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松打的可是日本正規軍,而且打的相當漂亮,戚繼光只是剿匪,完全不是一個檔次,為何名氣反倒差這麼多


我在初中高中的歷史課本上從來沒有看到過李如松這個名字(可能我那個年代比較落後),戚繼光卻是常常出現,所以對於只是看看歷史課本,連歷史小說(明朝有名的小說又很少,流行的也就「那些事兒」)都不大涉獵的人,怎麼可能會知道李如松這個人。

(上述是客觀事實,以下是針對這一情況的個人見解)李如松主要的事迹我認為有兩件,一是國內平反,而是抗日援朝。第一件事,叛軍的頭頭也不是很出名的人物,而且又是一場沒有直接影響大明命運的叛亂,雖然打得很苦,但在每個朝代的末期確實司空見慣,所以沒有那麼的談資。第二件事,雖說是抗日,但是那場戰爭是在朝鮮半島打的,日本人都沒有侵略進來,自然國人的感觸不深,再說幫了一個現在願意搞事的鄰居,也確實讓上層建築的人們張不開口啊。你可能會問我抗美援朝也是沒有打進來啊,那畢竟時間近,參戰的都是爺爺輩的人,當然會在你耳邊不斷給你講歷史啦。而且那可是我黨的英明決策!另外,李如松確實太短命了,四十歲就戰死了,不然活著再打一打後期的農民軍和清軍什麼的,可能也會有一定的知名度的。

加上他爹太出名了,也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他的光輝。

戚繼光就不一樣啦,倭寇都打到家啦,再把倭寇打出去,這在當地不得留下一個又一個的佳談啊。

所以,拋去專門研究歷史的人和對歷史有興趣願意多看書的人不說,針對於廣大群眾,古人在現代有沒有知名度,就要看這個古人有沒有在廣大人民群眾宣傳的價值,不管他是正面人物還是反面人物。歷史課本就那麼薄,哪能每個人都出場啊。

另!另!另!我特喵真的是李如松的粉絲啊!

提兵星夜到江干,為說三韓國未安。

明主日懸旌節報,微臣夜釋酒杯歡。春來殺氣心猶壯,此去妖氛骨已寒。談笑敢言非勝算,夢中長憶跨征鞍。若非有你,屌絲麻貴怎能逆襲,大明早就斷送在寧夏反賊哱拜的手中;若非有你,李舜臣孤掌難鳴,朝鮮早已是日本的屬國;若非有你,四百年前,有誰能擋住豐臣秀吉的鐵騎,拯救我神州大地!滾滾綠江,浪花淘盡,百年之後,鬼神共嘆:一生俯首拜仰城。

茫茫大漠,烽煙繚繞。你出生在北國草原,自幼與父親馳騁疆場。然而,江南的風土人情與驚濤駭浪也時常出現在你的夢裡,當然,還有那殺不盡的倭寇和老師銳利的眼神。你的肉體里流淌著李家忠君愛國的心血,精神上卻充斥著野性的高傲與堅韌的頑強。不知這是李成梁的縮影,還是徐文長的寫照?

將門出身,少年得志。「紈絝子弟」的戲謔一直縈繞你的耳際,唯獨萬曆對你情有獨鍾。年僅三十,便以提督總兵官的身份討伐逆賊。水攻,殺敵,滅族。歷時數月的爾虞我詐終究為高幹子弟正名:誰說紈絝子弟就沒有能力?作戰的天賦與精神上的頑強必將帶你走向輝煌!輾轉沙場,率兵入朝。朝鮮王李昖給你戴的高帽幾乎觸天,而你總是輕蔑應對。真正有實力的人無需謙虛。是的,你記得徐渭教給你的一切——倭寇的兵器,倭寇的殘忍以及戰勝他們肉體、摧毀他們精神的辦法。真正強大的人不在於手中的武器,而在於駕馭武器的心靈!一顆為正義遠離家國奔赴千里而戰的頑強的心靈!平壤城下,三軍盡出,你身受重傷依舊衝鋒在前,「圍師必闕」的戰術徹底擊潰了小西行長的信心;碧蹄館中伏,你死戰不退,縱使寡不敵眾,縱使身陷重圍,終於脫險。抗日援朝一役,你功成名就。因為你的桀驁不馴,日軍內心膽怯,士氣低落;因為你的無所畏懼,明軍信心爆棚,死戰到底;因為你的見識過人,沈惟敬如魚得水,兩軍議和。

天妒英才。居高位,為何每一次總要衝鋒在前?負絕技,為何那一次不能突破重圍?或許,馬革裹屍對你來說才是最好的歸宿。歷盡百年,因為你英年早逝,知曉你的人並不多,可是這絲毫無損於你的豐功偉績:鏖兵西北,轉戰東北亞,龍咆平壤,血戰碧蹄館,血染渾河。你是一個軍人,一個智勇雙全、頑強無畏的軍人!正如你的名,一生頑強如松!

四百年華已過,縱馬馳騁之影,依稀可見。高中時候寫的作文,現在看來有些尷尬,不過真的很喜歡這個在我看來桀驁不馴的漢子。

跟明末北方南軍和本地軍戶的矛盾有關。

北方兵員大部分都是義務兵,南方兵都是志願兵、或者說僱傭軍。後者平時不事生產為職業軍人,因此戰鬥力更強,但是也更費錢,為愛國主義殺敵還是不如為金錢美女殺敵爽啊。

李如松代表的是義務兵一派,戚繼光代表的是志願兵一派,兩派自然會發生衝突,但是本質上說,養兵打仗本來就是燒錢,無仗可打這些南兵又不能從事生產,國家財政不堪重負,欠餉事情發生,南兵每每兵變(畢竟是為了錢)。所以後來才有薊州誘殺數百討薪南兵的事情。

當然,大明亡在東林手裡,東林自然要護著自己的基本盤,所以寫歷史的時候就避重就輕吹自己人;還有一些人貌似客觀說什麼南北之爭,其實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說,根本不是南北之爭,而是大明的制度性問題。


死太早 我覺得這絕對是一大重要原因 另外,李如松主要戰績是出國打仗(抗日援朝),雖說戰績不錯,但攏共就沒超過五萬兵,在萬曆一朝,起碼在皇帝看來,是不太值得關注的。在皇帝眼裡,南方是有農民叛亂的,這才是要命的。而且咱們好像也一直沒怎麼瞧上小日本,打就完了。戚將軍就不一樣了,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大將軍世襲四品將軍位,自個兒招兵練兵,手底下全是自己人啊,東南沿海一頓繳倭,戰績也確實輝煌,一個鴛鴦陣,殺遍東南無敵手,戰損比更是達到驚人的一比二十幾,大約數字,不準勿噴。到了近代日本猖狂屢犯我國境,戚將軍這位抗倭大英雄自然深得百姓渴盼啊


余且不論,只從李如松屢次攻城野戰的行為來看,雖然其皆居首功,但這一切卻蘊涵了他日後的災難。作為一軍主帥,在戰鬥中身先士卒,將自身置於危險之地;雖然很是英勇,甚至很能鼓舞士氣,但也是他輕敵自傲的表現。一個統帥,身先士卒當於緊要關頭,在許多不重要的戰鬥中還要身先士卒,是沒弄清楚主帥和將士之間的分工。陷陣先登,是偏俾的任務,一軍之主怎可輕易為之?但李如松卻屢屢親力親為。這就有輕狡之嫌了,可謂犯主將大忌。可以說,李如松最終之敗,始於自己。而他原本可以成就更輝煌的功業。一個人的才智固然重要,性格更是決定了命運。。


戚繼光是李如松的偶像……


一個對內,一個對外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