镜智。中国的禅宗,就是融合儒释道文化的结果,唐宋文明就是一种世界多种文明形式、中国汉族文化、北方游牧文化、印度佛教文化融合的结果。

所以,一个成熟的个体,虽然还是具有痛苦、磨难与快乐的情绪,但他被会被痛苦、磨难与快乐情绪境界捆绑,而是可以融化痛苦、磨难与快乐的情绪,从而增长大智慧!举例子,王阳明,李鸿章,曾国藩,皆是如此的具有大智慧的圣者!

----------------------------------------------------------

一切痛苦与快乐,无非是人心识空间的变动而已。

受外界牵引、攻击、破坏、引导,有了不同的转变与感受。参禅悟道,无非是加固自己的内心空间,也就是这样而已。

很深刻!

但是,参禅悟道,不是是加固自己的现在烦恼内心空间,而恰恰是要止息内心的烦恼、痛苦与快乐。

只有悟道了,你才可以心如止水,照见五蕴皆空,魔来降魔,神来降神,自然【求得心安而已】,在生活中你才可以如鱼得水,获得无上的智慧!

这就是金庸小说中的【最上乘的功夫】,不动而威力震撼江湖,气场极大!

古今世界,太阳还是那个太阳,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起变化的,只是你的心!

起变化的,只是今世你的心,不再是前世的你的心了!就这么简单。

---------------------------------------------

人遇到的痛苦,磨难,人生变化,精神崩塌,本身即是赌上性命的过程了。

生活、精神、环境如果偏向痛苦,那么人选择逃离也即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如果偏向快乐,对生活乐此不疲,对一切也就充满兴趣与好奇了。

其实,痛苦,磨难与快乐,对生活乐此不疲,是生活的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罢了。

举例子,你发财获得10000万,自然很快乐。突然,你遭遇破产,10000万失去,负债10000万,自然痛苦万分。那些炒房客,股市期货的炒家,就是如此。

又比如,做大官,自然很快乐。突然,你遭遇被查的命运,,自然痛苦万分。所以有那么多官员,得了抑郁症,选择跳楼,跳河自杀!

这才是深观之,,痛苦,磨难与快乐,对生活乐此不疲,是生活的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罢了。

---------------------------------------------------------

认知是人类意识构成的重要部分。500年来人文主义在全球片面的发展的结果。把人视为一个符号、一个工具、一颗螺丝钉,这是传统脑认知科学的核心思想。

对于人的认知的发生、过程的与作用,传统的脑科学主流是建立于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牛顿经典物理基础之上的。对于人类是一个宇宙生命体的一部分,人类的意识与认知是建立于生物社会化行为基础之上,传统的脑科学主流理论基本没有思考。

传统认知心理学中占支配地位的观点是符号加工模型。

符号加工的认知心理学从本体论上假设了记忆、思维、情绪、意志等心理过程的存在。这些心理过程在本质上涉及的都是对符号性认知表征的运算和操纵。认知心理学的主要工作就是揭示认知表征的本质和运算与操纵的具体程序。受计算机科学和资讯理论的影响,传统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的思维是计算性质的,即涉及的是对符号的操纵。(计算机的)通用问题解决程序提供了人类认知的模型,两者在解决问题方面是类似的,即都是一种计算……」

计算机的计算过程是对抽象符号的处理。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就是根据一定的规则对数字或符号进行加工处理。数字是一种符号,字词也是一种符号。符号的意义在于它所代表的事物,其本身没有任何意义。换言之,符号的意义是由功能标准所决定的,即它能代表什么或表征什么。

符号具有表征(representation)功能。对这些符号的处理是根据一定的规则进行的,而这些规则是由计算机的程序设计者决定的。计算机的中枢加工单元(CPU)根据这些规则对符号进行处理,符号输入的单元和符号输出的单元在功能上与CPU保持独立。CPU的运作不受这些单元的制约。

此外,符号和它所表征的事物之间,即索绪尔所说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是一种任意的、武断的关系。一个符号可以代表不同的事物,同一事物可以由不同的符号来代表。符号与表征的事物之间没有本质的联系,其关系完全是任意的。

  「数字计算机革命导致了这样一种信念,即人的认知类似于计算机,这意味著,信息可以根据任意的符号(0或1)和来加以塑造……」]。以这样一种方式看待认知过程,则认知同身体的关系就被完全割裂了。

既然认知是对表征物的加工和处理,那么认知发生于中枢神经内,与身体没有任何联系。

符号的抽象特征使其脱离了身体属性,身体本身的各种体验和感受经由神经系统转换为抽象符号,这些符号和身体体验和感受之间不再有本质联系。

其结果是:认知的研究完全可以不考虑身体的影响。认知就像计算机的软体,运行于大脑和身体之中,但是却不受大脑和身体的物理结构及其属性的影响。

作为一种软体性质的功能,当认知运行于人脑时,是人的认知,运行于电脑时,是人工智慧。以这样一种观点看待认知,则从理论上讲,认知可以运行在人脑、电脑、矽片甚至木头上。认知作为一种软体,同运行这一软体的硬体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认知完全可以是离身的或无身的,认知发生于大脑,运作于大脑,身体的影响可谓是微乎其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人类意识符号模式,人类意识只不过是物理的生物电过程,生物化学的离子通道的开闭过程,人类最终可以依据此生物意识的机理,研发出人脑级别的生物计算机,并制造出拥有人类自由意志的AI机器人。这就是21世纪AI行业的从业者,认为AI机器人最终要超越并代替人类的哲学基础依据、脑神经科学的基础依据。这种思维理论已经作为了整个人类文明与认知意识科学的主要成果,占据了全球的主流文化。

当然,这是500年来人文主义在全球片面的发展的结果。把人视为一个符号、一个工具、一颗螺丝钉,这是传统脑认知科学的核心思想。

传统脑认知科学从根本上说,就是在认知科学研究计算与认知、符号结构与认知、心智结构和联结主义、语法理论、模型论语义学和其他语义学、认知科学的实验方法、脑与认知等开展研究。

传统认知科学研究以破解人类心智的奥秘为目标,最终要制造出一种人工神经网路系统。根据塞尔(JohnR.Searle)的人工智慧模型,目前的计算机系统是没有智能的,而人工神经网路系统却是具有人类大脑功能的智能系统。只需设想一下人工神经网路系统在现代科学技术和人类现实生活中可能的应用。

把人视为一个符号的学说变种学说,2017年已经是AI行业的核心思想,一切行为、认知、情绪、思想概念、自由意志都是数字元号,都是生物电压与离子通道开闭过程,只要找到合理的网路构建与计算机演算法,AI机器人超越人类只是时间的等待问题。

传统脑认知科学与造出超越人类的AI机器人的伟大蓝图,是可以实现的吗?

造出超越人类的AI机器人的目标真的可以实现吗?

------------------------------------------------

佛法云,一切法如幻如电,均是泡沫!

传统脑认知科学与造出超越人类的AI机器人的伟大蓝图,是建立在牛顿物理经典世界之上的,是与现代相对论、量子理论的现代物理世界严重冲突的。

对于传统脑认知科学提出挑战的,来自传统脑认知科学的内部。第一是具身认知思想理论,第二是镜像神经元的发现。

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也称「具体化」(embodiment),是心理学中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认知是包括大脑在内的身体的认知。身体的解剖学结构、身体的活动方式、身体的感觉和运动体验决定了我们怎样认识和看待世界,我们的认知是被身体及其活动方式塑造出来的。它不是一个运行在「身体硬体」之上并可以指挥身体的「心理程序软体」。「具身认知的研究纲领强调的是身体在有机体认知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它同传统认知主义视身体仅为刺激的感受器和行为的效应器的观点截然不同,它赋予身体在认知的塑造中以一种枢轴的作用和决定性的意义,在认知的解释中提高身体及其活动的重要性。

传统认知主义的基本信条是「认知是可计算的」。依据这种观点,认知过程类似于计算机的符号加工过程,都是一种对信息的处理、操纵和加工。尽管两者的结构和动因可能不同,但在功能上是类似的,即都是一种「计算」(computation)。计算机和人脑都是加工和操纵符号的的形式系统。

认知心理学的联结主义模式并不接受符号加工模式在计算机和人脑之间所作的类比。它主张大脑是由天文数字般的神经元相互联结构成的复杂信息处理系统。因此,联结主义建构了「人工神经网路」,力图体现大脑神经元的并行分散式加工和非线性特征,研究目标从计算机模拟转向人工神经网路的建构。试图找寻认知是如何在复杂的联结和并行分布加工中得以涌现(emergence)的。然而,无论联结主义的研究风格与符号加工模式多么迥然相异,两者在「认知的本质就是计算」方面是相同的,认知在功能上的独立性、离身性构成了二者理论预设的基础。

具身认知的倡导者对这种离身的认知提出异议。「心智锁在身体之中,在任何时候,它都占有一个特殊的空间,且面临一个具体的方向。这些不可否认的事实形成了具身认知的部分基础」。具身认知的思想家主张思维和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和发端于身体的,身体的构造、神经的结构、感官和运动系统的活动方式决定了我们怎样认识世界,决定了我们的思维风格,塑造了我们看世界的方式。如果我们拥有蝙蝠的生理结构,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就完全不是现在的样子。我们感知到的世界同我们身体的解剖学结构是完全一致的。

认知是身体的认知,心智是身体的心智,离开了身体,认知和心智根本就不存在。「心智之所以从根本上是具身的,并非仅仅因为心智的过程必须以神经活动为基础,而是因为我们的知觉和运动系统在概念形成和理性推理中扮演了一种基础性的角色"。「基于这样一种视角,具身认知拒绝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在知觉运动系统的背后存在一个『心智』,这个心智具备各种形式命题和推理规则,指挥著前者的运作。无论我们心目中的那个理性的、基于规则的和推理的东西是什么,它都完完全全地嵌入我们的身体活动中」。

一句话就是我们是人这种生物,人这种生物的生物结构、感知结构决定著人类看到的世界,必定是人类感知构造与系统所构筑的世界。宇宙生命体是统一的,宇宙的隐蔽秩序是唯一的,但是生命的具体构造是不同的。

老鼠的构造、老虎的构造、黑猩猩的构造、人类的构造的不同,就引发了在同一的宇宙量子场的宇宙生命秩序,坍塌为老鼠的感知意识世界,老虎的感知意识世界,黑猩猩的感知意识世界,人类的感知意识世界。

---------------------------------------------------------

生物的意识感知认知过程,确实是生物的物理化学反应过程,是可以表达为0或1的符号,但是符号本身是假设的,符号本身是没任何意义的。这就是佛法说的,一切法均是无所得法、无所住法,因为一切法均是人类的符号、名相的假设。一切法的本质是不含宇宙真相的,一切法的本质只是宇宙真相的映射与镜像而已。

认知是身体的认知,心智是身体的心智,离开了身体,认知和心智根本就不存在。在人类认知活动的背后,是人的心灵心智在起作用。

认知科学在看待人类自由意志与心灵心智问题上,发生了根本性的两条道路的分歧。

一种是传统认知科学,也称为干认知科学。持干认知科学观点的认知学家,常把人脑和计算机类比,借以来解释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间的联系。

大多数DCS的支持者将脑视作一台通用的生物计算机,能够运行多种软体程序,由于同样的计算机程序可以在诸如Macintosh和IBM等不同的通用计算机上运行,DCS认为脑的实际结构对于理解精神过程无关紧要。

一种是具身认知科学,也称为湿认知科学。湿认知科学根据对真实的脑进行研究的结果,提出了关于意识精神状态本质的不同看法。多年前,神经科学家就了解到,刺激、损伤或脑内神经化学的轻微改变可以影响人体精神的几乎所有方面。比如,一定剂量的氟氧苯丙氨(Fluoxetine)能够缓解多年的抑郁。对脑进行电的或化学的刺激能轻易的改变感觉和知觉。我们对现实的体验更多地依赖于身体内部的化学反应,而不是身体以外的外部世界。「外面」世界的信息输入对于意识体验的形成甚至是不需要的。

我们精神的意识特性,比如感觉和情感,与脑的物理和化学结构组成密切相关,它们的产生无需任何外界信息的传入。我们能在梦中看见红苹果,而此时并没有光线进入眼睛。

湿认知科学的主要结论是,精神的意识属性,如感觉和情感,是脑的物理和化学组成的产物。这一看法与干认知科学将脑视为通用计算机的看法截然不同。传统的干认知科学认为,计算机和人脑中并没有红色,而只有代表这些外部世界属性的符号。相反,湿认知科学的研究结果则清楚地表明,意识体验是神经系统的产物,即使在缺乏环境信息输入的情况下,也能够被脑的化学或电刺激所诱发。湿认知科学本身没有解释我们怎样或为什么拥有意识体验,但它明确的阐述,意识体验是由人脑的神经活动产生的。

具身认知科学或湿认知科学,已经得到脑神经科学的强大支持,默认模式神经网路DMN,脑暗物质存在,脑暗能量耗费大脑90%的能量证据,就是证明了大脑存在一个基础的默认的构造,这个构造就是心灵心智,人类的心灵构造--默认模式神经网路DMN,是人类认知、情感、思想概念、自由意志的基础,大脑神经元的物理化学过程,不过是反映出人的意识活动的运动过程。认知的符号不代表认知的内容。

---------------------------------------------------------------


你的原意思是问:别人是否会体谅你或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

那我明确告诉你:没用

为什么没用?虽然人之初性非恶,但欺软怕硬却是动物的本性

虽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这样,但也只有少数有修养的人才能做到明辩是非、不持权压人(你自己可以试著把一件事尽量公平公正的处理好,就知道有多困难了),而这种人一般很难遇到,即便遇到,也不一定就知道或懂得他,因为每个人思考方式不一样,具体事件时的想法和做也都不一样。再说了,要别人体谅你,凭什么呢?还得靠你自己自重自强,一个自甘低贱的人,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你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在无限度的讨好别人。时间长了,别人会认为,你本来就是如此(懦弱),对你的态度强硬或过分一点也无所谓,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在别人面前,你自觉不自觉的就成了一个下等人。工作生活当中,本来不是你的问题,也会怀疑到你身上或认为就是你的问题,甚至有人为了推卸责任也会故意栽赃嫁祸给你,反正你老是「出错」,就算最后搞清楚了不是你的错,但你作为一个下等人,得罪了也就得罪了,没什么不得了。

讨好其实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如果你观察一下,你会发现家里宠物,特别是狗,讨好主人是一种常态,其他动物也有类似的行为,特别是在求偶时期,人类也是一样的,只不过人类的目的更加复杂罢了。总之,讨好的目的其实是想将来在与对方的关系中获得某种「利益」,这种「利益」可能是物质的也可能是精神的。正常情况下,大家见面,问候一下,相互寒暄一下,都算是一种讨好行为,实际作用是,见面开始,先有个好的气氛,使后面的接触能够更融洽;如若一开始大家都没个好脸色,接下去的状况可想而知了;所以,适度的讨好行为是可以的。

但有些人就不这样了,他把别人的讨好行为理解为自己高对方一等,尤其是双方的地位不相等时更甚。因为我有权,有令对方恐惧或需要的东西,既然对方有求于我,我也就自然高他一等,他必须得对我低声下气,我可以要求他甚至命令他做我想要他做的任何事,而对方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也不得不委曲求全。如果双方的社会地位长期稳定,这种不正常的关系也就变得越来越正常合理,思维思想上也就固化了,现在社会上的奴性现象基本都是这么演化来的。

我认为,无论双方的社会地位如何,建立关系后,把握一个大致的平衡度(地位不等也有不等状态的平衡方式),只要不过分,接下去是可以愉快「合作」的。但如果对方自为以是,逾越界限,过分「索取」不该有的「利益」,那么,既然给你脸你不要脸,那我也不必再考虑什么面子问题了。当然,撕破脸是要付出代价的,所以,你得考虑好自己敢不敢且舍不舍得付出这种代价。

其实对于这些现象,我们只要了解到其实质是怎么回事就行了,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对事物本质的正确理解,如何把握做事的分寸。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持一定的距离是有必要的,而维持的方式就是礼,这是双方都能接受的,过分则失。你对自己过分的反省也是一样的道理,要正确看待问题本身,正确分清自己的责任,即不要推也不要揽。与人相处守礼有度,谈话沟通有理有据,做事稳重有条理,久了,别人自然不敢轻视你。


谢邀。你都说了很累,肯定用处不大。而且别人真的那么小气的哦,你看到了他一点点不爽,所以他可能当下的确是不爽,但不代表不爽就会放心上,或者怎么样你。正常人都有个脾气性格加情绪的,如果你认为必须在意她们的那些种种,其实无形中你就把别人设定成小心眼爱记仇的形象。然而事实是可能别人不爽一会儿过了也就过了。如果每次不论大小事都记著你的仇,那么那样的人也不值得交对吧?而更多正常人除了惹到关于尊严,底线,任何,原则这些外,其他的根本就是特别小的事,那他们根本不会放心上,你还那么在意,那么小心翼翼,说句大实话:那你不就是内心戏太多。别人什么都没想,你一个电视剧都编出来了。所以啊,不是批评,纯属忠告:别想太多。你稍微少想点,其实你就觉得一切都很简单,没那么复杂也没那么严重。

还有,学会扩大自己的圈子,多找点事做。如果你相信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那么让更多有意义的事填满你的生活。你也不会有机会和条件去加内心戏了。祝你快乐!


注意力过度是一件坏事,可以练习不要让自己掉进压力的旋涡之中。

在TED上,希恩莉亚贝洛克: 为什么在压力下会表现失常以及如何避免。

她说到注意力过度集中会导致失败的结果,因为太想要完美,注意很多细节,所以失败了。避免压力导致注意力过度失败的方法是让自己在练习模拟时尽量贴近正式情况,或是不注意看起来必要但是不必要的细节。

时刻的自我反省,听起来就像注意力过度,希望能帮上你。

https://go.ted.com/CtsN


时刻自我反省是好事,但也不要成为一只惊弓之鸟了呀,太敏感也不行哟!做自己最好!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如果不是你的问题,你不用太关注别人的感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