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應該是計劃內針對策略理論部分的最後一篇帖子了,算是思路總結吧。後續再發新帖子那就是策略在解決產品問題中的應用案例了。

一,關鍵詞

先灌個雞湯。每個行業和崗位都有自己的專屬名詞,想進入一個行業或從事一個職業,就必須要先了解相關的基礎關鍵詞,這是入行的第一步,過門檻。

和最開始做PM一樣,我們得知道什麼是BRD、MRD、PRD該寫哪些內容;什麼是用戶、場景、需求;什麼是業務邏輯、業務流程、頁面流程;什麼是拉新,留存,促活。所以我們第一節先整理下策略相關基本關鍵詞。

  • 理想態:業務當前階段希望達成的,幫助用戶解決需求的最佳效果。
  • 影響面:策略相關影響的用戶類別,每一類別的用戶量。也可以是業務線和影響深度。
  • 召回率:也叫覆蓋率,是策略對於特定數據的收錄情況。
  • 準確率:與召回率項對應,策略對於特定數據收錄結果的準確性。
  • 效果回歸:對策略方案開發成果和上線效果的評測和優化。
  • 策略質量評估:單一策略解決方案的實現效果。
  • Diff評估:策略方案對其關聯策略效果的影響。
  • G:S:B評估:進行diff評估的衡量標準。
  • Session:用戶行為的一個片段,包含連續動作在內。
  • 畫像標籤 / 畫像tab:定義數據屬性所使用的關鍵詞。

以上是比較通用的,針對不用業務還會有不同的關鍵詞,例如:搜索功能常用query、切詞、語義識別等。

如果對那個詞需要詳細理解的同學,可以通過文末的目錄,看其他文章複習。

二,策略核心四要素

理想態:

理想態就是業務目標。定義的好與壞全看產品經理對業務的理解能力,這是最重要的東西。產品經理哪怕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要知道產品需要什麼。

相關因素:

策略相關的影響條件,標籤、興趣tab、時間因素、地理因素、行為路徑等,各種與用戶使用場景相關的因素。相關因素能拆解出多少,並能組合成多少個場景。要看產品經理對業務、對用戶的理解能力和對場景的拆解能力。

計算邏輯:

策略功能設計的部分了,包括:功能結構、觸發條件、計算公式、展示結果等。

輸出效果:

從概念上講,就是達到理想態後,用戶在前端看到的結果是怎樣的,再或者系統計算的結果是什麼樣的。

從表達上講,就是在不同場景下的case示例。

三,策略工作思路

  1. 發現問題
  2. 分析未能達到理想態的原因
  3. 提出解決方案
  4. 驗證是否解決:效果回歸

與其說是策略的工作流程,還不如說是產品經理的通用工作思路。

  1. 藉助數據分析、用戶反饋、場景拆解等需求挖掘的方法發現問題;
  2. 做場景拆解,問題假設,通過競品分析,數據分析、調研問卷等方案,驗證需求,找出關鍵問題和影響因素。
  3. 針對關鍵問題,分析用戶或業務的本質目的,制定結局方案。
  4. 功能上線,通過數據分析,用戶反饋的方法分析解決方案的有效性。

唯一的差別就在於策略產品經理,在上線前後需要畫更多的經理在策略評估和效果回歸上。

這其中進行需求挖掘和進行需求驗證的工具和方法是相同的,沒有應用流程的先後順序。依據場景而定,主要看你要解決什麼問題。


以上就是針對策略工作思考流程的總結,需要詳細瞭解的同學可以看看之前的文章。後續我會一些案例,例如怎麼對策略產品進行競品分析、怎麼收錄用戶數據形成畫像標籤、怎麼用策略做增長等。


策略產品經理學習筆記目錄:

《策略產品經理學習筆記, 1.1什麼是策略》

《策略產品經理學習筆記, 1.2什麼是策略產品經理》

《策略產品經理學習筆記, 2.1需求挖掘之抽樣分析》

《策略產品經理學習筆記: 2.2需求挖掘之效果回歸》

《策略產品經理學習筆記:2.3策略需求文檔》

《策略產品經理學習筆記:2.4策略PRD案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