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专注在做好自己的事情上,用伟大的心做平凡的事情,不为一己之私,而是为客户、为家人、为员工、为社会,就是在这个事情上的「小圣人

就像金子一样,大圣人是大金块,小圣人是小金块,但都是圣人,成分都是纯金。但一般人的良知虽然生下来就与生俱来,但被后天的欲望所泯灭,金子染黑了,需要慢慢恢复金子的纯度。致良知了以后就达到纯金的程度,就是「小圣人

人人都可以成为小圣人。只要「去人欲,存天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阳明龙场悟道,悟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所谓追求做圣贤其实是要做回本来的自我,而做回自我可不就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吗?


王阳明 12 岁时从老家浙江余姚来到京城,也就是今天的北京。来到北京以后,王阳明开始在一个私塾里读书。有一天他问老师这样一个问题:「何谓第一等事?」

所以他的老师思考了一会儿,猛的咳嗽一声叫起来:「你小小年纪就不好好说话,你说的第一等事是不是人为啥活著?」


王阳明点了点头说,大概就是这样的意思。他的老师说:「这还不简单,人为啥活著,就是要好好读书学习,将来以后重科举、做大官、赚大钱。」


王阳明沉默了很久说:「老师,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人活著的目的或者说第一等事就是要做圣贤。」


他的老师大笑说:「你懂什么叫圣贤?」


王阳明回答说:「立德立功立言就是圣贤,或者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圣人。」


他的老师又大笑,说这太虚了,谁不会说大话呢。


王阳明并没有吹牛,从 12 岁起到他 36 岁,在贵州贵阳市修文县悟道创建心学。在这 20 多年的时间里,他刻苦读书,求知若渴,四处拜访专家学者,以希望能达到寻找到做圣贤的门路。最后,他终于在 1508 年达成所愿,创建心学。他所创建的心学,引导了无数人走向人生巅峰,并且他用自己的心学为自己建立了三大军工,流芳百世。


我们从王阳明立志的过程中至少能得出以下几点感悟了。


第一,立志要趁早,志向立得越早,就越有精力和时间来塑造你的志向。在有生之年你就能见到志向的实现。王阳明 12 岁立下做圣贤的志向,用了 20 多年时间,在达成所愿可见,任何一个志向的实现都不是简单的事,必须要付出无数的时间和精力。


第二,志向要远大要光明。王阳明立项做圣贤的志向看似很虚,其实是远大。而所有远大的志向都有个共同点,那就是王阳明所说的使命感。万物一体之仁,心为人民服务。简单而言,远大志向就是站在整个人类的角度,而不是个人角度来树立。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购买该盐选专栏查看完整 36 节内容

盐选专栏

度阴山讲阳明心学

度阴山 阳明心学专家

36 小节 | 4 小时

¥69.00 会员免费


谢邀,挺久没上知乎了。先给一个肯定的回答吧,可以。

我不如知乎上的许多人对王阳明的书看得很深,我只是浅浅地看了两遍传习录,现实也因为一些事情让我没太多时间专研我喜欢的中古古代哲学,我就从我自己结合现实的感受来聊一聊吧

首先问自己,为什么要以圣贤为目标,无论什么理由,首先要找到,或以功利或因经历又或因其他什么原因,先正确认知到自己以圣贤为目标的根本原因,这一点不需要欺骗自己,哪怕为了一点小虚荣哪怕是不太纯粹的目的,先认知到,自会在实践中逐渐改变,而且这也不是什么恶的,圣人也不曾灭绝七情六欲,阳明先生也讲过「适度」的概念

然后圣贤在你心目中是什么,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圣贤的样子,我认为圣贤是善良的,是有求知欲的,亦或是宽容的等等。有了目标便在生活中一言一行中要求自己改变自己。知行合一,知行不可分离,知行是共同进行的,没有先后区分。

王阳明先生一生所努力的,就是给人们带来一条成圣的路,如何成圣何为圣人,向著这个方向努力

另外以圣人为目标,现实则应更努力才是,本职工作尚不能完成又谈何圣贤。自阳明先生之后,未有一圣,从明末到现代长期处于混乱当中,到了现代,读了几千年书的中国,太平盛世的如今,读书人却越来越少,确实有些遗憾

学识尚浅,随便聊了几句,希望有所帮助吧


本人觉得可以,因为按照阳明先生说的,随自己意愿活出自我,人人皆可为圣人,当然前提是只要三观正常对社会和他人没有危害。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送你我超爱的八字真理,阳明先生临终遗言,我觉得短短八字足以道出阳明先生的光辉精神。


圣贤是一个结果,而成为圣贤可以帮助你解决非常多的实际问题,其实就是在问,你想不想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而已~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你的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


做圣贤不能这么简单理解,实际上这里的圣贤不是让你成为无欲无求 高高在上 尽善尽美 让人膜拜的完人,这里的做圣贤强调的不是结果 更强调的是过程,是追求成为圣贤的过程 这里的圣贤是个人梳理自己的人生目标 不断完善自己 不断积极进取 不断纠正自己人生的偏差 在实现自身人身目标的过程中 不断接近自己理想状态的过程 也就是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对圣贤的定义 所以每个人既然都在为自己的目标努力 实际上每个人都在成为圣贤的路上 只不过有的人 在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的路上 更付出 更努力 而有的人 付出的少 。 不过这些在成为自己的路上 走得远 付出的多的人 他们的人生境界越相近 所谓殊途同归


王阳明一生追求做圣贤。= 和尚一生妄图做佛。 做吃素戒色无欲的佛是否是所有人的人生的终极目标呢?


其实看到这个问题,第一反应是想起《传习录》里面写的一个故事:

先生锻炼人处,一言之下,感人最深。一日,王汝止出游归,先生问曰:「游何见?对曰:「见满街人都是圣人。」先生曰:「你看满街人是圣人,满街人倒看你是圣人在。」又一日,董萝石出游而归,见先生曰:「今日见一异事。」先生曰:「何异?」对曰:「见满街人都是圣人。」先生曰:「此亦常事耳,何足为异?」

其实,对于明悟后的王阳明来说,圣人不是做出来的,而是原本就存在于己身的,颇有一种孟子的「人人皆可成尧舜」,不同于孟子的人人皆有善端,需要培养将善端培养,便可成圣人。

六祖的偈子,大家都很了解,「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但是作为普通人来说绝对达不到这种境界,更多的是符合神秀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从王阳明的经历来看,他不是那种说了我要做圣人就成了圣人的人,而是通过各种尝试,最终在龙场悟道。

那么,在他看来,之所以每个人都是圣人却没有表现出来的原因,恰恰是你心中的圣人被遮蔽了:

在虔与于中、谦之同侍。先生曰:「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因顾于中曰:「尔胸中原是圣人。」于中起不敢当。先生曰:「此是尔自家有的,如何要推?」于中又曰:「不敢。」先生曰:「众人皆有之,况在于中,却何故谦起来?谦亦不得;」于中乃笑受。又论「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唤他作贼,他还忸怩;」于中曰:「只是物欲遮蔽:良心在内,自不会失,如云自蔽日,日何尝失了;」先生曰:「于中如此聪明,地人见不及此。」

为什么会如此,在《传习录》中同样有解释:

先生尝谓「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便是圣人。」直初闻之,觉甚易,后礼验得来,此个功夫著实是难。如一念虽知好善、恶恶,然不知不觉,又夹杂去了。才有夹杂,便不是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的心。善能实实的好,是无一念不善矣:恶能实实的恶,是无念及恶矣。如何不是圣人?故圣人之学,只是一诚而已。

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

这样要求可以成为每个人的人生终极追求么?


当然可以。

不过立志不易,朋友可以自己试一试。


康德说:人即目的。

补全了说:成圣即人生目的。

也就是说:其他都不能作为人生目的。

成圣,另一种说法是,回归本然。每个人内在都有神圣性(良知是其代表),堕落了而已。


不可以 房价太高


人的一生有限,目标是人的方向,只有执著才能使自已的生活有幸福感,成就感。


所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无。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王阳明的意思是人皆有圣贤的本心,只是后天被遮蔽了。

清洗干净本心,不需要任何教学都是圣贤。

因为一切行为天然得理。

我看了传习录有一个点不是很好。

王阳明对本心认知是必然善的。

现在都没办法证明人是必然善的。


同一个词不同的人会赋予不同意义,圣贤二字有的人看来是立德、立功、立言有的人则认为要超越人类认知。其实很多人的追求只是认为货卖帝王家甚至收入稳定就可以了


以什么作人生目标都可以,圣贤当然也可以。

我的理解: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做工程的都知道,关键部位的设计,安全系数都取的非常大,只要不是奔著找死去的,基本上都能满足要求。

人难于律己,以圣贤为目标,实在做不到也算是个君子;以君子做目标,做不到也就是个普通人;以普通人为目标,再做不到,那基本上就是小人了。

所以以圣贤为目标,在我看来就是取了一个最大的安全系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