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怼人的部分删掉了,没有想特别针对谁,嘴贱了一下而已....)

-------

怼人怼完了,回答问题,我也从个人主观角度讲好了。。。。如果你觉得国内转行率高,不妨来国外看看。。。

前几天在KITP开会,一个刚毕业做博后的天体物理博士吐槽找工作压力大,Risa Wechsler的回答让我想了很久,她说当你成为一个天文博后的时候,你已经比大多数和你当初一起开始学习天文的人走得更远了。比赛进入加时赛只会更加残酷,最终只有大概3%的人(这个数字我没有考证过)能真的拿到教职。与其惦记著这些压力,不如好好享受过程。

作为刚开始第二期博后,思想上刚刚理解做博后意味著什么的我,马上又要著手准备申请后面的工作,这份压力我是切身体会的。过去3年里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失眠和焦虑里度过,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时刻如此被逼著直面自己的无能。看著N多自己认识的同学,同事转行,多少拿著fancy fellowship的杰出青年主动或者被动地离开天文,我一个国内土鳖博士,没有任何光环,文章也还不够多,我的位置在哪?我相信坚持到博后位置上的天体物理博士们,我绝不是唯一一个这么想的。

回到问题上,我觉得总结如下几点:

1)不要再把转系,转专业,转行看得多严重,成为教授不是学术领域的唯一出路和最终目标,人的兴趣会变,也要应对现实需求。在国外的就职市场上,天体物理PhD还是比较受欢迎的,人家看得不是你的专业和技术,而是你在严格的PhD训练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个人能够在学习科研期间按这个标准要求自己,院系能够按这个标准引导和指导学生,那么转不转行什么的也就可以看淡了。国内的院系有的时候还会劝学生不要转系转行,甚至对这些学生区别对待,在我看来这点是可以改进的。即便在天文领域内,不做教授也有很多的职业选择,科学教育,公众推广,技术工作,软体编程。天文领域里有一些很重要的趋势值得关注:所有的大项目都专门设立Public Outreach部门;天文专业软体社区变得越来越开放和规范,软体编写者的贡献也更加得到认可。如果从入学一开始,就能够告诉学生有这些职业选择,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对号入座,也许就可以以更健康的方式留住好学生了。(我附上了我非常喜欢的Ada Lovelace Day poster,里面的这10种职业是非常好的总结)

2)同时,也应该从一开始就明确地告诉学生,如果你的志向就是成为一名职业科学家,那么你要面对的就是非常残酷的竞争和挑战,和你一起起跑的有聪明到你都不太能理解的怪物,也有用功到你看著都难受的禽兽,你要把你自己的兴趣,志向,能力客观地和这些人去比较,看清自己的位置在哪,要知道自己要做出什么牺牲,要在拚命的同时有成熟的备选职业方案。成为一名合格的天体物理博士,意味著你成为了某个小领域的专家;而博后研究则是证明自己独立科研能力,拓展视野,能力,学习合作,学习推销自己;到了教职阶段,你得按照超级英雄的标准要求自己,不仅要证明自己的科研能力,还得证明你对一个研究机构有关键的作用,你研究的纵深要能起码支撑起一个小组的工作,你得在反复的磨练中学会申请基金,观测时间,学会教课,学会指导学生,同时保持自己的科学活跃程度,保持文章的输出的同时还要让别人看到你在挑战新的事物。。。。而等到你明白这一步的时候,也就不会问为什么转行率这么高这个问题了。。。

我自己当年是非常傻逼的,天真的觉得天文专业就应该是留给那些真心热爱天文的同学来读的。记得本科做学生工作时,还会配合院系和要转系的同学聊天,劝他们坚持著看看。。。读到本科毕业这种意识就已经完全改变了,现在更是为当初的自己羞愧不已。本科专业,博士学位,一份工作,都真是人生的一小部分,远远不足以定义一个人。我非常有幸地很早就确立了自己的追求,但到了现在也深深地体会了做科研的难度。与其期望留住学生,我觉得国内的天文院系不如给学生以充足的理解和自由,以合适的方式引导他们慢慢找到自己的追求。不把自己当成职业天文学家的生产线,而努力做一个有开放心态的科学教育机构,应该是更适合未来的趋势吧。

Posters | Ada Lovelace Day

高中毕业抱著学天文的目标翻志愿目录,翻了三遍最后无奈放弃了,为什么呢?因为我考不上北大、北师大、南大、科大,最后犹豫再三又放弃了广州大学,因为毕竟父母还是希望我去一所211。

现在我本科二年级,两年的大学生涯让我几乎已经放弃了天文,转向理论物理,并参加了学院的量子信息小组。

今年3月初,很偶然的一次机会看到了某天文台的官网,看到了中科院科创计划,然后我联系了意向的老师。

不出所料的被拒,然后以一种自暴自弃的心态给这位老师所处的研究室的主任(感谢@叶攻师姐)发了邮件。很快老师回了邮件,并且和老师通了电话,电话里老师说,以前也有类似的本科生找过他,但最后学生要么是去别的地方了要么是出国了,总之留下来做天体物理的人很少很少,而且他的项目周期很长,不知道我能不能坚持下来。

我在电话里跟老师讲,我说,这个机会对于我来说非常重要,如果这次机会我没有把握住的话我以后应该就不会做天文了,而且本科阶段我们学校没有天文课程,所以这个机会又弥加珍贵。

结局就像大家预想的那样,老师同意了。到目前我和老师素未谋面,只是通过邮件联系,但我由衷的感谢老师给了我这个机会,暑假里我会去天文台跟随老师学习,并且这件事也让我原定的本科毕业出国宇宙学的目标发生了变化。

我其实很想暑假里同老师聊一下,老师研究生和本科都不做天文,只是博士阶段才接触(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和我的国创还是一个方向),所以暑假里有机会的话我会让老师看一下这个问题,听听老师当初学天文的心路历程。

南七技校物理学院(天文在物理学院里,大三才分专业),十二年前,大一第一次班会上,班主任就说,你们要做好心理准备,虽然你们都是来学物理的,以后想做研究,但是我想提前告诉你们一个事实,你们以后要有20%最终选择科研为人生事业就上天了,只有10%也是正常的;大家要想开一点,我们学物理的啥都可以做,我还有同学在卖尿不湿很赚钱呢。

十二年过去了,班主任的话得到了验证。现在还留在科研圈的也就顶多20%了吧,过几年再看肯定还要低。当年GPA第一的去了王子屯,听说现在在芝加哥做高频交易;GPA第二的去了斯坦福,现在在矽谷。。。大家做IT,搞金融,去创业,一个个不都生龙活虎吗。

所以,转行才是主流,从来都是。

是去是留,问自己,只有自己知道内心想要啥。不要自我欺骗对科研和天文多么热爱,或许只是想逃避现实罢了。不过不管做什么选择,都不要有很重的心理包袱,人生是自己定义出来的,要活的精彩,活的潇洒。


哪个申天文phd的不是一腔热血想要混一辈子学术圈,5年之后又有几个人愿意留下来。

一方面本来这个圈子就没有那么多的教职来容纳这么多人,另一方面科研拥有太大的不确定性,很多时候不是你努力了就能做出来的。有人会被导师坑,有人会被项目坑,坑的多了工作最后都白做了,只能放弃最初的理想转行了。

我第一个项目没坑我,做的非常好,paper也发了。第二个项目被导师坑了一小下,因为我本来就交流4个月结果他以为是1年。本来我走的时候导师说他觉得我已经有publishable result了,问我想不想回国把项目做完,结果我回国之后他就没空管我了。虽然我导师本身是个很nice的人,但这事儿还是让我伤心了挺久,最后只能扔下做了一半的东西不管了。然后现在,我在做的第三个项目,是项目本身把我坑了。当时设计题目的时候导师和师兄觉得我们把公式一推代码一写就能三天出结果,一年就能把两篇paper写出来了,结果我到现在也什么都做不出来。模型永远是错的,我到处去问相关的人他们怎么看,然而目前没人想得明白为什么模型不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个postdoc回我邮件说,他在两年前尝试过跟我现在做的东西类似的题目,然后somehow it never came into a published form。所以我已经什么都不指望了,反正不可能做出来了。

其实我真的很羡慕我师兄,虽然他的第二篇paper也是什么都做不出来,写了个初稿到现在也还在那儿放著,可他有别的项目啊,别的项目能发好多paper啊,我却只能在这儿耗著了。这根本不是一腔热血和努力工作能解决的问题,换做Michele Cappellari来做我的题目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只是因为他不相信prolate galaxy存在于观测之中所以他不屑于做。

不论是本科还是phd,这么多年的考验不是很容易就能走过来的。我马上要经历phd的洗礼了,我同时也深刻的知道5年后我一定会面临要不要转行做程序员的问题。未来的不确定性太多,不仅是科研上的压力,还有peer pressure,因为每个人入学的时候看起来都比自己优秀。虽然我说过我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转行,但我也只能随时做好转行的准备。

#############################

5月30号更新:

昨天我导师说T大教授圈都在转我这个回答。。卧槽………………

原本只是科研做不下去了过来吐个槽结果被导师和师兄看见了hhhhh......

不过我觉得这个项目还是可以拯救一下的,就算模型怎么做都是错的我也要找到理由说出来它为什么是错的,不然多对不起自己这么长时间以来的努力工作啊是不是...

『可以用情怀鼓励自己,但是绝对不能用情怀安利别人。』

因为我对一些导师调查得比较清楚,我的同学经常让我给一些专业上的建议,比如选择什么专业,去什么单位,我也能够把我的建议告诉他们,但是上面一句话是我的底线。

一些学校能否留住一个想学天文的人,是看这个学校的发展潜力,对学生是否有吸引力;一个专业能否留住人,是看这个专业的发展潜力,一句话:我留在这个专业,10年之后我能不能找到教职?

前一个问题,一个学校的发展潜力如何?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想说的是中国没有哪个大学敢说自己天文第一。目前国内几家天文单位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也有自己的短板(短到极限的就是没有一个老师在做那个方向)。我个人总结的发展潜力有两点可以考虑,一个是历史积累实力,比如几家老牌的天文单位,某些方面就特别强,这是长时间积累的实力,但是缺点就是这些单位一般也会存在很多历史遗留问题,很难在体制上进行改革。另外一个就是新起之秀,两家我比较了解的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清华和上交,这两家单位很久以前就有老师在做天文了,但是一直不成规模,是这几年突然很快速地发展起来,引进了很多大牛和青年人才,队伍壮大得非常快,但是缺点就是学生队伍的增长速度没有导师增长速度快,所以这两家单位还没有一个能够与导师队伍相媲美的学生队伍,不过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罢了。

后一个问题,天文确实发展潜力比较大,但是毕竟是基础学科,出路就是天文台和高校,也就是『教职』,毕竟这才是稳定的职业(博后收入虽然相对可观,但是比较不稳定)。从这一角度来看,学天文的门槛就高了很多,当然,一些人非常的热爱天文,却没有相应的实力的话,我的态度是:不建议但是支持你的选择,因为这是你个人的选择,没有人能干涉。如果一个人能够清楚自己想要的东西,离开了天文,这对个人而言,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这时候,用情怀去约束别人就成了狗拿耗子了。

最后回答一下问题:『天文系是否可以更好的留住学生?』

回答:『天文系应该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未来的发展,结合自己的需求,做出自己的选择。在这个问题上,旁人只能提供客观事实作为参考,不能干预选择。』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