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寂寞

——浅谈他的散文

文 | 汪曾祺

(因篇幅所限有删减)

四十年前,我和沈先生到一个图书馆去,站在一架一架的图书面前,沈先生说:「看到有那么多人写了那么多书,我真是什么也不想写了!」古往今来,那么多人写了那么多书,书的命运,盈虚消长,起落兴衰,有多少道理可说呢。

文如其人。沈先生用手中一支笔写了一生,也用这支笔写了他自己。他本人就像一个作品,一篇他自己所写的作品那样的作品。

我觉得沈先生是一个热情的爱国主义者,一个不老的抒情诗人,一个顽强的不知疲倦的语言文字的工艺大师。

这真是一个少见的热爱家乡,热爱土地的人。他经常来往的是家乡人,说的是家乡话,谈的是家乡的人和事。他不止一次和我谈起棉花坡的渡船;谈起枫树坳,秋天,满城飘舞著枫叶。八一年他回凤凰一次,带著他的夫人和友人看了他的小说里所写过的景物,都看到了,水车和石碾子也终于看到了,没有看到的只是那个大型榨油坊。七十九岁的老人,说起这些,还像一个孩子。他记得的那样多,知道的那样多,想过的那样多,写了的那样多,这真是少有的事。他自己说他最满意的小说是写一条延长千里的沅水边上的人和事的。选集中的散文更全部是写湘西的。这在中国的作家里不多,在外国的作家里也不多。这些作品都是有所为而作的。

沈先生非常善于写风景。他写风景是有目的的。正如他自己所说:

一首诗或者仅仅二十八个字,一幅画大小不过一方尺,留给后人的印象,却永远是清新壮丽,增加人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张八寨二十分钟》)

风景不殊,时间流动。沈先生常在水边,逝者如斯,他经常提到的一个名词是「历史」。他想的是这块土地,这个民族的过去和未来。

读沈先生的作品常令人想起鲁迅的作品,想起《故乡》、《社戏》(沈先生最初拿笔,就是受了鲁迅以农村回忆的题材的小说的影响,思想上也必然受其影响)。他们所写的都是一个贫穷而衰弱的农村。地方是很美的,人民勤劳而朴素,他们的心灵也是那样高尚美好,然而却在一种无望的情况中辛苦麻木地生活著。

沈从文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个人得失事小,国家前途事大。他曾经明确提出:「民族兴衰,事在人为。」就在那样黑暗腐朽(用他的说法是「腐烂」)的时候,他也没有丧失信心。他总是想激发青年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事业上有以自现,在学术上有以自立。」他最反对愤世嫉俗,玩世不恭。在昆明,他就跟我说过:「千万不要冷嘲。」一九四六年,我到上海,失业,曾想过要自杀,他写了一封长信把我大骂了一通,说我没出息,信中又提到「千万不要冷嘲。」他在《&题记》中说:

「横在我们面前的许多事都使人痛苦,可是却不用悲观。社会还正在变化中,骤然而来的风风雨雨,说不定把许多人的高尚理想,卷扫摧残,弄得无踪无迹。然而一个人对于人类前途的热忱,和工作的虔敬态度,是应当永远存在,且必然能给后来者以极大鼓励的!」

他把希望寄托在几个明慧温柔,天真纯粹的小儿女身上。寄托在翠翠身上,寄托在《长河》里的三姊妹身上,也寄托在「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身上。

提起《边城》和沈先生的许多其它作品,人们往往愿意和「牧歌」这个词联在一起。这有一半是误解。沈先生的文章有一点牧歌的调子。所写的多涉及自然美和爱情,这也有点近似牧歌。但就本质来说,和中世纪的田园诗不是一回事,不是那样恬静无为。

沈先生的重造民族品德的思想,不知道为什么,多年来不被理解。「我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寄意寒星荃不察」,沈先生不能不感到寂寞。他的散文里一再提到屈原,不是偶然的。

寂寞不是坏事。从某个意义上,可以说寂寞造就了沈从文。寂寞有助于深思,有助于想像。「我有我自己的生活与思想,可以说是皆从孤独中得来的。我的教育,也是从孤独中得来的。」他的四十本小说,是在寂寞中完成的。他所希望的读者,也是「在多种事业里低头努力,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题记》)安于寂寞是一种美德。寂寞的人是充实的。

寂寞是一种境界,一种很美的境界。沈先生笔下的湘西,总是那么安安静静的。边城是这样,长河是这样,鸭案围、杨家岨也是这样。静中有动,静中有人。沈先生善长用一些颜色、一些声音来描绘这种安静的诗境。在这方面,他在近代散文作家中可称圣手。黑夜占领了全个河面时,还可以看到木筏上的火光,吊脚楼窗口的灯光,以及上岸下船在河岸大石间飘忽动人的火炬红光。这时节岸上船上都有人说话,吊脚楼上且有妇人在黯淡灯光下唱小曲的声音,每次唱完一支小曲时,就有人笑嚷。什么人家吊脚楼下有匹小羊叫,固执而且柔和的声音,使人听来觉得忧郁。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静中有动,以动为静,这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长久的传统。但是这种境界只有一个摆脱浮世的营扰,习惯于寂寞的人方能于静观中得之。齐白石题画云:「白石老人心闲气静时一挥」,寂寞安静,是艺术创作所必需的气质。一个热中于利禄,心气浮躁的人,是不能接近自然,也不能接近生活的。

沈先生「习静」的方法是写字。在昆明,有一阵,他常常用毛笔在竹纸书写的两句诗是「绿树连村暗,黄花入梦稀」。我就是从他常常书写的这两句诗(当然不止这两句)里解悟到应该怎样用少量文字描写一种安静而活泼,充满生气的「人境」的。

《从文自传》是一本奇特的书。这本书可以从各种角度去看。你可以看到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湘西一隅的怕人生活,了解一点中国历史;可以看到一个人「生活陷于完全绝望中,还能充满勇气与信心始终坚持工作,他的动力来源何在」,从而增加一点自己对生活的勇气与信心。沈先生自己说这是一本「顽童自传」。

沈先生的语言文字功力,是举世公认的。所以有这样的功力,一方面是由于读书多。「由《楚辞》、《史记》、曹植诗到『桂枝儿』曲,什么我都欢喜看看」。我个人觉得,沈先生的语言受魏晋人文章影响较大。另外一方面,是从生活学。沈先生说:「本人学惯用笔还不到十年,手中一支笔,也只能说正逐渐在成熟中,慢慢脱去矜持、浮夸、生硬、做作,日益接近自然。」(《从文自传·附记》)沈先生写作,共三十年。头一个十年,是试验阶段,学习使用文字阶段。当中十年,是成熟期。这些散文正是成熟期所写。成熟的标志,是脱去「矜持、浮夸、生硬、做作」。

沈先生说他的作品是一些「习作」,他要试验用各种不同方法来组织铺陈。这几十篇散文所用的叙事方法就没有一篇是雷同的!

「一切作品都需要个性,都必需浸透作者人格和感情,想达到这个目的,写作时要独断,彻底的独断!(文学在这时代虽不免被当作商品之一种,便是商品,也有精粗,且即在同一物品上,制作者还可匠心独运,不落窠臼,社会上流行的风格,流行的款式,尽可置之不问。)(《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这在今天,对许多青年作家,也不失为一种忠告。一个作家,要有自己的风格,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必需耐得住寂寞,不要赶时髦,不要追求「票房价值」。

文字丨汪曾祺,本文摘自《读书》杂志1984年第8期


任何作品的欣赏,一定是结合读者自己的阅历来的,读者能从生活中得到多少切身感触,就能够从作品中看到多少人生百态以及才能够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因此才会有读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会对作品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我们在读一部作品的同时,其实看到了也是读者自己的人生轨迹。

就沈从文来说,他的作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表现了表现了一个理想的湘西。比如《边城》《三三》等等。文中的女孩子充满了真善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淳朴和谐,善良。同时当地风俗也充满著民族的特色。而这些都鲜明的和当时战乱的中国形成了一个对比。同时,沈从文所描写的。美好的湘西世界。也是为了从中发掘出中国真正的民族精神,一种内在的,顽强的生命力。

另一种类型则表现了一种对都市的讽刺。都市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虚伪,和一种内在的空虚。比如《八骏图》表面上的德高望重的教授,学者,却有一种内在的匮乏。而文中的我在写给未婚妻的信中,也表达了自己最后决定停留在海边被黄色穿黄色衣服的女子所诱惑。

对湘西的怀念和对都市的讽刺,构成了两种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两种不同文化状态下的社会。他所展现的也是他所批判的和它所怀念的。而在其中我们看到的是文字背后一颗热切的心。这其中是对中国人内在生命力的怀念。也是对都市道德,对于人们心灵的侵蚀的痛切的深思。

同时,沈从文的作品还展现了一些湘西的特色以及自己内心的想法,人物轨迹等等。比如说《湘行散记》。同时沈从文作品。还有一个特点是文体丰富。沈从文的作品没有明显的情节和呃人物。呈现出了一种水一般自然的状态。而在沈从文早期的作品中也充满著对于各种各样的文体的尝试。比如说通篇采用对话。或者无意识的情节描写。

因此我们可以说沈从文的作品。不仅在不仅在内容上丰富,在情感上热切,在描写场景上诗情画意,如水一般流畅自然,而这背后是一个。真诚的心灵。

不折不从,亦慈亦让。

赤子其人,星斗其文。

可以说是对沈从文非常贴切的评价了。


虽然听起来玄妙,但是一定要从逐个生动的人物去体会他们所经历的事物,又需要从高于个人情趣的角度去回味,也就是从「人世」的高度再审视一下这些故事里情节中的小人物。然后你就会发现沈从文根本没有打算输入或者改变什么观念,他只是把他所看到和想到的写下来了。因为作者本人超高的审美情趣,这种自抒胸臆也总是能够打动常人。

13年写过一篇读后感,当时的自己真的得到了不少启悟。文章地址: https://mp.weixin.qq.com/s/hBdzD-haeSgcKCFgLU-CWg

「所以,沈从文并不是一个改造者。他只是爱念旧,时常作下一点悲喜交杂的记录。结果一作数十载,仿佛什么都写尽了,又仿佛什么都没有写。」


只看过沈从文的《边城》

但从边城中算是体味到一些。

我觉得沈从文的笔下有那种不经修饰的野性的风格。这种野性透露著某种生机,某种野性。

私认为,欣赏沈从文的作品,还是从人物入手,去试著体味人物迸发出的灵性和生机。特别是那种山水之中。把自己想像成一头小兽。去体味。


沈从文的作品,就像春天的水,秋天的风,夏天的梦,冬日的雪,无须刻意地去解读、剖析,只需要静静地去阅读、感悟,文中的美,自然会生长于心间。


沈先生的作品很多,大多的文笔细腻美好,尤其边城被誉为现代人的一篇桃花源记,可见沈先生内心有一处美好的地方,有欣赏美发现美的一颗心。沈先生的一生是坎坷的,晚年还被要求扫女生厕所,到他始终有的是一颗乐观而充满希望的心。至于如何欣赏最重要的则是一点知人论世,用心去体会沈从文先生笔下的那些美好那些朴实


《边城》的每一个文字都吸引我,自然景观引人入胜,生活约定俗成,人物命运令人唏嘘感慨,生活在现代文明下的我们不禁思索,文明带给我们的极大的创造力和破坏力


沈从文,一个现代文学家,他的一生坎坷,无数的辛酸让他体吾了人生百态。而正是生活的中的酸甜苦辣造就了这位现代充满生活气息的艺术家。所以看沈从文的作品应该要与生活相联系,同时,我们要从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来看待他的作品,来体悟他内心深处的(向往)。


我也姓沈,沈从文先生的《湘行散记》和边城不错,清新自然,揭露社会!如果1989年先生才逝去,那么诺贝尔文学奖就给他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