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遭遇一连串的失控与挫败后,妈妈实在忍不住,上网买了2本有关教养的书来参考,希望能找出一线生机。

 

首先看的第一本书是:"不必大吼大叫也能教好孩子--神奇的「启发式教养法」(奥林文化,2007年出版)"。

这本书名字取的太好,完全就是妈妈的心声,妈妈真的希望从此以后可以不再大吼大叫啊!

 

但是看完之后更沮丧了...

妈妈也想要有耐心,也希望所有的事情都能用游戏来解决。

可是,在窄窄的巷子里,来往都是车子,快要下雨,手上拿著超多东西,Eddy又不愿意自己走,要妈妈如何蹲下来陪Eddy休息欣赏风景,直到Eddy愿意走呢?

在人来人往的餐厅,Eddy不愿意坐,甚么玩具都玩遍了,妈妈只想快快吃完饭走人,要怎么能有源源不绝的创意,想出一个又一个游戏让Eddy乖乖坐著呢?

天啊!难到做不到这些,妈妈就是扼杀Eddy创意的凶手吗?

 

还好,还有第二本书"为什么法国妈妈可以优雅喝咖啡,孩子不哭闹?(平安文化,2013年初版)"

优雅一直是妈妈的理想。

原来,妈妈并不孤单。

妈妈一直感到的困惑、挣扎、与愧疚:

"为什么带小孩总是会搞的狼狈不堪呢?"

"让自己舒服一点,是不是就是狠心的妈妈,不够爱小孩?"

也是很多人的疑问。

 

更加确立了妈妈的信心。

没有单一完美的教养手则,只有不断的尝试,才能找到最适合的教养方式。

 

因为作者是位在法国生宝宝的美国妈妈,作者的挣扎不止是个人的经历,更是美国普遍育儿观念和法国普遍育儿观念的冲突。

这样的立场,更增添了这本书的说服力。

对教养方式的疑惑,不只是不同派系间的冲突,还是2个国家文化差异的冲突呢!

 

台湾传统的观念里,婴幼儿只需要「养」,没有「教」的必要。

身为台湾妈妈,在没有任何传统观念的包袱下,所接触的教养观念可说是各式各样,百家争鸣,非常的混杂与混乱。

好处是,可以自由的取各家所长,坏处是,常常陷入矛盾而不自知。

一直以为自己追求的是美国妈妈的自由具启发性的教养方式,

也确实妈妈因为自己是在填鸭式的环境下长大,才会那么执著于采行尊重孩子创意,具有启发性的教养方式。

但在执行过程中却又困难重重,往往让自己陷入自打嘴巴的矛盾与挣扎。

 

还好,天无绝人之路,妈妈总算找到了解答。

心有戚戚焉的看完了全书,几个重点笔记记录如下。

 

Chapter 2 巴黎生子记

生产前被孕妇瑜珈的老师影响,相信生产应该越自然越好,所有的医疗协助都是干扰。

母亲应该要让孩子凭著自己的力量来到这个世界。

除非必要,医疗协助会让孩子失去人生第一次面对困难的挑战,降低孩子面对困难的能力,对孩子和母亲的健康没有好处。

这样的想法,在美国非常的普遍。

所以兴起了各式各样水中生产,家中生产的机构与服务。

 

可是,法国家长并不信仰这个理论。

如何减轻生产的痛苦,安全的生产,才是法国妈妈的追求。

 

可惜妈妈没有早点看到这本书,就不会在生产前跟医生讨论希望尽量减少医疗的协助。

却因为一进医院立刻崩溃大喊"给我无痛分娩",直到现在内心依然隐隐的感到惭愧,只要一想到阵痛过程就觉得害怕与紧张...

 

Chapter 4 等一下!

作者提到Walter Mischel(专门研究儿童「延后满足」的能力的教授)的棉花糖实验。

实验结果指出,最能忍的孩子「即使在有压力的状况下也不会轻易崩溃」。

 

这点,妈妈似乎有做到一些。

妈妈并不会无条件的立刻的满足Eddy所有的需求。

所以,妈妈要学习的,是更冷静且坚定的让Eddy练习等待

"父母并不需要教孩子一些「转移注意力的绝招」...这种技巧小朋友自己就能学会,家长只需要让他们练习等待就行了。"

也就是说,父母要理性的让孩子知道被拒绝的原因,也可以协助孩子转移注意力。

但并不需要一直不断的想方法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认为孩子无法等待都是父母不够有创意的错!

 

其实这点在很多教养书中都有提到。

「约定、冷静、坚持」也是妈妈一直提醒自己要做到的三步骤。

但妈妈心理的挣扎,就像书里所说,"要孩子守规矩,似乎就意味著不准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

也相信"一个据说可以减少亲子之间拉锯战的最新教养原则--避免对孩子说「不」,这样孩子变不会对父母说「不」。"

所以,往往Eddy开始耍赖,躺在地上大哭大闹,妈妈第一个做法就是尝试讲道理,想要透过沟通了解Eddy的想法。

也许就是因为这样过于软弱的态度,没有坚定的说「不」,让Eddy觉得有机可乘,无法停止耍赖的行为。

最后妈妈仍然必须崩溃发火,才能收拾局面...

 

以后,妈妈一定要提醒自己,「他不能想怎样就怎样,必须让孩子了解他不能恣意妄为,予取予求。」

"假如父母不愿逆孩子的意,孩子永远没有基会面对挫折感,最后就会被自己的欲望困住,面对自己无止尽的贪婪和需求,而如果父母不能阻挡他,最后他就得自己阻挡自己,这样会比接受接受父母的管教更令他焦虑。"

"给他们挫折的意思不是不准他们玩乐或避免抱他们。我们绝对应该尊重孩子的品味、节奏和个人特色,然而孩子必须从小就意识到他并非世上唯一的人,应该在对的时机做对的事。"

 

Chapter 5 缩小版的人类

这一章带给妈妈很大的震撼。

原来妈妈是这么的矛盾而不自知。 

妈妈成立Baby Play的目的,就是希望让孩子能自由自在的「探索」,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透过游戏,体验感官的「觉醒」。

但矛盾的是,在过程中又不自觉的希望看到这些课程能「加快小朋友身心发展的速度」

 

妈妈以为,这只是「因」和「果」。

从来没有发现,这是2种完全不同的态度。

 

书中提到"美国父母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敦促、刺激孩子的发展,确保孩子从一个阶段进入下个阶段的时程越短越好。我们认为父母教养的越好,孩子身心发展的速度就越快。"

然而"对法国家长而言,让小朋友在周六上午去上音乐课并不是为了活络他们的甚么神经网络,而是为了让他们体验乐趣。"

作者在书中提出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更明确指出:法国母亲强调让孩子的意识「觉醒」起来,并不是要促进他们的认知发育,也不是为了让他们在学校表现得更优异,而只是想培养小朋友「自尊自信、容忍差异等种种的心理能力」。

 

是啊,态度不同,目的不同,所展现出来的期待和焦虑当然也就不同。

妈妈从一开始就不希望给Eddy任何学习的压力,却在不知不觉中因为有了期待,而感到焦虑。

也就是这样的焦虑,让妈妈失去了方向,给自己带来了压力,也给Eddy带来了压力。

 

Chapter 6 托婴中心

作者在这篇中介绍了法国公立托婴中心的情况,也反应了法国普遍的教养观念。

更明确的点出了妈妈应该坚持的理念,

「玩耍就是小朋友建构自我的方式。」(没错,这就是Baby Play的宗旨。)

「我们会让小朋友知道有活动,但不会强迫他们参加。」(是啊,对孩子而言,最痛苦的就是被勉强参加不想参加的活动吧!)

「我们禁止小朋友做的事就是那些,都不会变的,而且我们会跟孩子解释为什么。」(为孩子建立基本的「框架」,相信自己的妈妈直觉,只要是不安全、另人不愉快的事情,就应该要坚定的禁止)

 

所以,综合以上的原则,妈妈想尝试这样的方式:

在上课前就要和Eddy约定,如果Eddy在上课和老师唱反调以至于影响其他小朋友上课的时候,妈妈要严格的制止。

如果Eddy不听,就不要上课。

如果情绪不好,先带去哺乳室冷静一下。

冷静以后,让Eddy自己玩玩具,不拿关小房间威胁Eddy听老师的话。

希望这样,如果Eddy真的想要上课,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Eddy自己能够了解,必须遵守教室秩序才行。

 

妈妈先练习练习,希望可以成功。

 

Chapter 7 宝宝与奶,妈妈与女人

原来"法国人根本不鼓励喂母乳,甚至觉得女人喂母乳的样子不雅观。"

现在的台湾,就像作者在书中指出的很多英语系国家,视母乳喂多久为母爱有多大的一个指标。

"有时会喂配方奶?扣分。太依赖挤乳器?扣分。"

尽管"英语系国家的妈妈认为法国女人不喂奶的可能原因如下:第一,他们懒。第二,他们在意胸型胜过宝宝。第三,他们不晓得母乳对宝宝多重要。"

"然而事实上,尽管法国孩子咕噜噜喝下许多配方奶,但他们几乎在每一项健康指标上都赢过美国孩子。"

 

重点是,不管母乳有多营养,法国女人,绝对不会为了宝宝,让自己变成一头乳牛。

这就是法国女人能维持优雅的基本态度。

「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妳都是一位母亲,但妳同时也是一个女人。」

「就算是再好的妈妈都不该时时忙著照顾小朋友,即使偶尔没满足到孩子的需求,也不需心生愧疚。」

这也是妈妈我该坚持的基本信念。 :)

 

当然,没有一个教养方式是100%适合所有的人

法国妈妈不会为了孩子而放弃工作,但对妈妈而言,没有比看著Eddy成长更开心的事。

法国妈妈希望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从4岁就开始让孩子参加长达7天的夏令营。

台湾因为环境不同,台湾宝宝没有普遍性的接受和法国孩子一样的教育方式,妈妈并不相信任何机构可以安全的照顾学龄前儿童在外过夜。

过多的孩子走失新闻使妈妈带Eddy出门的时后,无法安心的让Eddy离开妈妈视线,有时也会拿出防走失背包。

其实,妈妈有点舍不得太早让Eddy独立,因为Eddy事实上已经表现出相当程度的独立性。

妈妈很欣赏也很羡慕Eddy所展现出来的乐观、活力与自主。

虽然很矛盾,但妈妈总觉得,人生有太多的压力,是Eddy迟早要面对的。

妈妈很希望能让Eddy至少拥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

至于该怎么让Eddy无忧无虑的培养足够的能力,去面对未来种种的挑战,妈妈该用甚么心态去面对这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矛盾,就是妈妈要做的功课。

 

Eddy~

妈妈写了这么多,是想让你知道,妈妈真的很努力。

如果将来你发现,妈妈有哪里做的不好,请原谅妈妈。

毕竟妈妈是生了你才开始学习如何当一个妈妈,妈妈尽力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