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談老、孔。其實一也。同一草鞋,一走流沙一走廟堂。其徑不一也。

日神和酒神的關係。


瀉藥

天吶,親,你居然指望簡單的一句孰優孰劣就想判斷老莊與孔孟,永遠不要奢望在節省腦細胞的同時又能把問題弄清。要回答此問題至少熟讀過這四本書吧,後人注釋的就不說了。貧道是沒法回答了,沒看過《孟子》,所以只能略談方法。

這是個很大的話題,特別涉及到人性、生活、倫理,所以很多時候甚至是沒有答案的,此時辯證的去看待會好一點。辯證法這種東西記得只在大學的毛鄧三中出現過,應該少有人記得,更沒有人實踐,但他作為人類思考的一種方法此時能派上大用場了!

舉例說明:《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仁有為而無以為,上義有為而有以為,上禮有為若不從攘臂而從之。」這句是儒道爭論的重點,就無為和有為展開。傳統思維我們習慣做判斷題,這句對還是錯?但只有最極端的狂熱份子才會給出對錯的答案,決大多數人會遊離在對與錯之間。詞句老子說的好,把儒家的仁義禮說穿,很難辯駁,但這是理論,理論再怎麼正確實踐起來好不好又是另外一回事。漢初實踐過(但也不是絕對的道家,其中也包含一些其他治國思想)效果可以,但漢武帝又不用了,國家從貧困到了富強,是時候從無為變為有為了,看其中就有一個適用性的矛盾,以前適用現在不適用了,道家那套到現在就成了錯的了嗎?顯然沒有,因為沒準哪天國家又貧困了,又用得上道家思想。那你說儒道孰優孰劣?並不存在嘛,只存在因時制宜,對這就是辯證法講的運動,沒有絕對的對錯,問題的對錯會根據時間的變化而不同。一不小心就寫多了,就此打住,關於辯證法還有很多運用,題主有興趣可以自學。


老莊談出世,孔孟談去世何優何劣得看自己選擇


三教本無優劣。老莊是人身上的骨頭,孔孟是人身上的筋肉,缺一不可。二者在養生延年上道家略強。在治理天下方面道是「無為之治」,儒是有為之治,按理論上「無為之治」是合天地自然之法,而儒的有為之治是人治,不能達到至聖的「世界大同」,但自古以來世界沒有「大同」過,道才能達到世界大同。你不一定信吧。


老子和莊子的差別大於莊子和孔孟的差別。


這個問題確實很難回答。它首先需要對老莊和孔孟進行一個極簡練的概括,這就比較難了。但是既然問了,姑且說說。

大體上,老莊活得比較內向,孔孟比較外向。老莊對問題認識得更深刻真實,孔孟則重視社會層面,統計意義上問題的解決和秩序的建立。換句話說,真實的東西群眾不一定喜歡,群眾可能更喜歡被忽悠。

內向還是外向好?一要看自己的秉性,二要看環境的要求,不一定。理想狀態是,還是要認清真實情況,但不一定直接講述真相,還是要順應群眾的接受能力,一點一點地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