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漢朝帝陵工程為例子來說一下這個問題。

晉書就曾記載:漢天子即位一年而為陵,天下貢賦三分,一為宗廟,一為賓客,一為陵。按照這個制度和傳統,茂陵工程,每年都要吞掉漢室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耗費如此巨大。若僅僅只是給皇帝死後享受,這樣的蠢笨政策,早就執行不下去了

首先,帝陵在漢室的政治生活中,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帝陵的規格和制度直接反映當政的皇帝對天下的態度和治政的思想。漢太宗孝文皇帝的霸陵,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整個霸陵工程,盡量儉樸,同時禁止官員和後來者破壞霸山原來的地形地貌。原因就是,他不喜歡也不想加重百姓的負擔

其二,龐大的陵邑工程。必然會帶動陵邑所在地當地的社會經濟和民生髮展,舉全國之力,堆砌到一個地方會帶來什麼樣的發展?深圳已經給了我們答案。

其三,陵邑工程,通常會附帶遷徙工程。漢朝政府會不遺餘力的將那些在地方上橫行霸道,官府很難制衡或者無法監督的豪強家族,遷徙到皇帝的陵寢所在地。這些豪強家族,有著龐大的財富,家族和人才。史載,茂陵工程完工之時,茂陵城中人口。達到了將近三十萬!佔據全國人口的二十分之一,想像一下一個人口佔全國二十分之一、集中了龐大的財富,家族和人才的城市,它在國家發展中起到的作用有多大?

綜上,帝陵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不僅僅是發展經濟發展民生,人為在關中製造一個經濟人口熱點。最關鍵的是強本弱末。這就是割韭菜, 漢室天下三十六郡,十餘諸侯國所發展起來的一代又一代的豪強家族隨著一任又一任的皇帝登基被陸續遷徙到帝陵所在地,這樣關中就永遠能碾壓其他一切地方郡國——不管是從人才還是財富、經濟、技術各個方面。能有效的維護統治


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簡答一波,有錯勿怪。

這是厚葬風格的體現,今天有一個詞和它對應,叫「風光大葬」。

為什麼要厚葬呢?說白了,古代葬禮規格是有分級的,比如「棺」與「槨」,等級高的有棺有槨,等級低的有槨無棺。這是身份的體現,也是等級的體現。

至於今日,作為平等社會,厚葬體現的更多地是死者或死者家庭的財力,當然財力反映的還是身份,這也算是一種文化上的遺存吧。


一是因為中國人對死後之事也是非常重視的。

所謂「事死如事生」,「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在早期,中國人相信生前是怎麼樣的,死後也是怎樣的。皇帝生前錦衣玉食、廣廈豪宅,死後自然也不能委屈自己,只要有條件,皇陵就會建的大,裡面埋上一大堆金銀珠寶做陪葬,再堆上高高的封土。後來的君主覺得陵墓建的太大勞民傷財,一堆好東西埋在地下太浪費了,規模上會有所縮小,不過也是相對的。

二是陵墓也是封建等級的一部分。

古代講究上下尊卑,連陵墓上也有區別,皇家的才能叫陵,一般人只能叫墳。至於陵墓規模、棺木等級、陪葬物等,都做出了規定。皇帝作為一國之君,自然要帶頭遵守,你不好好修,底下人還不答應呢。

三是風水學說的影響。

中國人相信風水學說,認為陵墓是會影響到子孫後代的。而皇陵是會影響到國家命運的,所以修建皇陵不是隨便找個地方一挖,每次都是讓底下人跑斷腿才定下來的。史書上經常有跟誰干架就去挖誰祖宗的墳,也是受到風水學說的影響。


觀念:侍死如生。生前的榮耀,死後照舊。還有,漢代的帝陵是從當皇帝開始修,一直修到進去。


粉飾太平阿~


死即為生,事死如事生

信奉靈魂不滅,繼續地下統治


其實真就是迷信厚葬的陋習,畢竟相信死後的話死後時間比生前長多了(當然其實大多數人不到幾百年就被挖出來了……)

這也是中國有錢給他們糟蹋,看看周圍日本朝鮮越南這些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地方就是因為窮,就不搞這些幺蛾子,宮殿都修得很簡樸(對比之下),畢竟周圍蹲個怪物知道自己幾斤幾兩,沒資格窮奢極欲。相反某些雨林里的玩意生產力更差但因為沒有危機意識照樣隨便浪費生產力。


首先是思想觀念的問題。

從秦以後的相當長時間內,中國的傳統是「事死如事生」,沒有佛教的輪迴觀念,死了就是死了,靈魂來到另一個幾乎永恆的世界繼續生活,生而為人死後成仙。

這也就帶來了另一個問題,既然死亡是穿越到天國的「通道」,那人死以後如何在另一邊生活就是古人眼中非常「現實」的問題了。因此,人們決定將自己的日常生活用品帶到墳墓中,以期望在死後的世界繼續生活,無論是天子的帝陵還是小民的土坑,本質上還是這種生死觀念的反應。不過君王的權利和財富,讓他們可以修建豪華的玄宮,模仿生前的宮殿;擁有泥人兵勇,來模擬帝國的軍隊,甚至連自己的后妃和子女也要死後陪葬身邊,一家人在死後的世界繼續做皇帝。

實際上漢初道教的思想中也沒有所謂的地獄與投胎,從墓葬中的解謫瓶與古帛書來看,漢代人眼中,死後的世界也是和生前一樣有官府有軍隊有政策的,因此極其忌諱死了還帶著罪名,因為這樣會在地府的監獄裡繼續服刑,過於生草,因此解謫瓶這種可以「免罪」的小東西十分流行,實際上道教世界觀中,死後的世界基本照抄了漢代的國家機構,因此才有會「地府」的別名,覺得和帶漢朝一樣永恆存在……恩,和早期基督教天國就照抄羅馬一樣。

畢竟沒啥參考,死了的人也沒法蹦起來告訴你真實,只能照著現實抄……哎呀,要恰飯的嘛~理解一下。

所以你會發現,道士嘴裡的那句「急急如律令」實際上起源於漢代政府公文不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這麼一想,地府貌似就是一大堆社畜公務員在維持運營,然後隨著時代發展機構改革,又加了一大堆輪迴轉世、案件複審等等亂七八糟的新業務不說,地上的一堆道士還在瞎編政府公文報假警,突然感覺好鬼畜。

而第二點則是現實問題,比如豪強。

而漢代開始,帝陵是有陵邑的。什麼是陵邑呢,就是住在陵區里的居民樓。

雖然現在看來這個樓盤的開發商有點缺心眼,但結合上一部分,漢代人不覺得那有啥忌諱,沒準還覺的離天子近,死後能辦個北京戶口啥的。

而陵邑里的人也分成分,一部分是原著民,相當一大部分則是從全國各地強行遷過來的豪強。放在後來視角的話,應該是屬於世家大族和超大號地主這種成分不咋地的人,對於皇權是極大的威脅,而和廢拉晉朝不一樣的是,從秦朝到西漢,偏偏是古典軍國制度,國家機構能直接伸到村子裡,大家編戶齊民,世紀控制程度也就只有新中國1989年以前能一較高下了,在現代眼中,漢朝的很多制度是非常「現代」的。

所以你會發現,整個西漢,很少有來自地方的世家大族的影子,皇權不下縣是宋元明清時代了才有的事情了。

為什麼?這當然要歸功於漢朝皇帝的帝陵和長安拆遷辦辣。

你看從劉邦之後到漢宣帝之前,有地方世家鬧事鬧得皇帝讓步么?

這群傢伙都在各種意義上陪著西漢十二代代先帝吶


第一、古人有「事死如事生」的觀念。帝王生前至尊至貴,死後也得享受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帝王生活。再說古代人醫療水平不發達,即便是帝王,壽命也很難保障,還有修陵墓是項大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所以為了應付各種不確定性,保證死後還享受帝王尊貴待遇,依祖制再充分考慮自己的興趣愛好,一登基就開始造陵。

第二、帝王陵寢可是風水寶地,不但能確保自己死後安息,並且能夠保佑子孫,江山永固。當然王朝末代皇帝由於內外交困,政權岌岌可危,也沒能為自己修陵。

總的來說,只要不是處於王朝末期,於公於私皇親都是一登機就給自己修陵,這一漫長浩大的工程直到皇帝過世才算結束。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