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個事件的有限報道及龐青年"光榮"歷史事迹推斷,不太靠譜。

但就技術來說,水氫燃料汽車理論上是否可行呢?

我們知道一個水分子是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通過化學鍵結合成水分子的,打破水分子之間的化學鍵就可以得到氫氣和氧氣:2H2O = 2H2 + O2

要打破這種化學鍵,就需要提供足夠的能量。電、光、熱都是可以分解水的能量來源。

在實際中,我們主要是採用的電能來破壞水分子的化學鍵來獲得氫氣,為了提高提高效率,我們使用了催化劑。

我們不妨大膽猜測下,如果獲得了一種效率足夠高的催化劑。不需要電,常溫或者很少的熱量就可以使水分子的化學鍵不再穩定,分解水是不是會變的極其簡單?

如果在這種條件下來看,加水就能跑的水氫燃料車、整個能源領域,都是翻天地覆的變化。

我看到了很多人說違反物理定律....永動機之類云云....

下面談談是否違反物理定律:

在基於高效催化劑猜想實現後,水在催化劑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氫氣和氧氣,氧氣和氫氣反應生成水釋放熱量,帶動發動機運行。

咋要看,水變氫-氫變水,循環往複,一拍額頭,卧槽,永動機啊!

事實上呢,化學鍵斷裂需要吸收能量,催化劑本身又不參與反應,那麼能量從哪裡來呢?答案是環境,水分子吸收環境中的熱量分解生成氫氣和氧氣,供發動機燃燒產生動力,生成的水蒸氣可以全部回收利用。燃燒產生的熱量一部分轉換為動力一部分散失在環境中,所以系統內的總能量是持續減少的。如果失去了獲得環境提供的熱量,參與水會很快冷卻結冰,反應終止。

因此並沒有違反物理定律

看到這裡是不是又激動了,只要能夠持續吸收環境熱量,這個過程就能夠一直重複進行下去,好像也是另類的永動機?

在這裡我們思考幾個問題:

  1. 分解水產生的氫氣要多高的效率才能夠推動汽車正常運動?
  2. 獲得產生足夠推動汽車前進的氫氣,需要從環境中吸收多少熱量?

假設催化劑的效率足夠高,短時間我們就能獲得足夠氫氣工汽車行駛。那麼產生這些氫氣從環境吸收的熱量必定是等於燃燒這些氫氣產生的熱量+汽車前進的動能。

那麼短時間內如何能夠從環境中吸收如此龐大的熱量?如果不能獲得這些熱量,參與反應的水就會在短時間迅速冷卻結冰,反應就會終止。

所以,單純的水氫燃料直接作為汽車動力理論上是不可行的


我不信南陽這一堆人里都是文盲。正經學校畢業上岸的在仕途上比不了以鑽營為特長的人,這是不爭的事實,有個年輕的副處級幹部甚至在飯桌和我討論汽車裡的蚊子為什麼沒有拍死在擋風玻璃上,我能怎麼說,只能低頭扒飯~分割~至於水氫發動機,這還用回答嗎,騙局。氫燃料電池日本已經量產,國內奇瑞旗下乘用車、開瑞商用車都已經在路試或者銷售了。至於氫氣來源,當前還是化工廠產出,氯鹼工業副產,天然氣制氫,石油煉化副產。有說電解制氫,我個人認為只有利用電網峰谷電電解制氫合適,如果24小時連續生產的話,多兩層轉換,多一層運輸,效率低下。


報紙、網路的報道過分簡單,說的似是而非,很容易讓人誤解。

其實舉個簡單的例子,較活潑的金屬,如鈉、鋰都能夠與水反應生成氫氣。

只不過這種反應有兩個問題:一是活潑金屬的製備和保存都比較難。二是反應速率的控制,尤其是鈉等活潑金屬,與水可以說是劇烈反應。

因此,推而廣之,是否有類似的化合物能夠與水產生相似反應;該化合物合成成本是否具有相應的經濟性;其反應速率是可控的、較為安全的等等。

因此我們要對新「科技」、新「想法」持樂觀、開放的態度。就算近幾十年該產品只是概念品,但不保證幾十年後能夠轉為商用。

以上是我對這個技術的粗陋觀點。

最後補充一句,對青年汽車這個事件,可以說噱頭大於實際意義。


理論上不惜成本、不惜代價是可行的。但是目前要用到商業上還有非常長的一段距離。

大家目前對發明人的不認可,甚至嘲諷,這都說明了在大家的認知中,目前技術是不可行的,但是有人偏偏就這麼幹了。

技術的革新需要有人不斷失敗,不斷嘗試


沒看過新聞,憑直覺是假的。那頭科學家們還在想破腦袋如何更廉價環保地製取氫氣,這邊就實現在車上便產氫便利用了?

所以這是不可信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