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说 在短期内,1【扩张性货币政策使产出超过潜在产出水平】,2【但是后期会回到原来产出水平(潜在产出之下)解释——(因为投资会使GDP扩大,但是消费没变,还是会回到原来水平)】

如果根据定义的话。1就是经济增长了,2就是经济衰退了?


这种理解我个人认为不能说它是错的,但是经济增长一般指的是Y=Af(K,L)里的Y的增长,属于经济增长理论范畴。而产出增长一般指的是GDP=C+I+G+NX中GDP的增长,属于国民收入核算理论范畴。区别在于GDP是衡量总产值的一种指标(不是唯一指标),被人为的分解为了四部分。

也就是说这是两个不同范畴下的概念,不能简单的认为经济增长是产出增长,产出增长是经济增长等。经济增长一般考虑TFP、资本和劳动等,而产出增长一般归结到C、I、G和NX,分析的角度和理论不一样。

还有凯恩斯主义不就是认为总需求重要吗,怎么能说不考虑总需求呢?


修改回答:有童鞋私信我说没有听说过水平的短期总供给曲线,只听说过右上方倾斜的短期总供给曲线,这不影响模型推导结论,结论不变,只不过从短期总供给曲线中选择了流动性陷阱时期的特例,更具有直观性,更简单。

经济学教材流派众多。也许有的经济学建材内容不够完善,忽略了部分内容。(曼昆宏观经济学第七版人民大学出版社236页有讲解)

原文:

我的观点和有个答主不同。

首先分析题主的题干描述,1的情况是属于短期内价格具有粘性的条件下,扩张性货币政策引起总需求扩张,此时由于古典主义名义—实际二分法不再适用,货币中性原理失效,货币政策会影响总产出Y。Y会暂时偏离并高于自然产出水平。

此时如何从情形1转向情形2呢?

实际上就是一个长期短期如何相统一的过程,让我们画出模型分析即可。

对于情形①的Y增长很好理解,无论是开放经济还是封闭经济,短期内产出Y上升,偏离自然产出水平。

考虑情形②,经济转向长期的情况,题主说经济转向长期的过程中好像没有考虑总需求的问题,实际上是错误的,在短期转向长期过程中必须通过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来表现。根源在于题主没有用具体模型来分析问题,只知道经济效应,不知道经济效应是如何被推导出的。

最后我在分析中也纠正了题主,当产出Y回落到自然水平时,不一定会发生衰退,假如此时央行意识到这种回落,可以通过改变货币供给来应对缓冲,当然,这不在本文论述范围内了。

分析完毕两种情形后,我们已经得知,整个过程无论是超长期还是短期经济始终通过总供给和总需求来反应,解答了题主的疑惑之一。

我们再考虑,经济增长是否能简单等同于产出增长。答案是不能。

考虑我们使用的模型。在超长期均衡分析中,我们使用的模型变数是横轴Y,指代经济的产出水平,数轴是P,指代价格水平,PY=名义GDP。单纯的产出名义GDP。单纯的产出Y更像是实际工资水平。也就是说,是具体的商品产出量。

由于在长期,产出受限制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AαK(1-α)L。也就是说取决于资本和劳动力的边际产出能力和科技权重A的值的影响。所以在长期,产出自然水平Y总是固定的,名义变数的改变不影响实际产出,也就是说总产出始终不以货币政策的变动而变动。此时,名义GDP≠Y,因此长期内,产出增长不等于经济增长。

但是短期内,价格具有粘性,货币中性失效,短期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或者接近水平的,此时PY=名义GDP,因此我们说短期内,经济增长等同于产出增长。

这里还要解释的是,因为我们用的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核算名义GDP,因此只要产出Y乘以价格P等于名义GDP,则等同于经济增长,虽然名义GDP并不是唯一也不是最好的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但是却具有普遍的代表性。

因此,结论是,①情形是产出增长又是经济增长。②情形不一定叫衰退,而是经济正常的回归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一定引起衰退,关键取决于政府和央行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如何应对,因此我们叫做容易引发衰退时期。


不要混淆经济增长的表现与经济增长的原因。不要混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的表现就是产出增长,一般用GDP衡量,但是GDP是一个有些许缺陷的指标,例如家务产出,黑市产出遗漏统计。经济发展比经济增长内涵丰富一些,但核心也是经济增长。

需求会影响产出,但需求不是衡量经济增长的因素。萨伊定律说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这在产业结构合理,分配结构合理的情况下是成立的。


生产不是锻炼身体,有消费才会有再生产,经济危机,就是不考虑需求增长的生产能力增长,生产能力被消费需求压制。


经济增长是用产出来衡量的,经济增长可以有更丰富的内涵,但一般用产出量化衡量,早有研究用其他指标衡量,比如绿色产出。另外一个问题,你得回头看一下支出法,收入法衡量总收入的概念


目前经济增长的定义应该就是新生产了多少东西,这就决定了经济增长和需求没有直接的关系(不管有没有需求,生产出来就行),这是一个定义问题。当然你也可以自己搞出一个经济增长的定义和需求挂钩。


看了你曾经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觉得你用放大镜看树木的时候对整个森林没有太多概念,所以树木也看不明白。建议暂时放下课本,花上一点时间去想像人类经济发展的历程。

首先是自给自足的经济会怎样发展,想一想什么决定了产出水平(为了简单你把生产的边际成本或者边际替代率想成常数,即生产可能性边界为直线,后面涉及分工时个人的生产能力也这样想,但涉及企业和雇佣时一定不能这样,一定是成本边际递增),为什么要储蓄,投资的本质是什么,经济怎样才是发展。

然后考虑分工为什么会出现(比较优势差异。注意:分工本身不改变每个个人的生产能力,不要考虑所谓专业化提升效率之类问题),分工条件下每个人会怎样选择自己的生产和消费,而这种选择会怎样影响不同物品之间的交易关系(即分工条件下不同物品的价格关系是怎样决定的),这又怎样影响个人的效用,与自给自足相比分工有什么根本不同吗(分工可以等效为生产能力提升后的自给自足,这就是不同,同时意味著基于自给自足的经济分析方法可以适用于分工),分工条件下的储蓄、投资、经济发展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货币,货币对于分工有什么影响,货币对于分工背景下的投资行为有什么影响,与自给自足时有什么区别,这种区别导致了什么样的结果(这对于理解货币和金融其实挺有意义),分工经济中垄断的本质是什么,怎样影响分工水平和利益格局,对整个经济体系发展的影响究竟是什么。

然后考虑为什么会出现雇佣,资本家或者地主与受雇者的本质不同是什么(参考自给自足经济中的一系列问题),资本家希望怎样雇佣工人,在资本家和工人都存在内部竞争的时候,工人工资水平是由什么决定的,资本家和工人都追求最大利益的情况下为什么会出现失业(这个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特别是没有雇人经验的学生可能稍难),国家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本质是什么。

还有很多具体问题,但是先把上面这些想一遍,如果想得比较清楚了,经济的全貌就可以比较清晰,你会发现你问的很多问题简单了。


产出增长本身就是和需求相匹配的增长,如果不匹配就会导致经济危机,只不过凯恩斯主义是刺激人们的需求心里来和产出相匹配,供给学派是通过调整供给来匹配人们的需求。(经济学公众号观世论道)


经济产出增长就是经济增长,这两个词只是不同的说辞,本质是一样的,再见和拜拜一样的关系。经济活动的目标是追求极致效率,无效的投资需求和有效的消费需求都是损害经济增长的,所以不考虑需求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