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不是特别了解创作背景吧,感觉不怎么看得懂题记。大概有以下问题:

①为什么作者要放弃「多数」(包括文艺爱好者、学生),只预备给「本身已离开了学校,或始终就无从接近学校,还认识些中国字,置身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以及说谎造谣消息所达不到的那种职务上,在那个社会里生活,而且及其关心全国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的人去看

②本书与「民族复兴大业」的关系是什么

③题记最后提到的「怀古的幽情」、「苦笑」、「噩梦」、「勇气同信心」是指什么


感谢邀请。

沈从文有一本书叫《从文自传》,我读的97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作品(校图书馆翻到的藏本),里面包含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记录自己从出生到二十岁之间的事,另一部分是沈其它几部作品的题记,这本书写成于1932年。书中有一篇「《从文小说习作选集》代序」,里面谈到当时写《边城》的初衷。

两年前,我常见有人在报章杂志上写论文和杂感,针对著「民族文学」问题「农民」文学问题有所讨论。讨论不完,补充辱骂。我当时想:这些人既然知识都丰富异常,引经据典头头是道,立场又各不相同,一时必不会有如何结论,派谁来证实,谁又能证实?我这乡下人正闲著,不妨试来写一个小说看看罢。因此《边城》边问了世。这作品原本接近于一个小房子的设计,用少料,占地少,希望他既经济又不缺少空气和阳光。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注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凡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上文这段话可以恰如其分的对应答主的问题,沈从文在题记几乎有点「傲娇」说放弃大多数,其实有这么一层意思,你们不是老抨击哥们的作品吗,哥们写作品压根不是给你们这帮人看的,也不屑于给你们看,哥的作品写给那些真正的淳朴善良的国人看。这里沈从文很明显的表达了对于那些吹毛求疵、没事找事的所谓「评论家」们的不满。

他认为在这样的一个动乱不安的年代,国家真正的前进需要依靠那些淳朴善良的国民,而不是这些无益的「评论家」们。

至于「苦笑」「噩梦」则是说,当时世风日下的社会之中,像「边城」里描述的这般社会图景,只能是有志者们内心深处的一份希冀,一份追求,而在当时的情况下无法实现。

电影「邪不压正」中只会五个字的华北第一影评人潘公公

有很多方面,只简单说一个方面。《边城》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这个爱情故事里的人物有翠翠,傩送,天保,还有「磨坊」。

首先说翠翠和傩送。

傩送和翠翠互相喜欢,但是不通心意。两人在文中有三次误会:1傩送第一次见翠翠便喜欢上了,邀请她到家里坐坐,但是翠翠误会傩送要她去妓院看看,便生气拒绝了。2.傩送想要翠翠给他渡船,翠翠害羞不知所措仓皇逃走,傩送神伤。3.傩送为翠翠唱山歌传心意,而翠翠没有明白这山歌为谁而唱,只觉得好听喜欢。(哥哥天保也喜欢翠翠,到兄弟二人选择公平竞争,可天保嗓子不好,傩送为自己唱的同时也代哥哥唱,使得翠翠不明山歌是谁唱给谁的)

接二连三的误会,傩送的感情没有得到翠翠的回应,而翠翠没有准确接受到傩送喜欢的信号,两人之间有一道感情的门没有打开。直到天保意外死亡,顺顺船总和傩送对老船工心生误会,觉得是老船工犹豫不觉得行为使得天保丧命。傩送愤然离开,但也表明不会为了金钱而选择「磨坊」(有钱姑娘)。后来,老船工去世,傩送离开,翠翠才知道真相:她喜欢的人原来也喜欢著她,可他走了……

其二说翠翠和「磨坊」。翠翠是贫穷的自然的美好的朴实的,「磨坊」是有社会地位和有经济实力的。两者截然不同的选择摆在傩送面前,【选择爱情 还是面包……这其实也是当代每一个人都会面临的选择题。】当然脱离文本,当代人可以爱情面包皆有,可并非人人都有啊……

其三,傩送和天保。上述说过,二兄弟同时喜欢一个姑娘。这样的窘况也是每一个人都有可能会遇到的。好朋友喜欢同一个人,怎么办?【恋人和朋友(兄弟或姐妹)选一个……】

最后个人体验的。翠翠在爱情面前的后知后觉,傩送在爱情面前的青涩稚嫩,即使他们单纯美好,两人面前依旧摆放著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最怕爱情的后知后觉……】

文本令人充满希望的是,傩送离开之前放弃「磨坊」,翠翠选择等傩送回来。

【那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


已经连续有差不多的问题邀请我了。挺意外的。不过还是谢谢邀请。那我就谈谈的我的看法,可以看看,有意见的可以一起讨论讨论。

沈从文是个文人,文人不够,还是个愤青,愤青也不够,还是个斗士。

题记已经很明显的说出了先生想法。他不预备给那些身处平静之境的人看的,预备著的是给一些不仅仅是有置身于文学评论与批判社会现实的想法的人,更是一些已经把自己投入到这里面的人看的,那些人不为什么,反复思考著好与不好来为社会做出属于他们的思考。

与鲁迅一般,思考著中国人的思想,因为思想麻木更能让民族与社会走向歧路。

这是一篇给斗士看的书,给斗士们的致敬。


邀我吗?好意外(?? . ??)。。。。我个人不太喜欢沈从文的作品呐呐。题主的勤学好问精神我很欣赏。不过我知道里面有个翠翠,惭愧脸,溜啦。。。


情怀与希望。

正如他要构建的理想桃源。

不必要深究,请感受作品本身。慢调的抒写就像湘水回九曲。


怎么题主问的那么像高中阅读理解题……既然如此,认真作答。

《边城》大概完书于1931;

《边城》的题记发表于1934。

其中差了三年,所以题记很有可能是为了回答已经读过了的人,同时给还没阅读的人一个贴士。

放个题记的链接,我怀疑题主没看过完整的题记……

沈从文:《边城》题记 - 语文网?

yw.chazidian.com

第一个问题,沈从文在题记的前文就说的很清楚,建议题主细看一下。

第二个问题,《边城》题记与民族复兴大业没有关系,有关系的是进行「民族复兴大业」的那群人,第三个问题提出来的地方便是第二个问题的答案。

第三个问题,指的是同一个东西,就是指《边城》(整本书里所描写的时间、人物、地点以及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

―――――――――――――――――

要不是被题主提问到,我都忘了高一时(六七年前)有完整的阅读了《边城》了,现在是一点情节、人物都记不起来,还有,这题记没有放在我看的《边城》里,所以去查了一下。


读小说在某种情况下是奢侈。能有心情去欣赏,是一种幸福,尤其是大师的作品。


因为边城要表达的东西 不是一个懵懂的 正处于构建三观关键时期的学生去能吸收的。

题主 读完什么感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