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认为「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但孩子讲老师说应该读 xié。又比如「一骑(jì)红尘妃子笑」,孩子说学校教的该读 qí。可这样的诗词还押韵吗?


诗词押不押韵从来不是某字是否要读某音的理由!

我们要明确几点:

一、语音是不断变化的,古时不押韵的字今天可以押韵,古时押韵的字今天可以不押韵;

二、语音的变化是系统的,也就是符合某条件的某个音会统一地变成另外一个音(可能偶尔有几个字不合规律);

如果以上明确了的话,我们来看一下「斜」的读音问题。

「斜」字中古是麻韵三等,与麻韵二等通押。麻韵到普通话的演变规律是:①二等开口在喉牙声母后读ia,其余声母后读a;②二等合口一律读ua;③三等开口(麻三没有合口)读ie(普通话翘舌音排斥齐齿呼,所以在翘舌音后读e)。

那么我们来看看有多少字受此影响变得不押韵。

手头只有平水韵,不过也没差

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一下吧!

里面不乏许多常用字

朝避猛虎,夕避长,磨牙吮血,杀人如

后不见来…独怆然而涕

承欢侍宴无闲,春从春游夜专

簌簌衣巾落枣,村南村北响缲,牛衣古柳卖黄

西园夜饮鸣。有华灯碍月,飞盖妨。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

钱塘自古繁…参差十万人。云树绕堤…天堑无…竞豪

……

所以你想怎么读?

如果你觉得可以全读a,那么你听没听说过「该死十三元」?

有读an的有读en的,找个统一标准我看看

如果你觉得你还是能读押韵了,一票入声字又能打死你。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这四句给我读押韵了我看看

所以,凡是想为了读诗押韵而更改字音的,都是违背历史客观规律的。正确做法是该怎么读就怎么读,规范读音是什么就怎么读。

如果你能找到有哪本字典上写著「斜」读xia的,我就是茄子。


把在空间发的转到知乎吧。

————————————————————————————————————————————————

辟谣

原先发了条说说,有好友说我有毒,我也觉得自己的用词很不恰当,就删了。但关于「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这一话题,我还是很想说点儿什么。

我个人觉得,就诗词部分而言,改的很好,非常好。

这一次读音的改动,至少在结果上,与上一次「七月流火」等词释义被乱改的事件完全不同。把「七月流火」解释成天气热是媚俗,增添新的释义是因为是错的人太多了;而用普通话,用今音去读旧诗,并没有什么错,甚至综合各方面考虑,这样读可以说是天然正确的。

当然,对我,以及比我更年长的人来说,我们在中小学阶段学的一些读法,比如斜读xiá、看读kān(从含义看,今人应该读kàn)、衰读cuī等等,也没错。是的,改不改都对,但改了以后更规范。并且,这个修改的成本并没有大部分人想的那么大,也基本没什么负面影响。

先说说为什么改了以后更规范。

就举下图中这个人民网评中出现的例子好了。

例1:山行

杜牧 (唐)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很多人学的时候斜读xiá。但这个音是叶音叶出来的。因为今天斜读xié就不押韵了,这才生造的。这个音决定不是这篇人民网官方传谣文所谓的「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正音』」。按文中所谓避免让杜牧陷入不押韵窘境的思路,我们也应该考虑考虑其他古人的感受。要叶音,总不能随缘叶音吧,要叶音就全叶上啊,可是实际上,仅有极少极少的几篇考虑过叶音,中小学阶段必学的更多韵文,读著不押韵却没人管。比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送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接受兴读xiāng。又比如: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押韵的是力、贼、得、息几个字,可是好像没人在意这几个字读著不顺嘴怎么办。杜甫和苏轼都陷入不押韵的窘境了,为什么没人救救他们呢?

例2: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贺知章 (唐)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个例子说实话,我觉得真特别搞笑。没人觉得衰读cuī顾头不顾腚吗?为什么不考虑一下来字的感受(cuī和lái不押韵)?当然,和xiá不一样,cuī倒真可以说它是正音。但是我实在想不明白教了这一个字的正音又能怎么样,和上面叶音一样,正音似乎也是随缘正音,没教几个,而且教了也看不出什么好的效果,反倒有不少人像这篇人民网评的作者一样,把正音和叶音混为一谈。这里若按普通话读shuāi,也可以说顾腚不顾头,回字又显得别扭了。古音今音横竖不能两全,那教这个cuī有什么用?还不如不瞎折腾,给相关专业的大学老师们留一张白纸。另,北大中文系教授孙玉文先生提出了一种说法,「衰」字应该是「?」,读如腮,窃以为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下面这篇文章https://m.sohu.com/a/283534113_488532/?pvid=000115_3w_a。

前面说的有点远。举这两个例子,只想说明这样一件事:从前的随缘读书音教学是非常混乱的。在教学过程中,有小部分作品教了一些特殊的字音,以便于学习者诵读,但这样的处理有时候不仅不能达到便于诵读的效果,甚至会产生误导;同时,更多的作品是全用普通话字音教授的,而这部分作品中,有大量的作品按今音读起来更不押韵,却没有在读音上做任何的处理。叶音本身就不是个好的办法(弄出这法子的朱熹自己都闹了不少笑话,在不是韵脚的地方强行叶音),而从学习成本上考虑,所谓的正音、读书音也不是中小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没必要做更多的推广(当然随缘正音明显更蠢,要教就认真教)。经过这一次的调整,全用今音来读诗,不仅先天正确,还会使教学更加规范。

下面说说为什么我认为修改成本很低以及基本没有负面影响。

很多人在说自己学过的这些字音是白背了,修改字音是媚俗是屈服于文盲等等。我觉得有这些考虑真的非常奇怪。我前面说过了,从前的规范也不是错的,如果觉得xiá了这么多年了不愿改,那就还这么读呗,叶音都出现几百年了,也算有根有据,又不是说有了这个新规范,大家就没有叶音的自由了。屈服于文盲更是无稽之谈,今人读今音居然被一棒子打成文盲也是可笑。很多人连自己从前学的读音是正音还是叶音都分不清,只是因为小时候多背了几个字音,就在自己并不明白的领域大放厥词乱扣帽子,这真的很反智。要真是因为一部分人的反智,在xiá文明正音xié野蛮出韵的呼声中,这件事就不了了之,那才是真的媚俗。

最后列下这篇传谣的人民网评的槽点:

1、

把今人用今音读诗比喻成「李鬼」是十分不恰当的。这件事本身并没错。

2、

「之乎者也」和「繁体字」招谁惹谁了?居然把今人用文言和繁体字说是抱残守缺。文言和繁体字本身并不是什么落后的东西。

3、

一个传谣的居然也谈「诚惶诚恐的敬畏之心」。

4、

「在改动时随意性太强,会带来简单粗暴、杂乱混淆甚至人文历史的断裂」,这说的是叶音吧。斜读xiá,就很随意,而且以作者为代表的很多人已经混淆了叶音和正音了。

5、

为什么只在乎杜牧一个人呢,杜甫苏轼等大诗人怎么就没人管呢?(此条见上文)

6、

后人要体会「唐诗的铿锵优雅,宋词的婉转清丽」,凭原来中小学阶段教的那几个字音,远远不够。几个字音并不能改变什么。

7、

怎么告诉孩子某处读音的别扭?请直接跟孩子说,字的读音不是一成不变的,随著时间是会变化的,古代人和现代人的语音差异很大。是的,孩子,如果你真的穿越了,你根本听不明白当时的中国话,所以还是少看些扯得没谱的穿越文穿越剧。如果觉得不够直观,可以点一下括弧里的链接(https://m.bilibili.com/video/av6278809.html?from=searchseid=15906489760374608724)给孩子看。音可能拟的不是很准,但足够说明问题了。这个问题我真的特别奇怪,大家都是学过马原的人,怎么就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语音,还偏偏要拿著叶音这种形而上学的产物当宝贝。

8、

诗词大会之类的综艺,完全称不上「曲高」「和众」。因为引入的专业知识再多一点儿收视率就保证不了了,所以只能背背诗。

9、

其实还有其他槽点,但是我懒得码字了。

如果还有疑问,我会尽我所知的答一下。附上原文截图。


作为瞎编乱造不被任何书本承认(事实上也不被广大人民群众承认)的音,xia当然是错误的,xie当然是斜唯一正确的读音。


出于诗歌美感考虑,在朗诵时最好按合律的韵音来读。除此之外日常不建议使用生僻的读法。

至于为了迎合群众而更改字的读音一事,我以为,这是非常没有意义的。不改,大部分人还是照原样读,日常生活也没有什么重大的影响;而一旦更改了过来,在阅读理解许多作品时就会引发一系列连锁的麻烦。而学了一生语文的人被告知自己好不容易学来的规律现在都变成错的了,心里未免很不平。


语言需要发展,有些读音大家都读错了,错了错了就对了,比较他是个普遍性的东西,他也在慢慢改进,而且历朝历代的读音都有所差异,又不是从上古到现在都说的普通话。

有时候就这样,明明是其他人的错,可是大家都错了,你就是错的了。


谢邀哦。一句广东老话就可以形容:斩脚趾避沙虫。今天因为多人说错就改读音,明天就能因为没钱改法律。脸都不要了还要文化干嘛。


改读了。貌似好多人都读错,于是将错就错。

还有个例子:确凿的凿,把zuo改成zao。

目的是让绝大多数人不读错。

个人反对这样做。


唐诗的韵律是根据唐代的发音来决定的,被称为中古音,与现在的发音很不一样,许多已经失传,所以发音纠偏是会出现的。不过,还是尽可能遵循原调会更好一些。毕竟,诗的韵也是很重要的欣赏诗的一部分。


谢邀

四个字:

吃饱了撑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