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宝马 1 系由后轮驱动改为前轮驱动,虽用回第二代前期款 118iA 的旧名字,但驾乘表现已是另一个属性。

Text: Benny Tsang Photo: Kwok Chi

宝马在 2004 年推出了第一代 1 系掀背车,成为了宝马入门系列,其前置引擎后轮驱动的机械布局乃同级掀背车独有,让向往后驱车驾驶感的车迷开心了十几年。去年 12 月,代理破天荒将第二代 120i M Sport 的售价下调至 HK$269,900元,2019 年生产、使用 2.0 公升四汽缸 Turbo 引擎、有齐内外 M Sport 跑格包装、兼且仍有多种颜色可选的全新德国车竟然卖日本代步车的价钱,即使全新第三代 1 系在出车之后第二日就进驻陈列室,相信购买了第二代 120i M Sport 货尾的车迷依然无悔。

118iA 改用 1.5 公升三缸引擎

第三代宝马 1 系现在真的在港开售了,如果你是其中一位在去年底以 27 万不到的靓价赶搭了后驱 1 系尾班车的幸运儿,让我再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就是第三代入门级 118iA Sport 的入场费原来要 HK$309,900,如果购买有齐内外型格包装的 118iA M Sport Edition,车价更高达 HK$349,900。虽说款式新了一代而车价向上调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新款 118iA 只搭载 1.5 公升三汽缸 Turbo 引擎,140 hp 马力及 220 Nm 扭力的输出,跟二代尾期 120i 的 184 hp 及 270 Nm 实在有相当距离,对速度型的 1 系粉丝来讲,付出多了而收获减少,感觉总有点不爽。

厂方表示研发前驱型 1 系的工作开展了约五年,心水清的朋友也许记得五年前正是现行款 MINI Hatchback 推出之时,而当时的新 MINI 其中一项新犹,就是 Cooper 版用了全新一代 1.5 公升三汽缸 Turbo 引擎,后来,宝马亦推出了全新前驱车型 2 系 Active Tourer,输港的 218i Active Tourer 便与 MINI 共用了底盘地台及引擎等硬件。

1.5 公升三汽缸 Turbo 引擎,试车期间市区路段录得平均油耗 9.0L/100km,公路为主的路段则为 6.8L/100km。

一些 MINI 的蛛丝马迹

如果你很熟悉这几年的 MINI ,当打开这部 118iA 的头冚后,你便会发现车头引擎舱内各机件的布局都很面善,再打开行李舱门,你更会怀疑此车行李舱两边内壁的保护板,到底是否从 Countryman 借调过来使用。而这部 1系与 2 系 Active Tourer 之间的关系,打个比喻,就好像平治的 A-Class 与 B-Class,当然,2 系 Active Tourer 是前驱宝马的先头部队,迟了五年才出场的第三代 1 系,车厢的控制台设计与多媒体操作介面已改用全新格式,是比 218i Active Tourer 新了一个世代的车厢设计。

头两代后轮驱动的 1 系,全球累计售出约 250 万部,擅长前置引擎后轮驱动房车设计的宝马毅然将如此受欢迎的 1 系改为前驱布局,当然是坚信前驱 1 系较好用的车厢空间会换来更多的支持者,而宝马的底盘工程师,当然也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深信他们的前驱型底盘,一样有首屈一指的操控性。

控制台是最新的款式,波棍及表板式样都没有在其他宝马身上出现过。
尾厢容量比上代增加 20 升,内部间隔是否有 MINI 影子?

车身比上代「肥仔」

新款 118i 的车身造形看来远比上代 1 系「肥仔」,整体线条带点降低了车身的宝马 X2 影子,以其长 4,319 mm、阔 1,799 mm、高 1,434 mm 的尺码计,原来跟上代 1 系又不是相差很远, 只是短了 5 mm、阔了 34 mm 及高了 13 mm,2,670 mm 的轴距甚至比旧款短了 20 mm,外计尺码的改变看似不多,但以后排空间计则有颇显著的增幅,其中膝前、头顶及两侧伸展宽度,便分别增加了 33 mm、19 mm 及 13 mm,行李舱 380 至 1,200 公升的运载量,亦有 20 公升的进账,而行李舱内部最窄的可用宽度,亦比上代加阔了 67 mm之多。

前驱车型的车厢乘用空间为何会比后驱车好用? 原因是后驱车的引擎及波箱是以纵向安装,车头舱所需的长度较多,波箱及传动轴亦难免要占用表板台下方的一些空间;而前驱车的引擎及波箱则是横置于车头,机件布局较紧凑,机件需要占用的车厢空间较少,这便解释了为何新 1 系车身短了却有更充足的后座膝前空间。前驱型汽车的机件布局有利于车厢空间运用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主流小型车早于三、四十年前已普遍采用前驱型机械布局了。

不过,前驱车的前轮胎同时要兼顾动力传递与转向操作,对车子的操控性始终会有限制,例如我们测试部分大马力版本的 MINI 时,仍偶有发现重油加速出弯,前轮会因为动力猛烈而引致轻微「抢軚」,即使双手捉紧軚盘,仍有可能行不到直线。以上现象出现在 MINI 身上还可以接受,因为传统 MINI 玩家并不介意那一点点的野性,但宝马 1 系的用家类型比 MINI「大众化」,理论上开 1 系的驾驶者会追求座驾有更舒适易控的特质。

「大鼻」车头格栅已成为新一代宝马标记,无论喜欢与否,支持者亦只有接受。

力量不足以考验 ARB 系统

似乎宝马也完全明白 1 系的驾乘质感应该要与 MINI 不同,试驾此车时,并没有发现行车质素出现 MINI 化的特性。1.5 公升三汽缸 Turbo 引擎配七前速双离合器波箱的 118iA,终极力量虽然怎也比不上旧款 120i,0-100 km/h 大概也有 1.5 秒的差距,奋力增速,虽然动力在 5,000 rpm 过后已有衰减情况,但引擎仍努力冲至接近 6,800 rpm 才升档的积极表现却是诚意十足,若以 S 波驾驶,更快的油门反应及更进取的换档逻辑,都会令性能有更好的发挥。重油出弯,完全没有「抢軚」问题,在慢速弯为主的山路稍为快试,行车轨迹亦保持得相当中性。宝马的底盘工程师为抑制前驱型汽车惯性出现的转向不足问题,为所有 1 系加了一个名为 ARB 的系统,在激烈驾驶或路面湿滑时,当前轮开始打滑前一刻,ARB 便会先发制人把内弯的前轮略施制动,使转向轨迹维持大致上中性。不过,试车当日路面干爽,香港规格的 118iA 又配上 225/45 R17 轮胎,引擎的蝇量级输出似乎难以触动 ARB 系统的神经,相信稍后有机会测试 306 匹马力的 M135iA xDrive 时,才可见识到 ARB 系统的真正作用。

118iA 原厂配上 RFT「防爆」轮胎,优点是轮胎万一被螺丝铁钉之类的硬物刺穿,仍可继续行驶「挨」到轮胎店舖修补,毋须冒险在路边更换轮胎,但 RFT 的胎壁较硬,如果用于车架及避震都偏硬的车款,RFT 往往会进一步削弱乘坐舒适性,幸好 118iA 的悬挂有颇妥当的吸震效果,并未因使用 RFT 而影响到驾乘质素。

17 吋轮圈配 225/45 R17 轮胎是 Sport Line 规格,对只有 140 匹马力的小车来说也许是过阔的配搭。

料可吸引另一批支持者

控制台布局甚有新鲜感,附 5.1 吋屏幕的 Black Panel 表板、8.8 吋触控式屏幕及啤梨形的电子波棍都从未在其他宝马身上出现过。一如宝马一贯的作风,控制台保留了一定数量的实体键,各系统功能操作都十分易适应,如想拥有当代宝马最尖端的手势控制操作介面,则可考虑以优惠价 HK$35,000 选装 Technology Package, 便可同时拥有搭载 10.25 吋屏幕的 BMW Operating System 7.0 多媒体系统、电控行李舱门及 Comfort Access 无匙系统等功能。

118iA 的 Driving Experience Control 系统亦跟近年出产的宝马一样,除了SPORT、COMFORT 及 ECO PRO 三个基本模式,SPORT 及 ECO PRO 另各有 INDIVIDUAL 个人化的功能设定,但 118iA 始终是入门级车型,可作个人化设定的选项不多, 例如 SPORT INDIVIDUAL 便只可就转向、引擎及波箱特性作 SPORT 或 COMFORT 设定。

虽说改用前轮驱动的新 1 系有较佳的车厢空间,但座椅尺码仍觉偏细,而且整张座椅的剪裁似乎都是源于 MINI, 对身裁较高大的用家来讲,座椅的大腿承托与昔日的后驱 1 系一样,依然是不足够。那么,换来了更多车厢乘用空间的前驱型 1 系,真的可为宝马争取到更多支持者吗? 在第二代后驱 1系的年代,由前期 1.6 公升 Turbo 的 118iA到尾期用 2.0 公升 Turbo 引擎的 120iA M Sport,我们几乎是每试一次就赞一次,因为以前的四汽缸机器动力强悍,与尾辘车独有的锐利操控是一个绝配,这部全新的头辘 118iA,已没有了上一代高性能掀背车的性格,预期识得玩尾辘宝马的车迷不会轻易以上代 1 系 trade-in 这款 118iA ,但仍相信改用前轮驱动的第三代 1 系会为宝马换来一批全新的支持者。

新款观感比上代 1 系「肥仔」,车身线条甚有降低了车身的 X2 味道。

剪裁颇有 MINI 色彩的 Sport 前座,以布料及 Sensatec 人造皮缝制而成。
后座头顶、膝前及伸展阔度都有改进,是前驱型新 1 系主力卖点。
7 前速双离合器自动波箱,反应爽快顺

相关文章