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每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知乎和微博,刷最新的疫情数据和动态。晚上睡觉前也会忍不住再刷一遍,已经连续5天失眠了。早上没什么事干的时候,会到10半,11点才起床,我妈就会开始唠叨我不爱惜自己身体每天不吃早餐,为了睡觉不吃早餐。。。

我很清楚地知道,这样的场景,是现在很多人不能拥有的。

有太多太多与我年龄相近的人,他们负重前行,走在最前线。而自己,现在唯一能做的,也只有不给社会添乱,保护好自己和家人。

很多时刻比较强烈的感受是,真希望自己也是一名医护人员。

前几天也在网上看到一位父亲的分享,读高一的儿子突然在家认真的学习起来,因为这次疫情,决心想要当一名医生,所以要好好读书,将来报考医学院。

看到时觉得很感动,如今医患严重,很多人担心未来会不会越来越少人想当医生了,其实我仍然乐观地坚信,不会的。这种担忧也是没有必要的。

因为无论在哪一个年代,乱世也好盛世也好,都存在很多真正想要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人。

而这些人中,不乏有很多90后的身影。

比如,25岁的护士刘蕊,刚结婚不久的她今年是第一次在婆婆家过年,那天婆婆为她准备好了一桌子菜,但当时刘蕊就要奔赴武汉了,婆婆当时就哭了。

在回去的路上,她特意回了趟家,爸爸看起来很担心,但最后还是表示支持:

「为了祖国的安康,闺女爸爸支持你,凯旋归来。」

在抖音上,我还看到了这样的一幕。

一位母亲送自己的女儿出发去支援武汉,待车辆缓缓开走后,突然情绪崩溃大哭起来。

其实很难想像,那些走在一线的人,他们父母该有多担心,该承受多大的心理对抗。

就说我自己吧,原本公司10号复工,我妈从6号开始紧张,一直劝我先别去广州上班。

在我准备去广州的前一天晚上,我妈失眠了,她说想了很久,觉得我这个时候绝对不能去广州。

为此我们差点吵了一架,我闹脾气的说:我不去上班别人不去上班,那国家的经济怎么运转,总得有人做事吧,再说,我也总得赚钱吧!

我妈急著说:我不管这些,命最重要,辞职不干都别去上班,你没钱我给你。

看我妈这样,又气又好笑,没过一会当我拿起手机,便看到公司发通知说延迟复工了。

后来我问爸妈,如果我是医护人员,那是不是也要我辞职不干了?

他们的回答很统一:如果是医护人员,就做你该做的事,国家需要你,我们也是会支持你去做的。

最美的逆行者,一定要平安归来!

2020年,第一批90后30岁了。

逐渐地,这一代人成为了社会的「顶梁柱」。

今年30岁的付文杰,卖房卖车筹300万物资,从年三十开始每天都会到武汉各大医院送物资。

在捐赠物资时,他还成立了「敢死队」,帮助需要运送的病患和医护,在运送的过程中,几名司机不幸被感染,而自己也被感染了。

看到这样善良的人却也遇到「不幸」,难免让人觉得难过。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还有那些一个个逝去的生命,和那些原本应该在过年团圆的日子里,却失去了重要的亲人的人。

我理解亲人突然离世的痛苦,当年爷爷是车祸走的,我用了将近十年的时间才慢慢地走出来。而这次疫情的发生,我不知道,又将会是多少个家庭的破碎,多少人因为失去亲人需要走出来的十年。

所以,即便现在在疫情面前我们显得有些无力,但仍然还有会很多人在努力,不仅是90后,整个中国都在努力,希望可以让疫情可以早点过去,让更少的人受到伤害。

而作为一名90后,非医护人员,家在广东非疫情重灾区,感受比较深的是,因为这次疫情,我的5个高中最好的好朋友都离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其中2个是医护人员,今年的休假都取消了,从年底到现在一直在医院工作,有个今天开始轮流在高速和客运站上测体温,另一个在市区定点收治医院工作,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其实还蛮担心的。

另外3个是公职人员,在家呆了几天就被召回去上班了,有个现在被安排的工作是每天给铁路列车员测体温,单位没有发穿防护服。她说其实自己怕的要死,家里就她一个女儿,也不敢告诉爸妈,每天都怀疑自己是不是感染了,晚上自己呆在宿舍里哭,祈求自己没事,希望疫情能够快点控制下来。

现在到处封路,我们村的入口有好几个,每天需要人去值班,测体温,禁止外来人进入。我在大学时入了党,也加入了值班队伍中。前几天值班时,我爸妈看起来挺高兴的,觉得我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其实我能做到的也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村里的老党员都非常积极,有些大晚上还坚守在村口。

说实话,大难当前,除了疫情带去的生命而难受,更多还感受到了众志成城,中国人一条心的温暖。

我也发现,其实90后很怕死,真的很怕,但在责任面前,仍然会选择承担。

这些,都是90后成长起来了的体现吧。


在武汉,有这样一群90后:从除夕至今仍坚守在岗保障订单必达的快递小哥、自愿报名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的志愿者、发起海外募捐为医院提供口罩的买手、线上为医护人员和患者提供心理咨询的心理医生……

2003年非典,90后们还只是被保护的孩子;2020年,他们勇往直前争当逆行者,活跃在抗疫最前线。此时此刻,他们自豪而坚定地说:「这是90后的担当!」

1、良品铺子淘宝主播,武汉

哒哒,94年

有人担心武汉产的食品可能会有病毒,不敢下单。哒哒总会耐心解释,现在淘宝上越来越多的吃货买家,自发给武汉美食打气——「武汉美食,加油鸭!「

2、盒马鲜生配送员,武汉

胡博,93年

最远的订单送到要2小时,送到半夜成为他们的日常。为了保障武汉人民足不出户就能吃上新鲜饭菜,1月22日,盒马公开承诺,全力保障不打烊,不涨价。

3、心理咨询师,武汉

筱筠,92年

1月31日,阿里巴巴上线面向医护人员及患者的「心理援助专线」,筱筠成为首批公益心理咨询师,她的服务对象,除了患者及家属,还有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

4、高德医务志愿者,武汉

王永鹏,96年

用高德医护专车免费接送医生护士,晚上在医院附近等订单,最晚到晚上12点左右才收工。他希望,让每个奋战前线的医生护士,都有车坐。

5、云客服,湖北咸宁

陈诗,98年

小时候得了类风湿,如今得借助轮椅走路,去年开始在阿里云客服工作。今年春节,每天就在家上班,帮网友解答疫情、口罩类的急需咨询。她说,收到好评是一天最开心的时候

6、菜鸟快递员,武汉

黄杰,90年

武汉的菜鸟快递小哥,从初六开始,就一直在外面当义工,穿梭于各大医院送补给,跑到外地拉口罩,送医护人员上下班,力所能及的事情,都做。

90后快递小哥、90后志愿者司机……这样的90后还有很多,他们都在尽自己最大的一份力,以自己的方式抗击疫情。

可能你所谓「无聊」的家,正是他们想回却回不去的地方。

加油90后,武汉加油,中国加油!致敬每一个默默付出的人,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生在中国是一件既幸运又幸福的事情,无论发生多大的事情,总会有人为普罗大众「逆行」。

九寨沟地震,武警不顾危险逆行。

四川森林火灾,消防员朝著熊熊烈火前行。

在这些逆行者里,90后占了很大的比例。在四川的森林火灾殉职的30名消防员里,就有24名90后。他们发的最后一条朋友圈,可能只是为多休息了两天而开心。

而这次新型肺炎的逆行者,很多就是正值青年的90后,Ta们可能是医生,是护士,是警察,是人民子弟兵,是记者,是建筑工人,也可能是志愿者。

其实在当下的社会,90后已经成为了许多领域的主力军。#90后已经秃头了#、#90后中年危机#、#90后已经开始养生了#,各种丧话题层出不穷,但正是这些「垮掉」的90后一代,正在拚命的奉献自己的力量。

不论是在疫情时期,还是在平日生活里,我们都可以看到许多90后为建设社会所做出的努力。

90后的年龄分布在20-30岁之间,正值迈入社会的黄金年龄段,于是,90后自然而然的成了租房主力军,双十一等大型消费活动的消费主力军,观影主力军,创业主力军……

当疫情来临,90后更是奋不顾身的冲往一线。

火神山医院,这座只用10天就建成的医院,冒雨建设的员工有90%以上都是90后。

在上海中山医院支援武汉的队伍里,有半数是90后。

新冠肺炎期间,疫区里那些年轻的医生护士们为了武汉市,为了全中国人的安危,没有一句怨言,夜以继日的奋战在最前线。

身在一线,和死神抢人的,只是一个个年轻的肉体凡胎。

面对疫情的90后,双手被浸的发白肿胀。

武汉市中心医院的护士王涛下了夜班,脱下了防护服和口罩,但是一天下来,她的双手早就已经被汗水浸的发白肿胀。

面对疫情的90后,顾不上出生几个月的孩子,照顾重症病人,第一次穿上了成人纸尿裤。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组建的第一批支援武汉的医疗队里,90后张明轩主动请缨加入一线。

他顾不上去看去年9月才刚刚出生的孩子,就匆匆赶去疫情一线。

他说:「虽然现在没有给孩子一个很好的陪伴,但我相信等他长大了得知这件事的时候,能够给予理解。」

张明轩加入到了武汉市第七医院的重症监护团队,在他们团队中,有60-70%的人都是90后。

他上的是夜班,要独自一人面对ICU内三位重症病人。在厚重的防护下,他的眼镜和防护面罩上不到半个小时就会起雾,只能费劲的睁大眼睛,透过雾气的朦胧核对药品信息。

有一天夜班结束后,他甚至没有赶上回驻地的最后一班车,只能独自步行在凌晨两点的武汉街头。

在带来武汉的行李当中,他还带了一大包成人纸尿裤。

他说:

「中午吃完饭休息的时间特别短,喝水之后怕上厕所,所以使用了成人纸尿裤。第一次给自己穿纸尿裤,有点不舒服,但是防护服资源紧缺,为了减少出来的次数,自己能克服的困难一定要克服。」

面对疫情的90后,情愿剃成光头。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神经内科护士单霞,为了避免交叉感染,也为了节约穿防护服的时间,毅然决然的剃掉了及腰的长发。

她说:

「剪个光头没什么,头发没了可以再长,只是为了带好帽子,穿好防护服,好保护自己,保护同事。」

面对疫情的90后,车都从武汉开走了又硬生生回来了。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病理科医生吴小艳,回老家过年的列车刚刚离开武汉,在她看到了医院发布了医疗支援的号召之后,又在下一站下车,从天门南返回了武汉。

甚至还有90后医生,连续十天奋力工作,却在这场疫情中去世。

还有无数身处一线的的医护人员,有的人为了这场疫情取消了自己的婚约,有的人隐瞒父母自己去武汉支援的消息,有的人临近回家却又申请加班,有的人困了直接睡在地上稍作休息。

或许我们没有办法一一知晓他们的名字,但我们清楚的知道,Ta们是90后。

Ta们平时也许会被长辈呵护,会被长辈宠溺,会和朋友撒娇自称「宝宝」,但是只要祖国需要,就会第一时间赴汤蹈火,绝不认怂。

十七年前,最大的90后13岁,Ta们还只是在学校读书的孩子,眼里看到的是无数的医生护士叔叔阿姨们奔赴在最前线。

十七年后,年近30 的90后,肩上扛起了守护世界的重责,也成为了00后眼中奔赴在最前线的叔叔阿姨。

而无论是奔赴在前线的90后,80后,还是70后,谁都曾经只是一个小小的孩子。只不过现在他们长大了,接替了前辈们传递过来的任务棒,又重新守护起这个世界。

武汉市中心医院的护士长唐莎发的朋友圈被广为流传:

「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著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罢了。」

那些在前辈的保护下长大的90后,现在已经顶起了大梁。

而多年以后,又将是00后肩负起责任。

2月7号,在武汉市第八医院,一个拎著蓝色袋子的小男孩突然出现在了支助中心窗口。

他叫了声「护士姐姐」,就把一个蓝色袋子递给了护士。值班的护士打开一看,发现里面装满了零碎的现金和糖果,还有一张字迹工整干净的小字条。

「这个袋子里有我所有的零花钱,虽然很少,但是我觉得对你们还是有帮助的。」

「希望祝护士医生们都平平安安。」

90后做出的努力,全都被更年幼的00后看在眼里,又被他们用一种温柔的方式回馈。

2003年非典时期,全世界守护90后,2020年,换90后守护这个世界。

这几年总能感受到身边的爱国情怀越来越浓烈,或许是因为从小接受爱国教育的孩子都长大了,90后也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在未来,守护世界的人也会慢慢变成00后,10后。

薪尽火传,守护世界的主力军一直在变,但永远不变的,是这群一线的爱国者,永远都会在生命中最好的年华挺身而出。


曾经我们说90后有无底洞一般的消费欲望,但是这一次疫情我没看到一个年轻人去商场闲逛。

曾经有人说90后沉迷放纵娱乐声色犬马,但是这一次疫情我没看到一个年轻人出现在被举报的麻将馆里。

曾经有人说90后叛逆乖张听不进劝导,但是这一次疫情我没看到一个年轻人外出时不佩戴口罩。

曾经有人说90后不思进取荒废消极,但是这一次疫情我没看到一个年轻人不在为控制预防而奔走呼号。

曾经有人说90后是垮掉的一代,是迷茫的一代,但是这一次疫情我看到的90后他们无比的团结,无比的智慧,无比的坚韧。

曾经和父母三句话就要争吵的他们,不遗余力的向家人长辈进行科普宣传,教他们如何佩戴口罩,监督他们不要出门走街串巷。

曾经沉迷八卦与绯闻的他们,不争昼夜的追问疫情的起源与真相,他们关心治疗的药物和手段,他们也关心政府的响应与作为。

今年也恰好是2020年,想到第一批90后也迈入三十岁的门槛,我想这是最好的而立之年也是最好的成长。


这是曾经认为被「宠坏」的一代。

90后伴随著中国高速发展长大,成长的环境相对优越。如今大多迈入工作岗位的90后,也总是在网上被人诟病。不服管教,不愿加班,频繁跳槽仿佛是他们的形容词。

老一辈总说这是活得太好了,没吃过苦,没受过罪。是没有拖家带口家庭负担,还在父母庇护下潇洒随意的一群人。

然而就是这一群人,在疫情到来的时候,却争先恐后地请求去做最危险的事。

现在医院里都是强制性各科室抽调支援一线。然而我的医院朋友告诉我,抽调前的自愿请愿中,大部分都是90后。

他们说,我们没孩子没自己家庭,心理负担小。

他们说,这个病毒年轻人症状轻,就算万一感染了肯定也比年纪大的医生好得快。

他们说,非典的时候我父母就上了前线,现在换我们啦。

他们说,先不要告诉我妈妈呀。

「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著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罢了」。他们真的还是那些躲在父母屋檐下避雨的孩子吗?

他们早就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不是了。安稳时代,好像一副这个社会跟我事不关己的样子。出事的时候,却能自然而然地拿过上一辈的接力棒。穿上隔离服,带上护目镜,摆摆手走进负压病房。留下父母在身后担心地哭泣。

全国大部分医院都面临物资短缺的问题。于是一线的医生们为了节约防护用品,一个隔离服至少要穿八小时,期间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很多地方甚至要自备纸尿裤。

这些天在看了太多太多的故事,无不为之动容。


猝死的90后医生:想等疫情结束去看姐姐

这是第一个在抗疫工作中猝死的90后,实在是令人惋惜。

宋英杰从大年初一开始,连续多日在岳临高速东湖高速路口做排查和检测体温的工作。

高速路口风很大,又正值正月初,最大的感觉就是冷。宋英杰从开工之后就没有正常休息过,除了临时的值班,他还是医院药剂组副组长。除了高速值班以外,除了睡觉时间他就在医院的药房里负责药剂的管理等工作。

2月2日下午四点接班到12点下班,宋英杰的同事并没有发现他有什么异常,凌晨交班后,他与同事两人各自回到宿舍休息。

2月3日,同事给宋英杰电话却没人接听,中午招呼大家吃饭也没有得到宋英杰的回复。大家都以为他一直睡觉休息。直到下午五点左右,同事依然联系不到他。来到宋英杰的宿舍踹开大门,发现他早已没了脉搏。

28岁的宋英杰最后被诊断为因劳累过度引发心源性猝死,因公殉职。

宋英杰曾跟同事杨艳说,希望这场战役早点结束,一定要去看一下定居在湖北的姐姐,因为疫情他很担心,天天都和姐姐视频。

同事们得知这个消息当天几乎彻夜未眠。同事阳丹说,宋英杰是个「很重情义的小伙子」。「他做事都很认真踏实,不会偷懒,从不抱怨,自己又上进,我们院长很器重他,他本来是很有前途的」。另一名同事曹桦讲「他好积极的,好阳光的,好正能量的,从来没有抱怨过,是很不错的小伙子」。

各大官媒都转发报道了此事。然而人们第一次认识他,就只有这个工牌,和穿著隔离服,看不清表情的样子。


一个身边最真实的例子

她是我的一个朋友,也是离我最近的一个一线医护人员。她喜欢在微信上念念叨叨,通过她的朋友圈让了解到她这段时间的生活,也由此带给我很大触动。

她是个90后小姑娘,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从调到发热门诊就开始了没法回家的日子。刚调过去的时候她还挺期待的,觉得能给医院帮得上忙并且还没觉得这次疫情有多严重。然而很快繁重的任务就让她忙的喘不过气,更难受的是见不到家人的心酸。

偶尔她也会发一些有点搞笑的事情。

每天只能自己空落落地回家,还不能见孩子。有一天她实在想孩子想得不行,就买了点零食去了婆婆家,站在门口朝里看了看俩儿子,把零食放在门口,走的时候怕有病毒还收走了塑料袋。这是我看了最难受的一条。

隔离负压病房的医护一星期就可以调出来,但发热门诊呆的时间就会长很多,目测她已经上了半个月了。几天前,她的老公也收到了单位的消息,要封闭工作一个月。

最近的好消息是,她马上就可以被换出来了,然而任何一线下来的人,医院会再安排宾馆或者宿舍隔离十四天才能回家。所以她至少还有半个多月才能见到孩子。

这只是一个确诊人数不多城市的定点医院的小小缩影。

而这是全国现在数十万医护人员的生活现状。

他们每个人都是战士,都是英雄。

几乎我认识的所有人,总能找到身边有认识的在一线的医护朋友或亲人。就算不是医护,也可能是海关,警察,军人等等,很多人已经连轴转半个月了。灾难到来的时候,大家才意识到几乎没人能够置之度外。

网上看起来天天丧丧的,没有生活斗志的90后,这场疫情以来,却是反应最快,防护做的最好,并且自发的到处游说其他中老年人的人。

他们自嘲说,可以熬夜短命,也不能让瘟疫把自己打倒。

我命由我不由天。

他们不是垮掉的一代,正相反的是,他们是要开始支撑这个社会的一代。老一辈的担子在慢慢转移到年轻人身上,这次疫情中90后的表现就是很好的体现。他们的热血,激情,活力和责任感,终将撑起一片天。


@欧文酥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