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女性群体中有辨别能力的人极少,而有这种能力的女性又往往不屑与其他女性抱团。

比如有一天我单位的同事说某家店铺卖鹌鹑蛋特价,一百枚才三十块,好便宜啊。我本能得就觉得有问题,因为一般这种东西都是论斤称比较合理,论个的话认为增加工作量,再逻辑上难以自洽。然后我百度了下,每个鹌鹑蛋10克,100个就是2斤,每斤十几块又不是什么特殊品种,显然是智商税嘛。当我把道理给他们讲完之后,一群大学毕业的女性还是组团去买了。

愚蠢自负可见一斑。


谢邀!

女性群体的舆论能力的确大于男性(在两性关系领域)。

~~~~~~~~~~~~~~~~

逻辑链如下:

一、男女智商一样

二、新一代男女受教育年限差不多

三、男性在绝大部分学科的学术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更多,男性在网路社区为五花八门的业余爱好发表的文章更多。

四、即使只考虑未婚男女,以上三点也成立。(第四条排除了有人拿已婚女做家务育儿说事的可能)

五、与男性聪明程度一样且文化程度一样的女性,(相对男性而言)把更多的精力、人数用在两性关系舆论大作战里去了,当然更牛了,所以有些男的被洗脑了还不知道。

学英语、学日语的女生多于男生,但是我在知乎看到的英国历史与日本历史答案,为何多出自男性?

~~~~~~~~~~~~~~~~

举个例子,假设你的母校与我的母校的毕业生的智商一样、文化程度一样,你们上网研究编程自学、书法鉴赏、武器、炒股心得、金庸小说排座次、日本战国史,我们上网把重兵部署在两性关系领域。你猜男女关系的舆论被哪所学校毕业生掌握?

~~~~~~~~~~~~~~~~~

既然绝大多数男人是要结婚的,那么,只要在两性关系领域把男的忽悠瘸了就够了!何必费尽心机研究炒股、武器、国际政治、近代德国史、编程自学。。。。?

这就是集中兵力,在局部关键战场形成比对方多几倍的力量,一举战胜对手、把他们忽悠瘸,从此过上不错的日子。


我来提一条,因为互联网时代女性的发声更有组织性,其原因在于有职业化的组织者积极参与,而男性群体相比之下更为松散。

经常看婚恋情感女权等话题的同学们也都会看到很多「情感大V」「女权斗士」等,在获得意见拥趸之后,会有很多「铁杆粉丝」,然后就经常会开公众号、微信群、付费咨询、微博号、软广、微店、淘宝店等等,生意好坏看关注度,也看运营能力。像咪蒙那种等级的,比特么辛苦搞几十年公司弄上市啥的还合算得多,树立了一个标杆,也激励了很多人走这条道路,催生了各路大V小V,也是一门生意。

年轻女性群体,是所有阶层中消费能力最强的群体,如长江大河一般,分一杯羹,也赚的盆满钵满。能发掘这一点,然后在话语上代言,间或软广、代购、带货、推销产品等等,无论是课程、衣服、化妆品、旅游、美食,都足以美滋滋。大家都是成年人,都有正事干的,就算说点啥,那也是业余的,人家从中更能够获利,然后全职干这个,这是职业化的。职业的吊打你业余的懂不懂?

反观男的这边,很难玩起同样的模式,对不对。

她们(组织者)平常就这些事,琢磨受众心理,用合适的语言带节奏,参与更多热点,多搞点事情,吸引更多人的关注,甚至不断升华她的理论架构,有时候有点「宗教化」的意思,受众如同教徒,这就是建制和组织,有教众供养,教主更是兴风作浪。有教主组织,教众有了旗帜和内核,更为强大,「团结就是力量」嘛。

所以,在这众多「职业化」「准职业化」「半职业化」的组织者的带领下,其意见更统一,战斗力也得到很大提升,胆子也大,绝非散兵游勇能抗衡的。加上基本上都集中在这种婚恋家庭及与女性权益有关的社会事件上,无论是造势,还是对骂,都显得人多势众、同气连声。这就质变了,给男性群体一种感觉,她们「很抱团」。

最后想到了一个笑话,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他的羊吃饱了,你的柴呢? 砍柴的陪不起放羊的。你有正事要干,人家的正事就是骂你,你们俩骂了一天,你工作丢了,她钱挣了,你玩得起么?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人家车头马力足,自然跑起来虎虎生风。


谢邀

最近出现了一个考研清华物理学被刷而控诉清华大学性别歧视的新闻,这件事其实就是能够说明这些问题。

知乎上有很多关于考研复试的黑幕,我没经历过考研,也不能给出太多的意见。大多数的观点集中在,学历歧视(985歧视双非)、地域歧视(本地考生优先)、性别歧视(女研究生的问题 )、家庭经济歧视(担心因为考生经济条件一般,研究生期间会难以静心做事)等。

就这个考生来说,北京邮电大学跨学校跨专业考清华大学物理学,初试取得了很高的分数,但是复试不达标被刷了。

揣测一下,有很多种她被刷的可能:

第一:她跨校跨专业,而导师对其了解程度极其有限,因而谨慎对待,这里会导致一定的歧视。这算是学历歧视和专业歧视吧。

第二,性别问题。比如,导师不放心女研究生出差等,因为出安全问题导师也会受到牵连。而男生本身受到侵害可能性小,哪怕即使出了问题,从老师监督造成的不良影响比女生小很多,因为很少有媒体关注男生的问题。这种问题不限于研究生,在多数企事业单位都有这些顾虑,不太敢让女员工单独出差,除非对其有一定信任。(谁叫男职工没妇联撑腰啊)

第三,个性问题。理工类的专业需要稳定踏实的性格,艺术类、文学类专业需要有一定的创造力。而她的一些表现、自我介绍流露出的个人性格,不符合导师对这个专业的认知,因而选择放弃。

所以,她想去伸冤,至少有三个理由。

第一,清华大学作为全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竟然对跨校跨专业学生,有如此严重的歧视和偏见。

第二,清华大学作为全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竟然对女生有如此多的嫌弃,封建思想严重。

第三,清华大学作为全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反对学生具有创造力,而是希望学生是机器一样工作。阶层固化思想,令人唾弃。

为什么她选择第二种呢?很显然,因为这种伸冤方式更能获得社会的同情,也就是更有效率。她表达学历歧视和专业歧视问题的时候,必然会使得那些考本校本专业的人不满。这些人会论述,双非学校学习好的,也不会怎么样。她表达,清华大学抵制学生拥有创造力,那些比较保守,希望人际关系和交友圈稳定的人,对风流倜傥人物保持警惕的人就会反对她的观点。这些人会说,风流倜傥但是人不踏实,不适合合作。而第二种,会引发男生的不满,男生会论证这个女生自己存在著问题,这与性别无关,只是男生更适合而已。

每一个选择各有利弊,她最后选择了第二种,无疑是认定如今社会舆论会压迫男性表达观点的权利。而前两者,触碰到利益相关人员,他们的言论并不会受到更多的限制。

只不过,过度消费「性别歧视」,使得一些场合人员不得不尽可能趋利避害远离这类人。她的行为不仅不会减少女性受到的偏见,反而导致了他人对女性群体的担忧。

互联网到实际生活中,女性的舆论能力的确是要大于男性。就如同,希拉里曾经认为战争使得女人成了寡妇,因而她们是最大的受害者。然而没有人认为逝去的男性士兵不是战争的受害者。只是当女性舆论优势无限扩张的同时,反抗意识也逐渐觉醒,反女权也会随之很自然的出现。同时,因为女权占据了性别问题的高地,各类人群出于对其恐惧采取的回避行为,又有可能让一些非女权的女性受到伤害。


有一个原因是,有的男人不论出于什么目的会站在女性角度说话。

但极少有女性站在男性角度说话。再加上男人本来就不爱说话。

这就造成了人数上的巨大差距。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