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題目和另一個題目其實很重合

在未來 5 年,語言學領域可能出現哪些新變化和新趨勢??

www.zhihu.com圖標

不是2019年出現的,但是語言學領域比較公認的未來發展方向:

  1. 與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範式結合的對語言能力本質的探索,語言能力的各個維度在大腦上的物質基礎,以及多網路協作的機制;
  2. 與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語音識別結合的對人類語言的識別【這一part我真的是外行】
  3. 基於大數據、語料庫的計量語言學。

也不能說是2019年出現的極具發展潛力的研究方向,這是十年前就出現的趨勢吧,只是現在越來越具有潛力了。


補充一下樓上說的互動語言學,然後有人需要將具體一點。我就當一次搬運工了。都開始做研究了,很多工作自己動動手就來了,不要張口就問比較好。

---------- 以下是轉載:

作者簡介:方梅,女,北京人,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所研究員,研究方向為語法學與篇章語言學,E-mail:[email protected](北京 100732);李先銀,男,河南光山人,北京語言大學博士,現為北京語言大學語言科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漢語話語研究,E-mail:[email protected](北京 100083);謝心陽,男,甘肅蘭州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現為上海財經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互動語言學和漢語功能語法,E-mail:[email protected](北京 100083)。

人大複印:《語言文字學》2018 年 08 期原發期刊:《語言教學與研究》2018 年第 20183 期 第 1-16 頁關鍵詞: 互動語言學/ 社會互動/ 基於用法的研究/ 漢語研究/

摘要:語言在本質上具有互動性,而互動語言學是基於互動行為的語言研究。互動語言學特別重視對自然口語的研究,將語法視為互動資源並在交際互動中被塑造,強調要將語言研究置於社會互動之中。本文主要從句法選擇、形式驗證、會話序列、韻律和多模態研究等方面介紹了當今互動語言學的基本研究課題及新進展,簡要回顧了互動視角的漢語研究。文章指出,互動語言學的理論和方法以及基於用法的研究,將會更好地揭示漢語的特點。

一、互動語言學的研究理念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在本質上是對話性的(dialogic)(Bakhtin 1934/1981:271)。真實會話中的話語直接明顯地引導其應答,對應答進行預測,並且根據應答來組構。對話性是人類思維的本質,協同配合(coordination)是社會活動的根本;語言就是共同參與、通過符號性手段(symbolic means)進行的互動行為(Linell 1998:10)。儘管語言具有對話性的本質,但在實際研究中獨白性(monologic)材料一直占絕對統治地位,並存在去語境化(decontextualization)傾向和書面語偏向(written language bias)。互動語言學的興起改變了這一局面。互動語言學是基於互動行為的語言研究。互動語言學家認為,自然語言最基本的特徵是由語言交際所處的互動環境塑造的,是適應於交際環境的產物,或者說語言本身就是交際架構的一部分(Schegloff 1996)。語言是社會交際、行為組織的重要資源,對語言的研究必須面向互動交際環境中自然發生的語言,立足言談參與者的互動過程,基於語言運用的自然環境——互動中的交談(talk-in-interaction)進行實證性研究。主要包括兩方面:第一,要從語言的各個方面(韻律、形態、句法、辭彙、語義、語用)研究語言結構是如何在互動交際中被塑造的;第二,在社會交際中,言談參與者的交際意圖、會話行為(conversational action)是如何通過語言以及非語言的多模態資源(如眼神、手勢、身勢等)來實現的。互動語言學研究者基於會話分析的方法論(ethnomethodology),探索交際互動中的語言結構和話語組織,以自然口語交際為研究對象,以實證主義的態度分析處理材料。這種研究取向與20世紀上半葉受制於書面語偏向(Linell 2005:1)的語言研究形成鮮明的對照。

互動語言學研究者將語言理解為實現社會互動的一種資源(resource),這一觀念可追溯至話語功能語言學的研究理念。20世紀80年代,美國西海岸功能主義語言學強調對以敘述體為代表的真實話語的細緻考察。他們觀察實際使用中的語法,並從連貫話語產出的認知和交際需求當中尋求語言型式(pattern)的理據。這一學派也被稱為話語功能語言學派①。這一研究取向奠定了功能主義語言學在互動語言學產生中的基礎性地位。

20世紀90年代以後,話語功能語言學家更多地吸收會話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語境化理論(contextualization theory)和人類語言學的觀察視角,尤其借鑒了會話分析處理自然口語的理念,進而形成了系統性的工作原則。而當話語功能語言學家開始從關注口語敘事到關注日常對話,他們發現自己就在研究互動中的語法,即Grammar in Interaction(參看Ford 1993;Ochs et al 1996)。互動語言學的興起是20世紀90年代之後話語功能語言學的新拓展。其研究特點如Couper-KuhlenSelting(2018:7)所總結的那樣:第一,基於真實、自然發生的談話的錄音或錄像材料;第二,採用標註系統對語料進行轉寫,盡量忠實地反映互動中談話的特徵;第三,以「分析的心態」(analytic mentality)觀察現象,不帶有理論先設;第四,對語料集合進行編排,以體現所分析現象的多種實例,或是對單個案例選擇,以供深入分析;第五,語料分析旨在重構互動成員傳情達意(sense-making)的方法;第六,其分析論斷可通過「下一話輪證明程序」(next turn proof procedure),通過對言談參與者的觀察得到驗證(參看Sack et al 1974;另見Schegloff 1996)。互動語言學的目標可概括為三個方面:第一,將語言結構作為互動資源做出功能描述;

第二,對話語實踐形成的慣例作跨語言的比較;

第三,對社會互動中語言的組織方式和實踐進行解釋,進而概括具有普遍意義的結論。二、互動語言學的發展會話分析學者和語言人類學家普遍關注語言問題。會話分析是透過言談交際這種最基本的社會互動方式來揭示社會秩序(social order)、社會實踐(social practice)和社會行為(social action)的構建。而互動語言學關注社會交際、人際互動和認知因素在真實語言中對語言結構以及規則的塑造,關注言談參與者的交際意圖對語言形式的影響,強調言語交際實際是動態的(dynamic)、在線(on-line)生成的過程,從交際過程中發現語言形式產生的動因。從語言學角度專註於互動交際過程對語言編碼方式的塑造,當屬1993年Ford的Grammar in Interaction:Adverbial Clauses in American English Conversations和1996年Ochs、SchegloffThompson主編的論文集Interaction and Grammar。這兩部著作的出版,標誌著話語功能語言學家與會話分析學家團隊的深度合作,也標誌著話語功能語言學家以會話分析對自然口語對話的描寫框架重新審視語言結構規律,成為互動語言學的奠基之作。2001年,SeltingCouper-Kuhlen主編的Studies in Interactional Linguistics將「互動語言學」作為一個術語和學科名稱提出,指出互動語言學的核心宗旨就是將語言的結構及其運用看作互動語境的必然結果。互動語言學涵蓋諸多領域,如會話音系學、語法與互動、語言的語境建構、互動中談話的韻律等。2014年,Pragmatics雜誌出版Laury、

Couper-Kuhlen主編的專刊Approaches to Grammar for Interactional Linguistics,推出了互動語言學的最新代表性研究。2015年,Thompson、FoxCouper-Kuhlen合著的Grammar in Everyday Talk:Building Responsive Actions對互動行為中回應行為採用的語法格式(grammatical format)進行專題性研究,從社會行為與語法格式關聯、會話中的不同位置,以及言談過程中的互動因素等方面探討語言形式的動因。2018年初,Couper-Kuhlen和Selting出版了這一領域的最新成果Interactional Linguistics:Studying Language in Social Interaction,系統介紹互動語言學理論,對20多年來互動視角下的語言研究成果進行歸納和總結。②

另一方面,語用學作為研究語境意義的學科(BrownYule 1996:3),研究話語如何在情景中獲取意義(Leech 1983:13)。從1995年Thomas所著Meaning in Interaction: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的出版,到近年來推出的Handbook of Pragmatics Highlights系列叢書中的The Pragmatics of Interaction,以及歷史語言學家對話語標記產生機制的研究和關注(參看Linguistics 2011年第49卷),充分顯示了對語言互動性研究的廣泛拓展。

互動語言學家對於自然話語的觀察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1)交際行為與句法的關係;2)會話序列與句法選擇;3)韻律表達與句法表達的關係;4)多模態資源在互動交際中的整合。基於以上觀察,互動語言學家發現了一些具有獨特視角的規律並提出了解釋。包括:1)互動言談的基本單位;2)在線生成的語法觀;3)位置敏感的語法;4)對話互動的實證性。上述所有觀察無一不基於語言互動「協同行為」(collaborative performatives)的本質屬性。

此外,話語立場研究近些年來也頗受關注,研究綜述可參看方梅、樂耀(2017)。

.........

原發期刊:《語言教學與研究》2018 年第 20183 期 第 1-16 頁

關鍵詞: 互動語言學/ 社會互動/ 基於用法的研究/ 漢語研究/


互動語言學

跟老師做過這方面的研究,幫著老師辦過相關學術會議,有幸聽過幾場語言學界大牛和青年學者們在相關領域研究的報告,雖然不是2019年才興起的,算是這幾年最新的比較有發展潛力的研究方向,現在做的人還不多

關於互動語言學的詳細介紹可以看看《中國語文》上方梅研究員等學者這幾年的文章


我也想知道,蹲一撥兒答案


感覺更多是方法上的創新。比如結合EEG,fMRI這些認知科學上的技術來解決一些語言學問題。


前幾天碩導提前開組會,一位學長研究計算語言學,文獻也不過20年,導師說是新的研究領域。雖然不是2019年出現的,但也是極具發展潛力的。

用導師的話說,跨學科的應用語言學相較而言,潛力都不錯。


傻傻的我只知道「王冕死了父親」


就語音學這塊來說應該和人工智慧,TTS這些有關吧,如何讓機器說出人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順便問一下,我是漢語言文學大一的學生,我也不知道為啥我會被邀請到這個問題,但是我真的也對語言學這個方向很感興趣,有沒有相關大佬可以指點一下,比如推薦點貼子和文章之類的,謝謝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