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想出这个问题:主观感知是否决定著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向?

比如物理学中,物体匀速运动,则有v=x/t。

人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位移和时间是已知的,我们自然会知道,所以把这个问题简化为数学模型。

但我认为,一个科学理论(数学除外,因为数学本来就是思维科学,不存在与现实世界结合的问题),只有「模型」是不够的,还需要「分析」。

就像刚才那简单的例子,模型是v=x/t,但还没有分析呢(物理问题不是纯数学问题),就算你知道等式,那你怎么才能知道位移是多少呢,过了多长时间呢?模型自然就忽略了这一点(再次说明,这不是纯数学问题,分析很重要)。

你可能认为,位移可以用尺子量,时间可以用秒表测,不过如果我们没有这些工具(或者不能保证工具的准确性),那么这个连前提条件都无法获得的模型还有什么意义呢。

好了,前面都是铺垫,问题正式开始。。。。。。

如果刚才的例子不算极端,那问题才真正开始:

如果人类没有眼睛会怎么样(理解为人类不能看见任何东西)?

人类的物理学将怎么样?自然科学的模型又会怎么样?别忘了科学是帮助人类发展的工具。

数学中的几何都会没有任何意义,虽然客观世界仍是三维的,但我们很难想像出来。

如果人类视觉听觉都没有又会怎样?如果人类是瘫痪的(大脑会思考)会怎样?

相反,如果每个人都有额外的感知能力会怎样?比如蜘蛛侠,甚至可以通过感知引力来「透视」物体。

视觉增强,人类直接可以看见微观粒子,物理学会不会把微观粒子作为世界的大众定律,就像机械运动中的v=x/t一样,对人类来说那么简单?

如果人类能感知那6个微观维度的话,是不是从出生就能感觉到弦理论,就知道很多至今仍然无法解决的物理问题?

所以我不知道,自然科学有没有最基本定律,或者最基本定律有什么意义(比如你有量子力学定律,但是不给你测得微粒叠加态的机器,那就没有初始条件,理论也就是「空洞」了,还是不能用),可不可能用多种并列的方法解释世界(而不是粒子最基本)

谢谢你能看到这里,我不是唯心论者,我相信客观世界

我的问题是:人类感知的不同会不会影响到自然科学最根本的研究方法?


-如果人类的感知器官不同,物理学会不同吗?

就原问题来说,答案是肯定的。

问题在于有多少是可变的,能保持不变的又是什么

在问题描述中,我觉得把物理学换成自然科学更准确一些

这涉及到这些东西结构的问题,似乎这是容易被人忽视的一点

另一个答案中霍金所说的依赖模型的实在论也在提这个事情

模型有两个部分,一是内部结构(structure),二是外部介面(interface)。那些理论看起来没有哪个不是模型,但是人们喜欢关注内部的结构(公式什么的能拿数学描述的东西),容易忽视模型的介面(和现实或是别的模型衔接的部分,问题描述中所说的分析)是啥,介面也是比内部结构更难描述

具体到自然科学,介面是量化、名称和定义,这些受人的感官影响很大。

比如物理的这些常用单位的定义就和人的感官有关:米是人步长的量级,秒是心跳速度的量级,千克是人饭量喝水量的量级。。。如果外星人和人的尺寸不一样,这些物理单位很可能都不一样,这个问题描述里也提到了。

名称也是依照人的感觉来的,还有发现人是谁,这些都很容易变。

内部结构是那些公式,大概也是题主所说的自然科学最根本的研究方法(我觉得那还是理论,方法一般指的是产生理论用的动态的东西) 这部分受人感官的影响较小,毕竟越抽象的东西就可以越稳定。

但还是会受影响。

比如,如果外星人没有眼睛,那它们的科学中就没有色彩学这一门,这是肯定的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lor_space

除去依赖于人的感官的这些学科,基本的研究方法或者公式的样子,也还是可以不一样的

因为虽说公式什么的算是物理模型的内部结构,但公式本身还是个模型,还是可以继续拆成内部结构和外部介面

比如麦克斯韦方程组有积分和微分两种形式

量子力学里也有波函数和矩阵力学两种表达方式

这说明,公式的样子也是可以有很大变化的,而具体变成什么样,还是取决于人怎么用著方便,还是和人的感官有关。

比如,人的这些表示方法在计算机看来就不方便,计算鸡觉得方便的表示方法是这样的

[公式]

的确,这还是形式,内容可以是一样的。

问题就变成了,啥叫真正的内容呢?

其它答案说本质是一样的我也同意,但本质、真相指的是什么呢?能说清楚吗?

反正,貌似所有的形式,都是可以变的


如果人类感官不同,物理学会不同吗?

当然不会,物理规律是客观的,我们和外星人甚至非同维度生物得出的物理定律一定是相同的,不同的是表现形式,比如十进位和二进位的区别,比如温度、时间、任意单位定义的区别,比如匀速运动与加速运动的定义,比如引力的计算公式都可能不同,但这些不同,必然可以在某一基础上互相转化。

另外,我认为生物感官对其发现和理解物理定律是会造成局限的,这就是为什么猴子、蛞蝓或者苔藓没有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人类作为三维生物(宇宙可能是11维的)很可能受到感官的局限,但是,但是,这不代表人类已通过科学发现的定律与诸如6维生物发现的同类型定律会有所不同。他们一定可以在某种条件下相互转换。但可能的区别是,6维生物也许可以发现三维人类永远无法发现和理解的定律,但这是另一个问题了。


物理只是描述现象的模型,好比牛顿和爱因斯坦分别对重力有不同的描述,只是爱因斯坦的描述显然更好,但牛顿的模型在一定条件下也能用。未来会不会有更神的模型描述重力也未可知。这样看来,物理不是真相,只是解释真相的逻辑。所以如果感知器官不同,肯定会有不同的描述模型,因为逻辑一定是要自洽的,而这个自洽无非就是人能理解的自洽。但最终,不论如何描述,所有的模型都在试图虚线毕竟所谓的真相。


霍金《大设计》:


不会,因为宇宙就在那里,不会因为瞎子或者透视人研究它而发生变化。

无论什么感知方式,室温下的水都是流动的,能透过可见光的,能溶解很多物质的。

也许研究者是瞎子,看不到可见光,那么这个研究者想要研究世界的真相就会想办法用设备辅助也好,用什么别的办法也好,间接的「看见」可见光,否则研究就不能进行。

在我们这个宇宙,只要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后得到的宇宙模型肯定是分子原子模型而不是地火水风阴阳五行。因为后者研究到深入之后不能和现实相对应。

物理学不会因为感官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因为感官是有局限的,我们通过各种手段扩充感官范围,来接近宇宙真相。感官范围扩充之后,看到的就是同样的东西了,毕竟宇宙就在那里。


谢邀,人类的感知不会影响到自然科学最根本的研究方法。

就像你说说的,物体匀速运动v=s/t。

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现象不同的,有的看到的是这物体向左运动或向右运动,有的看到速度不同,有的看到是静止的有的看到小球在从小变大,有的看到物体在变小,都是对的,你说的借助工具得出结论的方式并不正确,没有工具也可能总结出规律。

v=s/t 是关系公式,v与s成正比关系,与t成反比关系,你可以定义2米的距离单位为1米,你也可以定义60秒为1秒的时间做为时间单位,并不影响v=s/t这个公式的正确与错误,这个公式代表的是运动物体的关系。

不同的人接受相同的信息,但是处理信息的方式不同,导致他们的结论不同,并不代表他看到的与别人不同,有些人看到你认为是能看到背后的东西,是因为他处理信息的方式不同。

自然科学有规律,他的规律是哲学,感觉中国的古代哲学距离真理更近一些。

比如道家所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各个学科的认知发展和万物规律不就是这样的吗?

越本质的东西越简单,解释现象越多。

万物相生相克,这不就是在研究对立与统一之间的关系吗?

这是自然科学最基本的关系。

比如孙子兵法,就感觉是一本哲学书,实际介绍的哲学理论。

书中介绍的辞汇概念都是一对一对出现的。

敌我,远近,攻防,战不战,彼此,用不用,强弱,都是把互相对立的问题统一的来分析对待,是最底层的看待一个问题的方法。是一种对待事物的哲学方法,不光适用于战争。短短几千字把问题都说透了,适用几千年,可移植到其它领域,这些都是底层的知识,底层的看待一个问题的方法,现在写本战争的书,几十万字过不了多少年不适用了。

唯物主义教会让我们对立统一看待一个问题,那么也适用于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作为一个问题统一起来看待。会发现很多中国古代唯心主义思想思维方式,跟现在的唯物主义是一样的对待一个问题。

谢谢您看到这里,很可能又折翼了,这要放在,一句话气死物理学爱好者估计会喷死,这道家是研究物理的底层方法。


不会,物理实验的结果靠的又不是感觉得来的


感知器官改变现象,事物本质不变,只要你所处宇宙不变,物理学就不变


只要确定是物理学,必然是要有统一的思维,思维一致,就不以感官为转移。

我给你一个思维不一致的例子,我们国家的中医学。学中医,用著同样的感官,很显然,与物理学有了大不同,这两者基础思维不一致。


会的,因为我们当前所认知的所有的一切都仅仅是我们的感官所认知的东西,即使透过所谓仪器也好,但最终也是靠「以人的角度」来认知的世界,我们几乎所有的人从一出生就有两个认知:一个是认为有一个「我」的存在;一个是认为外在的世界是绝对、客观、独立的世界;

但通过学习修行会慢慢发现这两个认知是有问题的;同时也会认为当我们眼球结构发生变化,或我们的感官发生变化时,外在的认知也会发生改变。

我们都只是生活在自己感官创造的世界当中,只是我们地球上70亿人的感官大同小异,这么多世界重叠在一起,让我们误以为外在是独立客观的外在物理世界罢了。

换句话说:当我们的感官不同的时候,那所认知的东西也就发生变化。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