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言。

吾今後夜當般涅槃。汝等。今者最後見我。最後受化。最後合會。汝等。從今更不見我。我亦不復見於汝等。

汝諸比丘。止莫憂悲。一切所愛稱意之物皆當離散

諸比丘。生法 有法 有為法。差別法 覺知法。因緣所生敗壞之法。若不滅者。無有是處

諸比丘。假使久住會當去矣。

諸比丘。凡有生者無不有死。一切諸行 無有常定究竟不變

諸比丘。生死是苦 涅槃是樂。汝若欲令未得者得。未達者達。未證者證。當勤求之。

諸比丘。勤修方便慎莫放逸諸佛世尊以不放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及餘一切助道善法

是故汝等當受我化


複次難陀。生死有海。苦哉痛哉。猛焰燒然 極大炎熱。無一眾生 不被燒煮

斯等皆由 眼耳鼻舌身意熾盛猛火。貪求前境 色聲香味觸法。

難陀。云何名為熾盛猛火。謂是 貪瞋痴火。生老病死火。憂悲苦惱毒害之火。

常自燒然 無一得免。

難陀。懈怠之人多受眾苦。煩惱嬰纏 作不善法。輪迴不息 生死無終。

勤策之人多受安樂。發勇猛心。斷除煩惱。修習善法。不舍善軛。無休息時。

是故汝今應觀此身。皮肉筋骨 血脈及髓 不久散壞。常當一心 勿為懈怠。未證得者 勤求證悟。如是應學


答案是不能。

修行是正視面對這些慾望習氣情緒,然後逐漸修正解決。

但能解決多少,解決到什麼程度,就得看各自的本事修為了。

不是說修行了,就沒有慾望習氣情緒了。

當然了,修行對於這些的對治,有著世俗種種無法比擬的巨大優勢。

凡夫俗子的修行一輩子都是在和慾望在和情緒做鬥爭,打磨到完善,也不過是因年老而慾望少卻。心性再好,都難免有情緒和慾望。

但修行不同。修行治欲,不是堵,而是疏通,讓其流經任督,灌溉全身,坎離相交,其樂遠勝俗趣,不戒自戒,自然無欲。

心竅開,自然心胸開闊,包容萬物。

至於習氣,實是慣性,修行一旦形成習慣,不修自修,想退轉都難咯~


每個人緣不同,遇到的佛經不同,修習的法門不同。我遇到的是《無量壽經》,所以就用《無量壽經》來說。

為什麼受持《無量壽經》能降服煩惱?

因為你盡自己全部的力量,用上了阿彌陀佛的智慧慈悲德能,用上了自性裡面的,無量清凈平等覺,你的心沒有其他空間了,被自性裡面全部的純凈純善,都佔得滿滿的,所以說不起貪瞋痴欲諸想了,不著色聲香味觸法了,六根清凈,這就是降伏啊!用上了阿彌陀佛的眞實智慧,降伏住了凡夫的煩惱習氣。有的說降伏是降伏住了,可有時候它還冒出來,有過去的事,那妄念,小學時候的事,中學時代的事,有時候二三十年前的事都冒出來了,實際上你眞聽懂《無量壽經》了,你就知道,那是你阿賴耶識裡面,收藏的,它不一定什麼時候就冒出來了,你要正確對待它。

如何正確對待時不時冒出來的妄念?

不理它。怎麼不理它?根本心都不住上去,一想起來了,想起那個事了,鑽進去了,你就麻煩了。不理它,所以說「不怕念起,就怕覺遲」。過去的事和妄念冒出來了,根本不理它,心不住上去,它不起作用,很快就會消失。外面的事也是這樣,與自性不相應的都是怪物,都是害人的,我們說都是妖怪,那怎麼辦呢?見怪不怪,其怪自敗。眼見的,耳聽到的,心不住上去,不追求,就不會被迷住。為什麼?我幹什麼事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要盡全部的力量,受持《無量壽經》,因為知道唯有《無量壽經》是自己的,阿彌陀佛是自己人,四十八大願是自己的,你要把四十八大願當成是阿彌陀佛的,與自己不相干,你不能往生極樂世界。

德遵普賢:受持《無量壽經》能降服煩惱?

zhuanlan.zhihu.com圖標

答案是肯定的。當然這裡需要性命雙修的功夫啊,因為你首先要明白人的這些七情六慾,是由五穀陰精生成的。後天識神使人產生這些慾望。一方面要通過修養自己的品性,多讀聖賢的書籍約束自己行為規範。每日檢點反省自己多行善事等等。另一方面決定人是否能控制自己的言行,並不僅僅是靠這些品性的提高啊,因為人的色身控制能力是由神志來決定的,是由人的精神來決定的,所以能不能控制自己到關鍵時刻能不能臨危不亂,主要是由神的品性來決定的,公欲善其實必先利其器,所以說要練神,神是由精化氣,氣化神能量級別從低等到高等一步步的提升,所以說一定要煉化五穀陰精,煉化後天的陰神,如果小的成就,只需用後天的呼吸,來煉化五穀陰精就可以。凝神丹田。入定即可,隨著功夫的提升,自然而然渾身充滿陽氣,也能夠以神伏氣,提高神識的品質。有了這麼一把神器,自然而然通過自己的修行就完全可以達到控制的人的慾望可以讓人處處能夠與道相和,時時刻刻能夠處變不驚,能夠氣定神閑。

若想取得大的成就,修道成功,只煉化五穀陰精還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活子時玄關竅開,採取先天元精。只有煉精化氣,方能采大葯以結金丹。


修行的目的是這些,但是能解決多少…因人而異。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