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晉楚齊秦,晉國崛起最晚。

齊國自西周時期就是強國大國,秦楚兩國經過春秋初期上百年的擴張都成長為巨無霸,特別是楚國。而晉國確經歷了67年的內戰,錯過了春秋初期的擴張機遇,直到到了春秋中期,齊桓公已經開始稱霸,晉國才統一。

但就崛起速度來看,晉國確是最快的,晉獻公二十多年的擴張成果幾乎超過了秦楚百年的成果,這才為晉文公的稱霸奠定了基礎。

從這個角度來看,在春秋初期,特別是晉國內戰開始後直到晉文公城濮之戰的上百年,楚國是強於晉國的。

而從晉文公稱霸開始,晉國世主夏盟,歷襄靈景厲悼平等等歷代國君,直到三晉分晉大約180年,在這段時間,除了晉靈公和晉景公初期,也就是楚莊王爭霸的中後期這段時間楚國佔上風外,其餘時間在晉楚爭霸中,基本是晉國占著上風和主動。

至於三家分晉到公元前403年三晉被正式列為諸侯這段時期,分開來看,三家都不是楚國的對手。但在這半個世紀中,三家基本上共進退,也與楚國爆發過幾次戰爭,基本上是三晉佔壓倒性優勢。至於戰國時期就不在討論之列了。

總得來看,在晉文侯死後,晉國分裂直到晉文公稱霸之前的上百年,晉楚基本沒有接觸,這一時期,楚國的國力佔了明顯上風。從晉文公稱霸到三家分晉,再到三家被正式列為諸侯的二百三十多年中,除了晉國內亂的幾個時期以及楚莊王爭霸的時期外,晉國國力基本上是強於楚國的。而人們關注的春秋歷史大多是自齊桓公稱霸開始都吳越爭霸的這段時間,作為春秋爭霸主旋律的晉楚爭霸中,晉國明顯是出於上風,它的外交環境不如楚國,東齊西秦北狄南楚基本是四面強敵,但戰績也明顯要強於楚國。從城濮之戰到湛阪之戰,晉楚十一戰晉國勝了九場,敗的兩次還是處於楚莊王稱霸時期。

總之,可以說,因為晉國崛起的較晚,滅亡的過早,所以楚國興盛的時間長於晉國。但晉楚直接接觸和爭鋒的兩百多年間,晉國的國力明顯強於楚國。


當然是晉國啦。最明顯的就是晉楚三大戰的戰場從最初的城濮南移到最後的鄢陵;楚國最早建衛國都來討好他,到最後許國還被晉國揍。這戰線不斷南移後推,足以說明誰牛逼水弱雞。


晉、楚兩國的歷史是一部春秋的中堅。晉、楚爭霸的歷史可以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晉文、襄主霸的時代,在這時期內,晉國差不多是中原實際的共主,楚國的勢力不能出方城以外。第二階段從晉靈公即位到景公滅狄止,在這時期內,晉勢衰而楚勢強,造成「蠻夷猾夏」的情勢。第三階段從晉景公伐齊到厲公敗楚止,在這時內期,晉、楚兩方勢均力敵,實行爭霸。第四階段從晉厲公伐鄭到欒氏奔楚止,在這時期內,晉勢強而楚勢衰,造成晉霸復興的局面。第五階段從晉欒氏奔楚到晉、楚第二次盟於宋止,在這時期內,晉國因內部分化,楚國也因受吳國的牽制,兩方都不能努力於爭霸事業,於是醞釀成國際和平的局面。盟宋之後,晉、楚共霸,中原消息趨於沉寂,而晉國所扶持起來的吳國和楚國所扶持起來的越國又突然強勝起來,南方鬧成相斫的形勢,北方政局的內部也在急劇變化;等到句踐稱霸,三家滅智,春秋的時代已告了結束。統看春秋史的全部,晉厲、悼復霸實是一個重要關鍵,因為晉國內部分崩是春秋時代的結束,而晉國內部分崩實由於向外發展過度;厲、悼二公時,晉的國力發揮得最為盡致,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晉的衰亂也就肇基於此時了。


晉厲公大敗楚國於鄢陵以後,就邀合齊、魯、宋、衛、邾諸國會於沙隨,預備伐鄭。在提起這回伐鄭的事之前,有一件魯國的故事應當補敘一下。當鄢陵之戰時,齊、魯、衛三國都出兵做晉國的援應。就在這時,魯國內部發生了變亂,只為大夫叔孫僑如與魯成公的母親穆姜通姦,想去掉與他並立的季孫氏和孟孫氏兩家,所以在成公將要出兵助晉的時候,穆姜就要求他趕走季孫和孟孫。成公說這事回來再談吧,穆姜聽了很不高興。成公一看情勢不對,先命宮中設了守備,然後出國。為了這一耽擱,他到鄢陵時已過了晉、楚戰期了。到這一次沙隨之會,叔孫僑如公報私仇,便派人向晉臣郤犫說了成公許多壞話。郤犫是晉國的公族大夫,新軍的將領,主管東方諸侯的事,權力很大的,他向僑如要了賄賂,就在晉侯面前進了讒言,訴說成公已有貳心於晉。於是晉侯不給魯侯面子,不去見他。


不久,晉國集合諸侯的兵伐鄭,成公又去赴會,穆姜重向成公提起舊話,成公始終不肯答應,依舊安置好了戒備然後動身。諸侯的兵駐在鄭西,魯兵又來晚了,駐在鄭東,不敢越過鄭境,只得向晉國請了接應,方才得與諸侯的兵一同會集。晉下軍佐知罃帶領諸侯的兵先侵陳、蔡兩國,諸侯留守的軍隊遷駐潁上,鄭國乘夜出來攻擊,齊、宋、衛三軍都大受損失。於此可見鄭國到底不弱。


魯叔孫僑如又派人去報告郤犫,說執政季孫行父等確有貳心於齊、楚,對晉國不忠實,於是晉人拘了季孫。魯侯派大臣子叔聲伯向晉國再三討饒,晉國才把季孫行父放回。叔孫僑如大失所望,奔齊去了。


鄭國因前次幫助楚國與晉兵在鄢陵開戰,得罪了晉國,又因楚共王為了援救他們竟被箭射壞了眼睛,感恩圖報,就一心向楚,對晉國的態度非常倔強,甚至派兵侵擾晉的邊境。衛兵救晉侵鄭。鄭伯叫太子到楚國去做押當,由楚國派兵替鄭國守御。晉侯又邀合了諸侯的兵連次伐鄭,深入鄭境,圍困鄭都。楚國也連次發動大兵救鄭,晉國竟不能十分得志。這時中原諸侯,大約齊、魯、宋、衛等國是從晉的,鄭、陳、蔡等國是從楚的。晉、楚爭點在鄭;楚國拿鄭國做前線,用來抵擋北力的南下。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電子書查看完整內容

電子書

國史講話: 春秋

顧頡剛

世紀文景出版社

¥18.00 會員免費


靈王會盟

公元前538年,即位剛三年的楚靈王向晉國發出了一份外交照會,表示希望按照第二次弭兵之會的約定,在楚國北部的申縣召集一次諸侯盟會。

楚使受命北上晉國之後,楚靈王向鄭國執政子產詢問道:

「你說,晉侯(晉平公)會表態支持我召集會盟嗎?你快說!」

子產非常肯定地回答:「他就算不情願,也奈何不了您。晉侯現在已經沒有心力跟您掰手腕兒了。」

作為夾在晉、楚兩大國間左右支應的鄭國當家人,子產的這番話還真不是刻意迎合楚靈王,而是如實說出了他對晉國內政的觀察和判斷——晉國沒落了

無獨有偶的是,就在此前一年(公元前539年),晉臣叔向也曾親口對來訪的齊國大夫晏嬰承認:

「晉,季世也。公厚賦為台池而不恤政,政在私門,其可久乎?」

——《史記·晉世家》

此時的晉國,異姓諸卿專權擅政的弊病已入膏肓之境。各家卿大夫都磨刀霍霍,盤算著要宰制朝堂。至於大權旁落的晉平公,能穩住手下這幫子權臣不起內訌已屬不易,根本無力圖遠。

晉國的衰落應該歸咎於自晉獻公以來削弱同姓公族、重用異姓諸卿的基本國策(關於這一點,可以參看舊文《剛加冕春秋霸主便淪為階下之囚,晉國史上最悲情的國君非他莫屬》)。

而相比於強臣弱主的晉國,楚國在鞏固公室權威這一點上要做得好得多。因為楚國對功臣大夫的限制歷來都非常嚴厲。

楚國之俗,功臣二世而爵祿收。

——《淮南子·人間訓》

在楚國,功臣封地不允許像晉國那樣世代相傳。非但不能世襲,甚至連封地的規模,楚國也要比晉小學多了。

晉國賞賜功臣以「邑」計,楚國賞賜功臣以「戶」計。邑數如果過百,那戶數就可能成千上萬。這裡邊兒可有著十倍甚至百倍的差距呢!

封邑的大小、收益的豐瘠直接決定了功臣們養得起多少私兵。晉平公時期,晉國僅韓氏和羊舌氏兩姓就有兵車共900乘,算起來這是一支將近七萬人的龐大武裝力量!反觀楚國,即便是鼎盛時期的若敖氏家族,也不過只有180乘兵車,兩萬人馬不到。

在楚國,與功臣賞邑的狹小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由國君直接控制的縣邑往往面積很大,武裝力量也非常強。縣邑多而且大,賞邑少而且小,這使得楚國的公室君權相比於功臣大夫顯得特彆強勢。

因此當晉平公在諸卿面前威風掃地的時候,楚靈王卻能如臂使指般牢牢地掌握住楚國的最高權力。

正是由於這一點制度上的差異,在晉楚爭霸持續了整整一個世紀之後,高度集權的楚國漸漸將一盤散沙的晉國甩開了一個身位。

聽到子產非常肯定地表示晉侯會向自己服軟,楚靈王的政治野心受到了極大的鼓舞。原本,第二次弭兵之會以後的天下格局是諸侯尊晉、楚兩國為共同霸主。現在晉國式微,原先的兩極世界眼看就要變成楚國一超獨霸了!憧憬著在即將召開的申縣會盟上登高一呼,遠近懾服,楚靈王掩飾不住內心的狂喜,繼續追問子產道:「那就是說,我現在予取予求,無所不能啦?」

眼看著楚靈王就要忘乎所以,子產義正辭嚴地告誡他說:

「求逞於人,不可;與人同欲,盡濟!」

——《左傳·昭公四年傳》

子產規勸楚靈王切莫仗恃著楚國的一家獨大而為所欲為,只有恪守公理,弘揚道義,才能贏得天下諸侯的尊重與擁戴。

對楚靈王身上那點兒飛揚跋扈的臭毛病,鄭子產是老早就領教過的。那個時候,他還不是「楚靈王」,而是「公子圍」

就在申縣會盟召開的四年之前,也就是公元前541年,公子圍因為與鄭國的豐氏之女訂了親,興高采烈地前往迎娶新夫人。

為了在鄭國這個中原小邦面前顯示自己尊貴的身份——楚國的令尹,楚王的叔叔——公子圍帶了大批兵器精良、盔甲鮮明的武士充任自己的儀仗隊。

望著公子圍龐大的隨行團隊,憂心忡忡的鄭國執政子產懷疑他是藉迎親之名來鄭國陰謀政變的,說什麼也不讓公子圍入城行禮。

雙方僵持了好長時間,最後還是公子圍的陪臣伍舉出主意說:「讓隨行甲士倒懸箭囊,以示囊中無備」,這才讓鄭國暫時解除了對他的戒心。

迎親成禮之後,公子圍隨即前往虢邑參加諸侯會盟。可是在鄭國吃閉門羹的教訓仍是沒能改變他張揚的做派。

《左傳》記載:

三月甲辰,盟。楚公子圍設服,離(通作「麗」)衛。

——《左傳·昭公元年傳》

盛裝出席的公子圍僭用楚王的儀仗,由兩名衛士執戈以為先導。他一亮相,與會諸侯一片嘩然。

眼見會場上流言四起,尷尬的楚國太宰伯州犁被迫出來打圓場:「公子圍的這套儀仗,那是出門的時候國君借給他的,絕非自作主張啊。」

話音未落,鄭國外交官子羽就反唇相譏:「君權也是能隨便借的嗎?只怕借了還就不還回去了呢!」

子羽一語成讖。就在會盟結束的當年冬天,回到楚國的公子圍果然發動政變,絞殺了自己的侄子——楚王夾敖,搖身一變成了「楚靈王」。

四年的光陰一晃而過,眼下,楚國又要在申縣召集諸侯會盟了。當年那個招搖過市而惹來非議無數的公子圍已經爬上了天下第一強國楚國的元首寶座,誰知道他那點兒臭德行又會在申縣會盟上作出什麼妖來呢?

節錄自「知乎」專欄——「晉公子讀《史記》」


晉楚爭霸

bc632 城濮之戰 晉勝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二十有八年春,晉侯侵曹,晉侯伐衛。公子買戍衛,不卒戍,刺之。楚人救衛。三月丙午,晉侯入曹,執曹伯。畀宋人。夏四月己巳,晉侯、齊師、宋師、秦師及楚人戰於城濮,楚師敗績。楚殺其大夫得臣。

bc627 泜水對峙 晉侵蔡失敗 楚勝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晉陽處父侵蔡,楚子上救之,與晉師夾泜而軍。陽子患之, 使謂子上曰 :「吾聞之,文不犯順,武不違敵。子若欲戰,則 吾退舍,子濟而陳,遲速唯命,不然紓我。老師費財,亦無益 也 。」乃駕以待。子上欲涉,大孫伯曰 :「不可。晉人無信, 半涉而薄我,悔敗何及,不如紓之 。」乃退舍。陽子宣言曰: 「楚師遁矣 。」遂歸。楚師亦歸。

bc624 楚圍江 晉周聯軍伐楚救蔡失敗 楚勝

?《左傳·文公三年》:楚師圍江。晉先仆伐楚以救江。冬,晉以江故告於周。

《左傳·文公三年》:王叔桓公、晉陽處父伐楚以救江, 門於方城,遇息公子朱而還。

《左傳·文公四年》:秋, 楚人滅江。

bc618 狼淵之戰 晉魯宋衛許聯軍救鄭失敗 楚勝

《左傳·文公九年》:范山言於楚子曰 :「晉君少,不在諸侯,北方可圖也 。」 楚子師於狼淵以伐鄭。囚公子堅、公子龍及樂耳。鄭及楚平。 公子遂會晉趙盾、宋華耦、衛孔達、許大夫救鄭,不及楚師。 卿不書,緩也,以懲不恪。

bc608 北林之戰 楚勝

《左傳·宣公元年》:秋,楚子侵陳,遂侵宋。晉趙盾帥師救陳、宋。會於棐林,以伐鄭也。楚蒍賈救鄭,遇於北林。囚晉解揚,晉人乃還。

bc607 晉趙盾率聯軍侵鄭,楚斗椒救鄭 楚勝

《左傳·宣公二年》:夏,晉趙盾救焦,遂自陰地,及諸侯之師侵鄭,以報大棘之役。楚斗椒救鄭,曰 :「能 欲諸侯而惡其難乎?」遂次於鄭以待晉師。趙盾曰:「彼宗競於楚,殆將斃矣。姑益其疾 。」乃去之。

bc600 柳棼之戰 晉救鄭,鄭伯敗楚師 晉勝

《左傳·宣公九年》:楚子為厲之役故,伐鄭。晉郤缺救鄭,鄭伯敗楚師於柳棼。國人皆喜,唯子良憂曰: 「是國之災也,吾死無日矣 。」

bc599 晉救鄭,逐楚師於穎北 晉勝

《左傳·宣公十年》:楚子伐鄭。晉士會救鄭,逐楚師於潁北。諸侯之師戍鄭。

bc597 邲之戰 楚勝

《左傳·宣公十二年》:楚子圍鄭。夏六月乙卯, 晉荀林父帥師及楚子戰於邲,晉師敗績。

bc585 晉逐楚師於繞角 晉勝

《左傳·成公六年》:晉欒書救鄭,與楚師遇於繞角。楚師還,晉師遂侵蔡。

bc585 楚申息之師御諸桑隧 楚勝

《左傳·成公六年》:楚公子申、公子成以申、息之師救蔡,御諸桑隧。趙同、趙括欲戰,請於武子,武子將許之。知莊子、範文子、韓獻子諫曰:「不可。吾來救鄭,楚師去我,吾遂至於此,是遷戮也。戮而 不已,又怒楚師,戰必不克。雖克,不令。成師以出,而敗楚之二縣,何榮之有焉?若不能敗,為辱已甚,不如還也 。」乃遂還。

bc583 晉欒書侵楚獲申驪 晉勝

《左傳·成公八年》晉欒書侵蔡,遂侵楚獲申驪。楚師之還也,晉侵沈,獲沈子揖初,従知、范、韓也。

bc582 晉伐鄭,楚侵陳救鄭,晉釋鍾儀以求成 楚勝

《左傳·成公九年》:欒書伐鄭,鄭人使伯蠲行成,晉人殺之,非禮也。兵交, 使在其間可也。楚子重侵陳以救鄭。

《左傳·成公九年》:晉侯觀于軍府,見鍾儀…「…事雖大, 必濟。君盍歸之,使合晉、楚之成 。」公従之,重為之禮,使歸求成。

未完待續


晉就像今天美國一樣,無論衛國 魯國 宋國安不安逸 該召集多國部隊干涉別人內政都是參加的,該壓著楚國 秦國 齊國的時候一點也不手軟,晉到從晉文公以後到三家分晉基本除了楚莊王時期一直都是公認的霸主


請想一下世主夏盟是哪個國家,晉的國力遠強於楚,從晉文公開始,除去個別短暫時間,晉都是諸夏之長。


自公元前9世紀,楚國在周王朝衰弱之際,趁勢吞併了漢水諸姬。至公元前7世紀初,楚國勢力範圍發展越過今天的淮河流域,威脅鄭、曹、宋、許、蔡、陳、衛等國,以至於達到中原諸侯鎮恐的局面。此時中原諸侯正唯鄭、齊、晉為強,但鄭國在庄公去時後陷入諸子爭位的內亂持續衰落,晉國雖強,但也在「曲沃代翼」中無暇外顧,只有齊國堪攖楚鋒。終於在公元前7世紀前葉,齊國在齊桓公在位時達到鼎盛,從而帶領諸夏「尊王攘夷」,糾合諸侯南討楚國,這次征伐以齊楚「召陵會盟」結束,客觀上抑制了楚的擴張,但並不能對楚造成實質性打擊。這段時期,晉國的影響力是比不上楚國的。「曲沃代翼」後,晉武公、晉獻公開始對外擴張,國力迅速上升,至晉文公時代,達到鼎盛局面。同時齊國在桓公去時候持續動亂,楚國也趁機北擴,干涉黃河流域曹、鄭、衛諸國內政,因此,生機勃勃的楚國與厚積薄發的晉國隨之爆發衝突。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戰,晉軍擊敗楚軍,一舉奠定晉國稱霸的局面,楚國結束了北方的擴張,但並未受到致命打擊。公元前7世紀後期至前6世紀前期,列國格局基本由晉楚主導,晉國略壓制楚國。此時西方的秦國開始崛起,東方的齊國開始復興,並與晉國爆發衝突,但都被晉國壓制著,晉國力之強大,可見一斑。因自身體制原因,晉文公之後,晉國國政逐漸由諸卿主導,國君與大夫之間矛盾時日顯著,爆發了「趙盾弒君」、「下宮之難」等一系列政治事件。楚成王的孫子楚莊王憑藉雄厚的國力,乘勢在「邲之戰」中擊敗晉軍,「問鼎中原」。此戰並未撼動晉國基礎,只是在戰略上奠定了晉楚分霸,秦齊並起的二霸二強列國政治結構。公元前6世紀中葉之後,晉國政治基本由六卿主導,外交相對保守,楚國則在楚靈王的窮兵黷武下侵蝕中原,滅掉蔡、陳,對北方保持高壓壓制。此時東方的吳、越開始崛起,晉國忙於對齊作戰,為了壓制楚國,開始扶植吳國擾疲楚國。公元前6世紀末,吳王闔閭在孫武的效力下,國富民強,一舉打破郢都,楚國陷入衰落,北方陳、蔡復國。公元前5世紀前期,晉國作為傳統強國,但宥於國君式微,諸卿傾軋,已難以趁機有所大的作為。齊國長期受晉國壓制和魯國牽制,無法染指中原。此時作為後期之秀的吳國在擊敗楚國,滅亡越國後實力暴增,北上爭奪霸主,先擊敗齊國,後與晉國「黃池會盟」,打破了晉楚共霸的政治局面。越王勾踐趁吳王夫差北進之際,偷襲吳國,並滅吳國,趁餘威震動中原,但根基尚淺,影響隨著勾踐去世而退出中原。這一時期,晉國忙於諸卿奪權,楚國開始在楚惠王帶領下慢慢復興,齊國也逐漸被權臣田氏奪權,秦國遠處西鄙,春秋爭霸戰爭逐漸減緩。公元前5世紀後期,晉國基本上被魏、趙、韓三家大夫瓜分完畢,戰國開始。

春秋時代,基本上是晉楚主導的歷史,齊、秦、吳、越出現不同程度的崛起。晉國在國力上不僅對抗著楚國,還壓制著齊、秦的發展。晉國長期在國力上是諸國無法撼動的。


三家分晉之後,楚國依然存在。

三晉滅亡了,楚國依然存在。

秦國統一六國,滅楚最艱難。

滅亡秦國的,也是來自楚國的劉項


晉楚之間11場直接戰爭先後為:

城濮之戰(晉勝)北林之戰(楚勝)柳棼之戰(晉勝)穎北之戰(晉勝)邲之戰(楚勝)晉楚繞角之役(晉勝)晉伐蔡攻楚破沈之戰(晉勝)鄢陵之戰(晉勝)彭城之役(晉勝)焦夷之戰(晉勝)湛阪之戰(晉勝)

其中規模較大的4場大戰分別為城濮之戰、邲之戰、鄢陵之戰、湛阪之戰,晉國勝3場。其餘7場小戰,晉國勝6場。楚國僅在楚莊王時期獲勝2場。在楚莊王時期的4次晉楚戰爭中,另外2場晉國獲勝。

晉楚爭霸過程中晉軍多次攻入楚國本土,但沒聽說過楚國攻入晉國本土。晉國在南方扶持的吳國後來更是把楚國國都都端了。

楚國占的優勢時期更長。

晉國優勢時期晉文公(趙盾)→欒書(荀林父)

趙武→荀瑤

除了文公,還有沒提到的景公之外。

晉國的優勢基本都是強勢的中軍將(執政卿)帶領。


楚跟齊晉二霸都對峙過,當然是楚更厲害


肯定是北方人說晉強,南方人說楚強

所以這題純屬引戰,沒有任何意義


春秋五霸和二戰後的形勢比較可以這麼想:晉相當於鵝麥瑞坷,齊相當於羅剎,楚相當於受羅剎支持的中國。你說誰能佔優勢,誰會佔優勢?


春秋中後期幾乎就是晉國的獨霸史,楚國雖然國土面積廣大存在時間長,但是自始至終都沒有「霸主」的機會,楚莊王名為五霸最後一位,實際只是帶領楚國一時能夠對抗秦、已經是六卿執政的晉國

楚「佔優勢」很難說,但就時間來看還是晉國長,畢竟中原姬姓大國,不是「蠻子」可以比較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