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的寂寞

——淺談他的散文

文 | 汪曾祺

(因篇幅所限有刪減)

四十年前,我和沈先生到一個圖書館去,站在一架一架的圖書面前,沈先生說:「看到有那麼多人寫了那麼多書,我真是什麼也不想寫了!」古往今來,那麼多人寫了那麼多書,書的命運,盈虛消長,起落興衰,有多少道理可說呢。

文如其人。沈先生用手中一支筆寫了一生,也用這支筆寫了他自己。他本人就像一個作品,一篇他自己所寫的作品那樣的作品。

我覺得沈先生是一個熱情的愛國主義者,一個不老的抒情詩人,一個頑強的不知疲倦的語言文字的工藝大師。

這真是一個少見的熱愛家鄉,熱愛土地的人。他經常來往的是家鄉人,說的是家鄉話,談的是家鄉的人和事。他不止一次和我談起棉花坡的渡船;談起楓樹坳,秋天,滿城飄舞著楓葉。八一年他回鳳凰一次,帶著他的夫人和友人看了他的小說裏所寫過的景物,都看到了,水車和石碾子也終於看到了,沒有看到的只是那個大型榨油坊。七十九歲的老人,說起這些,還像一個孩子。他記得的那樣多,知道的那樣多,想過的那樣多,寫了的那樣多,這真是少有的事。他自己說他最滿意的小說是寫一條延長千里的沅水邊上的人和事的。選集中的散文更全部是寫湘西的。這在中國的作家裡不多,在外國的作家裡也不多。這些作品都是有所為而作的。

沈先生非常善於寫風景。他寫風景是有目的的。正如他自己所說:

一首詩或者僅僅二十八個字,一幅畫大小不過一方尺,留給後人的印象,卻永遠是清新壯麗,增加人對於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張八寨二十分鐘》)

風景不殊,時間流動。沈先生常在水邊,逝者如斯,他經常提到的一個名詞是「歷史」。他想的是這塊土地,這個民族的過去和未來。

讀沈先生的作品常令人想起魯迅的作品,想起《故鄉》、《社戲》(沈先生最初拿筆,就是受了魯迅以農村回憶的題材的小說的影響,思想上也必然受其影響)。他們所寫的都是一個貧窮而衰弱的農村。地方是很美的,人民勤勞而樸素,他們的心靈也是那樣高尚美好,然而卻在一種無望的情況中辛苦麻木地生活著。

沈從文不是一個悲觀主義者。個人得失事小,國家前途事大。他曾經明確提出:「民族興衰,事在人為。」就在那樣黑暗腐朽(用他的說法是「腐爛」)的時候,他也沒有喪失信心。他總是想激發青年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事業上有以自現,在學術上有以自立。」他最反對憤世嫉俗,玩世不恭。在昆明,他就跟我說過:「千萬不要冷嘲。」一九四六年,我到上海,失業,曾想過要自殺,他寫了一封長信把我大罵了一通,說我沒出息,信中又提到「千萬不要冷嘲。」他在《&題記》中說:

「橫在我們面前的許多事都使人痛苦,可是卻不用悲觀。社會還正在變化中,驟然而來的風風雨雨,說不定把許多人的高尚理想,卷掃摧殘,弄得無蹤無跡。然而一個人對於人類前途的熱忱,和工作的虔敬態度,是應當永遠存在,且必然能給後來者以極大鼓勵的!」

他把希望寄託在幾個明慧溫柔,天真純粹的小兒女身上。寄託在翠翠身上,寄託在《長河》裏的三姊妹身上,也寄託在「一個多情水手與一個多情婦人」身上。

提起《邊城》和沈先生的許多其它作品,人們往往願意和「牧歌」這個詞聯在一起。這有一半是誤解。沈先生的文章有一點牧歌的調子。所寫的多涉及自然美和愛情,這也有點近似牧歌。但就本質來說,和中世紀的田園詩不是一回事,不是那樣恬靜無為。

沈先生的重造民族品德的思想,不知道為什麼,多年來不被理解。「我作品能夠在市場上流行,實際上近於買櫝還珠,你們能欣賞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後蘊藏的熱情卻忽略了,你們能欣賞我文字的樸實,照例那作品背後隱伏的悲痛也忽略了。」「寄意寒星荃不察」,沈先生不能不感到寂寞。他的散文裏一再提到屈原,不是偶然的。

寂寞不是壞事。從某個意義上,可以說寂寞造就了沈從文。寂寞有助於深思,有助於想像。「我有我自己的生活與思想,可以說是皆從孤獨中得來的。我的教育,也是從孤獨中得來的。」他的四十本小說,是在寂寞中完成的。他所希望的讀者,也是「在多種事業裏低頭努力,很寂寞的從事於民族復興大業的人。」(《&題記》)安於寂寞是一種美德。寂寞的人是充實的。

寂寞是一種境界,一種很美的境界。沈先生筆下的湘西,總是那麼安安靜靜的。邊城是這樣,長河是這樣,鴨案圍、楊家岨也是這樣。靜中有動,靜中有人。沈先生善長用一些顏色、一些聲音來描繪這種安靜的詩境。在這方面,他在近代散文作家中可稱聖手。黑夜佔領了全個河面時,還可以看到木筏上的火光,吊腳樓窗口的燈光,以及上岸下船在河岸大石間飄忽動人的火炬紅光。這時節岸上船上都有人說話,吊腳樓上且有婦人在黯淡燈光下唱小曲的聲音,每次唱完一支小曲時,就有人笑嚷。什麼人家吊腳樓下有匹小羊叫,固執而且柔和的聲音,使人聽來覺得憂鬱。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靜中有動,以動為靜,這是中國文學的一個長久的傳統。但是這種境界只有一個擺脫浮世的營擾,習慣於寂寞的人方能於靜觀中得之。齊白石題畫雲:「白石老人心閑氣靜時一揮」,寂寞安靜,是藝術創作所必需的氣質。一個熱中於利祿,心氣浮躁的人,是不能接近自然,也不能接近生活的。

沈先生「習靜」的方法是寫字。在昆明,有一陣,他常常用毛筆在竹紙書寫的兩句詩是「綠樹連村暗,黃花入夢稀」。我就是從他常常書寫的這兩句詩(當然不止這兩句)裏解悟到應該怎樣用少量文字描寫一種安靜而活潑,充滿生氣的「人境」的。

《從文自傳》是一本奇特的書。這本書可以從各種角度去看。你可以看到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湘西一隅的怕人生活,瞭解一點中國歷史;可以看到一個人「生活陷於完全絕望中,還能充滿勇氣與信心始終堅持工作,他的動力來源何在」,從而增加一點自己對生活的勇氣與信心。沈先生自己說這是一本「頑童自傳」。

沈先生的語言文字功力,是舉世公認的。所以有這樣的功力,一方面是由於讀書多。「由《楚辭》、《史記》、曹植詩到『桂枝兒』曲,什麼我都歡喜看看」。我個人覺得,沈先生的語言受魏晉人文章影響較大。另外一方面,是從生活學。沈先生說:「本人學慣用筆還不到十年,手中一支筆,也只能說正逐漸在成熟中,慢慢脫去矜持、浮誇、生硬、做作,日益接近自然。」(《從文自傳·附記》)沈先生寫作,共三十年。頭一個十年,是試驗階段,學習使用文字階段。當中十年,是成熟期。這些散文正是成熟期所寫。成熟的標誌,是脫去「矜持、浮誇、生硬、做作」。

沈先生說他的作品是一些「習作」,他要試驗用各種不同方法來組織鋪陳。這幾十篇散文所用的敘事方法就沒有一篇是雷同的!

「一切作品都需要個性,都必需浸透作者人格和感情,想達到這個目的,寫作時要獨斷,徹底的獨斷!(文學在這時代雖不免被當作商品之一種,便是商品,也有精粗,且即在同一物品上,製作者還可匠心獨運,不落窠臼,社會上流行的風格,流行的款式,盡可置之不問。)(《從文小說習作選·代序》)」這在今天,對許多青年作家,也不失為一種忠告。一個作家,要有自己的風格,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必需耐得住寂寞,不要趕時髦,不要追求「票房價值」。

文字丨汪曾祺,本文摘自《讀書》雜誌1984年第8期


任何作品的欣賞,一定是結合讀者自己的閱歷來的,讀者能從生活中得到多少切身感觸,就能夠從作品中看到多少人生百態以及纔能夠有自己獨特的體會。因此才會有讀者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會對作品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我們在讀一部作品的同時,其實看到了也是讀者自己的人生軌跡。

就沈從文來說,他的作品分為兩種類型。一種類型表現了表現了一個理想的湘西。比如《邊城》《三三》等等。文中的女孩子充滿了真善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淳樸和諧,善良。同時當地風俗也充滿著民族的特色。而這些都鮮明的和當時戰亂的中國形成了一個對比。同時,沈從文所描寫的。美好的湘西世界。也是為了從中發掘出中國真正的民族精神,一種內在的,頑強的生命力。

另一種類型則表現了一種對都市的諷刺。都市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虛偽,和一種內在的空虛。比如《八駿圖》表面上的德高望重的教授,學者,卻有一種內在的匱乏。而文中的我在寫給未婚妻的信中,也表達了自己最後決定停留在海邊被黃色穿黃色衣服的女子所誘惑。

對湘西的懷念和對都市的諷刺,構成了兩種鮮明的對比,展現了兩種不同文化狀態下的社會。他所展現的也是他所批判的和它所懷唸的。而在其中我們看到的是文字背後一顆熱切的心。這其中是對中國人內在生命力的懷念。也是對都市道德,對於人們心靈的侵蝕的痛切的深思。

同時,沈從文的作品還展現了一些湘西的特色以及自己內心的想法,人物軌跡等等。比如說《湘行散記》。同時沈從文作品。還有一個特點是文體豐富。沈從文的作品沒有明顯的情節和呃人物。呈現出了一種水一般自然的狀態。而在沈從文早期的作品中也充滿著對於各種各樣的文體的嘗試。比如說通篇採用對話。或者無意識的情節描寫。

因此我們可以說沈從文的作品。不僅在不僅在內容上豐富,在情感上熱切,在描寫場景上詩情畫意,如水一般流暢自然,而這背後是一個。真誠的心靈。

不折不從,亦慈亦讓。

赤子其人,星斗其文。

可以說是對沈從文非常貼切的評價了。


雖然聽起來玄妙,但是一定要從逐個生動的人物去體會他們所經歷的事物,又需要從高於個人情趣的角度去回味,也就是從「人世」的高度再審視一下這些故事裡情節中的小人物。然後你就會發現沈從文根本沒有打算輸入或者改變什麼觀念,他只是把他所看到和想到的寫下來了。因為作者本人超高的審美情趣,這種自抒胸臆也總是能夠打動常人。

13年寫過一篇讀後感,當時的自己真的得到了不少啟悟。文章地址: https://mp.weixin.qq.com/s/hBdzD-haeSgcKCFgLU-CWg

「所以,沈從文並不是一個改造者。他只是愛念舊,時常作下一點悲喜交雜的記錄。結果一作數十載,彷彿什麼都寫盡了,又彷彿什麼都沒有寫。」


只看過沈從文的《邊城》

但從邊城中算是體味到一些。

我覺得沈從文的筆下有那種不經修飾的野性的風格。這種野性透露著某種生機,某種野性。

私認為,欣賞沈從文的作品,還是從人物入手,去試著體味人物迸發出的靈性和生機。特別是那種山水之中。把自己想像成一頭小獸。去體味。


沈從文的作品,就像春天的水,秋天的風,夏天的夢,冬日的雪,無須刻意地去解讀、剖析,只需要靜靜地去閱讀、感悟,文中的美,自然會生長於心間。


沈先生的作品很多,大多的文筆細膩美好,尤其邊城被譽為現代人的一篇桃花源記,可見沈先生內心有一處美好的地方,有欣賞美髮現美的一顆心。沈先生的一生是坎坷的,晚年還被要求掃女生廁所,到他始終有的是一顆樂觀而充滿希望的心。至於如何欣賞最重要的則是一點知人論世,用心去體會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那些美好那些樸實


《邊城》的每一個文字都吸引我,自然景觀引人入勝,生活約定俗成,人物命運令人唏噓感慨,生活在現代文明下的我們不禁思索,文明帶給我們的極大的創造力和破壞力


沈從文,一個現代文學家,他的一生坎坷,無數的辛酸讓他體吾了人生百態。而正是生活的中的酸甜苦辣造就了這位現代充滿生活氣息的藝術家。所以看沈從文的作品應該要與生活相聯繫,同時,我們要從他所生活的時代背景來看待他的作品,來體悟他內心深處的(嚮往)。


我也姓沈,沈從文先生的《湘行散記》和邊城不錯,清新自然,揭露社會!如果1989年先生才逝去,那麼諾貝爾文學獎就給他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