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为两岸政策协会秘书长  

检视相片
图片来源:中央社

这几天在两岸之间最为热议的,自是91日起在中国大陆正式开放申办的「台湾居民居住证」。这项政策在北京当局8 16日宣布以来的短短两周,因为具体配套措施不明、持有者权利义务不清而引起不少正反议论。尽管如此,自国台办以降的中国各涉台部门,仍将此视为重要政策「突破」,不仅在中国各地广涉立超过6000个受理点,从91日起跑当日的宣传,也约略看得出各地台商或台青动员「被申办」的斧凿。甚至为了因应外界在之前对于是否导致台湾民众申办居住证后面临全球所得纳税的质疑,国台办还慎重其事地在政策推行前一天(831日)以书面说明居住证与「相关税收规定没有对应关系」。

但,台湾民众赴陆真的有必要去申办居住证吗?

  • 居住证真的可以让「生活便利好棒棒」?

要回答这样的疑问,其实我们还是先可以跳开政治统战与主权疑虑,单从在陆国人目前的生活实践来客观观察。依据北京当局的说法,居住证是为了「港澳台居民能够在居住地享受到与大陆居民基本相同的公共服务和便利」也就是所谓的「国民待遇」或「同等待遇」;而从「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申领发放办法」的内容观之,这些待遇不外是参加社会保险、劳动就业、上学、就医等方面的3项权利、6项基本公共服务和9项便利(办法第12条、第13条)之「生活便利」措施。而在该项政策出台之后,我们也看到不少长期在大陆生活居住的台湾民众也高兴地宣称:以后无论是行动支付、高铁取票、滴滴打车「终于」可以落实生活便利;换言之,居住证似乎带来了台湾民众在大陆的「生活便利好棒棒」?!

但相关的说法,相信大家都觉得似曾相似!就拿被论及最多的「高铁取票」而言,早在2017年春节起,大陆官方就宣布逐渐推行卡式台胞证自助购取票服务的「出行便利」措施[1]!而在近两年后的今年,竟然又把「高铁取票不用排队」当成是办理「居住证」的「重要政绩」了?这不禁让人怀疑,究竟是北京过去两年所宣称的「惠台便利」是口惠而实不至?还是政策无法上行而下达?就笔者所知,由于中国地大人众,各地政策往往必须因地制宜,中央政令一出,各地不见得能够在第一时间落实,因此往往容易出现不同省市(甚至同省内)之间落差,这或许也就是为何台湾民众可以在某些车站取高铁车票、又有些不行的主因。

但回归到台湾民众在陆的生活便利而言,这次正式被国台办界定为「旅行证件」的台胞证,其实早已具有部分身份证明和生活便利的重要延伸功能。经常往来两岸的台湾民众都知道、甚至可能目前也都是采用如此的方式,例如:台胞证可以去大陆银行开户(当然今年起因为大陆的金融管制紧缩而有困难,但此非台胞证的问题)、可以去办理中国的手机门号、可以依前二者绑定大家所熟知的支付宝或为信支付等中国引以为傲的「行动支付」、可以绑定滴滴打车、当然「理论上」也可以在中国各地机场、高铁订票取票。换言之,多办了一张居住证,但基本的生活便利和过去使用台胞证的差异不大,似乎就显得多此一举了!

  • 「生活便利」的问题不是在于「证件」、而是在于制度和系统的友善

当然,本次「居住证」最大的「亮点」,应该是改成和中国公民身份证一样的18码编码方式,北京当局也宣称这样将有助于台胞在中国大陆社会公共服务系统识读身分,既能与大陆「融合」使用各项社会福利、医疗保险等,也能更便捷地和上述各种行动APP绑定而达到生活便利的目的。

此种说法乍听无误,但如果我们把层次更拉高一点,从中国全球崛起、吸引各国人才进入的角度来看,目前有超过80万的外国人长期居住在中国,中国政府核发给他们的「永久居留证」编码是15码(连英文),是不是也造成他们无法「融入」当地生活!?那这些具有永久居留权的外国人在中国的「生活便利」怎么办?他们也需要用支付宝、也需要坐滴滴打车、当然也要坐高铁,甚至一定也有「五险一金」、「住房就学」等问题!因此,若从更宏观的角度来分析,会发现所谓中国「境外人口」(包括其所认定的港澳台侨及外国人),在大陆的生活便利与否,症结并不是在于所使用的证件是「台胞证」或「居留证」,而是在于中国整个面对居留、甚至永久居留的制度和系统是否友善!

换言之,假设美团、滴滴顺风车等大型民企的电子商务无法多元接受境外人士的使用,那究竟是这些境外人士的证件不符中国的「格式」,还是这些APP设计从来没有真正思考面向国际接轨的系统问题?如果系统制度是友善的,就算是只有8码的台胞证、9码的港澳居民往来内地通行证、15码的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其实应该都可以有效达到出行生活便利的效果!这也就是为什么北京可以在两年前就敢夸夸其言,以台胞证就可以达到出行生活便利的根本原因!

  • 居住证潜在风险和公民义务不明,更让台湾民众却步

根据陆媒转载的不完全统计,单以福建为例,全省共开放1217处受理点,91日当天却只有受理1,517件,平均一个受理点只受理1.25人次,让「居住证」的申办显得雷声大而雨点小[2]。持平来说,先不论居住证可能的潜在风险(例如社会信用系统的监管)和公民义务不明(例如全球所得课税的厘清),确实让不少在陆台湾民众却步,单凭上述台胞证过去几年已经带来的「生活便利」,其实目前不具有生物特征撷取的「台胞证」,就可以相当程度地做到与中国社会相容的「生活便利好棒棒」!为何还要一张必须付出个人生物特征隐私代价的居住证?行文至此,请问各位还认为我们真的需要办一张「台胞居住证」吗?

 

[1] 参见,中时电子报,「陆便利台胞 年底一卡畅行」

[2] 相关数据,转引自,联合新闻网,「「台胞居住证」首发 京沪未公布」 广东逾两千人

检视相片

 

______________

【Yahoo论坛】系Yahoo奇摩提供给网友、专家的意见交流平台,本文章内容仅反映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Yahoo奇摩立场。有话想说?不吐不快!>>> 快投稿Yahoo论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