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您说的这一点我不清楚,但是私有产权和专利保护无法保证工业革命一定能够发生,我们从英国长时间的圈地运动就可以看出来,而且专利制度在当时并不十分完善,普选制度也没有获得很好的落实。

关于产权制度是否为必要条件:

Yurixxxxxxxxx:产权不是英国工业革命中技术进步的必要条件?

zhuanlan.zhihu.com图标

Clark, Gregory. A Farewell to Alms: A Brief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World.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8, 235页, Table 12.2

如图,对工业革命中纺织业起到关键推动作用的发明家们,甚至不包括那些发明失败的工匠们,并没有从他们的发明中获得多大的利润。根据产权激励论,如果一个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明获利颇丰,那么他为什么要发明?因此产权激励论缺乏历史证据。

西方很多的经济史学家并不同意工业革命由于制度优势引爆的这一观点,而关于制度原因,这本书批驳了MIT经济学教授Acemogulu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Why nations fail)对于工业革命的解释,他的这本书我也看过,确实存在不少漏洞,当然,那是后话了。

还有林毅夫对于工业革命(李约瑟难题)的解释归结为科学革命,数学的革命,这一点并不准确,因为第一发明珍妮纺纱机的和蒸汽机的人都不是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他们都是工匠工人,都是在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改善生产方式,而不是依靠数学物理公式事先推演出来的,例如第一台珍妮纺纱机据说是拿锉刀搓出来的,瓦特的改进蒸汽机以及约翰凯的飞梭(1733年)不需要任何物理学知识。第二,早期的物理学,化学和天文知识全部都是从生产过程中总结而来的,比如化学知识是从17-18世纪冶金行业繁荣里得来的,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英国皇家科学委员会也提到过这一点(见全球通史工业革命章节)。第三,英国的公共教育在工业革命前一直是欧洲吊车尾,连德国都比不上,法国更是在高等教育远超英国,而英国直到19世纪初才建立了大规模的初等教育体系,但工业革命仍然最先在英国发生。例如18世纪80年代英国除了亚当斯密基本没有任何强大的经济学著作,反倒是法国和义大利在这一领域建树颇多,因此教育论不可靠。

还有的说英国率先工业革命是因为有煤炭,比如Robert C. Allen和彭慕兰(存疑),其他国家用不了这么好的煤,这不对,其最大的错误就是误以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大规模使用蒸汽机的,因为当时大规模消耗煤炭的只有家庭和矿井抽水才用到的蒸汽机。而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棉纺业为基础的劳动分工和大规模机械化开始的,蒸汽机的广泛使用直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才开始显现,我们可以引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蒸汽机的装机量,对比传统动力装机量,可以看到:

这张图就是Allen自己书上的,直到1830年以后蒸汽机动力装置的数量才开始大规模增长,而那已经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末尾了,所以蒸汽机肯定不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旗舰动力,也不会是引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根本因素,所以煤炭理论不太可靠。

所以说在众多解释都存在各种各样的瑕疵之下,文一的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新奇的角度,从需求侧解释科学革命,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强有力需求的刺激,生产者不会主动改善生产方式,因为没有足够的需求,造出来一堆也卖不出去,也就不会有技术创新,即便是产权制度有很好的保障,如果没有需求刺激,生产者还是不会发明技术。。。诸如此类。

文一提出的商人阶级在国家重商主义的支持下全球开辟市场和整合供应链,具体细节受制于篇幅问题文一没有细谈。而实际上这个理论是老生常谈了,关于此类问题可以拓展阅读Sven Beckert的《棉花帝国》,《15-18世纪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以及Hobsbawn的一些列著作。例如,沃勒斯坦在他的巨著之中使用大量篇幅探讨了各方对于工业革命的起源的认识和看法,而各方提出的观点远比文一提到的更加多样和复杂,相比之下,受制于篇幅,文一的这本书仅仅重点批驳了制度论,并没有系统的反驳煤炭论,文化论,地理论。不仅如此,沃勒斯坦描绘了西欧世界在长达500年的时间中是如何缓慢形成了一整套贸易体系和资本主义制度,而这样的认识无疑对于理解工业革命是必要的。

有意思的是前言里文一对张维迎表达了感谢,可按道理来讲张维迎一直坚持市场经济和新自由主义,对于文一的理论他应该不会认同。

不过他写过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我所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推荐阅读:

张维迎:我所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 - 经济观察网 - 专业财经新闻网站?

www.eeo.com.cn图标


读完后豁然开朗,再看网上的各种现代化与政治争论,犹如大学生看小学生一样


写得挺好的,这种书才是拨云见日的著作,让人从这百年的迷雾中清醒过来,能客观公正的看待历史,看待现实。

对于书中关于工业革命的胚胎理论,非常赞同。因为任何生命都是有机的组成,胚胎的发育本质上是通过一个连续的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完善生命体的各个有机组成部分。工业经济体因为采用分工协作的机制,中间任何一环低效或者断裂,整个体系将立刻崩溃。因此通过一个连续的过程,逐步完善工业经济体内部的各种运行机制,这与胚胎发育的过程是极为相似。

从中国工业革命的过程来看,第一步是从1980年开始的原始工业化,这一步完成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最广泛的工业化动员,同时也让民营资本有了一个原始资本累积阶段,财富得到充实,这个基础上才有下一个阶段的民工潮。

第二步是通过具体的纺织业的发展进一步获取财富,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纺织业的发展一方面满足人们对服装的需求,同时通过这个大众消费品打通产销网路,这个过程中逐步产生对生产设备的需求。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财富和市场需求支撑下,开启了以能源、动力和基础设施建设三位一体为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些产业是工业经济的筋骨,有了这些产业的充分发展,才有工业时代让人生畏的产业能力。

第一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会导致产业充分的分工发展,在很多工业经济体出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这个时候就催生了第三次和第四次工业革命,以自动化,智能化为特征的灵活制造业,以及围绕制造业的各种服务业的充分发展。

中国建国后的工业化努力可以看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的努力是为在1980年原始工业化启动创造必要条件,另一部分的努力等于在原始工业化之前进行超前布局,利用中国工业化的过程逐层盘活先期投入,这也是中国工业化的过程极其迅速,基本上工业革命的每个阶段,中国都是用差不多十年到二十年的时间走完人家百年的历程。


好书,建议大家都看看。我正在看……


文一的有些论断极不严谨。比如他认为「中国在清朝的私有产权保护和市场经济,比同时代的欧洲和英国还要好,还要发达」,依据居然是「现在国内外大量的历史学家,尤其是美国和欧洲的历史学家普遍认为」。他完全忘记了或者不知道引爆辛亥革命的是保路运动,而保路运动的导火索就是清政府要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

再比如市场经济和私有产权是工业革命的必要条件,但未必是充分条件。举出一些已经实现私有制和市场经济但还没有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来否认私有制和市场经济是工业革命的必要条件如果不是逻辑混乱的话,只能说是别有用心了。


1、文一认为需求是工业革命的主要原因。需求哥屁,特别是中国这个世界第一市场所在地。什么需求都是第一,而且还把中国货卖到全世界去,请问结果那? 彩电、复印机 印表机 电脑 汽车 手机 计算机 请问你哪有核心技术? 国企长子 一汽 鸡巴毛都造不出来

2、需求一直在,为什么80年代后中国工业发展起来了?台湾和大陆一线之隔 东德和西德一墙之隔 朝鲜和韩国一线之隔 为什么人均GDP相差这么大

和林毅夫沆瀣一气 就是想摘桃子吃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