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朋是志同道合之意。有志同道合者从远方而来,自己自然高兴了。但为什么非要从远方来,周边的朋相聚就不高兴了?如果身边有朋,相聚也开心,那远方的朋来了,应该是更高兴:不亦更乐乎?

我理解为孔子的朋很少,唯远方还有,所以朋只能从远方来。

还有个问题,孔子的朋,孔子的志同道合,是什么道?这里的朋也不是泛指,专指志于仁义礼乐之道的朋。

结合上句学而时习之,孔子学仁礼,有机会实践就感到开心。我们可以推断孔子是在感叹礼乐的崩坏。

正因为当时社会己不再流行礼乐了,志于礼乐的人少了,践行礼乐的机会更少!


………………

亲亲,对于为什么是从远方来,可以换个角度的。

因为周围都是你的朋友啦,你的影响力才能往外扩大哈,这叫内圣外王哈。

另外一个角度嘛——《三十而已》里有一句台词,在现代社会还有朋友不为利益跨越半个城市就为了跟你吃个饭,这是真朋友。


这个嘛,有几个角度来理解:

  1. 春秋时期,远方并不远。《诗经》里面有大量的描写畏惧路途遥远不可到达的诗句,比如汉广,隔了个汉水就女朋友都不敢追了。到了几百年后的孔子在的春秋末期,孔子对汉广里面的畏远就已经提出了批评,说其实不是真的想,要真的想,哪有什么远的呢?所以春秋末期交通确实已经大发展了。但你看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也不过是在河淮之间溜达,山东,河南二省而已。所以那时候的远方还是并不远。
  2. 春秋时期,人口也并不多。这是什么意思呢?人天生是有能力差别的。孔子在《论语》里面把人分成三等,下知之人他是不愿意教的。那人口不多,中上以上智力的人也不多,中上以上的人愿意求学的人更少,愿意跟孔子学的那就更更少了。所以能有几个人来学,难道不高兴吗?子夏是晋国人,子游是吴国人,子贡是郑国人。这都是自远而来而且学有大成的重要杰出弟子。
  3. 朋者,朋党也。别被《论语》里面什么君子朋而不党之类的批评吓住了。入孔门为朋就是为了结党,能够在春秋末期阶层跃升的路上有个伴,互相帮扶一下,难道这不快乐吗?后冉有长期为季氏宰,带动一帮师弟出仕挣钱,多好的事儿呀。


可能是因为古代交通不便,见一次面不容易。从后来的离别诗以及他乡遇故知是人生三大幸事之一也可看出。


世人千千万,说得著的有几个呢?


此远方指习俗风化不一,而非彼此相去之远近。孔子盛名远播,慕者甚众,或老或少,或贫或富,上智者有之,凡庸者有之,但自来者,理应乐而迎之。此句为下句之铺陈,因思虑文化未齐,或多争拗,故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云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