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之戰的確很滑稽,但如果看了1552年——1564年整個抗倭過程,就會豁然開朗!就會發現,龍山之戰無奈的根源是朝廷的腐敗與權力的內耗。

倭寇,是14——16世紀在中國、朝鮮沿海燒殺掠奪的日本武士、奸商等組成海盜集團。

洪武年間,建立了水陸並防海防防禦體系。隨後的皇帝也進行了完善。故而倭患不嚴重,到1419年(永樂年間,就是明成祖朱棣在位),望海堝一戰,殲滅倭寇1000餘人,倭患大有收斂。 直到1552年(嘉靖年間)倭寇又開始猖狂,這一次,一直持續了13年,到1564年才徹底消滅。嘉靖後,也有倭寇,但兩次就剿滅了,使倭寇進入了歷史。

也就是說,倭患先後有200多年,為什麼嘉靖末期抗倭如此艱難呢?具體來看看13年的抗倭戰爭情況。

1552年,倭寇大規模登岸攻陷城塞,殺虜居民無數。抗倭入侵戰爭開始。抗倭是開始了,可效果讓人痛心疾首。

1554年五月,調任南京兵部尚書張經總督沿海幾省軍務。   

張經到任,看見抗倭十戰九敗,自己也敗了兩次後,決定調外地兵力到東南沿海抗擊倭寇。(也就是說,張經了解了實際情況後,知道沿海軍隊不能用了)

1555年,四月,嚴嵩的黨羽趙文華一再催促張經進兵,由於自己要求調來的軍隊沒有到位,張經不聽。於是趙文華上疏誣告張經「養寇糜財,屢失進兵機宜」。四月中旬,調來的部隊到達松江。五月初,張經兵分三路在今嘉興北大敗倭寇,殲敵1980人。取得抗倭以來的最大的一次勝利。但戰爭一結束,張經被捕,十月被殺。

張經被殺令人憤慨,奇怪的是,張經之死,張經生前極力主張調來的狼土兵不但再無戰鬥力,反而危害百姓。

戚繼光龍山之戰,就是在張經大勝倭寇因沒聽話被殺的那一年發生的。

戚繼光當時任浙江都司僉事兼任參將。他沒有張經那樣能從別處調兵的權利,自然不能取勝!結果當然也讓人莫名其妙哭笑不得!

情況的好轉,在1556年二月,胡宗憲為浙直總督之後。胡宗憲是嚴嵩的門生,但此人精通文韜武略,也忠心為國為民。他一到任,就重用俞大猷、戚繼光。大力支持部下練兵,威名赫赫的戚家軍就是在胡宗憲的鼎力支持下培訓起來的。

胡宗憲用軍事威懾、培植間諜、金錢賄賂、官爵誘惑等等手段,第一步清除了與倭寇狼狽為奸的海盜頭目(相當於內奸),這也等於打瞎了倭寇的眼睛。

1561年四月,胡宗憲在浙江外海親自督戰,以損失幾十人傷亡代價,殲倭寇900多人解救百姓近9000千人,史稱「台州大捷」

每臨大戰,胡宗憲「輒自臨陣,戎服立矢石間督戰」。(意思是:胡宗憲總是親臨陣地,穿著作戰的鎧甲軍裝,不畏激烈戰鬥中的流箭飛石,指揮作戰。)

經過幾年奮戰,胡宗憲與戚繼光、俞大猷等人徹底肅清幾省沿海的倭寇。  

1565年十月,也就是「平倭」不到兩年後,因胡宗憲「屬於嚴黨」而被捕,獄中,五十四歲的民族英雄胡宗憲、悲憤交加地寫下「寶劍埋冤獄,忠魂繞白雲」的詩句後,自殺身亡。

張經被害,是因他不是嚴嵩的人!而胡宗憲則因是嚴嵩的人受冤而死。

看了13年抗倭的過程與事情,就會發現,抗倭之所以艱難,不僅是倭寇殘忍,更是明王朝內部腐敗,使有些人與百姓寧可跟著海盜跑,也不相信朝廷,也導致為國為民之士含冤死去!


倭寇對我國沿海地方的襲擾,從朱元璋時期就有,只不過因為當時防衛得當,沒有造成太大的損失。到了公元15世紀,為了爭權,日本諸候之間為了擴張勢力爭奪地盤,紛爭不止,有些失敗的諸侯,他們的殘兵敗將失去了生活的來源就淪落為浪人。

而我國明朝當時沒開海禁,使得商人也失去了很多賺錢的機會,所以這些日本的商人和浪人就勾結在一起,佔據一些荒島,變成海盜,對我國東南沿海進行襲擾和劫掠。

到了明朝嘉靖年間,倭寇對我國的侵擾最為猖獗,但是皇帝朱厚熜寵信奸臣嚴嵩,大肆打擊,陷害抗倭良將,有些人為了逃避打擊,不得不向嚴嵩贈送大量的錢財,諸如在浙江斬殺和擒獲1900多倭寇的張經,由於被陷害,最後卻被直接處死。

而當時當官的魚肉鄉里,軍屯制度也是名存實亡,剋扣糧餉,虐待士兵,很多人就逃離了自己的衛所,所以浙江福建廣東山東等衛所,本來應該五六千人的兵力,實際只有1000多人,而且有些人根本沒什麼戰鬥力,都是些老弱病殘,所以每次倭寇進攻都沒人遇到有效的抵抗,沿海百姓苦不堪言。

更有甚者,明朝內地的商人,雖然國家禁止開海貿易,但是還是有人偷偷冒著風險,出海做生意,他們有的甚至和倭寇勾結,聯合起來對沿海的老百姓和城鎮進行騷擾,而倭寇也借著當地商人所提供的消息,裡應外合,無往不利。

我國東南沿海抗倭將領當中,張經,胡宗憲,俞大猷,戚繼光等人,都做出了不小的貢獻。而龍山之戰剛好是戚繼光剛剛到浙江不久所指揮的一場戰鬥,在浙江慈溪,戚繼光徵調了高於倭寇數10倍的軍隊,結果在龍山遭遇到了倭寇,很多士兵卻不戰而逃,最後戚繼光憑藉著三箭射死三個倭寇首領的個人戰績,扭轉了敗局。

這次事件也暴露出來各地衛所戰力低下的毛病,但是這樣的情況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當時整個朝廷的腐敗,奸臣當道,抗倭名將有功不得賞,反倒經常被陷害,再加上各地衛所兵力不足,良秀不齊,還有兵員虛額(為了冒領糧餉,實際上有些士兵是沒有這個人的),所以有這樣的結局也就可以想到了。


龍山所之戰以前,明軍各自為戰,互不協調,加上當慣了官差門吏欺壓百姓尚可,但在對負倭寇海匪上確實不堪一擊,明顯處於劣勢,以於大由為列其兵丁如沒有主將不怕死,力死戰,也許早以慘敗,幸愧朝中有張居正,胡宗憲二位大人保舉戚繼光將軍,驚天偉地,足智多謀,歷精圖治,嚴格訓練,整肅軍記,使之喚然一新,令倭寇聞風喪膽,每戰必敗,自成立戚家軍後,更似神兵天降,不可一世,完全乾凈撤底的消滅了,倭國勢力,戚家軍功高蓋世,無語倫比。


威之前明常時間備武不足,對打殺不善常,不是說明軍膽小,而是缺少合適鍛煉而變的缺乏常識,威繼光對明軍的訓練大都在體能和精確度上,而不是什麼思想作風,如果一個軍對思想作風有問題,那可能重點是在政府政策上,而明軍經過體能和精確度的訓練就能大敗倭寇,說明在國力軍備上明仍遠超當時日本,之前敗給倭寇,更大程度是因為常年的太平,讓大部分人民,甚至官軍都缺乏戰爭常識,面對剛打完戰的倭寇,不知道怎麼應對,西方的羅馬帝國末期,沉迷享受的羅馬人在遇到海寇時也沒好到哪去,所以有句話常說,忘戰必死,和平年代更要發展精兵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