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 Inbox、Google Reader 和 Allo 是 Google 資源與利益調配的犧牲品的話,Google+ 的故事則再次告訴我們:動輒談及「大一統」「大平臺」的戰略與願景並不總是那麼有說服力;而其在實際落地時的效果,更是需要長期觀察,要不得浮誇的風氣。Live 如此,Google+ 亦如是。

Google 對互聯網世界有一套自己的論述和藍圖。而 Google+,在他們的藍圖中是每一個 Google 用戶的 SNS 平臺,這個 SNS 平臺的能量又反哺 Google 其他的業務(如 YouTube)。但這個世界上已經有了 Facebook,而 Google+ 作為後來者,既無顯著的體驗優勢,又無社區運營資源作為支撐,只有「打通 Google 服務體系」這一無甚吸引力的、虛無縹緲的概念。Google 自己也很快對 Google+ 如何與 Facebook 競爭失去了必要的興趣。「We are open! Open always wins!」

Google+ 產品也被當作試驗品一改再改,更加速了用戶的流失。(這也是 Google 很多產品的表象通性。)

於是,我們抵達了現在的狀況:90% 的 Google+ 用戶在 Google+ 的停留時間少於 5 秒。確實有一些興趣小組使用 Google+ 做內部分享,——對,就像有很多人確實覺得 Allo 為聊天提供了相當大的便利一樣。


前兩天才剛剛寫了個回答噴 Google 動輒就隨便關停產品的德性,今天就看到新聞說 Google+ 也要關閉了。

報應來得如此之快,我都已經不知道從何噴起了。

但是話說回來,其實從第一天開始就能猜到這樣的結局。G+ 剛推出的前兩年,人們就都在說,這東西遲早會被關閉。畢竟,一方面,G+ 顯然打不過 Facebook;另一方面,又有著像 Google Buzz 這樣的前車之鑒。

但是就算早知道 G+ 遲早藥丸,這樣的結局還是讓人唏噓遺憾。

其實直到今天,G+ 依然是我用過的最讓人喜歡的 SNS,沒有「之一」。G+ 有著閱讀效率最高的信息流;有著最方便的閱讀許可權控制;還有著 Linus Torvalds 和 Lennart Poettering 這些別的 SNS 上面都找不到的名人入駐。

這些明明都算是好牌,可是終於還是被 Google 打爛了。

UI 一次又一次如無頭蒼蠅般毫無方向地改版,社區每況愈下,也只是更加註定了這樣的結局而已。尤其是最近的一年裡,G+ 真的是高速地在鬼城化,我自己也都變得很少上 G+ 了。

所以,現在罵 Google,罵的也不是關閉 G+ 的這個決定(畢竟對這樣的結局早有覺悟),而是一直以來路線搖擺不定,虎頭蛇尾。一開始時把所有資源都拿去支持 G+,到了後來,卻又維護得如此潦草,如此不認真。

緬懷我們曾經最愛的 Google+。


非常糟糕。沒想到我們G+眾以前天天說的「G+鬼城」,真的成真。

G+的問題,其實從第一年就埋下了。

當時,G+濫用命名規則,把所有在G+上根據機器人的認定覺得不是人名的ID都強制封禁——連同該用戶的Gmail等等其他服務一同封禁。這下子讓很多用戶立即失去了對Google的信心。比如有個新聞,美國某個真的姓氏是「Doctor」的人,被G+認為「這是個稱呼或者個機構號,不是人名」,然後永封。就這麼扯淡。

嗯,我也死掉了一個賬號。不過某些用戶只是因為羈絆的原因,真心願意註冊10幾個賬號在G+上繼續跟我們一起玩,這確實令人感動的。比如說叉夏老爺、28小朋友等等。

然後就是更糟糕的事了。

G+一次又一次不事前告知用戶的情況下改版UI。一次比一次難看,一次比一次難用。最糟糕一次是2011年的所謂的「偏頭痛」/「頸椎病」改版:這次改版後所有信息流都只顯示在屏幕最左邊,以至於你把瀏覽器拉到3個屏幕寬,還是隻有丁點地方能看到有效的信息……

接下來,Luke接手G+產品以後,一切就從糟糕變成更糟糕了,基本就是把老用戶當傻逼來對待。如果不是上面實在有太多我已經混熟了的網友、其中一部分還真的成為了我三次元世界的朋友(嗯,G+廣州圈子除了Ingress玩家以外,很多我都見過,甚至我們還組織過幾十次飯局),我那個時候就該放棄G+了。

如何評價 Google+ 於 2015 年 11 月進行的改版??

www.zhihu.com圖標

到了2018年上半年,一切跟完蛋了沒啥區別:我圈子裡上千的人、其中有過百我是很熟悉的,照樣會有幾個小時信息流完全沒更新——因為真的大家沒發任何po。所以,也就這個時候,慢慢我就從G+裏退隱了……直到今天的新聞才把我炸出來。

不過,G+的死,也是跟「圈子」機制有點關係的。

G+允許用戶只向自己某些好友或你把這些人歸納起來的圈子發送信息,其他人完全看不到。這直接使得很多我們看起來高度活躍的用戶,從外人開來似乎開號以後就根本沒發過消息。這使得新用戶之間相互認識的門檻高得離譜——你需要一個引薦人才能真的融入社區。

而之所以很多人不發公開Po,則是跟政治有關的。那年頭很多人真的以為Google不作惡,但這又該如何理解G+上面默認向簡體中文用戶推薦各種輪子和真·反華媒體的信息呢?你要是發了個稍微傾向於政治的po,搞不好很快你就會上推薦,然後……然後你的評論區就變成了糞坑。這種情況比在Twitter還要噁心和離譜,迫使很多人頂多也就發外擴圈子po(就是該po能讓圈了你圈子裡的人的其他用戶也能看到),甚至只發圈內了。無他,避難而已。

我們早就知道這個避風塘早晚會拆,只是還是不得不說一句:

#Does

哦,對了,你問我們在G+藥丸之際去哪裡了?

我們早在2、3年前就轉移到Telegram了。現在TG中文圈老一點的用戶很多正是G+轉移過來的。甚至某些極端分子已經是除了TG故障而上G+喊一句「tg又斷線啦!」以外,根本不再回去了(這事有人比喻成,我們這些80、90後小時候家裡停電時大家上街喊「停電了」一樣)。

Google已經做死了2、3個社交產品了,其實真的不在乎再死一個。

以此緬懷我們曾經最愛的 Google Plus 。


終於掛了!

G+其實在公司內部已經死了好幾年啦。近些年G+成功轉型Google Photos,用戶數量上去了,公司的領導也就放心了,也可以放手了。

做得不好,當然要關閉。個人覺得更有趣的是這兩個問題:

  1. Google為啥要做G+?
  2. Google為啥沒做好G+?

為啥要做G+?

Google的核心業務(到目前為止仍)是賣廣告。廣告的基礎是流量。用戶流量上去了,廣告商就跑過來了。Google佔據了搜索,但在社交上為0。社交這塊流量,Google 不去佔領,FB就會去佔領。所以,無論如何Google也要去做社交的。

為啥沒做好G+?

要不要使用一個新產品,用戶會作出如下考量:新產品帶來的的價值,是否大於新產品的轉移成本。相比FB,G+給用戶提供的額外價值並不高。另一方面,社交產品的轉移成本較高,是因為社交的核心是「朋友圈」,轉移到一個新的網路意味著你的整個朋友圈都要轉移。Google沒有很好的解決任何一個問題,所以也就沒有做好。


可憐Google Reader小組全體人員,就這樣被徹底浪費。

不設專職的社區運營體系,還能被吹成美式網站一大優點。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