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很多上海的家庭,都觉得上海家庭都普遍比较富有(个人认为,不引战,没有说不富裕就不是上海人的意思!只是单纯问问!!!)


并不是。拿自己身边的人来回答你。

我出生于1984年。当时家里因为徐家汇附近旧区拆除,在5岁之前都是在外面借房子住,父母是很一般的老百姓,父亲在菜市场工作,母亲在纺织厂工作。5岁以后(即1990年左右)旧区拆除改造成工房后搬回徐家汇。当时徐家汇并不是现在繁华的商圈,附近不是里弄房子就是棚户区,用我们上海话说就是下只角的地方。我清晰记得,当时我外婆外公住在离我家约一公里左右的华山路的里弄房子,九平方的2楼亭子间。陡峭阴暗的楼道,楼底公用的4户人家的灶间,没有卫生间,拉撒靠痰盂罐,每天要去固定的一个粪池倒痰盂罐。那时候还有一个亲戚,住在当时附近最大的棚户区--塘子泾。破破烂烂的房子,窗子是纸糊的,每逢下雨不是屋顶漏水就是窗户进水,一年总有几次雨大得让房子里水漫金山,需要用脸盆一盆一盆往外倒来排水。当时我们家能住上工房(虽然很小,2室户,但是有独立煤卫),已经算条件不错了。我的小学在天平路上,那时候基本同学们不是来自里弄,就是来自棚户区的,大家条件都差不多。

另外当时,上海市民也有很多住在一种叫「两万户」的房子中,比如我有个表弟,住在杨浦区的「两万户「,这种房子,一楼是公用的灶头间和简陋恶臭的公用厕所,二楼是居住的地方,房间也很小。房子质量比棚户区稍微好一点,但是也是非常破旧简陋。

初中那会(1996年-2000年)进了宛平南路上的一所中学。前几年上海市委市府的口号为「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城市发展得很快,市区的黄浦江上出现了2座大桥--南浦大桥和杨浦大桥。城市也逐渐开始拥有了地铁。依靠市政建设,很多市民面临了动迁的机会。比如我那个住在塘子泾的亲戚,动迁到了闵行区银都路,生活得到了改善,60来平的房子,独立煤卫。你说他们生活改善了么,当然!你说他们富裕了么?并没有。他们是有幸有机会动迁,初中时我有一同学,住在南模中学对面的老房子,10个平方(没有卫生间,灶头在房间外),至今都没有机会得到动迁。初中时候给我的感觉也是基本没有大富大贵的人家,虽然有1-2个同学那时候是住商品房的,也有碰到动迁的人家,但是就这么套房子,是用来住的,日子还是这么过。城市里虽然有了跨江大桥,但是看看杨浦大桥的下面,有多少棚户区,有多少滚地龙。那个时期还有一件大事就是国有企业职工的下岗大潮,我父母也在其中。那个危与机并存的时代,有人自己创业发了财,但更多的是和我父母一样,为了养家糊口到处到工作,最后还是平庸地工作到了退休。

高中时期(2000年-2003年)那是一个比较有趣的时期,这个时期是我真正接触到上海富人的时期。中考考了个不高不低的成绩,进入了康办附近的一所高中。那个学校那个时候又被成为高官子弟学校,班级里很多同学家境富裕。富裕的情况分为三类,一种是父母是领导的,一种是父母为外省市成功的商人的,一般这种家庭都住中环附近的别墅里;另一种是父母为外商或者港台同胞的,一般这种家庭都住在古北。他们家境条件如何优越?举个栗子,当时高一我生日,在和同桌还不太熟的情况下。我同学就直接送了我一个GBA游戏机。。。方以类聚,这些家境富裕的同学,毕业后也没怎么联系,当然一方面的原因是多数人出国去了。当然毕竟是考进去的,班级里屌丝们也是有一定比例的。熟悉徐汇的人,应该知道,当时上海南站旁边有个臭名昭著的垃圾山,我有个高中同学就住那里,后来动迁了,算原拆原还,搬到了马路对面的大楼房子里,还是那句话,生活有了改善,但是并不富裕。还有一个同学住在桂林西街的老房子里,2室户,和年迈的父母生活在一起。

大学时期(2003-2007年),考上了宝山某一本大学,那时候这所学校对外地学生招生比例不大,多数同学还是上海人。整个班级里让我感觉家庭条件殷实的,也最多2个。甚至有个同学,住在顺昌路的小小的老房子中,至今未能动迁的。在职研究生时期(2009-2012年),因为不是全日制学习,跟班上同学交情也不深,有一个本科同学跟我一起念了在职研究生的课程,她在银行工作,收入不错,有车,家里还是住老小区的新村房子里。

在我念大学的期间,我外婆家遇到动迁,因为我的户口在外婆这里,收益分到一套松江泗泾的房子。后来我工作了,目前是公司中层管理者,收入不算太高,也不算太低,年薪30万不到一点,结婚后和老婆呆在徐家汇老破小,父母呆在松江泗泾。想置换套房子改善下生活,却发现现在连置换套房子压力也很大。目前还没有小孩,在考虑要不要小孩,因为可能给不了孩子优越的生活。为什么我强调我的学历和职位,因为和同龄人想比,我的学历不算低,收入也不算太低,目前是这样的生活。房子是用来住的,大部分上海人的房子只能满足居住刚需,甚至很多上海人的条件满足不了刚需居住,只能负债买房,艰难度日。

所以可能上海的繁华会让人觉得这个城市里的人都很有钱,但是真正的有钱人比例是较低的。那些楼王的楼盘,天价的楼盘住著的多数也不是真正的上海本地人。


我是从小在上海长大的上海人,说句实在话。

不要有幸存者偏差,大部分土著家庭是没有非自住房的,又或是非自住房收益很低,不过就是借著房价上涨,资产才翻番的。看似富有,但是房子对你还有使用价值,你又不可能卖自己住的房子,你卖了住哪?非自住房的地段不好或者面积小等等,一年租金收益几个钱,心里没数吗,贷款还清了伐?大部分本地人收入仍然是低收入,流动资产少得可怜,要是低位入手的还好,高位入手的经济状况就更差了。

千万别一听到上海人,就觉得多富有,大多数土著生活水平可能还没你高。别总说几套几套的,恨不得把自己吹天上去,自己家里现金流量多少,净资产多少,消费能力有多高,心里都有数。

后续修改:家庭有几套房子怎么算呢,有的人会把直系亲属的算上,有的人会把配偶家的也算上。房子地段和面积千差万别,很多人光有套数没有质量,郊区loft 老破小也是一套,市区独栋也是一套,你是哪套?反正大家都会往多了吹,我的答案其实也是在嘲讽这种现象。

所以我把标准改成是否有「非自住房」,因为自住房是无法产生现金收益的,非自住房质量低,现金收益同样低,这些情况下生活水平还是低,这样就很好理解了。

上海住宅数量总共统计有多少你可以去查一下,再减去非土著购买的量,多少人手上还有非自住房的呢,高质量的非自住房又有多少?不要再说「我朋友多少套xx」了,我和我身边的同学有非自住房的也有不少,但少数个例反驳不了总体结论,不要有幸存者偏差。

永远记住二八定律。


不是,现实情况是大部分上海家庭都挺普通,日子过的一般,和大多数的城市居民差不多。

到上海十多年了。

大学做家教时候,有大多数家庭如下

A家小男孩,高三,父亲国企职工能保温保,母亲下岗后做点零工,主要还是照顾儿子。老国企的福利房,那种十几层筒子楼、厨房厕所共用、大开间隔开没阳台那种。男孩子后来考了个空乘专业,长得不错,身高也高,未来应该能找个不错的媳妇。

B女孩,父母做什么看不出来,住搭建的那种房子,两层、三十个平米左右,孩子读书一言难尽,努力但真的学不会,高三没带。

C双胞胎女孩,住一个大院子里的破楼房,就是那种三四十年代建的房子,还有个大楼梯在外面、然后有不封闭的走廊、一家一户大概两间房的宽度,窗户也开走廊上。住的地方是两间房,奶奶住客厅、爸妈和双胞胎各一间。后来还算不错,姐姐艺术类考了个一本、妹妹考了个三本。

D男孩,火车站附近,和A类似的筒子楼但好很多,两室一厅。男孩子后来考到了外地的一个二本,父亲在外地私企工作做技术人员,老国企出来的,母亲在附近的商场上班。

F女孩,条件较好,住在公寓楼,三室两厅,父亲是外企管理人员、母亲在街道办,读书不算努力,考了个大专。

G女孩,父亲是私企老板司机、母亲在小门店做营业员,家里买房较早,有公寓房一套,我带她时候她父亲按照我的建议买了一辆君越,算是提升生活品质了。后来考入一个大专。

工作时候,租住的地方是一个上海本地人为主的社区。

绝大部分那里的家庭都是普通家庭,一般中年夫妻都是一个人工作一个人带孩子。

我们楼长,儿子技校毕业后在附近的科技园做电工,憨厚老实,长得不算丑不算帅,最令她欣慰的是找了个本地老婆,老婆家里有两套房子,虽然都在外环附近,但至少不需要她儿子买了,也是其乐融融。

我的房东,父亲早逝、他妈妈辛苦在私企工作,赚钱买了一套一居室,给他娶了媳妇,还好媳妇是城郊结合部的,拆迁后分了两套房,就搬去了媳妇的房子里,他妈妈买的房子租给了我,他母亲就回了江苏老家去了。楼长阿姨每次见房东都耳提面命让他不要忘了他妈妈多辛苦、一定要孝顺妈妈、别把那套房子给卖了……

后来买了房子,老公房,隔壁邻居一对中年夫妻带个初中闺女。平时丈夫去附近物流公司上班,老婆在家,等闺女考上高中他们卖掉了房子,去外环外买了一套两室一厅,因为他们当时住的是一室户。老婆还显摆过几次她的奢侈品……蔻驰的包,看来也是工薪家庭。

邻居2,父母、儿子儿媳、一个刚出生的孙子(后来又生了二胎)。大两室户,有厅。父母已经不上班(可能是已经下岗),儿子儿媳都有工作,买了一辆10万内的合资车,幸福美满……除了,他们楼下的外公外婆……外公外婆年龄太大,外公已经丧失行动能力,我搬走之前两年只见他出门过一次,还是女婿背下去的。老太太脾气极怪,养了两只吉娃娃,走过他们门前一股臭味,但老太太天天自己头发梳的整齐、衣服穿的有型。

邻居3,一对离婚夫妻,都下岗了,丈夫找了个私企工作,妻子找了个搭伙过日子的男人,离婚不离家,一人住一间,已经工作的儿子住客厅……

以上是卖房子给我的房东告诉我的……

卖房子的房东,太太是个彪悍的女人,没工作带三岁的孙子。丈夫在旅游公司开大巴。儿子结婚后和父母同住,开始时候有份工作后跟朋友做生意,把自己家的房子「卖给」自己的生意伙伴,做了贷款,套出来40万。然后赔光,只落了一辆价值10万的街道赛……无奈把房子卖了,还掉贷款还有120多万。他们家里另一处老房子拆迁在某郊区赔了两套两居室,他们不满意,一直不肯接房产证,反复去上访,当然房子自己把门撬开租出去了……后来卖掉房子的120多万,先给在城隍庙卖黄金的儿媳妇买了辆宝马上下班(手动微笑.jpg),剩下的钱把房子装修一下,住了。还好儿媳妇家里有套学区房。

以上是住同一个小区的房东的妹妹告诉我的,她拉著我说:你看,你买这套房子赚了吧……

对,翻倍了。典型的败家子儿子。


先说结论,不是。

首先,说富有与否得明确富有的标准。净资产600万被胡润归类为富有,在美国有些标准也认为100万美元净资产可以达到入门级的「富裕」。有人认为600万的门槛低了。

《2019胡润财富报告》显示上海600万净资产(含房产)的家庭为60万户。按上海官方统计上海常住人口为2400w+,按三口一户平均计算,也有超过800万户。也就意味著在上海拥有600万净资产的居民不足整体居民数量的10%。

有很多人举例我朋友/周边/同事土著家庭,一套房子大几百万上千万云云。只要一套无贷房产就能破600万净资产。参照上海链家,我顺手搜了一下,全部挂牌出售的房产有近6万套,而总价为600万以上的套数为1.6万套,仅占总体数量的27%。这些600万以上的房产可能还有贷款之类的。所以,上海房产并不是很多人想像的那样「贵」。同时,也请不要把父母的房产和小家庭的房产叠加计算。事实上,上海居民按真正的「家庭」划分,也不是每家每户都有多套无贷房产的。

诚然,600万的净资产在我看来在上海也过得很拮据,远远称不上是富人,大部分600万净资产家庭在扣除房产后流动资金所剩无几。但客观上看,600万净资产已经排在了上海的前10%。

而残酷的是,我们印象中或者说网路世界给人们印象中的富裕,并不是数据意义上的富裕。各种app呈现给我们的是远超真实情况的「虚假现实」。要达到网路世界意义上的富裕,仅仅前10%远远不够,前5%甚至1%的人才能过上大家憧憬的「富裕」生活。

但无论如何,在认识到世界的残酷前,请先认清世界的真实。从自身举例,拒绝「我有一个朋友系列」做起...


在全国的政治正确看来

上海家庭不允许不富有

就像你读书不允许说女孩子长得矮

在美国不允许说黑人又笨又懒还没素质

所以

没错

都比较富裕

90后上海人结婚都是半个亿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