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东西的主要成分就是味精,是国人太傻吗?太容易轻信谣言吗?噱头喊著喊著就成了真理?对这种现象好烦气啊


味精除了钠高一点没什么确凿的危害,鸡精的呈味核苷酸倒是有40%嘌呤。

鸡精是普通人能接触到含嘌呤最高的物质,含量大约比海鲜高1000倍。

https://www.researchgate.net/figure/Biosynthesis-of-uric-acid-from-purines-Purine-mononucleotides-are-catabolized-to_fig2_325470478


这些东西比味精有害多了…

呈味核苷酸最终代谢产物很大一部分是尿酸,痛风警告。


国人还真没遇到几个这样的。

但主要是因为做菜有口感和色泽。试问我要把味素在烹饪状态下还要调色、还要搞浓稠度,那干嘛不整一瓶蚝油或者鲍鱼汁呢?这也就是为啥好多人做菜现在懒得炒糖色而直接倒老抽或者瑞士汁的原因。老抽和瑞士汁起码还有点咸甜味,糖色那东西火候稍微掌握不好,就会炒糊发苦。

而且有颜色的相对的肯定比没颜色的,从感官上更好度量——两勺酱油从感觉上来说肯定比两勺盐要好掌握,因为你本能地会看到两勺酱油看起来就咸,而一勺盐多了少了能有多咸,放锅里炒吧炒吧之后是不是要的那个咸度你也不知道,你也不好说。味素放多了,搞不好口感还容易发涩,舌头发干。

外国人倒是真有那种海鲜酱柱候酱蚝油咋吃都无所谓,结果菜里只要放一点味素就马上脸上发痒舌头麻嘴唇肿的,而且眼睛跟著流泪,简直比麻风病可怕。还有些人是吃花生没事,但是遇到花生酱,哪怕闻到味道身上就开始起疹子。

貌似是因为内分泌的问题,但具体啥道理咱也不懂。


跑题回答,介绍一种自制万能调料:

红花椒、黑胡椒、青花椒、孜然粒,干辣椒段,白芝麻混合,比例随意,大致等量即可,喜欢麻的多加青花椒,喜欢辣的多加干辣椒。再加比总量稍多的炸熟花生米(不必去衣),在平底锅中小火慢焙,至孜然粒发出密集声响、锅中开始冒出较为明显的烟后关火,稍晾凉后倒入料理机粉碎(不必过碎,有颗粒感为佳)。因为花生中有油,会出现结团现象,无所谓。倒出后加两勺盐和半勺味精搅拌均匀,装入密封罐中(南方)即可。

此料适用于拌面,拌菜,蘸烤肉,涮牛羊肉(混蒜粒),尤其是热油一泼,绝了。不加味精的版本,我试过,不香。

通过此例我们学到干料好吃的窍门:

  1. 加花生。
  2. 调料要焙过之后再粉碎。
  3. 加味精。

小朋友们学会了吗?还馋烧烤店的干碟吗?搞起来。


我感觉这问题简直就是我提问的

家里妯娌,不吃味精,说致癌,然后照样吃蚝油,你那蚝油一串添加剂防腐剂,你咋不说啊,你那蚝油常温放半年都不带坏的,你还觉得挺好呗

跟我婆婆说酱油不好,要吃生抽,这是我有一次买了桶味极鲜告诉我婆婆我买了个打折酱油,我婆婆说不要吃酱油啊,你嫂子说酱油不好,要吃生抽,旁边一起乘凉的老太太都听不下去了,说生抽不也是酱油的一种么

我婆婆洗头把护发素一起糊头皮上,她给我婆婆科普:护发素是碱性的,洗发水是酸性的,碱性的东西伤头皮,不能抹头皮上的

还要求我公公炒菜放海天黄豆酱,就是那种配料表一大串子的黄豆酱,甜嗦嗦里面还有面的那种,一大勺子酱下锅不比你一勺子味精钠还超标啊

今年年前我公公在镇上买了好多斑鸠,做的半熟留著我们过年回去吃,然后疫情闹得也不能吃了啊,后来疫情过去一阵了,他说吃了吧,都熟了,我妯娌不干,那事就算了,过了几天我在炖小鸡里面发现了斑鸠,我妯娌当鸡肉给吃了,斑鸠是深灰色啊,咋的跟鸡也不一样啊

你们会不会觉得我妯娌是个农村妇女?不,人家是小学老师,还是班主任呢,不是农村小学老师,人家是省会城市城区的小学老师

说这么多只是我自己无法接受的,那又怎么样,人家乐意,人家老公又不说啥,我又不跟人家在一起生活,我公公婆婆拿她的歪理邪说想说服我们那是他们觉得大儿媳妇上过学,说的应该是对的,又不是故意要管著我们见不得我们好,跟他们说明白就算了,各自尊重各自的生活就好了啊,嘴上过过瘾吐槽一下就一切照旧呗


我也坚决不吃味精,但我吃鸡精耗油蘑菇精蔬菜精等调味用品。

因为现在是21世纪,味精带来的提味能力早就落后于时代需求,需要更刺激的玩意才能满足了。


因为六零后七零后或者年龄更大一点的前浪们这些人大部分对于科学,特别是化学这门学科有著错误的认知

这本来不要紧的,毕竟不能要求谁都读理科

可问题就在于:

第一,这些人是目前社会的顶梁柱。某种意义上他们是最有发言权的一帮人,他们说这东西是好的就是好的,所以才会出现坚信鸡精比味精好的言论,所以才会认为不喝茅台是没长大的行为;

第二,这些人(里的大部分)是长辈领导,而且都正好是身体从健康慢慢走向衰老的时代。这就又造成了两个后果①你即使是博士也不方便直接说出他们认知上的错误②会十分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乃至于有点矫枉过正

之所以说是对科学有错误的认知,除了在不需要区分的地方突然没啥用的开始区分起来以外,还有就是在必须要区分的地方又放弃区分了,之前看过一个村民抢夺亚硝酸钠的新闻,下面第一热评的大意居然是「工业盐这个词就是发明出来骗钱的,我家专门就买工业盐来吃」

你说能怎么办


有些人还不吃两块钱的医用维c,非要买200一瓶的保健品维c

你说咋整


我见过买100一瓶的号称天然成分VC的保健品,奉为至宝。

我看著我手上那一堆贵则8.5,贱则2块一瓶的vc、vb、vad、钙片、锌片之类的,仔细想了想,貌似每天吃这么多维生素也麻烦,于是下单了21金维他的多维元素片,十瓶100块。虽然比之前的瓶瓶罐罐贵了不少,但还是比那些天然智商税靠谱不少。


实际上,鸡精的主要成分和味精的主要成分,还有耗油,生抽,老抽之类的都是一样的…如果他们真看了配料表的话……谷氨酸钠甘氨酸呈味核苷酸二钠……有一个成语叫做朝三暮四。这样他们高兴就好。


心理问题,不吃味精就是对心理的一种安慰,啊今天生活真健康,没有吃味精,然后顺理成章地对其他东西的危害完全无视。

这种现象还有很多类似的情况,而且不仅仅是国人,美国人平均糖摄入量搞得吓人,结果是因为几位「专家」收了零食企业的钱,写论文说糖对人的身体无害,结果,呵呵呵。

还有戒烟的各种方法,什么抽电子烟,叼著香烟不点起来,都是自欺欺人,对身体危害一样大。

不过也有可能是觉得味精味道还不够浓【笑】


这算什么,我妈微信朋友圈里自来水含氯气致癌的谣言转的欢,还不是每天用含氯的消毒粉拖地,这东西散发氯气的化学攻击就不说了,单是弄完地上那个滑的物理攻击就够呛,我都摔过,真怕他们老人家出意外。

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了就好。


我就是不吃味精但吃酱油、鸡精、蚝油、味噌的人。

也不是为了健康,就单纯为了好吃……

毕竟味精只含有谷氨酸钠,而其他的鲜味物质就太丰富了……


那是因为他们乎视了,包括酱油,普遍含合成增鲜剂。不过有零添加酱油。我赞成不用人工增鲜剂。用适量的天然调味料足够了,比如葱姜蒜白胡椒粉花椒,我常用这些。


说实话,这几个调味品都不咋健康。

但是是真的可以把食物变得更好吃。

我记得之前有一个开饭店的小老板(现在不干了)和我透露过,说他一个路边小饭店一个月能用一麻袋的鸡精。

他知道鸡精不健康,但是如果你不加鸡精,顾客就不喜欢吃,顾客不喜欢吃,那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就要关门,迫不得已开始放鸡精,放的少了还不行,必须得多放。

所以说。

这东西健康不健康,其实很多人心里是有数的,只是远方的得益不如眼前的得益诱惑。

那些所谓的谣言不过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吃的理由而已。


有没有人能解答一下我奇怪的味蕾,我肠胃不好,吃味精鸡精、重盐会很难受,只能放少量,一般外面饭店的量我就忍不了。在家我妈做饭放味精鸡精我也能吃出来,但是老抽生抽酱油就没事。放多了味精鸡精我是一口都难以下咽,零食也是


总有些人是单方面的sa


煮1000kg海带,百度给他(她)看(我这样写是为了保护自己,不被白左攻击);提取的物质,讲就是一小勺。然后还要加水。


都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人云亦云,当有说转基因有害,马上就会得到一部分人的拥护,当有人说板蓝根可以预防新冠,马上就脱销,当有人说味精致癌,大家就开始吃鸡精,很大一个因素是没有取一个好名字,第一个是带「精」大家觉得是有害的,化学名程「谷氨酸钠」一听就是化学品,对人体有害


事实上,绝大部分的普通民众都是盲从的,易于听信谣言的,或者说他们根本不想或者不能去分辨出什么是相对事实,什么就是彻头彻尾的胡说八道。

味精鸡精什么的只不是很小的一部分,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所有人都生活在谎言愚昧和无知中。

我认为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资料的不发达和巨大的阶级差异上


比如炒一道菜

需要哪些步骤

放油、放菜,再加调料翻炒

问题就在于

「调料」都包含哪些东西?

我们最常见的调料

就是盐和味精

有些人为了提升汤的鲜度

还会加大量的味精

鳌德堂提醒大家

味精虽然是几乎每道菜都会加

但危害很大

所以老中医几乎都不会加

我们看过很多关于养生、健康类文章,都会告诉我们要吃淡一点,食盐少加点,有利于身体健康。味精也是如此,长期食用过量味精,不很会造成血管不可逆的老化,而且人会一直觉得很渴,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吃的味精,到底是在吃什么呢?味精也是一种盐分很高的调料,一小袋味精,小半袋都是钠盐。本身很多人的食盐摄入已经超标了,再加上味精中的钠盐摄入,会导致体内的水分潴留过多,对因血管的影响很大。而且我们也常常会感到口渴,这是因为味精中含有钠,过多摄入可导致高血压。

除了会导致高血压,还有一些常见的疾病,也是因为味精的缘故。比如会导致血管平滑肌肿胀、管腔变细、血管阻力升高,加重心脏、肾脏负担等。那是不是说我们不能吃味精了呢?

一般情况下,成年人每天摄入1~2克钠盐就可以满足身体所需,所以味精和食盐,需要节制食用。每道菜添加的味精不应超过0.5克,每人每日摄入量不超过6克。而且味精最好在每道菜出锅时再加入。经常下厨的人就会知道,有的菜需要时间较长,较长时间的高温加热导致味精产生苦涩感;同时由于味精在超过120摄氏度时会焦化,生成致癌物质焦化谷氨酸钠。

特别是在炸东西时,有很多人都习惯性的往食物上撒上一层味精和盐,再用高温油炸,这是很可怕的。有些人,在制作凉拌的时候,也会直接撒味精,这也是非常不好的习惯,味精在低温也不容易化开,需要事先用温水溶解,才可以。

别小看只是小小的掉料,烹饪并不意味著调料的叠加,而是更好的将食物煮出来,要健康地煮,才能健康的吃。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