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的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骂我跪久了站不起来的,看不起自己国家语言的等等,可我从来也没说过一句贬低汉语的话啊,为什么不看问题描述?我有哪一句说过汉语的不好的吗。还是说只要你是中国人,只要和中国有关的事物就只能一律说好,坏的方面一点都说不得么?

第二类人比较理智,人数也较多,他们从各种角度论证举例说明「汉语并不是世界上最难的语言」,以此来证明该问题不成立。我想说是不是偏题偏的太远了,我的问点从来就不是「汉语到底是不是最难学的语言」,而是怎么理解国人这种莫名的「语言优越感」,单纯的从传播学来说难学的语言不易传播这不算缺点吗,为什么非要东拉西扯其他的一大堆呢。就像我桌子上放了三个苹果,我问大家桌子上有几个苹果,一群人有说这是香蕉的,有说是梨的,还举了各种例子来证明这不是苹果的,反正不是苹果,就是不说有几个(例子可能不太恰当),这是不是跑偏了。

还有部分的观点大多类似「那么难学的语言我都学会了难道不该自豪吗」或者,「清华北大那么难我都考上了不应该自豪?」之类相似的观点。这类回答总有种抖机灵的意思。更何况相似的例子不代表就能推导出相同的答案。就像考数学题,不能说两道题目相似的,推导方法也相似,这道题正确答案是A,所以另一道题也一定是选A吧(做过数学卷子的都懂)。

欢迎大家有不同的观点来讨论。毕竟理越辩越明不是,最后说一句。我是中国人,我爱我的祖国。

=============分割线====

有的国人对学习汉语的难学表现出极大自豪感。如果是在科技,教育,文化,环境,电子竞技等等方面因为比别人强而自豪,题主能理解,但题主怀疑,中文难学是否真的值得如此自豪。

题主能理解国人这是对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自豪,但是换个角度想想,中文难学首先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也不利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扩大影响力。其次有部分因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人为了了解中国文化去学中文,因为太难学了也会挫伤他们了解中国的积极性甚至出现劝退的情况吧。大家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6.30更新

题主重新编辑了问题,还是在自说自话。他原来的逻辑是:汉语难学(还有人说最难学)——影响对外文化输出——你们自豪个啥。对这三个逻辑环节逐点反驳的答案很多,但是只要是质疑「汉语最难学」甚至只是质疑「汉语难学」都被他视作偏题。你不让我反驳你的理论基础,那我怎么反驳你的最终结论呢?

看一下题主本人的点赞

可以看出,题主只是想看到有人对他最终结论(汉语难学不值得自豪)的赞同,对汉语到底难不难学、是不是他口中一些人所说的「最难学」则完全没有讨论的兴趣。殊不知,我们在这里指出「汉语最难学」的荒谬,也是对单纯因为难学就感觉自豪的谬论的反驳,可惜题主不在乎。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提问者后半部分的几个问题全部建立在默认"汉语最难"的基础上,这种先入为主立场的问法并不利于我们讨论中文难度和自豪之间的关系。

首先,中文真的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吗?我不这么认为。请问,哪一门语言是轻松容易的?你小时候学个汉语拼音是不是还要花时间去理解?我们班有人半个月也没能完全学会汉语拼音,对他们来说,这就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

因为容易还是难,完全是个主观评价的过程。普通人学习另一门语言,很少有轻而易举学会的,尤其是跨语系的语言。

举个自己的例子,我GRE和Toefl的分数都还不错,这是十几年强制英语学习加上自身兴趣的结果,但我也不敢说自己英语「学得好」,中国留学生有几个敢说自己英语「学得好」?题主学了这么多年英语,感觉自己现在水平如何?

我最近在学法语,英语属于印欧语系的日耳曼语族,法语属于拉丁语族,但是因为诺曼征服的原因,相当多的英语单词来自于法语,这大大减轻了我背单词的难度。但即便如此,有了英语基础的我依然觉得法语很难学,因为法语的语法比英语更精确、更复杂,不规则的习惯用法也不亚于英语,比如,92在法语中的表达是4×20+12,口语里就这么说。

但是和德语比起来,法语就naive了。德语比前两种语言更精确,也就意味著更难学。所以有「用英语表达,用法语思考,用德语写作」的说法。许多大公司的仲裁部门、法务部门是设在德语区的,就是因为德语书面表达精确。我一位校友,国内双985法学本硕毕业,美国拿的博士,现在澳洲当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年收入千万,会英法日韩四门外语,但是自学德语一个月后放弃了,因为「太他妈难了,这时间花得不值得」。一个国际律师的英语水平,你想那是什么程度,就这样去学同属印欧语系-日耳曼语系的德语,还是太难了。

当然,马克思这种奇才看起来很轻松,三个月学会了英语。可他是个德国人啊!学的是语系内的另一支啊。别说梵语、吐火罗语这种生僻语言了,就是日语、韩语这种不算太小众的小语种,以及俄语、阿拉伯语这种公认比较难学的语言,我那些学过的同学可不觉得比中文容易。

综上,中文确实难学,但其他语言也绝不简单,要说谁最难,那还真没个定论。

所以,「中文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这句话,题主是不加思辨、不加质疑、不加考据地就接受了。看一下题主在这个问题下的几个点赞,大概可以知道他的立场是「汉语是最难学的语言,这件事不值得骄傲」。

好了,现在我们来讨论下一个问题:中文难学,这值得自豪吗?

现在社会上确实民粹思潮泛滥,许多人要靠一些莫名其妙的民族主义概念来支撑自己虚妄的优越感,强调自己语言的困难、优越在他们眼里就相当于强调自己的聪明和优越。

但这不代表中文和自豪之间没有关系。中文,代表的不是题主说的中国现在的成就,而是中国古代的成就,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全面辉煌,是这种辉煌带给今天中国人的集体认同感,以及基于历史回忆和集体认同感之上的对未来中国的想像。

历史学家许倬云说过,历史上的中国与其说是政治共同体,不如说是文化共同体。作为一个绵延几千年、改朝换代也不断文明的中央帝国,文化的力量才是中国最核心的凝聚力,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文化被抬到一个非常高的位置,因为儒家是以教化治国,而非法律治国。在「天下中国」的世界观中,区分中国和蛮夷的,不是种族也不是领土,而是是否接受中国文化的教化,是否说中国话、写中国字?只要这么做,无论你是什么出身,都摆脱了蛮夷的身份成为中国人。这是一个在文化上从无对手的中央帝国,几千年来养成的唯我独尊的自我认同方式。

对文化的抬高带动了与文化相关的一切概念的神圣化、崇高化,其中就包括文字和语言。所以今天我们对中文的推崇,首先是内在崇文传统的体现,其次是对外中国人建立自我认同的文化基因。

再回到现在,题主说到中国在许多方面并不领先,这是事实,是我们传统帝国没适应近现代社会的后果,中国还处于追赶过程中。可是中国在科技领域的暂时落后,和我们对祖先的光荣感到自豪,并不冲突呀,我们又不是沉湎在过去的辉煌中不去追赶了。

况且,维持对中文、中国文化的自豪,对中国参与世界竞争至关重要。金观涛总结现代民族国家几个要素,最后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就是基于个人的民族共同体认同。什么叫基于个人的民族共同体认同?我们每天说的话,写的字,就是这种认同的体现。如果你以自己的语言为羞耻,那下场就和印度人、菲律宾人一样,不仅被经济殖民,还被思想殖民,这个国家再也无力作为一个整体冲击国际顶端位置,因为你都回答不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谁?

题主还说:

中文难学首先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也不利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扩大影响力。其次有部分因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人为了了解中国文化去学中文,就因为太难学了也会挫伤他们了解中国的积极性甚至出现劝退的情况

这句话把因果倒置了:不是因为你的语言容易别人才来了解你的文化,而是因为你的国家强盛,别人才愿意多花心思和你打交道,了解你的文化,学习你的语言。语言,只是个工具而已,不是目的。

英语不难学吗?多少人学得要死要活的还是要去美国。国内多少看美剧的人,有几个是能脱离字幕的?因为美国强盛,大家倾慕它的文化。因为美国的文化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就算看字幕也感觉有意思。

只要语言背后的国力是强盛的,别人自然会挖空心思学习,唐朝时期,长安城的胡人数以万计,有因为中文难学就妨碍了胡人来华吗?没有,胡人甚至多到政府限制他们进长安城了。

至于题主说的,「部分外国人因为中文太难学了所以挫伤了积极性甚至被劝退」,这种情况很正常,从社会整体的角度来看无须担心:你学不会,总有人学得会。你不能了解中国文化,不能参与对中国的交流,多得是能够代替你的人。大规模的群体交流,从来不缺「一部分人」。看到央视新闻里衣索比亚工厂的黑人领班了吗,他的汉语多流畅,比很多平翘舌音不分的中国人都好得多。

综上,汉语未必是最难学的语言,但为这种语言骄傲,理所当然,十分必要。

总有一天,在现代科技领域拥有一席之地的中国人,可以用实力支撑他们对汉语的骄傲。


说「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的人明显对世界其他语言了解的少得可怜。

首先需要搞清楚的一个概念是,语言所谓的难易程度,从来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其次,没有绝对衡量一个语言「难易」的标准,因为同样的,一个人的母语和已知语言决定了一个语言现象是否对他来说「简单」还是「困难」。

比如东亚不少语言修饰语前置(不知道这里词用得对不对,有误请大神修改)像这句话:

他是个来自纳尼亚一个非常遥远且古老的村庄的一个武士。

在像印欧语系下的诸多语言里,一般习惯置后:

He is a warrior who comes from a remote and ancient village in Narnia.

这两种用法没有绝对的难易之说(当然在实际的长递归句子中,后者对说话者的记忆力负担比较轻。不过正常对话时的语言又不是写作,一般不会有人故意讲特别长的句子),然而我们东亚人一开始学英文时,遇到这种句子就会懵逼很久。同样的,欧美人学汉语或是日语时,也要搞懂我们的不一样的语序。

然而一个英语学的及格的中国人,再去学另外一门修饰语后置的语言,就不会有太大困难了。因为这已是这个人熟悉的一种语法构造。

因此一个语言的难易几乎没办法客观的衡量,必须要根据特定的人本身会的语言做判断。比如英语的音系相对于斯坎达维尼亚地区的日耳曼语人士来说不会太难(从复杂的母音系统到相对不太简单的母音系统),而若换成是日语为母语的人,则从五个母音和CV(Nasal)这样相对简陋的音节系统开始去学习英语的音系确实会非常困难。或者常有人声称俄语是全球最难的语言,但若让一个波兰人去学俄语并不会有什么困难。反之这个波兰人若试图想学韩语,一定会比他学习俄语要来的困难。所以语言的(习得的)难易,从来都是相对的。

还有就是【联合国公布全球语言排名,汉语是全世界最难!】或者【中国方言排名,XX话全国最难】等网上传烂了的这种文章。

一般这种文章列举的语言绝对不会脱离全球前100个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而且稍微没听说过一点的「大语种」都不会出现在上面。然后作者评难易度的标准也是非常可笑的。总之如果题主还看到这种文章,建议直接无视。这个世界现存有估计超过7000多种语言,真的要评判难易还轮不到我大汉语。

想想看7000多种语言,去掉我们熟悉的那一两百门大语种。还剩大约6800多门语言。不仅如此,这6800门语言大部分还不包含在我们熟悉的语系语族之内。这意味著剩下这么多语言会有很多非常颠覆我们观念的语法构造和规则。

比如一个词能代替一整句话的Athabaskan诸语,或比如没有scalar superlative的Washo语(即这门语言不能说【小明比小红高】,只能说【小明高,而且小红矮】)。再或者区分Evidentiality的Salishan语族(即【床下面有一个球】这句话,会根据你对这个信息来源的可靠程度使用不同的助词。)。或是给不同代词分高低级程度,根据其thematic role会有不同动词形式或是代词格的某些神奇语言(我国某些少数民族语言也有这个现象)。或者你要扯音系的话,就更容易找奇葩的发音和音节系统了。我大汉语(普通话)的zh ch sh/j q x以及四声在某些特别颠覆三观的语言面前都是小意思。

所以能说出「汉语是全世界最难的语言」这句话的人,恐怕只是自己没了解过多少语言罢了。

另:厚颜无耻的给自己的另一篇回答打广告

关于小语种大家提议学习哪一门语言呢?为什么??

www.zhihu.com图标

更:

鉴于某民科在我评论下一再坚持「汉语是一门人工语言」以及坚持用播音标准作为一门自然语言的语音标准(呵呵照这个逻辑,英语,日语,法语,德语,阿语...全部都是人工语言,而且他们也有非常严格的「语音标准」了。尤其是阿语,是不是我学阿语还要必须考ijazah才能被认为说的是「标准阿语」?),我觉得实在好笑想再发两张图对比一下两门语言。

上图为汉语普通话辅音表(中间带~表示dialectal varieties,某民科应该不会认可如此标准)

上图为isixhosa的辅音表。

我故意排除了母音和一些其他的音韵细节(例如allophone)。

咱不谈「播音标准」啥的。单看这两门语言辅音的数量,我特么就不信了,isixhosa的发音哪里比汉语简单了??这种数量上的区别只比较发音的复杂程度,可是毫无悬念呀。

不过没事,语言民科最喜欢找「我的朋友读了好久都没读出来」的这种anecdote当证据。反正我说什么都是在「贬低自己的母语」,嗯你自己开心就好。


为了学汉语,这群洋人也是拼了


朝读四书暮诗篇


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个名叫罗明坚的人写了这么一首诗:


朝读四书暮诗篇,优游那觉岁时迁。

时人不识予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白天读读四书,晚上看看诗集,优哉游哉。上面这首诗,就是罗明坚晚上学习作诗之后交出来的成果。至于早上起来读的四书呢……后来被他翻译成了拉丁文,在罗马公开发表。


罗明坚不是中国人。他来自义大利,原名米凯莱·鲁杰里(Michele Ruggieri),是天主教耶稣会的传教士,有著「西方汉学奠基人」的美誉。


对于西欧人来说,「中国」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内涵却很模糊。最早向西方介绍中国的书,大多都是在中国短暂待了一段时间后写下的游记,最有名的莫过于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游记这东西,不过是走马观花,奇闻异谈。真正系统地研究中国语言和文化的「汉学」,还要从明清之际来华的一批天主教耶稣会士开始。


说起这批来华耶稣会士,人们一般首先想到的是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罗明坚的名气远没有前三人那么响亮,不过最近几十年,他终于逐渐重新获得了所应有的关注。


在中国和西方交流史上,罗明坚留下了许多个第一。当时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据点是澳门,他是那里第一个主动学习汉语的神父,用了 3 年的时间就比较熟练地掌握了汉字。这也帮助他获得了当时两广总督的信任,于是从澳门进入肇庆,成为天主教进入中国内地长期居住的第一人。他第一个将中国的儒家经典翻译成西方语言,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四书,其中《大学》的译文于 1593 年在罗马发表。他是第一个用中文写书的西方人,也是第一个把「亚当」「天主」「耶稣」「十字架」「十诫」这些辞汇带进中文的人。西方人所见到的第一张详细的中国地图也出自罗明坚之手。


当然了,你肯定猜得到,罗明坚还是第一个用拉丁字母给汉语拼音的人。没错,不然我们为什么要讲他呢?


罗明坚编写了第一部汉语和西方语言的双语词典——— 《葡汉辞典》。葡萄牙当时建立了第一个全球殖民帝国,葡萄牙语不仅是澳门的通用语言,也是欧洲人在印度、中国、日本传教和经商的通用语言。在这本词典里,每个葡萄牙语单词后面,都用拉丁字母拼出汉语读音,然后再写出汉字。这是后来所有的汉语拉丁字母拼音方案的鼻祖。

图片

图片

(图注:罗明坚《葡汉辞典》正文首页)


从《葡汉辞典》到《西儒耳目资》

图片

图片

《葡汉辞典》是西方人用自己熟悉的拉丁字母来拼写汉语的首次尝试。筚路蓝缕,难免有些粗糙。罗明坚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对于葡萄牙语/义大利语里没有的情况,他不知道该如何是好。第一个问题就是声调。西方语言没有声调。汉语有声调,但不会在汉字上标出来,也就没办法参考。在汉语拼音的历史上,声调怎么表示可以说是困扰人们最长时间的一个幽灵。老罗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还是个老外,想不出办法也是正常的。


第二个问题则是送气音。这方面涉及一些语音学的知识,我尽可能通俗地解释一下。举例来说,汉语里「拜」和「派」这两个字的读音,在欧洲人听起来,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声母都相当于他们的 p。不仅今天拼音里的 b/p 如此,d/t、g/k、j/q、zh/ch、z/c 在欧洲人听来都一样。这就是为什么英语里的「宫保鸡丁」拼成 Kung Pao chicken 而不是 Gung Bao chicken;「道教」是 Taoism 而不是 Daoism。在《葡汉辞典》里,罗明坚就用同一个字母来拼这两组不同的音。


编这本词典的时候,罗明坚还有个合作的老乡,就是大名鼎鼎的利玛窦(Matteo Ricci)。今天说起利玛窦,一般人都想到的是他带到中国来的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知识,拼音上的贡献很少有人了解。在罗明坚回国后,利玛窦在郭居静(Lazzaro Cattaneo)、庞迪我(Diego de Pantoja)的帮助下,解决了之前遗留下来的两个问题。他用字母以外的附加符号表示声调,用小撇()来区分送气音。他用这套汉语拼音写了 4 篇文章,跟汉字对照,合为一卷《西字奇迹》出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注:利玛窦改良了罗明坚的声调和送气音表示方法)


1610 年,利玛窦在北京去世。就在同一年,另一位耶稣会士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抵达了中国。金尼阁将利玛窦的拼音方案精简修整,写成了自己一生中唯一一部中文著作《西儒耳目资》,在杭州出版。就这样,汉语的第一套拉丁字母拼音方案由罗明坚初创,经利玛窦完善,最后终于在金尼阁手上定型、成熟了。


我们之前说到,反切是一种相对注音法,通过「跟谁一样」来注音。拉丁字母拼音,则是一种绝对注音法,用字母去标注具体的发音。这可以说是一种本质的区别。


从《葡汉辞典》到《西儒耳目资》,除了方案本身的成熟外,另一个转变在于:前者是写给欧洲人(传教士)看的,目的是借助拼音来学习汉语;后者则是写给中国人(知识分子)看的,给当时被困在反切之中、云里雾里的中国人介绍拉丁字母。


尽管如此,罗-利-金拼音却没能在中国广泛传播,因为历史的流向已经发生了改变。天主教士在中国的活动即将归于沉寂,汉语拉丁字母拼音也随之消失。

图片

图片

(图注:《西儒耳目资》之一页)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购买该电子书查看完整内容

电子书

拼音小史:一堂迟到的语文课

钟觉辰 三猎

汉语言文明的群星闪耀时

¥9.99 会员免费


我是来挂人的(

在首页上看到一个回答:

很多人说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这不是缺点吗?为什么国人反而因此很高兴和自豪??

www.zhihu.com图标

你乎语言相关问题天天揪著「拉丁语系」喷也就算了

怎么著你看不起太阳历?

????????????

圣书体,原始迦南字母,腓尼基字母表示实名反对

希腊字母,卢恩字母,西里尔字母,格拉哥里字母,乔治亚字母,亚美尼亚字母表示看热闹不嫌事大

?????????????????????????????????????

球球您这小学没毕业水平的工地英语就别出来现眼了

eleven 在原始日耳曼语里词源 *aina- *-lif 的意思是 one left

数到十还剩一个,有问题?

拉丁语里更好看

undecim = un + decim = 一 + 十

拿到现代义大利语里也一样,undici = un + dieci

不懂就多学少BB

没人逼你答题


人在加国读书,这是昨天刚整理出来发朋友吐槽的

你说我们凭啥不能为我们的语言自豪?

freshman 大一

sophomore 大二

junior 大三

senior 大四

triangle 三角形

quadrilateral 四边形

rectangle 长方形

square 正方形

pentagon 五角形

hexagon 六角形

octangle 八角形

inflammation 炎症

dermitis 皮肤炎

hapatitis 肝炎

pneumonia 肺炎

enterogastritis 肠胃炎

gasoline 汽油

diesel 柴油

kerosene 煤油

lube 润滑油

cougar 美洲狮

jaguar 美洲豹

leopard 豹/花豹

cheetah 猎豹

panther 黑豹

chimpanzee 黑猩猩

bonobo 倭黑猩猩

gorilla 大猩猩

orangutan 红毛猩猩

cow 牛/母牛

buffalo 野牛/水牛

cattle 黄牛/奶牛

bull 公牛

horse 马

mustang 野马

racing 赛马

stallion 公马

mare 母马

foal小马

当时微信还有一位朋友反驳我说,这恰恰体现了基于拉丁语的印欧语系在表达上对精确性的追求,更符合当代技术和商业文明的需求啊。我说兄弟,长那么大你有因为中文一个专有名词的表达不善而引起岐义的吗?

————————————————————————

随手一答四百多赞,感谢大家指正

补充:

英语月份来自拉丁语。其中September,October,November和December与拉丁语拼写上是一模一样。英语很多学术性的专有名词,也是源于拉丁语。和欧洲其它语言一样。另外英语的发展之路是很坎坷的,因为英伦整天被征服,最早成了罗马的一个行省,罗马人给这片蛮荒的边缘之地带去了货币,法律,城市,生活方式和拉丁语,很多罗马人和开化的英伦土著凯尔特人(今天爱尔兰和苏格兰的主体民族)生活,融合,逐步出现一种拉丁语和原始凯尔特语融合的语言,这是一种典型的拉丁混合语系(凯尔特语本身就和法语一样有大量拉丁罗曼语系的特点)。然后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野蛮部落(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征服,这些人属于日耳曼部落的一支,操西日耳曼系的语言,几个部落之间的语言先有一个互相融合的过程,同时与英伦凯尔特语发生融合慢慢形成古英语,古英语和今天的英语区别很大,属于典型的日耳曼语系,词性变化上比较屈折复杂,和今天的德语比较接近,有名词性状变化(阴性阳性中性,不同性状和名词形容词都有不同的变化而且很多都不规则变化),还有单数,双数和复数之分,以及书面口头语分化更大。然后说法语的诺曼人征服统治英格兰后,一度以法语为官方语言,但凡有点社会地位的英国人,包括贵族,教职和富人都说法语,英语一度失去了书面语言成了只有底层地里刨食的文盲才会去说的低劣语言,和古英文脱钩太大。但后来英国教会为脱离罗马教会管束英格兰国家主义高涨,英语复兴,但再创的英语书面语有大量来自法语的借的词,以及法语的时态,但保留了古英语的介词变化,部分留存的古英文辞汇。这时候的英语,除了拼写和发音上(这里英语还有弹舌音,但近代英语基本不再有弹舌音)区别外,和当今英语已经有点眉目相似了。这也是为什么英语许多专用名词之间联系不大,只有死记硬背的原因。

————————————————————————

补充:关于评论区有人质疑诺曼人说法语一说,还是科普一下。

诺曼人其实就是维京人。诺曼是个统称,古日耳曼语中「北方人」的意思,泛指中古时期生活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迁的古条顿人后裔,也是今天冰岛,丹麦,挪威和瑞典主体民族的祖先。早期诺曼人语言非常杂多,操各种日耳曼系的方言,并没有统一。征服英国的那支诺曼人是法国化的日耳曼人。当年征服并统治诺曼底,建立诺曼底公国并用武力支配本地人的一支,这批诺曼人说是民族,不如说是个军事权贵集团,性质上其实有点类似八旗。这支诺曼人后来文化上被同化,抛弃了原始的北欧多神教,改信基督教,并反而被被征服的本地人同化开始说法语,作战方式也从维京海盗式战船+步兵+突袭改为城堡渗透+骑士的方式。但依然保留了北欧野蛮部落的很多特质,包括桀骜不驯的性格,近乎愚蠢的勇猛,对军事暴力的极度推崇,滥交,擅长制船,对财富过度透支使用的金钱观等等,今天的英格兰人(其实包括英裔美国人,澳洲人,纽西兰人和加拿大人)其实就是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那几个古日耳曼野蛮部落(盎格鲁,撒克逊,朱特和建立诺曼底公国的诺曼人)混合的结果。

————————————————————————

1200赞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