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 Inbox、Google Reader 和 Allo 是 Google 资源与利益调配的牺牲品的话,Google+ 的故事则再次告诉我们:动辄谈及「大一统」「大平台」的战略与愿景并不总是那么有说服力;而其在实际落地时的效果,更是需要长期观察,要不得浮夸的风气。Live 如此,Google+ 亦如是。

Google 对互联网世界有一套自己的论述和蓝图。而 Google+,在他们的蓝图中是每一个 Google 用户的 SNS 平台,这个 SNS 平台的能量又反哺 Google 其他的业务(如 YouTube)。但这个世界上已经有了 Facebook,而 Google+ 作为后来者,既无显著的体验优势,又无社区运营资源作为支撑,只有「打通 Google 服务体系」这一无甚吸引力的、虚无缥缈的概念。Google 自己也很快对 Google+ 如何与 Facebook 竞争失去了必要的兴趣。「We are open! Open always wins!」

Google+ 产品也被当作试验品一改再改,更加速了用户的流失。(这也是 Google 很多产品的表象通性。)

于是,我们抵达了现在的状况:90% 的 Google+ 用户在 Google+ 的停留时间少于 5 秒。确实有一些兴趣小组使用 Google+ 做内部分享,——对,就像有很多人确实觉得 Allo 为聊天提供了相当大的便利一样。


前两天才刚刚写了个回答喷 Google 动辄就随便关停产品的德性,今天就看到新闻说 Google+ 也要关闭了。

报应来得如此之快,我都已经不知道从何喷起了。

但是话说回来,其实从第一天开始就能猜到这样的结局。G+ 刚推出的前两年,人们就都在说,这东西迟早会被关闭。毕竟,一方面,G+ 显然打不过 Facebook;另一方面,又有著像 Google Buzz 这样的前车之鉴。

但是就算早知道 G+ 迟早药丸,这样的结局还是让人唏嘘遗憾。

其实直到今天,G+ 依然是我用过的最让人喜欢的 SNS,没有「之一」。G+ 有著阅读效率最高的信息流;有著最方便的阅读许可权控制;还有著 Linus Torvalds 和 Lennart Poettering 这些别的 SNS 上面都找不到的名人入驻。

这些明明都算是好牌,可是终于还是被 Google 打烂了。

UI 一次又一次如无头苍蝇般毫无方向地改版,社区每况愈下,也只是更加注定了这样的结局而已。尤其是最近的一年里,G+ 真的是高速地在鬼城化,我自己也都变得很少上 G+ 了。

所以,现在骂 Google,骂的也不是关闭 G+ 的这个决定(毕竟对这样的结局早有觉悟),而是一直以来路线摇摆不定,虎头蛇尾。一开始时把所有资源都拿去支持 G+,到了后来,却又维护得如此潦草,如此不认真。

缅怀我们曾经最爱的 Google+。


非常糟糕。没想到我们G+众以前天天说的「G+鬼城」,真的成真。

G+的问题,其实从第一年就埋下了。

当时,G+滥用命名规则,把所有在G+上根据机器人的认定觉得不是人名的ID都强制封禁——连同该用户的Gmail等等其他服务一同封禁。这下子让很多用户立即失去了对Google的信心。比如有个新闻,美国某个真的姓氏是「Doctor」的人,被G+认为「这是个称呼或者个机构号,不是人名」,然后永封。就这么扯淡。

嗯,我也死掉了一个账号。不过某些用户只是因为羁绊的原因,真心愿意注册10几个账号在G+上继续跟我们一起玩,这确实令人感动的。比如说叉夏老爷、28小朋友等等。

然后就是更糟糕的事了。

G+一次又一次不事前告知用户的情况下改版UI。一次比一次难看,一次比一次难用。最糟糕一次是2011年的所谓的「偏头痛」/「颈椎病」改版:这次改版后所有信息流都只显示在屏幕最左边,以至于你把浏览器拉到3个屏幕宽,还是只有丁点地方能看到有效的信息……

接下来,Luke接手G+产品以后,一切就从糟糕变成更糟糕了,基本就是把老用户当傻逼来对待。如果不是上面实在有太多我已经混熟了的网友、其中一部分还真的成为了我三次元世界的朋友(嗯,G+广州圈子除了Ingress玩家以外,很多我都见过,甚至我们还组织过几十次饭局),我那个时候就该放弃G+了。

如何评价 Google+ 于 2015 年 11 月进行的改版??

www.zhihu.com图标

到了2018年上半年,一切跟完蛋了没啥区别:我圈子里上千的人、其中有过百我是很熟悉的,照样会有几个小时信息流完全没更新——因为真的大家没发任何po。所以,也就这个时候,慢慢我就从G+里退隐了……直到今天的新闻才把我炸出来。

不过,G+的死,也是跟「圈子」机制有点关系的。

G+允许用户只向自己某些好友或你把这些人归纳起来的圈子发送信息,其他人完全看不到。这直接使得很多我们看起来高度活跃的用户,从外人开来似乎开号以后就根本没发过消息。这使得新用户之间相互认识的门槛高得离谱——你需要一个引荐人才能真的融入社区。

而之所以很多人不发公开Po,则是跟政治有关的。那年头很多人真的以为Google不作恶,但这又该如何理解G+上面默认向简体中文用户推荐各种轮子和真·反华媒体的信息呢?你要是发了个稍微倾向于政治的po,搞不好很快你就会上推荐,然后……然后你的评论区就变成了粪坑。这种情况比在Twitter还要恶心和离谱,迫使很多人顶多也就发外扩圈子po(就是该po能让圈了你圈子里的人的其他用户也能看到),甚至只发圈内了。无他,避难而已。

我们早就知道这个避风塘早晚会拆,只是还是不得不说一句:

#Does

哦,对了,你问我们在G+药丸之际去哪里了?

我们早在2、3年前就转移到Telegram了。现在TG中文圈老一点的用户很多正是G+转移过来的。甚至某些极端分子已经是除了TG故障而上G+喊一句「tg又断线啦!」以外,根本不再回去了(这事有人比喻成,我们这些80、90后小时候家里停电时大家上街喊「停电了」一样)。

Google已经做死了2、3个社交产品了,其实真的不在乎再死一个。

以此缅怀我们曾经最爱的 Google Plus 。


终于挂了!

G+其实在公司内部已经死了好几年啦。近些年G+成功转型Google Photos,用户数量上去了,公司的领导也就放心了,也可以放手了。

做得不好,当然要关闭。个人觉得更有趣的是这两个问题:

  1. Google为啥要做G+?
  2. Google为啥没做好G+?

为啥要做G+?

Google的核心业务(到目前为止仍)是卖广告。广告的基础是流量。用户流量上去了,广告商就跑过来了。Google占据了搜索,但在社交上为0。社交这块流量,Google 不去占领,FB就会去占领。所以,无论如何Google也要去做社交的。

为啥没做好G+?

要不要使用一个新产品,用户会作出如下考量:新产品带来的的价值,是否大于新产品的转移成本。相比FB,G+给用户提供的额外价值并不高。另一方面,社交产品的转移成本较高,是因为社交的核心是「朋友圈」,转移到一个新的网路意味著你的整个朋友圈都要转移。Google没有很好的解决任何一个问题,所以也就没有做好。


可怜Google Reader小组全体人员,就这样被彻底浪费。

不设专职的社区运营体系,还能被吹成美式网站一大优点。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