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總是讓忍一時風平浪靜,從小害怕一些事,也有被同學欺負的經歷,關鍵時期總是不自信,中考失敗,高考失敗,總往不好的地方去想,讀書讓我知道有的人真強大,尤其陽明先生的不動心和孔子的從心所欲,我想通過學習來強大自己,其實我是認為這樣能克服心理問題的,但有點不自信,問問大家,謝謝


學習心學怎麼能不學習理學呢?學習理學怎麼可能不去了解其他儒學和佛學?你這樣一路學下去,總有一天你會忘了最開始的學習目的。等你某一天回憶起來,你會覺得以前的困擾根本就不是個事兒,更不會找什麼解決方法。那時你在不知不覺中強大起來了,心裡的陰霾早就消散的無影無蹤陽光普照了。


謝邀,簡單說說我的想法,希望對你有所參考。如果你寄希望於用心學克服心理陰影,或許你會失望。任何人的強大,其基礎肯定不是來自某一門學問,而是來自你對自己力量的清晰認知。學問可以看做一種精神力量,但不是全部。

首先是身體力量,讓自己強壯起來,多參加體育鍛煉和體育運動,在運動中強健體魄,在運動中壯大精神,在運動中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果你了解王陽明和孔子,你會發現他們都是可以上馬賓士,下馬讀書的人。

其次才是不動心。為什麼能夠不動心?正如王陽明自己所言,「適宜」。到了合適的時候,干合適的事情。讀了書就去考學問,這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考上了自然是快樂,考不上也不必感到羞愧,因為對自己的力量有所了解,知道如何去做到「適宜」的事情。歸根到底,還是因為本身的強大。

如果要學心學,就不要總說失敗還是成功。陽明心學不是成功學。在陽明心學的體系里,並不以成功失敗看待問題,關鍵在於適宜或者說順應事物的發展。也就意味著,你首先要了解一切事物呈現出現在狀態的根由。比如中考,高考,你沒有得到理想的結果,其根源何在?是學習能力?是心理狀態?是身體和精力不足?等等。找到脈絡,然後主動去引導和改變。

比如被同學欺負,是因為身體不夠強壯,還是精神比較孱弱,還是成績比較差?這些都有可能。你能夠理清楚自己的脈絡,找到事情呈現出這種狀態的原因,才能找到善惡的脈絡,引導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就你而言,我的建議是,先強壯身體,交朋友,然後讀讀王陽明的傳記,當故事讀就可以。想像如果你遇到陽明先生所處的困境,你該如何去解決。試著去分析陽明先生做事的思路和方法。等到覺得可以理解了,然後再想想要不要學心學。

強大的身體和自足的精神才是自信心的來源。學問只是學問。學問能讓你更深刻,但不能直接給你成功和自信。

鍛煉身體,好好讀書,多交朋友,認真生活。


一個人,既要有能破心中賊的強大內心,也得有破山中賊的外在實力。否則,還是得被社會拋棄,被他人欺負。學習心學當然能克服心理陰影,但學習心學不是指你看一本《傳習錄》,那叫讀書。學習心學,是指學習「致良知」,去事上磨鍊。


能。不僅僅學習心學暫時能,學習儒學也暫時能、學習禪宗暫時能、學習心理學暫時能、學習數學暫時能、學習文學暫時能、學習政治暫時能、學習體育運動暫時能、聊天暫時能、上網暫時能,為啥?因為時間是存在的基本範疇啊。你在這個時間段心思做這個事,做這種選擇,那就沒有心理陰影存在的範疇了啊。

而且學習本身就是擺脫焦慮最有效的方式。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談心理陰影這是心理學擅長的啊…但是題主問的是用心學克服~

那我要先了解所謂心理陰影(題主就講了這麼點事,想要了解心理陰影,獲得安慰建議去心理學版塊,我可以換一套語彙和感情來回答)(在心學框架里,這些直接定義成私慾…凡是聖學,就是這麼無情)…接著再解釋心學的一些相關概念,再解釋心學如何克服私慾。

沒辦法太嚴謹,我只能用心學的語彙圍繞「心理陰影」來談。然後能不能克服,你自己去理解。去事上磨練試試。好吧?

  • 關於心理陰影,我只能理解為受過某種你暫時回憶不起來的影響,但絕不是你題里陳述的事件。嚴重影響了人格發展。遇到事老往不好的方向想,這是焦慮症

看了題主說家裡老讓忍一時風平浪靜,從小害怕一些事,中考失利、高考失利,有被同學欺負,以題主這種表述並非心理陰影。有過這種經歷的人太多了,真正造成陰影的原因需要專業的心理諮詢師才能給你解析出來。我認為有可能是融入集體失敗(通常家庭是人融入的第一個集體,學校是第二個,如果都失敗,會產生缺乏歸依感,導致一切評價的權力,對世界的解釋權,真相的闡述權都落到他人手裡)

但是即便了解了對你造成陰影的真正原因又能如何呢?除非來訪者本身具備實現自我價值的目的性,否則精神分析學派的治療終究只是讓你感到被理解。現代心理治療最終的誘導方向仍然是讓你漸漸不被情緒左右,融入集體而已,

  • 關於心學:心學起源可以追溯到堯舜禪讓,傳十六字,被儒家奉為十六字心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有晉朝杜撰一說,這裡不做考究,不是我搞學術不嚴謹,是因為王陽明沒考究,而這裡討論的是陽明心學,用的是他的觀點)。何況心學又叫陸王心學,陸象山可是說過:「六經皆我註腳」這話的。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本是良知,道就已經包括集體這些了。

每人才情天份,志向所在各不相同。道也不同,適合的集體也不同。

  • 人心惟危

那些欺辱、威脅、世界本就如此,人心本就如此。但「人心惟危」,可並不只指他人的心,在心學中王陽明多是指自己的心。

  • 心即理、心外無物

「心即理」,不是說心是客觀世界的真理。

「心外無物」不是指心裡沒感受到心外的物就不存在。那是禪宗,不是心學。

那些恐懼、焦慮的場景並沒有發生,只是你一遍遍在心中過著,心中已經存了這樣一種模子了,已經沒有在明覺精察的觀照現實了,沒有辦法實事求是了。已經陷入幻想,心中的理,已經不是天理了,知行合一也就無從談起了。

我這裡摘《傳習錄》原文

先生嘗語學者曰:「心體上著不得一念留滯,就如眼著不得些子塵沙。些子能得幾多?滿眼便昏天黑地了。」

又曰:「這一念不但是私念,便好的念頭亦著不得些子。如眼中放些金玉屑,眼亦開不得了。」

千萬不要預存一套觀念,無論這個觀念是好是壞。人的眼睛不僅僅是進了沒價值的沙,看事物會偏差。進了有價值的金玉屑,也是一樣的。

你當初形成的經驗只在當初,不在當下。只會阻礙你認識和看真切當下。不僅在人際關係上格物是如此,在科研工作格物也是如此啊,存著成見,便不聰明(這裡的聰明是耳聰目明的本義)便看不真切。

所以格者,「正」也,物者,「事」也。格物就是端正態度。

這裡不論人大才小才。能在格物上致良知,便已經入了心學了。能時時刻刻「存天理」,、「滅人慾」就足夠心安了。

  • 天理、人慾

心學裡說「存天理,滅人慾」的概念誤解的人最多,我必須提一下。

以你的心事為例。他人欺辱你,他人本這樣,至少那些人當時就這樣,這是天理,是客觀事實。父母或長輩否定你,那是因為「人心惟危」,是天理。什麼是私慾?你生了個恐懼心、戒備心、敵對心,這就是私慾。

蒙蔽了你」良知」、「才能」的是你的喜、怒、哀、樂、憂、思、懼,是你心中存著的這些私慾。

王陽明說:人但凡七情所感,大多都是過度的,很少有不及的。

防止一些人只是看王陽明一生功績,便圖個心學的名。心學重要概念還是解釋一下吧。

不學而知,是謂良知。不學而能,是謂良能。

人都是靠良知良能在事上磨練,才能明白,才能精進的。

學問之道無它,但求放心而已。你放不下心,良知便不能明白,不能明白,便體認不了天理。七情六慾便無法在「未發之中」的狀態,發了也會過度,而不能「中節」。私慾日生,困惑憂慮,碌碌以至於老死罷了。

你談孔子,談王陽明,喜歡偶像化,是不行的。

王陽明因言獲罪,得罪宦官,一路被追殺,躲在棺材裡,蹦出來說了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

下面再摘一段《傳習錄》,為方便理解,摘白話譯文:

先生說:「『專一』是『精研』所要達到的目的,『精研』是『專一』的實現手段。不是在『精研』之外另有『專一』。『精』字是米字旁,姑且就用米來做比喻:要使得大米純凈潔白,便是『專一』的意思;但是如果不對米進行舂簸篩揀精選,那麼大米便不能純凈潔白。舂簸篩揀便是『精研』的功夫,其目的也只不過是使大米純凈潔白罷了。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都是通過『精研』來達到『專一』的目的。其他諸如『博文』是『約禮』的功夫、『格物致知』是『誠意』的功夫、『道問學』是『尊德性』的功夫、『明善』是『誠身』的功夫,其中的道理都是一致的。」

人才力、志向不同,但在這「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世界中是相同的,「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心法也是相同的。

你一旦找到夭壽不二的事情,又豈有心情和心理陰影糾纏一刻呢?

這是這次回答里最重要的心學概念:夭壽不二。

不管你長命百歲,還是次日就涼涼,你都要去做的,不想換的。

這就是夭壽不二

先生曰:「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工夫說閑話、管閑事?」


Emm。。先虛榮的謝個邀。

先說答案,你所說的能克服。

心學可以讓你知道你是誰,你要幹什麼,事事物物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搞清楚了這些,明白了你自己的想法,陰影什麼的自然就不存在了。

就好像,有光的地方沒有陰影。

祝好。

讀傳習錄,讀孟子,讀憨山道德經解,別看翻譯,自己查漢典對應著理解,最好有個靠譜的有傳承的老師教。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加油。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